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年
關燈
小
中
大
』乙巳之事,乎聖鑑所悉。
金?等十三人籍沒之物,猶未還給。
其時獄事,明宗幼沖,全不幹涉。
尹元衡、李芑等,欺罔深居九重之文定王後,以緻冤濫。
己酉忠州之亂,正犯外,皆年少兒童回文之戲,悉皆殺戮、流配,安有如此事乎?」左相從傍贊之。
慈殿曰:「予以婦人,垂簾攝政雖盡心國事,大綱不正。
曾因黃海道日變之報,卽欲引避。
今又見如此之變,今日還政。
蓋嘗讀《顔氏家訓》曰:『婦主中饋而已。
國不可使預政,家不可使幹蠱。
』又宋曺太後先期復政,史以爲美。
予之志決矣。
」領相、左相、白仁傑,皆將順其美慈殿曰:「乙巳年被罪人籍沒還給。
妻子爲奴婢者及己酉年忠州之獄連坐流配之類,悉宜放送,臣等不勝歎服。
」希春啓曰:「伏覩,慈殿深自謙退,撤簾還政,追念冤枉,申雪無辜,臣謂今日已回天矣。
且災異之作,非必在無道之世,雖有道之時,天心仁愛人君,時出災異,以警省之。
商中宗時,有桑穀,生于朝,日慕大拱,中宗能用巫鹹之言。
恐懼修德,不敢荒寧,商道復興,享國長久,至于七十有五年。
高宗祭于成湯之廟,有飛雉升鼎耳而鳴,高宗能用祖己之言,克正厥事,不敢荒寧,殷道復興,享國亦久,至于五十九年。
朱子曰:『古之聖王遇災而懼,修德正事,故能變災爲祥。
』漢文帝三代以下之賢主也。
卽位之五年,地震。
先儒胡寅曰:『文帝之時,有此大異,何也?』曰:『天地之變,非一端也。
』盡以爲人事所緻,則牽合附會,泥而不通,盡以爲氣數適然,則古人修德正事,反災爲祥者,亦不少矣。
要之,人君父天母地,父母震怒,顔色異常,人子當恐懼齋慄,思所以消格,不當指爲情性所發,而遽己也。
文帝時,雖有此變,帝方躬修德化,節用愛人。
此其所以雖有其異,而無其應歟!方今民生之弊,廷臣已盡啓矣。
水軍被剝割於僉使、萬戶,不能支而逃散。
各官侵責於一族切隣,與田地執耕,遂至於一裡空虛。
臣愚以爲:『僉使、萬戶,不特中下等,其中廉平撫恤軍卒者,各別褒賞,守令亦然,庶乎有懲有勸,而軍民有一分之惠矣。
』又平安、黃海、京畿三路,天使連疊,民不堪命。
田稅則已蒙特除,臣願稅外民所苦難之貢賦,訪問于監司,而除之,民亦受賜萬一矣。
此愚臣管見之末策也。
」慈殿曰:「君臣上下,當勉力行之。
」 ○乙巳籍沒還給者,金?、李若海、鄭源、鄭希登、樸光祐、羅湜、羅淑、李中悅、郭珣、李霖、成子澤也。
○傳曰:「金?等十三人,籍沒還給。
己酉罪人,妻子爲奴,緣坐被謫人,皆放送。
2月25日 ○乙巳,有政。
以樸大立爲副提學,柳堪爲檢詳。
○傳曰:「古雲,獄多冤枉,白虹貫日。
近日雖無獄事,在前冤枉之人,尙未昭雪,則無以回天心、慰物情。
如金?、鄭都、樸光祐、鄭希登、郭珣、李霖、鄭源、罹湜、羅淑、李若海、李仲悅、成子澤、李若冰,籍沒還給。
己酉被罪忠州人,或因雜言辭連,或以香徒回文,枉被重罪,物情冤鬱。
今者慈殿撤簾歸政之時,遵先王察冤之遺意,特降懿旨,亟霈洪恩,一雪諸枉。
乙巳、己酉兩年,罪人妻子爲奴及緣坐被謫人等,竝放送事,下義禁府。
○傳曰:「藐予沖人,越在閭閻,無所聞知。
惟我皇考明宗大王深惟宗廟社稷之計,實有記付之眷。
天之不弔,降割斯亟,我聖母王大妃,克遵遺旨,以予入纂大統,俾守祖宗艱大之業。
予以寡昧,慄慄危懼,春氷虎尾,如涉如蹈。
幸賴慈殿淑愼之資、徽懿之德,權同聽斷,丕釐庶政,以順人心,以答天意。
至於先王之所欲開而止者,次第紹述,將見生民安業,國無虞。
予小子永荷生成,庶免于戾。
乃於今年二月二十四日,伏蒙聖敎,以變異非常,驚惕引咎,亟發撤簾之命,軍國機務,委予獨斷。
予小子惶駭憂迫,若無容措,懇辭固請,未見察允。
