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舍府之倒塌
關燈
小
中
大
他的心兒是一柄詩琴,
輕輕一撥就舒揚有聲。
&mdash&mdash貝朗瑞 那年秋天一個晦暝、昏暗、廓落、雲幕低垂的日子,我一整天都策馬獨行,穿越一片異常陰郁的曠野。
當暮色開始降臨時,愁雲籠罩的厄舍府終于遙遙在望。
不知為什麼,一看見那座房舍,我心中便充滿了一種不堪忍受的抑郁。
我說不堪忍受,因為那種抑郁無論如何也沒法排遣,而往常即便到更凄涼的荒郊野地、更可怕的險山惡水,我也能從山情野趣中獲得幾分喜悅,從而使愁悒得到減輕。
望着眼前的景象&mdash&mdash那孤零零的房舍、房舍周圍的地形、蕭瑟的垣牆、空茫的窗眼、幾叢莖葉繁蕪的莎草、幾株枝幹慘白的枯樹&mdash&mdash我心中極度的抑郁真難用人間常情來比拟,也許隻能比作鴉片服用者清醒後的感受:重新堕入現實生活之痛苦、重新撩開那層面紗之恐懼。
我感到一陣冰涼、一陣虛脫、一陣心悸、一陣無法擺脫的凄怆、一陣任何想象力都無法将其理想化的悲涼。
究竟是什麼?我收缰思忖。
是什麼使我一見到厄舍府就如此頹喪?這真是個不解之謎。
我也無從捉摸沉思時湧上心頭的那些朦胧的幻覺。
無奈我隻能接受一個不盡如人意的結論:當天地間一些很簡單的自然景物之組合具有能這樣影響我們的力量之時,對這種力量的探究無疑超越了我們的思維能力。
我心中暗想,也許隻需稍稍改變一下眼前景象的某些局部,稍稍調整一下這幅畫中的某些細節,就足以減輕或完全消除那種令人悲怆的力量。
想到這兒,我縱馬來到房舍前一個水面森然的小湖,從陡峭的湖邊朝下俯望。
可看見湖水倒映出的灰蒙蒙的莎草、白森森的枯樹和空洞洞的窗眼,我心中的惶悚甚至比剛才更為強烈。
然而,我卻計劃在這陰森的宅院裡逗留幾個星期。
宅院的主人羅德裡克·厄舍是我童年時代的好朋友,不過我倆最後一次見面已是多年前的事了。
但不久前我在遠方收到了他寫給我的一封信,信中急迫的請求使我隻能親身前往給予他當面答複。
那封信表明他神經緊張。
信中說到他身患重病;說到一種使他意氣消沉的精神紊亂;說他極想見到我這個他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知交;希望通過與我相聚的愉悅來減輕他的疾病。
信中還寫了許多諸如此類的話。
顯而易見,他信中所求乃他心之所望,不允許我有半點猶豫,于是我馬上聽從了這個我依然認為非常奇異的召喚。
雖說我倆是童年時代的知交,但我對我這位朋友實在知之甚少。
他為人格外謹慎,平生不苟言談。
不過我仍然得知他那曆史悠遠的家族從來就以一種特有的敏感氣質而聞名。
在過去漫長的歲月中,這種氣質在許多品位極高的藝術品中得以展現,而近年來又屢屢表現于慷慨而不張揚的慈善施舍,表現于對正統而易辨的音樂之美不感興趣,反而熱衷于其錯綜複雜。
我還得知一個極不平常的事實,厄舍家族雖曆史悠久,但卻不曾繁衍過任何能赓延不絕的旁系分支;換句話說,除在很短的時期内稍有過例外,整個家族從來都是一脈單傳。
想到這宅院的特性與宅院主人被公認的特性完全相符,想到這兩種特性在漫長的幾個世紀中可能相互影響,我不禁認為,也許正是這種沒有旁系血親的缺陷,正是這種家業和姓氏都一脈單傳的結果,最終造成了兩者的合二為一,使宅院原來的宅名變成了現在這個古怪而含糊的名稱&mdash&mdash厄舍府。
在當地鄉下人心目中,這名稱似乎既指那座房舍,又指住在裡面的人家。
前面說到,我那個多少有幾分幼稚的試探的唯一結果,俯望湖面的結果,就是加深了我心中最初的詭異感。
