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 章 訪恩觏麗
關燈
小
中
大
喝飽了,他像是醉了,眼前似乎山在動,樹在搖,老人似乎憑空多了兩三個,身軀虛浮,搖搖擺擺,坐了下來。
“糟!我中毒了!”他心中清明,暗中叫苦。
接着,老人喝飽了魚血,用刀割魚腹,将一枚大如鵝卵的黑色軟物,硬塞入他口中,一拍背心,滑下了腹中。
他隻覺天旋地轉,“嗯”了一聲入已昏厥。
老人一聲長嘯,林中竄出兩頭猛虎,一含火狐,一咬師魚。
老人則抱起君珂,翻越兩座高山攀上一座奇峰的東面山腰。
那兒有一間草寮。
大約是經過三晝夜,君珂醒來了。
老人告訴他,他必須在這兒不間斷地苦練兩年,金師魚的功能方能發揮至極緻。
他抗議,他要回家看爹媽,未奉父母之命,他不能在這兒逗留或者拜師。
可是老人堅決地表示,絕不能讓他糟蹋了師魚至寶,暴殄天物,怎麼說也不成,兩年後方能離開回家禀明爹媽,是否拜師得等兩年後定奪。
他想逃跑,但不成,老人家盯得死緊,除了每天小睡兩個時辰外,便是練功再練功,先練先天真氣,功成再練兵刃拳掌;每天練氣的時辰愈來愈長,竟超過了五個時辰。
苦!真是苦!比讀書人頭懸梁錐刺股苦上萬倍,沒有一分兒空閑。
老人聲色俱厲死逼,他眼淚往肚裡吞;直至十八個月後,方苦去甘來,但仍然沒有餘暇。
除了内外功和拳掌,他專攻刀劍,以劍為主。
老人也用他那很怪釣竿,授他力貫三丈外絲端運勁的巧勁,舞起來猶如子百條銀龍,在身外統成一道銀牆,攻時三丈外可斷合抱大木,防時潑水不入。
兩年過去了,又過了四個月,老人方喜孜孜地告訴他,說他的基礎已經築得超人的穩固,可以跻身高手之林,差的隻是火候和經驗,還得苦練一段時日,便可在江湖中出人頭地了。
這天,老人告訴他,他可以回家一行了,并告訴他說:“孩子,回去告訴你爹爹,我姓王,名衡,人稱銀河釣翁,武林尊稱為武林雙奇之首。
想當年,武林中共有五個功臻化境的怪人,合稱三仙雙奇。
三仙都是玄門弟子,罡氣爐火純青。
第一位是青城煉氣士申公亮,這家夥最壞,功力也最高。
第二位是飛雲散人瞿印,為人孤僻,亦正亦邪,第三位是武夷羽士玄真,是個真正不問世事的玄門弟子,真正的功力造詣,沒人知道底細,舉手投足即可制人。
至于雙奇,一是我銀河釣翁,一叫四明怪客沈昭明。
我兩人遊戲風塵,多管閑事。
但在近來一甲子的歲月中,五個人都珍惜性命,開始退出江湖蹈光養晦。
三仙已不知死活存亡,名頭已在江湖消失。
而雙奇也極少露面,隻邀遊四海遍曆窮山搜奇探怪。
由于早年多管閑事,所以雙奇的名号在江湖仍具聲威,反而掩蓋了三仙的盛名,長留人間。
那四明怪客出生在四明山,經常返回故鄉,不像我是個無主孤魂,四海飄蕩。
而且,他為人古怪,對你好,你便可以平步青雲;惱了他,跟你沒完,一輩子永無于日,除非有一方死了。
你告訴你爹,我要造就你成為武林奇材,出人頭地,使絕學後繼有人。
如果你爹不願,你不必回來了,我也要走了。
如果願意,半月後你可返回我身邊。
叫你爹别耽心,多忖度權衡方定行止。
你走吧。
把大黃二黃帶去。
如果你爹不願你拜我為師,可打發大黃二黃回來就成。
” 君珂不知道江湖事,管他什麼三仙雙奇?聽說可以回家,高興得上了天,拜别了銀河釣翁,帶着兩年中為他們兩人獵食的兩頭猛虎,向家中狂奔。
到了山谷,他母親高興得抱住他哭了一個時辰。
爹爹不在家,離家快一月了,他母親卻不敢将他父親的行蹤說出。