雖慈聖謙恭沖挹,度越千古之美,而予之彷徨無依之懷,何可雲喩?矧予涼薄,旣無所承,一日萬機,寧無不逮。
玆欲益虔益勵,修身任賢,庶不替祖宗無彊之休。
大小臣僚,其亦體予至懷,各勤乃職,同底于理。
惟爾政府,曉諭中外事,下議政府。
」 2月26日 ○丙午,伴送使樸淳、從事官辛應時、李山海入京。
○政院啓曰:「籍沒還給之類,有遺漏。
敢啓。
」答曰:「竝書啓,皆還給可也。
」尹興仁、尹興義、柳浩、柳希、閔湜、閔??、閔??、李鶴齡、李允明、掌苑署奴成番,籍沒還給。
○忠州緣坐者二百餘人,皆蒙開釋。
2月27日 ○丁未,申時,冊封天使上使祧臣、副使李慶,到迎詔門。
百官皆以雨具迎詔勑。
至勤政殿,殿庭亦濕。
及申時,頒詔勑也。
雨卽止。
上捧詔勑,退至中門外,而還入。
夕,上以宴詣太平館。
2月28日 ○戊申,行翌日宴。
上行酒於天使,五爵而畢後還宮。
○以許曄爲封皇太子進賀使。
2月29日 ○己酉,上於慶會樓,請宴兩天使。
慶會樓觀光後,勤政殿赴宴。
2月30日 ○庚戌,宰樞宴于大平館。
三月 3月5日 ○乙卯,以柳希春爲司諫。
3月12日 ○壬戌,司憲府啓曰:「大護軍尹仁恕,性本諂邪,濟以狡猾。
其平生用心行事,極爲無狀,而乘時附勢,遞事權姦,作爲鷹犬,毒流搢紳,殄瘁邦國。
其爲罪惡貫盈久矣。
至今尙保官爵,物情極爲憤鬱。
請命削奪官爵,以懲人臣黨姦肆毒之罪。
○司諫院亦論之。
再啓,依允。
3月13日 ○癸亥,以金鸞祥爲應敎。
3月19日 ○己巳,以姜士尙爲大司憲。
3月22日 ○壬申,以右議政閔箕發引之日,故不禦經筵。
3月25日 ○乙亥,上禦朝講于思政殿。
講《論語》《爲政篇》。
奇大升進啓曰:「小臣以別迎慰使,義州往還,則前年天使往還,今年兩運天使往還,驛路各官,極爲疲弊。
前年小臣亦以從事官往還,農事兇荒,而天使不來已久,故凡事預措,至於館舍,亦皆改修,以緻廢農。
今年則無館舍改修之事,而以天使之故,麥粟今始耕種,民生之事,至爲可慮。
支供之事,勢不可易,而各官出站,至於五六日留待,道路奔走,至爲殘忍。
使命絡繹,驛卒不能堪支,無一日在家之時。
馬亦疲困已極,此國家之大憂也。
未知,何以處之,而可以蘇復也。
生民困苦之意,自上常常留念可也。
且以一路所見言之,守令得人,然後凡事可以善措。
擇遣守令,在常時,亦爲關重,而今則尤爲緊關。
兩運天使往還之奇聞之,則歐天使越站驅馳,人馬極傷,頭目亦無暇飮食。
令頭目立兩邊巡打擔轎之人。
且親自執鞭以督之,每呼曰:『急走急走。
』見中路飢困之人,以爲虛語雲。
人極悶之,其爲人品,非善類也。
我國用人,如彼遠送之使,則各別擇送宜當。
張朝在平壤聞,後運天使之來,其一行櫃子十五,隱匿於城外松林鬱密之地,待後運天使過去後乃行雲。
雖多爲求索,而亦有畏憚朝廷之心,故隱矣。
且歐天使留置書冊,張朝留席子魚物於義州,以後日輸來爲言。
此皆天使所言,輸給似當。
然竊聞之,雖歸中原而不能盡傳其家,必告主司而推給。
主司知之,則必告禮部矣。
苞苴輸給,似爲不當。
且恐禮部或有問之之理也。
若後日求索無限,皆欲其輸給,則必以今日爲例,後弊無窮。
善辭益言,而勿爲輸送,何如?幸下議于朝廷,而處之。
上命收大臣議。
領相李浚慶以爲:」姑先輸送,以試彼之處置,如何?「上從之。
○上禦夕講于思政殿,進講《小學》。
奇大升進啓曰:「《小學》總論下端,許氏衡曰:『《小學》、《大學》,』小臣前在玉堂時,適進講矣。
班孟與《漢史》,雖說《小學》、《大學》規模大略,然亦不見其間節目之詳也。
考《藝文志》,則無之,不能啓達。
後適考《食貨志》,則果有其言。
人生八歲,入小學,學五方六甲書契之事,始知室家長幼之序。
十五,入大學,學先聖禮樂,知朝廷君臣之義。
此規模大略也。
