終須夢 第十一回 蔔玉真聞兇盡節

關燈
詩曰: 百年伉俪一時休,盼望未遂曾淚流。

     秋雨梧桐悲噪鳥,春風桃李惱鳴鸠。

     隻為君命牽纏苦,弗顧妾身粉碎瘤。

     不怨天兮不怨地,怨依半世逢多憂。

     卻說蔔玉真之母林氏,既許康夢鶴親身,要待蔔世傑到日議成合配之禮。

    至次早,蔔世傑果到,林氏即與之陳告其前日來求親之蔡允升,即是今日要求的康夢鶴,有詩詞情事為證。

    世傑聞之,忻然說道:“天下有此天作之合,免我尋覓之勞,相似所謂‘人有善願,天必從之’。

    我且問你,是他親來說的,或是托媒婆來說的?”林氏道:“是那大街上一個姓姚名安海的來說,道是他朋友,歇在他書齋裡。

    你可去拜他,看其容貌五美,問其情由真假,請他親來俺家,與吾女兒相認。

    ”世傑許諾,遂不逞吃飯,竟往姚安海家去。

     見得書齋帶鎖,蔔世傑向鄰人問道:“姚官人往那裡去?”那鄰人道:“他因漳州一個朋友,銀尋不見,兩人扯到縣裡去審,不知勝負何如。

    ”蔔世傑道:“這等請了。

    ”遂奔到縣前遇着姚安海打了出來,傍邊一人道:“天理昭彰,打得好!”世傑拱而問道:“兄說什麼天理昭彰?”那人道:“兄有所不知,這柱事我都曉得。

    ”乃與告其情由。

     蔔世傑聞說,吃了一驚,奔告林氏。

    玉真聽得,凄凄慘慘哭将起來,說道:“他為我死,我必為他已。

    如今教我怎麼救他?雖然,兒生既不得與之同衾,死願與之同袕,正是《西廂》所謂‘從今後,相會少,見面難。

    月暗西廂,鳳去秦樓,雲飲巫山’是也。

    ”心内想了半晌,說道:“是了,兒不免趕上,跟他同往省城,訴出先時身故、今日回生情由,免他受刑罰,方可救他一命。

    ”遂放下雲鬓,再梳實些兒,兜起繡鞋,再束緊些兇,即日促裝起行。

    你道如何?誠有不盡慘淡中之素嬌: 無心胭粉西施颦,停手針繡隐娘英。

    纖纖玉指舒軟玉,扳着雨傘光榮。

    小小金蓮香步穩,踏過露草芳亭。

    渾身是膽,遍體皆醒。

    一心耿耿,兩眼瞪瞪。

    兜緊服飾錦藏囊,芙蓉簇泠弦求裝。

    鬟鬓雲歸岫,柳絮拖冠纓。

    飛霜舞雪翳長裙,定電驅風飄裙旌。

    但但迢迢仍怨怨,悲悲切切又(忄孕)(忄孕)。

     世傑見他堅意要去,亦收拾行李各他同往。

    一路上風餐露濕,颠颠倒倒,難道這般艱苦。

    正是: 猿啼鳥叫逢三秋,不是愁人亦帶愁。

     死死生生期自誓,時時刻刻為君憂。

     世傑、玉真同走在路上,遇一個漢子說:“可憐昨日江中沉一隻船,淹死一十八人。

    ”又一個人說:“還有一個才子,說是漳州人,也淹死了。

    ”世傑父子聽得這話,便住了腳。

    玉真道:“父親,你去向前問他一個明白。

    ”世傑即叫:“大哥,借問一起。

    你說沉船淹死漳州才子,敢問是什麼名姓?”那個道:“變是康夢鶴。

    ”世傑道:“他為什麼事在船裡?”那人道:“因他被嶽父蔡都司在蔡院告,押解在船。

    ” 蔔世傑聽了,愁然錯訝,玉真在傍聞之,不覺腿軟,颠仆于荒草之上。

    世傑扶起,玉真哭不出聲,咽喉哽咽,向世傑泣道:“兒今日與父親永訣矣。

    請坐,受兒四拜。

    ”又向南方拜母親,說:“感謝生育之恩。

    今為情人已亡,義可獨存。

    ”遂傾身磕向石頭尋死。

    世傑一時勸他不聽,止他不住,沒奈何,将一身攔在石上,兩手把石遍遍掩掩。

    玉真磕在手肱邊,近在石尖上,是以不死。

    但見遍身都紅,昏倒石下。

    世傑叫道:“千萬救我!千萬救我!”那些行路的人都挨進來看,見一個少年婦女,滿面紅血,瞑目不語。

    大家忙忙脫下衣服來覆他。

    直至兩個時辰方才漸漸回魂,又停了半晌,乃能言語。

    正是: 幽冥永隔淚珠垂,一點丹心向日葵。

     生死不移姜桂志,海枯石爛身甘痍 衆人問世傑道:“這一個是你女兒不是?”世傑道:“正是我女兒。

    ”衆人又問道:“為什麼緣故這等情切?”世傑即将從前根由逐一陳告,行路之人無不歎其節義,傷其禍慘,因說道:“今日[天]色已晚,他走不得到店裡了,不如扶他到前面鄉村裡宿,切不可在這裡冒風。

    ”世傑即将衣服拿還路人,說聲:“多謝,衆人請了。

    ”世傑乃輕輕扶起玉真到鄉裡去歇。

     及至村内,聞得啼哭之聲,說:“我兒婿去做生理,昨日起風,在船中沉死了。

    ”世傑聽了對玉真道:“這消息是真,如今卻怎好?”玉真道:“兒心裡痛染沉疴,斷然難活,必随他去,乃合道理。

    ”世傑道:“吾兒必須把定,念我二老未死,所賴何人?今康夢鶴已死,死者不可複生,為人當回心,以理制私,孝節兩全,乃可問世無愧。

    如必區區節烈,死而後已,忍父母置身于無依之地,九泉下雖瞑目于無緣之夫君,但天地聞豈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