一等十日,世銘終于帶着一身創痕回來了。
第二天,君珂與世銘率領着兩頭猛虎,登山越嶺向銀河釣翁的居所走去。
春去秋來,時光飛逝,轉眼間,八年時光悄悄地溜走,又是春末夏初了。
在出鄖陽府的官道中,漢江旁北岸的山丘下,世銘手牽君珂的虎腕,正緩緩東行。
君珂已經二十歲了,比他爹還高出半個頭,站起來有六尺二三,人高馬大,健壯如獅。
人雖高大,但臉貌卻英俊超人,如同芝蘭玉樹,且流露着七分潇灑的絕世風标,與小時候并無多少改變,改變的是一雙神目,湛湛然光采照人,但卻不是可令人心懾的冷電寒芒,而是柔和善意的奇光。
他身穿一襲青衫,一頭黑油油的長發挽成一結,用青綢子系上沉香木發箍,飄飄然流露着幾分書卷氣。
脅下挂着一個小包裹,裡面是換洗衣物和盤纏。
懷中早準備了從鄖陽府花了不少銀子弄來的一張外出遊學的路引;有了這玩意,他可以周遊天下。
那年頭,講學之風甚盛,各地設有書院,敦請當代大儒講學,遠近士子皆攜書帶劍,不遠千裡而來請益聽講。
一般老百姓平時不許離家百裡,控制極嚴;但士子遊學卻可方便,沿途無阻,各地巡檢可不會找麻煩。
遊學路引申請不易,必須是學舍之外被府州衙門所承認,學有所成的士子,還得有大把銀子打關節,不然免談。
世銘在鄖陽府有親朋好友,費了好大的勁才替君珂弄了一張。
這玩意等于今天的護照和身份證,沒有這玩意寸步難行,除非你晝伏夜行,或者冒險偷渡關津。
父子倆牽手而行,世銘叮咛道:“君兒,無論如何,你必須找到彭恩公,替他一盡心力。
七年前,據我打聽的結果,朝廷并未召用,也沒聽人說起他隐居何地,下落不明,實令為父心中難安。
你必須找到他,探明他居家的實況,以安我心。
還有,三年前為父曾詣終南,崔前輩兄弟亦不知何往,俗語說:受人之恩不可忘;如果你幸遇兩位老前輩,須執子侄禮拜見,代為父緻意。
” “君兒理會得。
” “冤仇宜解不宜結,往日圍攻為父計算彭恩公一家的人,可不必置理,謹記吾言。
” “君兒不認識他們,不找他們就是。
” “到了鄖陽府,即買書購劍以掩身份。
緊記你師父的教訓:大智若愚,大勇若怯;萬事讓人一步。
不至生死關頭忍無可忍之際,不可妄動無名。
行俠仗義,必須以排解為首要,不可訴之于武力。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火候還未至由神返虛之境,須不斷鍛煉以求進境。
我不送你了,三年兩載找到恩公們的下落,早早返家以慰慈親倚闾之望。
” 君珂轉身跪下,大拜四拜,低聲道:“爹多保重,孩兒自知珍攝,尋得彭恩公與崔老前輩緻意之後,即返家與爹媽團聚天倫。
孩兒走了。
” 他拜罷起立,俊目中淚光晶瑩。
世銘含笑替他彈去淚珠,顫聲道:“去吧,君兒,多保重,早去早回。
”說完,扭頭走了。
君珂目送父親的背影消失在山嘴後,方拭淚上道,大踏步走上了征程,踏入了莽莽江湖。
這八年來,江湖的變化也夠不小。
最顯明的是;老一輩的人大多遁隐山林,不易看到他們的蹤迹。
而江湖中出現的,卻換了一批少年英雄。
正應兩句俗話:長江後浪催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這種新陳代謝的現象,是一種極為正常的事實,并不足怪。
這年是成化二十三年,也就是成化皇帝快要翹辮子的一年,京師皇宮裡,有大批禅師、真人、國師、西蕃法王等等充斥其間;因為皇帝想要成仙成佛,卻不料在八月間閉眼蹬腿見閻王。