古之聖賢敎人,富而敎之,故然矣。
後世廢先王之道,刑煩賦重,民無生之之樂,何暇爲善乎?國之弊端非一,而根本在安民,民安然後,敎化可行矣。
且右贊成李滉上疏來矣。
自上又令知製敎,製敎書下諭,至極美意也。
近日有命屢下,且授高爵,非不知奔走應命,而不敢當,不來之意多矣。
賢人豈以賢自處乎?其不敢當之意,亦不爲非矣。
自上覽此上疏,則可知其未安之意矣。
啓達之臣,以高爵誠招之意啓之,以此尤爲未安矣。
自古人君招賢,而不敢當,不來者有之,進來者亦有之矣。
此人得盛名,自上懇招,而不來,聞見未安,而情實則然矣。
大槪近來士大夫風俗異於古,緻仕之風亦無之。
雖有欲去者,未能去。
見此上疏,則以無緻仕之路,爲悶之意,亦有之。
待士大夫,當以古道,老病人引退之事,亦許之可也。
屢次招之而不來,自上恐或不知情實,故敢啓。
」 3月26日 ○丙子,以樸淳爲大提學,金秀文爲平安兵使。
3月27日 ○丁醜,以樸淳爲遠接使,宋麒壽爲伴館。
夏四月 4月3日 ○壬午,上禦夕講于思政殿,進講《小學》。
奇大升進啓曰:「趙光祖贈職事,一國人心之所同然也。
小臣前亦暫達,近則大臣亦啓之。
自上想已知之,而猶且留難者,必詳審之意也。
然而下情,則恐或尙未洞照,以爲未安矣。
自爾洞照,當次第擧行矣。
下人之望,則欲其卽快從也。
自上緻力於講學,則道理漸明,光祖之賢,自爾知之。
如崇奬等事,自上先出,則尤好矣。
人主爲治之事,固多端矣。
一日二日,萬幾事皆留心,而先立大綱,然後自有條理,而事可易爲矣。
方今上意欲圖治,下情欲補治,此機會甚嘉。
國家之事,積弊極多,若一一欲改之,則必有防礙處,欲舍之,則愈深而難救矣。
當酌其輕重緩急於其間,自爲次第而行之。
古人之議,以大綱爲主。
昔程伊川曰:『欲爲治者,必立志求賢責任,欲爲其事,而徒泛泛悠悠,則事終不成。
如欲緻太平之治,則三代聖王,不可不師法。
常以爲一國之內,昆蟲草木,皆仰賴於我躬,欲使之各得其所,則此人君之立志也。
此志旣立,則逸欲不敢生,而天理漸明矣。
百姓恐未安,欲其安;世道恐未平,欲其平。
至於起居寢息之間,恐或有妨政害治之事;思慮言語之際,恐或緻害於朝廷。
戒謹恐懼,以追古聖人之意,每用勉旃。
古人雲:『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此立志也。
然而九重之內,耳目未廣,下無奉行之人,則恩未及行,必也。
得賢而親近之,知之勿疑,則彼所謂賢者,引其所知四方之賢者,使之滿朝,則時自平矣。
所謂責任者,得賢而置相位及六卿之列,倚重之謂也。
小小之事,必責之以其任,然後衆職畢擧,而國可理矣。
若守令,則必責以治民;若邊將,則必責以撫恤軍民。
我國有積弊之事,百官不喜治民,祖宗朝六卿長官,事多自決然後上達,而今則每以擅斷得罪爲懼,應文逃實,凡事必稟於上,上勞於上,下佚於下。
古法,臣則勞行,君則執權柄任人,而治道自成,不必躬親庶事,而但可作規模爲之。
六卿則爲六曹之事,無異一家之事可也。
今之官員,則數遞成習,在昔爲兵判者,或至四五年之久,故武臣及禁軍等賢否,皆得知之,兵事首末,亦必詳知。
近則吏兵曹判書,過一年,則輒呈狀而入。
古者戶判,亦至十餘年不遷,故在國之錢穀,皆知元數,四方水早風災及年運兇荒,亦必詳知,而爲之低昻,有如一家之事。
近則纔過五六月,輒復見遞,是以官府之物,盡被偸竊。
以古人之言,見今日之弊,古人之規模得矣。
請以立志求賢責任三事,常加體念,徒有求賢之心,而此志不立,則雖求之,不可得矣。
賢雖得之,而此志不堅,則亦不可用矣,必也委任而責成,如微細過誤之事,置而勿問,此治道之大綱也。
此三者最大,故敢達。
大綱不立,則小小之弊,雖欲救之,不可得矣。
