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拭明鏡追溯前因 感名花重提舊事
關燈
小
中
大
史幽探、哀萃芳、紀沉魚、言錦心、謝文錦、師蘭言、陳淑媛、白麗娟、國瑞徵、
周慶覃、唐閨臣、陰若花、印巧文、章蘭英、田秀英、林書香、宋良箴、卞寶雲、
陽墨香、郦錦春、田舜英、盧紫萱、邺芳春、邵紅英、祝題花、孟紫芝、秦小春、
董青钿、褚月芳、司徒斌兒、餘麗蓉、廉錦楓、洛紅蕖、林婉如、廖熙春、黎紅薇、
燕紫瓊、蔣春輝、尹紅萸、魏紫櫻、宰玉蟾、孟蘭芝、薛蘅香、顔紫绡、枝蘭音、
姚芷馨、易紫菱、田鳳、掌紅珠、葉瓊芳、卞彩雲、呂堯、左融春、孟芸芝、
卞綠雲、董寶钿、施豔春、窦耕煙、蔣麗輝、蔡蘭芳、孟華芝、卞錦雲、鄒婉春、
錢月英、董花钿、柳瑞春、卞紫雲、孟玉芝、蔣月輝、呂祥、陶秀春、掌骊珠、
蔣星輝、戴瓊英、董珠钿、卞香雲、孟瑤芝、掌乘珠、蔣秋輝、缁瑤钗、卞素雲、
姜麗樓、米蘭芬、宰銀蟾、潘麗春、孟芳芝、鐘繡田、譚蕙芳、孟瓊芝、蔣素輝、
呂瑞、董翠钿、掌浦珠、井堯春、崔小莺、蘇亞蘭、張鳳雛、闵蘭荪、花再芳、
畢全貞。
先是,女兒國儲君陰若花回國,武後加封為文豔王,授枝蘭音為東宮少師學士,黎紅薇為東宮少傅學士,盧紫萱為東宮少保學士、護衛大臣,随了文豔王到得國中。
女兒國王已經晏駕,衆臣遂扶儲君陰若花登了寶位。
次後,衆才女紛紛告假回籍于歸。
唐閨臣思親念切,與顔紫绡結伴同上小蓬萊探訪父親,一去不返。
田秀英、田舜英、宰玉蟾、燕紫瓊随同丈夫勤王,臨陣遇害。
邵紅英、戴瓊英、林書香、陽墨香、譚蕙芳、葉瓊芳,盡節軍中。
後來中宗複位,死亡的諸才女并受陰封,奉旨俱入節孝詞,春秋享祀。
中宗系武氏所出,中宗雖然複了帝位,太後威權未替,又下一道懿旨,頒行天下:來歲再開女試,并命衆才女重赴紅文宴。
預宴者另錫殊恩。
懿旨一下,早又轟動了天下多少才女。
此《鏡花緣》前集書中之大略也。
鏡不拂拭不顯光明,花不栽培不能開發,于是記其緣起,重提一過,庶幾朗若列眉。
如今請諸君再觀《續鏡花緣》。
有詩為證。
詩曰: 世事紛争慨變遷,年來翰墨結因緣。
聞聞見見毫端繪,幻幻奇奇腕底傳。
鏡裡看花添豔冶,花前對鏡倍鮮妍。
殘棋未了須終局,漫續新編愧昔賢。
卻說江南道姑蘇台畔有個緻仕的鄉宦,姓黃名華,表字友鞠,年逾知命。
夫人周氏去世多年,繼娶陸氏夫人生有一兒一女。
兒名錫寶,尚在髫齡。
女名蕊珍,芳年三五,出落得姿容絕代,聰穎非常,真是貌可羞花,才誇詠絮。
夫婦愛之不啻掌上明珠。
家中良田美産,富有資财。
仆婦丫環,成群作隊。
府中請位西席,是個老年博學的通儒,叫做張子受,課讀姊弟。
二人極其敏悟,均能一目十行。
賓主亦甚投機,常常論古談今,吟風弄月。
一日,友鞠晚來無事,步到書房中與西席談心。
彼此相見,對坐言歡,十分契合。
便命童兒黃福道:“今晚我在書房與師爺對酌,可添杯箸。
”童兒答應。
去不多時,送進肴馔。
調開桌椅,賓主坐定,童兒在旁斟酒,開懷暢飲。