而朝廷中的亂七八糟冗官污吏,多出了三四千名,浪費國帑,薪俸發得太多,通貨膨脹,一貫面額的大明通行寶鈔,不值半文錢,市面暗中使用金銀,寶鈔成了廢物。
四月初旬,江南草長莺飛,大地生氣勃勃,天青日朗,田中稻禾青青,欣欣向榮。
一條小船從武昌下放,在四月十五日舟泊地州府城北面碼頭。
這座城原稱九華府,後來改名池州府,府城所在地實歸貴池縣管轄。
當然啦,在本朝之前還有不少改變,最先有縣名的是三國吳大帝孫權所建,稱石城縣,勇将韓當封石城侯,這兒就是他的封地。
從地州府到石埭,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走青陽,是大路。
一是從府城東南六裡齊山九頂洞,翻山至九華山下行,在群山起伏處攀小徑,不好走,但近了十來裡。
船一早便靠岸,朝陽初升,舟上下來了一個豐神絕世的書生,青色儒衫飄飄,身材修偉,神來照人。
他腰中懸着長劍,脅下挂着小包裹,手上提了個書箧兒,裡面裝了不少經書。
是個遊學書蟲,不想做呆子的青年學子,好神氣。
但看光景,他家中大概不是家财萬金的人,因為他沒有帶着書重,要自己提行囊。
他那把劍斤兩不輕,劍身三尺,連雲頭全長三尺六;他個兒大,善用遠勁,正好用得趁手。
那年頭,學舍士子雖說文武皆習,但已不注重舞刀弄劍了,挂劍遊學,大多是又輕又薄的裝幌子玩意,飾以珠玉唬人而已。
但這人的劍沒有珠玉裝飾,沙魚皮鞘,骨把,雲頭上也沒有飾物,簡單樸素沉甸甸地,是真正的殺人家夥。
他正是初莅江湖的林君珂,一個白紙般純潔的青年人,奉父命奔走天涯,尋訪恩人的下落。
首先,他必須先到石埭彭家村追尋根底。
天剛亮,早着哩,正好辦事。
他提着書箧進了池州城,沿北大街轉出東大街,街上行人稀少,大多數的店門還沒開。
對面來了一個白發老人,手擱在一個十五六歲小夥子的肩上,泰然迎面緩行。
他讓至道右,含笑一輯說:“老公公請了。
你老人家早。
” 老頭子站住了,眯着老花眼含笑問:“公子爺有事麼?老朽但願能為公子效勞。
” “小生意欲往石埭訪親,請老公公指引路途。
” “哦!公子爺你問對了,由這兒出東門,有一條官道直通青陽。
到青陽往南走,是小路,不通車驿,你可到那兒再問問。
” 這時,後面正走來一個青年大漢,一身青色緊身衣,足踏抓地虎快靴,面色蒼黃,五官倒還端正,兩太陽高高鼓起,身材雄壯結實,突然在旁一站,插口道:“走青陽不如翻越九華山,近多了。
” 老人家搖搖頭,笑道:“這位公子爺怎能爬九華山?繞來繞去迷了路,反而欲速則不達;而且山南不時有虎豹出現,尤其山北與冠帻山相連處,許久不見人煙了,龍蛇出沒,險着哩!” “笑話!九華山乃是本府名勝之區,建有詩仙李白的書堂,騷人墨客誰不到九華覽勝? 你說有虎豹,未免驚世駭俗。
山中道院處處,名列直門三十六洞天之一,怎會迷路?”大漢的聲音夠大,像連珠花炮爆響。
老人家修養到家,搖搖頭說。
“小老兒多嘴了,讓這位公子爺自行裁奪吧!”說完,扶着少年走了。
君珂長揖相送,謝道:“多謝老公公指引,小生無限感激。
”又對大漢笑道:“兄台好意,小生銘感;隻是小生人地生疏,還是走大路方便些,免得迷途耽擱,欲速不達。
” 大漢拍拍胸膛,大聲說:“老弟台,不必多慮,在下要到黃山訪友,正是同路,一切有我,咱們何不一同上道?” “兄台……” “别見外了,咱們這就走。