」 4月4日 ○癸未,司諫院請復趙光祖官爵,從祀文廟。
4月8日 ○丁亥,以李鐸爲右贊成,樸淳特陞爲判尹,吳健爲正言,具抃爲修撰。
4月10日 ○己醜,直提學盧守愼上疏曰: 伏以,臣自拘海島,垂二十年,謬蒙明宗大王特命以近壤。
伏遇主上殿下繼照之初,釋囚復官,命下同日,旋備邇列,重以嚴囚,臣不勝恇駭,奔馳謝恩,踧踖侍筵,犬馬之分已逾,烏鳥之私遽迫,呈辭受暇,竦戴南歸,得與父母相見。
橫寵溢歡,翻成傷泣,方欲冒死陳情,尋承有旨,催臣上道。
臣聞命輒行者,至京得報,陞授不次,益以震惕,置身無地。
每思瀝血書辭,將發復己者,遠五十日餘矣。
鄕音杳杳,虛實亦半,旅宿寒齋,終夜不寢。
竊自念,貪戀殊渥,遲廻之際,心動汗出,脫終天有慟,將何所於歸?嗚呼!臣父今年七十有三,纖羸至老,坐痺目眚;臣母今年七十有二,憂勞成疾,急喘全聵。
臣在謫中,知其無可奈何而已。
今叩顯榮,顧失數月之養,臣不知所出。
臣父母以尙州薄有田園,就食四載,生事草創,僅能自給。
臣止有一弟一妹,在都下,兒息盈室,救死不瞻。
獨臣無子女,無産業,庶專心左右之、菽水之、藥餌之,臣實爲終養之身。
況臣二紀而得父母,則往日無及之悲愈切,父母二紀而得臣,則來日無多之懼益急,臣實非遠遊之身,勢如是、情如是,臣實憫焉。
臣之所悶,又不止是。
臣以蒲柳早衰,瘴癘積毒,悸惴思慮,內戕外敗,翳視左淚,重聽偏膿,宿患嗽眩,暴告心腹,前後扶曳,蒙犯風雪,赴闕肅拜,幾殊復。
且入侍出門,僵而行,其所以開講說、承顧問者,亦纔續聲氣,粗拾緖餘而已。
此聖鑑所已洞照,豈容久竊匪其據乎?臣今年五十有四,亟欲力疾強學,蓋已無足言者。
嗚呼!臣進則有累公朝,而親養徒廢;退則得伸有計,而孝治彌彰,臣之得失,於玆見矣。
臣謹按《大典》,有七十以上親者,一子歸養,正所以敎人孝也。
伏願,殿下察臣衷懇,解臣職名,許令再生臣子,便養將死父母,遂與同歸九泉,賀猶羽化也。
卽臣不以殘命,爲明主瞥然一言,便宿昔而死,適以重不忠,而大不孝。
顧魚肉之餘,摧廢已甚,計遍情危,言語無倫,罪當萬殞,罪當萬殞。
「答曰:」觀此上疏,孝親之心,至矣盡矣。
然今若解職,則予得賢士之意失矣。
雖不解職,頻往往覲親,可也。
「 傳曰:」給由馬可也,老親處,食物題給事,其道監司處,下諭可也。
○同日再疏。
傳曰:「盧守愼累上疏章,乞以解職,終養老親,可謂至孝,不可不從,而但守愼學行卓異之賢也。
予方自以爲得賢,他日共成治效,而今若解膱歸覲,則是乃失賢者也。
此亦重大,予計慮短淺,不知所爲,敢議于大臣,遣史官大臣處收議。
」領議政李浚慶議:「伏見盧守愼兩疏,不覺抆淚,正隆孝理之時,勢不可不從其請。
但今聖學日就,經筵方急,如此學問,臣之未易多得。
姑限旬日,許其覲省,未爲不可。
但聞,其父母雖至年高,亦不至於不能起居。
況本生長京師,不無世業,若令本道監司,敦諭其父母,起送于京,因令各道,給軍護送,來在京家,則盧守愼庶免遠遊曠省之憂,而專意於論思進講之心。
伏惟上裁。
」左議政權轍議:「臣伏見盧守愼先後上疏,辭意懇切,悲感自激。
二十年謫居海中,其爲思親之心,曷有窮己?逮蒙聖恩,聞命來朝,則恩深職縻,久曠省覲,其所悶迫之情,有同於謫居之日。
此陳疏之懇懇不已者也。
不可不從其情願也。
但盧守愼,學問精深,踐履篤實之人。
若久侍經幄之上,則其所輔養聖德。
以成治效,豈不重且大哉?今若許其歸覲,群下之情,亦不無缺然者矣。
雖不解職,使得頻往覲親,豈不兩全忠孝之道乎?伏惟上裁。
」領府事李蓂議:「盧守愼再上疏章,乞解歸養老親,其情切迫。
當此孝理之時,不可不從其請。
但如此學問之人,不可解職。
其父母生長京師,資生之理,亦不至窮迫。
今本道監司,開諭其父母,勸送于京。