飲酒中間談及詩賦一道,張子受道:“令嫒近來的學問大有進境,較諸當今考取的才女,真可謂有過之無不及矣。
友翁如謂過獎,請觀窗作,便知弟非謬言。
”說着,便起身,走至書案前,抽屜中遂将蕊珍近日所作的詩賦檢出,送與東翁。
友鞠接取展閱,隻見言言錦繡,字字珠玑。
内有一篇不限韻的《燈花賦》,尤為靈心妙腕,得未曾有。
其賦曰: 燈影兮搖青,花光兮照棂。
含葩今燦爛,結蕊兮珑玲。
映紅蕤兮滿室,流紫焰兮盈庭。
護重重兮翠幔,圍曲曲兮晶屏。
永夜焚膏,寒宵絢彩,綻出離
先是,女兒國儲君陰若花回國,武後加封為文豔王,授枝蘭音為東宮少師學士,黎紅薇為東宮少傅學士,盧紫萱為東宮少保學士、護衛大臣,随了文豔王到得國中。
女兒國王已經晏駕,衆臣遂扶儲君陰若花登了寶位。
次後,衆才女紛紛告假回籍于歸。
唐閨臣思親念切,與顔紫绡結伴同上小蓬萊探訪父親,一去不返。
田秀英、田舜英、宰玉蟾、燕紫瓊随同丈夫勤王,臨陣遇害。
邵紅英、戴瓊英、林書香、陽墨香、譚蕙芳、葉瓊芳,盡節軍中。
後來中宗複位,死亡的諸才女并受陰封,奉旨俱入節孝詞,春秋享祀。
中宗系武氏所出,中宗雖然複了帝位,太後威權未替,又下一道懿旨,頒行天下:來歲再開女試,并命衆才女重赴紅文宴。
預宴者另錫殊恩。
懿旨一下,早又轟動了天下多少才女。
此《鏡花緣》前集書中之大略也。
鏡不拂拭不顯光明,花不栽培不能開發,于是記其緣起,重提一過,庶幾朗若列眉。
如今請諸君再觀《續鏡花緣》。
有詩為證。
詩曰: 世事紛争慨變遷,年來翰墨結因緣。
聞聞見見毫端繪,幻幻奇奇腕底傳。
鏡裡看花添豔冶,花前對鏡倍鮮妍。
殘棋未了須終局,漫續新編愧昔賢。
卻說江南道姑蘇台畔有個緻仕的鄉宦,姓黃名華,表字友鞠,年逾知命。
夫人周氏去世多年,繼娶陸氏夫人生有一兒一女。
兒名錫寶,尚在髫齡。
女名蕊珍,芳年三五,出落得姿容絕代,聰穎非常,真是貌可羞花,才誇詠絮。
夫婦愛之不啻掌上明珠。
家中良田美産,富有資财。
仆婦丫環,成群作隊。
府中請位西席,是個老年博學的通儒,叫做張子受,課讀姊弟。
二人極其敏悟,均能一目十行。
賓主亦甚投機,常常論古談今,吟風弄月。
一日,友鞠晚來無事,步到書房中與西席談心。
彼此相見,對坐言歡,十分契合。
便命童兒黃福道:“今晚我在書房與師爺對酌,可添杯箸。
”童兒答應。
去不多時,送進肴馔。
調開桌椅,賓主坐定,童兒在旁斟酒,開懷暢飲。
飲酒中間談及詩賦一道,張子受道:“令嫒近來的學問大有進境,較諸當今考取的才女,真可謂有過之無不及矣。
友翁如謂過獎,請觀窗作,便知弟非謬言。
”說着,便起身,走至書案前,抽屜中遂将蕊珍近日所作的詩賦檢出,送與東翁。
友鞠接取展閱,隻見言言錦繡,字字珠玑。
内有一篇不限韻的《燈花賦》,尤為靈心妙腕,得未曾有。
其賦曰: 燈影兮搖青,花光兮照棂。
含葩今燦爛,結蕊兮珑玲。
映紅蕤兮滿室,流紫焰兮盈庭。
護重重兮翠幔,圍曲曲兮晶屏。
永夜焚膏,寒宵絢彩,綻出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