” 君珂略一沉吟說:“勞動兄台大駕,小生甚是不安。
請教兄台尊性大名?小生姓林,名君珂。
” “在下姓黃,名立晖。
走吧!” “立晖兄請。
” 九華山,舊名九子山,唐李白春上了這座山,認為九座峰頭如蓮花削成,便叫九華山;在他的詩中曾說:“天河溢綠水,秀出九芙蓉。
”山有九峰,千仞壁立,周匝二百裡,氣勢超絕。
在群峰之下,甚至高峰之上建有不少道觀僧廟。
據說,這兒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
地藏王,佛門弟子要認他為佛,而玄門弟子卻說他是鬼王。
道教尚神鬼,既為鬼王,該是道教的神而不是佛。
大家都争,幹脆大家都祀供。
君珂跟着大漢上路,直向插天奇峰趕去。
大漢大概知道他是個文弱書生,用平常的腳程趕路。
三個文人讀書,三個屠夫佬談豬,三個武林朋友定然談拳腳。
可是這兩個人一文一武,真無話可談,但君珂為人爽朗,他逗引黃立晖談各地民情風俗,山川風光。
可對了勁,黃立晖賣弄見聞将壓箱家夥全掏出來了。
按行程,到石埭有兩百裡稍少些,按平常腳程該分兩天趕到,所以走起來輕松。
君珂并不急于趕路,一面走一面問:“立晖兄,今晚預計在何處歇宿?” “九華山後,有一座極有名的道院,名叫九華觀,在那兒借宿一宵,正好。
” “借住道院,方便麼?” “哈哈!林老弟,你未免太拘泥了。
其實你們讀書入為圖清幽,大多寄住禅房道院,你難道沒住過?” “兄弟倒未見識過哩。
” “目下已是申牌時分,該到了。
喏!瞧對面奇峰之下那十來間宏偉道院,正是九華觀。
” 看去極近,可是還有五六裡。
他們正盤行在古林嶺麓間,在暮色蒼茫中趕。
蓦地,迎面刮來一陣狂風,枝葉簌籁作響。
君珂生長在奇峰峻嶺深山大澤,對野獸真是太熟悉了;狂風中,微帶着虎腥,
“糟!我中毒了!”他心中清明,暗中叫苦。
接着,老人喝飽了魚血,用刀割魚腹,将一枚大如鵝卵的黑色軟物,硬塞入他口中,一拍背心,滑下了腹中。
他隻覺天旋地轉,“嗯”了一聲入已昏厥。
老人一聲長嘯,林中竄出兩頭猛虎,一含火狐,一咬師魚。
老人則抱起君珂,翻越兩座高山攀上一座奇峰的東面山腰。
那兒有一間草寮。
大約是經過三晝夜,君珂醒來了。
老人告訴他,他必須在這兒不間斷地苦練兩年,金師魚的功能方能發揮至極緻。
他抗議,他要回家看爹媽,未奉父母之命,他不能在這兒逗留或者拜師。
可是老人堅決地表示,絕不能讓他糟蹋了師魚至寶,暴殄天物,怎麼說也不成,兩年後方能離開回家禀明爹媽,是否拜師得等兩年後定奪。
他想逃跑,但不成,老人家盯得死緊,除了每天小睡兩個時辰外,便是練功再練功,先練先天真氣,功成再練兵刃拳掌;每天練氣的時辰愈來愈長,竟超過了五個時辰。
苦!真是苦!比讀書人頭懸梁錐刺股苦上萬倍,沒有一分兒空閑。
老人聲色俱厲死逼,他眼淚往肚裡吞;直至十八個月後,方苦去甘來,但仍然沒有餘暇。
除了内外功和拳掌,他專攻刀劍,以劍為主。
老人也用他那很怪釣竿,授他力貫三丈外絲端運勁的巧勁,舞起來猶如子百條銀龍,在身外統成一道銀牆,攻時三丈外可斷合抱大木,防時潑水不入。
兩年過去了,又過了四個月,老人方喜孜孜地告訴他,說他的基礎已經築得超人的穩固,可以跻身高手之林,差的隻是火候和經驗,還得苦練一段時日,便可在江湖中出人頭地了。
這天,老人告訴他,他可以回家一行了,并告訴他說:“孩子,回去告訴你爹爹,我姓王,名衡,人稱銀河釣翁,武林尊稱為武林雙奇之首。