又令各道護送,則盧守愼無曠日往省之憂,而忠孝兩全
金?等十三人籍沒之物,猶未還給。
其時獄事,明宗幼沖,全不幹涉。
尹元衡、李芑等,欺罔深居九重之文定王後,以緻冤濫。
己酉忠州之亂,正犯外,皆年少兒童回文之戲,悉皆殺戮、流配,安有如此事乎?」左相從傍贊之。
慈殿曰:「予以婦人,垂簾攝政雖盡心國事,大綱不正。
曾因黃海道日變之報,卽欲引避。
今又見如此之變,今日還政。
蓋嘗讀《顔氏家訓》曰:『婦主中饋而已。
國不可使預政,家不可使幹蠱。
』又宋曺太後先期復政,史以爲美。
予之志決矣。
」領相、左相、白仁傑,皆將順其美慈殿曰:「乙巳年被罪人籍沒還給。
妻子爲奴婢者及己酉年忠州之獄連坐流配之類,悉宜放送,臣等不勝歎服。
」希春啓曰:「伏覩,慈殿深自謙退,撤簾還政,追念冤枉,申雪無辜,臣謂今日已回天矣。
且災異之作,非必在無道之世,雖有道之時,天心仁愛人君,時出災異,以警省之。
商中宗時,有桑穀,生于朝,日慕大拱,中宗能用巫鹹之言。
恐懼修德,不敢荒寧,商道復興,享國長久,至于七十有五年。
高宗祭于成湯之廟,有飛雉升鼎耳而鳴,高宗能用祖己之言,克正厥事,不敢荒寧,殷道復興,享國亦久,至于五十九年。
朱子曰:『古之聖王遇災而懼,修德正事,故能變災爲祥。
』漢文帝三代以下之賢主也。
卽位之五年,地震。
先儒胡寅曰:『文帝之時,有此大異,何也?』曰:『天地之變,非一端也。
』盡以爲人事所緻,則牽合附會,泥而不通,盡以爲氣數適然,則古人修德正事,反災爲祥者,亦不少矣。
要之,人君父天母地,父母震怒,顔色異常,人子當恐懼齋慄,思所以消格,不當指爲情性所發,而遽己也。
文帝時,雖有此變,帝方躬修德化,節用愛人。
此其所以雖有其異,而無其應歟!方今民生之弊,廷臣已盡啓矣。
水軍被剝割於僉使、萬戶,不能支而逃散。
各官侵責於一族切隣,與田地執耕,遂至於一裡空虛。
臣愚以爲:『僉使、萬戶,不特中下等,其中廉平撫恤軍卒者,各別褒賞,守令亦然,庶乎有懲有勸,而軍民有一分之惠矣。
』又平安、黃海、京畿三路,天使連疊,民不堪命。
田稅則已蒙特除,臣願稅外民所苦難之貢賦,訪問于監司,而除之,民亦受賜萬一矣。
此愚臣管見之末策也。
」慈殿曰:「君臣上下,當勉力行之。
」 ○乙巳籍沒還給者,金?、李若海、鄭源、鄭希登、樸光祐、羅湜、羅淑、李中悅、郭珣、李霖、成子澤也。
○傳曰:「金?等十三人,籍沒還給。
己酉罪人,妻子爲奴,緣坐被謫人,皆放送。
2月25日 ○乙巳,有政。
以樸大立爲副提學,柳堪爲檢詳。
○傳曰:「古雲,獄多冤枉,白虹貫日。
近日雖無獄事,在前冤枉之人,尙未昭雪,則無以回天心、慰物情。
如金?、鄭都、樸光祐、鄭希登、郭珣、李霖、鄭源、罹湜、羅淑、李若海、李仲悅、成子澤、李若冰,籍沒還給。
己酉被罪忠州人,或因雜言辭連,或以香徒回文,枉被重罪,物情冤鬱。
今者慈殿撤簾歸政之時,遵先王察冤之遺意,特降懿旨,亟霈洪恩,一雪諸枉。
乙巳、己酉兩年,罪人妻子爲奴及緣坐被謫人等,竝放送事,下義禁府。
○傳曰:「藐予沖人,越在閭閻,無所聞知。
惟我皇考明宗大王深惟宗廟社稷之計,實有記付之眷。
天之不弔,降割斯亟,我聖母王大妃,克遵遺旨,以予入纂大統,俾守祖宗艱大之業。
予以寡昧,慄慄危懼,春氷虎尾,如涉如蹈。
幸賴慈殿淑愼之資、徽懿之德,權同聽斷,丕釐庶政,以順人心,以答天意。
至於先王之所欲開而止者,次第紹述,將見生民安業,國無虞。
予小子永荷生成,庶免于戾。
乃於今年二月二十四日,伏蒙聖敎,以變異非常,驚惕引咎,亟發撤簾之命,軍國機務,委予獨斷。
予小子惶駭憂迫,若無容措,懇辭固請,未見察允。
雖慈聖謙恭沖挹,度越千古之美,而予之彷徨無依之懷,何可雲喩?矧予涼薄,旣無所承,一日萬機,寧無不逮。
玆欲益虔益勵,修身任賢,庶不替祖宗無彊之休。
