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白屋夢魇》最早發表在一九二六年一月的《君主雜志》上。這個故事是克裡斯蒂創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麗人之屋》的修訂版。在她的自傳中,她曾提到這是“我第一篇顯露些許才華的作品”。最初版本的《白屋夢魇》晦澀難懂,極度渲染了病态氛圍,文風類似于愛德華時代的鬼怪故事,尤其是E.F.本森[愛德華·弗雷德裡克·本森(EdwardFredericBenson,1867—1940),英國小說家、傳記作家、考古學家。]的作品。在發表之前,克裡斯蒂做了大量修改,使故事情節條理清晰,減少了許多自省的段落。為了塑造故事中兩位女性人物形象,她弱化了艾麗格來世的部分,強化了梅吉這個角色。類似的主題在另一部早期創作的作品《翅膀的呼喚》中也有提及,那個故事收錄在一九三三年出版的小說集《死亡之犬》中。

    一九三八年,克裡斯蒂回憶起《麗人之屋》時談道:“創作這個故事時構思興高采烈,下筆卻極端乏味。”不過創作的種子已經播下。“我漸漸喜歡上創作這種消遣,如果哪天閑來無事,沒任何事可以做的時候,我就會構思故事情節。通常它們有個悲劇結尾,有時還增加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早些年的時候,有一位住在達特穆爾的鄰居,是阿加莎家的密友,他曾給過克裡斯蒂重要鞭策。那人是著名小說家伊登·菲爾波茨。當時阿加莎還叫阿加莎·米勒。他給她的作品提出建議,并向她推薦了幾位對其寫作文風和用詞均能激發靈感的作家的作品。多年以後,當她的聲望已經遠遠超過了他時,克裡斯蒂提到菲爾波茨的睿智與善意,以及如何為年輕作家樹立必要的信心——“他的寬容諒解讓人吃驚,他隻是給予鼓勵,避免批評。”一九六〇年菲爾波茨去世時,她寫道:“他對于一位初出茅廬的女作家的提攜幫助,是我永遠感激不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