想當年,武林中共有五個功臻化境的怪人,合稱三仙雙奇。
三仙都是玄門弟子,罡氣爐火純青。
第一位是青城煉氣士申公亮,這家夥最壞,功力也最高。
第二位是飛雲散人瞿印,為人孤僻,亦正亦邪,第三位是武夷羽士玄真,是個真正不問世事的玄門弟子,真正的功力造詣,沒人知道底細,舉手投足即可制人。
至于雙奇,一是我銀河釣翁,一叫四明怪客沈昭明。
我兩人遊戲風塵,多管閑事。
但在近來一甲子的歲月中,五個人都珍惜性命,開始退出江湖蹈光養晦。
三仙已不知死活存亡,名頭已在江湖消失。
而雙奇也極少露面,隻邀遊四海遍曆窮山搜奇探怪。
由于早年多管閑事,所以雙奇的名号在江湖仍具聲威,反而掩蓋了三仙的盛名,長留人間。
那四明怪客出生在四明山,經常返回故鄉,不像我是個無主孤魂,四海飄蕩。
而且,他為人古怪,對你好,你便可以平步青雲;惱了他,跟你沒完,一輩子永無于日,除非有一方死了。
你告訴你爹,我要造就你成為武林奇材,出人頭地,使絕學後繼有人。
如果你爹不願,你不必回來了,我也要走了。
如果願意,半月後你可返回我身邊。
叫你爹别耽心,多忖度權衡方定行止。
你走吧。
把大黃二黃帶去。
如果你爹不願你拜我為師,可打發大黃二黃回來就成。
” 君珂不知道江湖事,管他什麼三仙雙奇?聽說可以回家,高興得上了天,拜别了銀河釣翁,帶着兩年中為他們兩人獵食的兩頭猛虎,向家中狂奔。
到了山谷,他母親高興得抱住他哭了一個時辰。
爹爹不在家,離家快一月了,他母親卻不敢将他父親的行蹤說出。
一等十日,世銘終于帶着一身創痕回來了。
第二天,君珂與世銘率領着兩頭猛虎,登山越嶺向銀河釣翁的居所走去。
春去秋來,時光飛逝,轉眼間,八年時光悄悄地溜走,又是春末夏初了。
在出鄖陽府的官道中,漢江旁北岸的山丘下,世銘手牽君珂的虎腕,正緩緩東行。
君珂已經二十歲了,比他爹還高出半個頭,站起來有六尺二三,人高馬大,健壯如獅。
人雖高大,但臉貌卻英俊超人,如同芝蘭玉樹,且流露着七分潇灑的絕世風标,與小時候并無多少改變,改變的是一雙神目,湛湛然光采照人,但卻不是可令人心懾的冷電寒芒,而是柔和善意的奇光。
他身穿一襲青衫,一頭黑油油的長發挽成一結,用青綢子系上沉香木發箍,飄飄然流露着幾分書卷氣。
脅下挂着一個小包裹,裡面是換洗衣物和盤纏。
懷中早準備了從鄖陽府花了不少銀子弄來的一張外出遊學的路引;有了這玩意,他可以周遊天下。
那年頭,講學之風甚盛,各地設有書院,敦請當代大儒講學,遠近士子皆攜書帶劍,不遠千裡而來請益聽講。
一般老百姓平時不許離家百裡,控制極嚴;但士子遊學卻可方便,沿途無阻,各地巡檢可不會找麻煩。
遊學路引申請不易,必須是學舍之外被府州衙門所承認,學有所成的士子,還得有大把銀子打關節,不然免談。
世銘在鄖陽府有親朋好友,費了好大的勁才替君珂弄了一張。
這玩意等于今天的護照和身份證,沒有這玩意寸步難行,除非你晝伏夜行,或者冒險偷渡關津。
父子倆牽手而行,世銘叮咛道:“君兒,無論如何,你必須找到彭恩公,替他一盡心力。
七年前,據我打聽的結果,朝廷并未召用,也沒聽人說起他隐居何地,下落不明,實令為父心中難安。
你必須找到他,探明他居家的實況,以安我心。
還有,三年前為父曾詣終南,崔前輩兄弟亦不知何往,俗語說:受人之恩不可忘;如果你幸遇兩位老前輩,須執子侄禮拜見,代為父緻意。
” “君兒理會得。