大小臣僚,其亦體予至懷,各勤乃職,同底于理。
惟爾政府,曉諭中外事,下議政府。
」 2月26日 ○丙午,伴送使樸淳、從事官辛應時、李山海入京。
○政院啓曰:「籍沒還給之類,有遺漏。
敢啓。
」答曰:「竝書啓,皆還給可也。
」尹興仁、尹興義、柳浩、柳希、閔湜、閔??、閔??、李鶴齡、李允明、掌苑署奴成番,籍沒還給。
○忠州緣坐者二百餘人,皆蒙開釋。
2月27日 ○丁未,申時,冊封天使上使祧臣、副使李慶,到迎詔門。
百官皆以雨具迎詔勑。
至勤政殿,殿庭亦濕。
及申時,頒詔勑也。
雨卽止。
上捧詔勑,退至中門外,而還入。
夕,上以宴詣太平館。
2月28日 ○戊申,行翌日宴。
上行酒於天使,五爵而畢後還宮。
○以許曄爲封皇太子進賀使。
2月29日 ○己酉,上於慶會樓,請宴兩天使。
慶會樓觀光後,勤政殿赴宴。
2月30日 ○庚戌,宰樞宴于大平館。
三月 3月5日 ○乙卯,以柳希春爲司諫。
3月12日 ○壬戌,司憲府啓曰:「大護軍尹仁恕,性本諂邪,濟以狡猾。
其平生用心行事,極爲無狀,而乘時附勢,遞事權姦,作爲鷹犬,毒流搢紳,殄瘁邦國。
其爲罪惡貫盈久矣。
至今尙保官爵,物情極爲憤鬱。
請命削奪官爵,以懲人臣黨姦肆毒之罪。
○司諫院亦論之。
再啓,依允。
3月13日 ○癸亥,以金鸞祥爲應敎。
3月19日 ○己巳,以姜士尙爲大司憲。
3月22日 ○壬申,以右議政閔箕發引之日,故不禦經筵。
3月25日 ○乙亥,上禦朝講于思政殿。
講《論語》《爲政篇》。
奇大升進啓曰:「小臣以別迎慰使,義州往還,則前年天使往還,今年兩運天使往還,驛路各官,極爲疲弊。
前年小臣亦以從事官往還,農事兇荒,而天使不來已久,故凡事預措,至於館舍,亦皆改修,以緻廢農。
今年則無館舍改修之事,而以天使之故,麥粟今始耕種,民生之事,至爲可慮。
支供之事,勢不可易,而各官出站,至於五六日留待,道路奔走,至爲殘忍。
使命絡繹,驛卒不能堪支,無一日在家之時。
馬亦疲困已極,此國家之大憂也。
未知,何以處之,而可以蘇復也。
生民困苦之意,自上常常留念可也。
且以一路所見言之,守令得人,然後凡事可以善措。
擇遣守令,在常時,亦爲關重,而今則尤爲緊關。
兩運天使往還之奇聞之,則歐天使越站驅馳,人馬極傷,頭目亦無暇飮食。
令頭目立兩邊巡打擔轎之人。
且親自執鞭以督之,每呼曰:『急走急走。
』見中路飢困之人,以爲虛語雲。
人極悶之,其爲人品,非善類也。
我國用人,如彼遠送之使,則各別擇送宜當。
張朝在平壤聞,後運天使之來,其一行櫃子十五,隱匿於城外松林鬱密之地,待後運天使過去後乃行雲。
雖多爲求索,而亦有畏憚朝廷之心,故隱矣。
且歐天使留置書冊,張朝留席子魚物於義州,以後日輸來爲言。
此皆天使所言,輸給似當。
然竊聞之,雖歸中原而不能盡傳其家,必告主司而推給。
主司知之,則必告禮部矣。
苞苴輸給,似爲不當。
且恐禮部或有問之之理也。
若後日求索無限,皆欲其輸給,則必以今日爲例,後弊無窮。
善辭益言,而勿爲輸送,何如?幸下議于朝廷,而處之。
上命收大臣議。
領相李浚慶以爲:」姑先輸送,以試彼之處置,如何?「上從之。
○上禦夕講于思政殿,進講《小學》。
奇大升進啓曰:「《小學》總論下端,許氏衡曰:『《小學》、《大學》,』小臣前在玉堂時,適進講矣。
班孟與《漢史》,雖說《小學》、《大學》規模大略,然亦不見其間節目之詳也。
考《藝文志》,則無之,不能啓達。
後適考《食貨志》,則果有其言。
人生八歲,入小學,學五方六甲書契之事,始知室家長幼之序。
十五,入大學,學先聖禮樂,知朝廷君臣之義。
此規模大略也。
古之聖賢敎人,富而敎之,故然矣。
後世廢先王之道,刑煩賦重,民無生之之樂,何暇爲善乎?國之弊端非一,而根本在安民,民安然後,敎化可行矣。