” “冤仇宜解不宜結,往日圍攻為父計算彭恩公一家的人,可不必置理,謹記吾言。
” “君兒不認識他們,不找他們就是。
” “到了鄖陽府,即買書購劍以掩身份。
緊記你師父的教訓:大智若愚,大勇若怯;萬事讓人一步。
不至生死關頭忍無可忍之際,不可妄動無名。
行俠仗義,必須以排解為首要,不可訴之于武力。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火候還未至由神返虛之境,須不斷鍛煉以求進境。
我不送你了,三年兩載找到恩公們的下落,早早返家以慰慈親倚闾之望。
” 君珂轉身跪下,大拜四拜,低聲道:“爹多保重,孩兒自知珍攝,尋得彭恩公與崔老前輩緻意之後,即返家與爹媽團聚天倫。
孩兒走了。
” 他拜罷起立,俊目中淚光晶瑩。
世銘含笑替他彈去淚珠,顫聲道:“去吧,君兒,多保重,早去早回。
”說完,扭頭走了。
君珂目送父親的背影消失在山嘴後,方拭淚上道,大踏步走上了征程,踏入了莽莽江湖。
這八年來,江湖的變化也夠不小。
最顯明的是;老一輩的人大多遁隐山林,不易看到他們的蹤迹。
而江湖中出現的,卻換了一批少年英雄。
正應兩句俗話:長江後浪催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這種新陳代謝的現象,是一種極為正常的事實,并不足怪。
這年是成化二十三年,也就是成化皇帝快要翹辮子的一年,京師皇宮裡,有大批禅師、真人、國師、西蕃法王等等充斥其間;因為皇帝想要成仙成佛,卻不料在八月間閉眼蹬腿見閻王。
而朝廷中的亂七八糟冗官污吏,多出了三四千名,浪費國帑,薪俸發得太多,通貨膨脹,一貫面額的大明通行寶鈔,不值半文錢,市面暗中使用金銀,寶鈔成了廢物。
四月初旬,江南草長莺飛,大地生氣勃勃,天青日朗,田中稻禾青青,欣欣向榮。
一條小船從武昌下放,在四月十五日舟泊地州府城北面碼頭。
這座城原稱九華府,後來改名池州府,府城所在地實歸貴池縣管轄。
當然啦,在本朝之前還有不少改變,最先有縣名的是三國吳大帝孫權所建,稱石城縣,勇将韓當封石城侯,這兒就是他的封地。
從地州府到石埭,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走青陽,是大路。
一是從府城東南六裡齊山九頂洞,翻山至九華山下行,在群山起伏處攀小徑,不好走,但近了十來裡。
船一早便靠岸,朝陽初升,舟上下來了一個豐神絕世的書生,青色儒衫飄飄,身材修偉,神來照人。
他腰中懸着長劍,脅下挂着小包裹,手上提了個書箧兒,裡面裝了不少經書。
是個遊學書蟲,不想做呆子的青年學子,好神氣。
但看光景,他家中大概不是家财萬金的人,因為他沒有帶着書重,要自己提行囊。
他那把劍斤兩不輕,劍身三尺,連雲頭全長三尺六;他個兒大,善用遠勁,正好用得趁手。
那年頭,學舍士子雖說文武皆習,但已不注重舞刀弄劍了,挂劍遊學,大多是又輕又薄的裝幌子玩意,飾以珠玉唬人而已。
但這人的劍沒有珠玉裝飾,沙魚皮鞘,骨把,雲頭上也沒有飾物,簡單樸素沉甸甸地,是真正的殺人家夥。
他正是初莅江湖的林君珂,一個白紙般純潔的青年人,奉父命奔走天涯,尋訪恩人的下落。
首先,他必須先到石埭彭家村追尋根底。
天剛亮,早着哩,正好辦事。
他提着書箧進了池州城,沿北大街轉出東大街,街上行人稀少,大多數的店門還沒開。
對面來了一個白發老人,手擱在一個十五六歲小夥子的肩上,泰然迎面緩行。