且右贊成李滉上疏來矣。
自上又令知製敎,製敎書下諭,至極美意也。
近日有命屢下,且授高爵,非不知奔走應命,而不敢當,不來之意多矣。
賢人豈以賢自處乎?其不敢當之意,亦不爲非矣。
自上覽此上疏,則可知其未安之意矣。
啓達之臣,以高爵誠招之意啓之,以此尤爲未安矣。
自古人君招賢,而不敢當,不來者有之,進來者亦有之矣。
此人得盛名,自上懇招,而不來,聞見未安,而情實則然矣。
大槪近來士大夫風俗異於古,緻仕之風亦無之。
雖有欲去者,未能去。
見此上疏,則以無緻仕之路,爲悶之意,亦有之。
待士大夫,當以古道,老病人引退之事,亦許之可也。
屢次招之而不來,自上恐或不知情實,故敢啓。
」 3月26日 ○丙子,以樸淳爲大提學,金秀文爲平安兵使。
3月27日 ○丁醜,以樸淳爲遠接使,宋麒壽爲伴館。
夏四月 4月3日 ○壬午,上禦夕講于思政殿,進講《小學》。
奇大升進啓曰:「趙光祖贈職事,一國人心之所同然也。
小臣前亦暫達,近則大臣亦啓之。
自上想已知之,而猶且留難者,必詳審之意也。
然而下情,則恐或尙未洞照,以爲未安矣。
自爾洞照,當次第擧行矣。
下人之望,則欲其卽快從也。
自上緻力於講學,則道理漸明,光祖之賢,自爾知之。
如崇奬等事,自上先出,則尤好矣。
人主爲治之事,固多端矣。
一日二日,萬幾事皆留心,而先立大綱,然後自有條理,而事可易爲矣。
方今上意欲圖治,下情欲補治,此機會甚嘉。
國家之事,積弊極多,若一一欲改之,則必有防礙處,欲舍之,則愈深而難救矣。
當酌其輕重緩急於其間,自爲次第而行之。
古人之議,以大綱爲主。
昔程伊川曰:『欲爲治者,必立志求賢責任,欲爲其事,而徒泛泛悠悠,則事終不成。
如欲緻太平之治,則三代聖王,不可不師法。
常以爲一國之內,昆蟲草木,皆仰賴於我躬,欲使之各得其所,則此人君之立志也。
此志旣立,則逸欲不敢生,而天理漸明矣。
百姓恐未安,欲其安;世道恐未平,欲其平。
至於起居寢息之間,恐或有妨政害治之事;思慮言語之際,恐或緻害於朝廷。
戒謹恐懼,以追古聖人之意,每用勉旃。
古人雲:『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此立志也。
然而九重之內,耳目未廣,下無奉行之人,則恩未及行,必也。
得賢而親近之,知之勿疑,則彼所謂賢者,引其所知四方之賢者,使之滿朝,則時自平矣。
所謂責任者,得賢而置相位及六卿之列,倚重之謂也。
小小之事,必責之以其任,然後衆職畢擧,而國可理矣。
若守令,則必責以治民;若邊將,則必責以撫恤軍民。
我國有積弊之事,百官不喜治民,祖宗朝六卿長官,事多自決然後上達,而今則每以擅斷得罪爲懼,應文逃實,凡事必稟於上,上勞於上,下佚於下。
古法,臣則勞行,君則執權柄任人,而治道自成,不必躬親庶事,而但可作規模爲之。
六卿則爲六曹之事,無異一家之事可也。
今之官員,則數遞成習,在昔爲兵判者,或至四五年之久,故武臣及禁軍等賢否,皆得知之,兵事首末,亦必詳知。
近則吏兵曹判書,過一年,則輒呈狀而入。
古者戶判,亦至十餘年不遷,故在國之錢穀,皆知元數,四方水早風災及年運兇荒,亦必詳知,而爲之低昻,有如一家之事。
近則纔過五六月,輒復見遞,是以官府之物,盡被偸竊。
以古人之言,見今日之弊,古人之規模得矣。
請以立志求賢責任三事,常加體念,徒有求賢之心,而此志不立,則雖求之,不可得矣。
賢雖得之,而此志不堅,則亦不可用矣,必也委任而責成,如微細過誤之事,置而勿問,此治道之大綱也。
此三者最大,故敢達。
大綱不立,則小小之弊,雖欲救之,不可得矣。
」 4月4日 ○癸未,司諫院請復趙光祖官爵,從祀文廟。
4月8日 ○丁亥,以李鐸爲右贊成,樸淳特陞爲判尹,吳健爲正言,具抃爲修撰。