他讓至道右,含笑一輯說:“老公公請了。
你老人家早。
” 老頭子站住了,眯着老花眼含笑問:“公子爺有事麼?老朽但願能為公子效勞。
” “小生意欲往石埭訪親,請老公公指引路途。
” “哦!公子爺你問對了,由這兒出東門,有一條官道直通青陽。
到青陽往南走,是小路,不通車驿,你可到那兒再問問。
” 這時,後面正走來一個青年大漢,一身青色緊身衣,足踏抓地虎快靴,面色蒼黃,五官倒還端正,兩太陽高高鼓起,身材雄壯結實,突然在旁一站,插口道:“走青陽不如翻越九華山,近多了。
” 老人家搖搖頭,笑道:“這位公子爺怎能爬九華山?繞來繞去迷了路,反而欲速則不達;而且山南不時有虎豹出現,尤其山北與冠帻山相連處,許久不見人煙了,龍蛇出沒,險着哩!” “笑話!九華山乃是本府名勝之區,建有詩仙李白的書堂,騷人墨客誰不到九華覽勝? 你說有虎豹,未免驚世駭俗。
山中道院處處,名列直門三十六洞天之一,怎會迷路?”大漢的聲音夠大,像連珠花炮爆響。
老人家修養到家,搖搖頭說。
“小老兒多嘴了,讓這位公子爺自行裁奪吧!”說完,扶着少年走了。
君珂長揖相送,謝道:“多謝老公公指引,小生無限感激。
”又對大漢笑道:“兄台好意,小生銘感;隻是小生人地生疏,還是走大路方便些,免得迷途耽擱,欲速不達。
” 大漢拍拍胸膛,大聲說:“老弟台,不必多慮,在下要到黃山訪友,正是同路,一切有我,咱們何不一同上道?” “兄台……” “别見外了,咱們這就走。
” 君珂略一沉吟說:“勞動兄台大駕,小生甚是不安。
請教兄台尊性大名?小生姓林,名君珂。
” “在下姓黃,名立晖。
走吧!” “立晖兄請。
” 九華山,舊名九子山,唐李白春上了這座山,認為九座峰頭如蓮花削成,便叫九華山;在他的詩中曾說:“天河溢綠水,秀出九芙蓉。
”山有九峰,千仞壁立,周匝二百裡,氣勢超絕。
在群峰之下,甚至高峰之上建有不少道觀僧廟。
據說,這兒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
地藏王,佛門弟子要認他為佛,而玄門弟子卻說他是鬼王。
道教尚神鬼,既為鬼王,該是道教的神而不是佛。
大家都争,幹脆大家都祀供。
君珂跟着大漢上路,直向插天奇峰趕去。
大漢大概知道他是個文弱書生,用平常的腳程趕路。
三個文人讀書,三個屠夫佬談豬,三個武林朋友定然談拳腳。
可是這兩個人一文一武,真無話可談,但君珂為人爽朗,他逗引黃立晖談各地民情風俗,山川風光。
可對了勁,黃立晖賣弄見聞将壓箱家夥全掏出來了。
按行程,到石埭有兩百裡稍少些,按平常腳程該分兩天趕到,所以走起來輕松。
君珂并不急于趕路,一面走一面問:“立晖兄,今晚預計在何處歇宿?” “九華山後,有一座極有名的道院,名叫九華觀,在那兒借宿一宵,正好。
” “借住道院,方便麼?” “哈哈!林老弟,你未免太拘泥了。
其實你們讀書入為圖清幽,大多寄住禅房道院,你難道沒住過?” “兄弟倒未見識過哩。
” “目下已是申牌時分,該到了。
喏!瞧對面奇峰之下那十來間宏偉道院,正是九華觀。
” 看去極近,可是還有五六裡。
他們正盤行在古林嶺麓間,在暮色蒼茫中趕。
蓦地,迎面刮來一陣狂風,枝葉簌籁作響。
君珂生長在奇峰峻嶺深山大澤,對野獸真是太熟悉了;狂風中,微帶着虎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