4月10日 ○己醜,直提學盧守愼上疏曰: 伏以,臣自拘海島,垂二十年,謬蒙明宗大王特命以近壤。
伏遇主上殿下繼照之初,釋囚復官,命下同日,旋備邇列,重以嚴囚,臣不勝恇駭,奔馳謝恩,踧踖侍筵,犬馬之分已逾,烏鳥之私遽迫,呈辭受暇,竦戴南歸,得與父母相見。
橫寵溢歡,翻成傷泣,方欲冒死陳情,尋承有旨,催臣上道。
臣聞命輒行者,至京得報,陞授不次,益以震惕,置身無地。
每思瀝血書辭,將發復己者,遠五十日餘矣。
鄕音杳杳,虛實亦半,旅宿寒齋,終夜不寢。
竊自念,貪戀殊渥,遲廻之際,心動汗出,脫終天有慟,將何所於歸?嗚呼!臣父今年七十有三,纖羸至老,坐痺目眚;臣母今年七十有二,憂勞成疾,急喘全聵。
臣在謫中,知其無可奈何而已。
今叩顯榮,顧失數月之養,臣不知所出。
臣父母以尙州薄有田園,就食四載,生事草創,僅能自給。
臣止有一弟一妹,在都下,兒息盈室,救死不瞻。
獨臣無子女,無産業,庶專心左右之、菽水之、藥餌之,臣實爲終養之身。
況臣二紀而得父母,則往日無及之悲愈切,父母二紀而得臣,則來日無多之懼益急,臣實非遠遊之身,勢如是、情如是,臣實憫焉。
臣之所悶,又不止是。
臣以蒲柳早衰,瘴癘積毒,悸惴思慮,內戕外敗,翳視左淚,重聽偏膿,宿患嗽眩,暴告心腹,前後扶曳,蒙犯風雪,赴闕肅拜,幾殊復。
且入侍出門,僵而行,其所以開講說、承顧問者,亦纔續聲氣,粗拾緖餘而已。
此聖鑑所已洞照,豈容久竊匪其據乎?臣今年五十有四,亟欲力疾強學,蓋已無足言者。
嗚呼!臣進則有累公朝,而親養徒廢;退則得伸有計,而孝治彌彰,臣之得失,於玆見矣。
臣謹按《大典》,有七十以上親者,一子歸養,正所以敎人孝也。
伏願,殿下察臣衷懇,解臣職名,許令再生臣子,便養將死父母,遂與同歸九泉,賀猶羽化也。
卽臣不以殘命,爲明主瞥然一言,便宿昔而死,適以重不忠,而大不孝。
顧魚肉之餘,摧廢已甚,計遍情危,言語無倫,罪當萬殞,罪當萬殞。
「答曰:」觀此上疏,孝親之心,至矣盡矣。
然今若解職,則予得賢士之意失矣。
雖不解職,頻往往覲親,可也。
「 傳曰:」給由馬可也,老親處,食物題給事,其道監司處,下諭可也。
○同日再疏。
傳曰:「盧守愼累上疏章,乞以解職,終養老親,可謂至孝,不可不從,而但守愼學行卓異之賢也。
予方自以爲得賢,他日共成治效,而今若解膱歸覲,則是乃失賢者也。
此亦重大,予計慮短淺,不知所爲,敢議于大臣,遣史官大臣處收議。
」領議政李浚慶議:「伏見盧守愼兩疏,不覺抆淚,正隆孝理之時,勢不可不從其請。
但今聖學日就,經筵方急,如此學問,臣之未易多得。
姑限旬日,許其覲省,未爲不可。
但聞,其父母雖至年高,亦不至於不能起居。
況本生長京師,不無世業,若令本道監司,敦諭其父母,起送于京,因令各道,給軍護送,來在京家,則盧守愼庶免遠遊曠省之憂,而專意於論思進講之心。
伏惟上裁。
」左議政權轍議:「臣伏見盧守愼先後上疏,辭意懇切,悲感自激。
二十年謫居海中,其爲思親之心,曷有窮己?逮蒙聖恩,聞命來朝,則恩深職縻,久曠省覲,其所悶迫之情,有同於謫居之日。
此陳疏之懇懇不已者也。
不可不從其情願也。
但盧守愼,學問精深,踐履篤實之人。
若久侍經幄之上,則其所輔養聖德。
以成治效,豈不重且大哉?今若許其歸覲,群下之情,亦不無缺然者矣。
雖不解職,使得頻往覲親,豈不兩全忠孝之道乎?伏惟上裁。
」領府事李蓂議:「盧守愼再上疏章,乞解歸養老親,其情切迫。
當此孝理之時,不可不從其請。
但如此學問之人,不可解職。
其父母生長京師,資生之理,亦不至窮迫。
今本道監司,開諭其父母,勸送于京。
又令各道護送,則盧守愼無曠日往省之憂,而忠孝兩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