毋庸置疑,主要是我心中急劇增長的迷信意識(為什麼不能稱之為迷信呢?)促成了那種詭異感的加深。
我早就知曉,那種迷信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法則:即人類所有感情都以恐懼為其基礎。
說不定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我再次把目光從水中倒影移向那座房舍本身之時,我心中産生了一種奇怪的幻覺,那種幻覺非常荒謬,我提到它隻是要說明令我壓抑的那種感覺是多麼真實而強烈。
我如此沉湎于自己的想象,以緻我實實在在地認為那宅院及其周圍懸浮着一種它們所特有的空氣。
那種空氣并非生發于天地自然,而是生發于那些枯樹殘枝、灰牆暗壁,生發于那一汪死氣沉沉的湖水。
那是一種神秘而緻命的霧霭,陰晦,凝滞,朦胧,沉濁如鉛。
拂去腦子裡那種諒必是夢幻的感覺,我更仔細地把那幢建築打量了一番。
它主要的特征看來就是非常古老。
歲月留下的痕迹十分顯著。
表層覆蓋了一層毛茸茸的苔藓,交織成一種優雅的網狀從房檐蔓延而下。
但這一切還說不上格外地破敗凋零。
那幢磚石建築尚沒有一處坍塌,隻是它整體上的完好無損與構成其整體的每一塊磚石的風化殘缺之間有一種顯而易見的極不協調。
這種不協調倒在很大程度上使我想到了某個不常使用的地下室中的木質結構,由于常年不通風,那些木質結構表面上完好無損,實則早已腐朽了。
不過,眼前這幢房子除了外表上大面積的破敗,整個結構倒也看不出搖搖欲墜的迹象。
說不定得有一雙明察秋毫的眼睛,方能看出一道幾乎看不見的裂縫,那裂縫從正面房頂向下順着牆壁彎彎曲曲地延伸,最後消失在屋外那湖死水之中。
觀看之間我已馳過一條不長的石鋪大道,來到了那幢房子跟前。
一名等候在那兒的仆人牽過我的馬,我徑直跨入了那道哥特式大廳拱門。
另一名輕手輕腳的侍仆一聲不吭地領着我穿過許多幽暗曲折的回廊去他主人的房間。
不知怎麼回事,一路上所看到的竟使我剛才描述過的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越發強烈。
雖說我周圍的一切(無論是天花闆上的雕刻、四壁陰沉的幔帳、烏黑的檀木地闆,以及那些光影交錯、我一走過就铿锵作響的紋章甲胄)都不過是我從小就早已看慣的東西,雖說我毫不猶豫地承認那一切是多麼熟悉,但我仍然驚奇地感覺到那些熟悉的物件在我心中喚起的想象竟是那樣的陌生。
在樓梯上我碰見了他家的家庭醫生。
我認為當時他臉上有一種狡黠與困惑交織的神情。
他慌慌張張跟我打了個招呼便下樓而去。
這時那名侍仆推開一道房門,把我引到了他主人跟前。
我進去的那個房間高大而寬敞。
又長又窄的窗戶頂端呈尖形,離黑色橡木地闆老高老高,人伸直手臂也摸不着窗沿。
微弱的暗紅色光線從方格玻璃射入,剛好能照清室内比較顯眼的物體;然而我睜大眼睛也看不清房間遠處的角落,或者回紋裝飾的拱形天花闆深處。
黑色的帷幔垂懸四壁。
室内家具多而古雅,但破舊而不舒适。
房間裡有不少書籍和樂器,但卻未能給房間增添一分生氣。
我覺得呼吸的空氣中也充滿了
&mdash&mdash貝朗瑞 那年秋天一個晦暝、昏暗、廓落、雲幕低垂的日子,我一整天都策馬獨行,穿越一片異常陰郁的曠野。
當暮色開始降臨時,愁雲籠罩的厄舍府終于遙遙在望。
不知為什麼,一看見那座房舍,我心中便充滿了一種不堪忍受的抑郁。
我說不堪忍受,因為那種抑郁無論如何也沒法排遣,而往常即便到更凄涼的荒郊野地、更可怕的險山惡水,我也能從山情野趣中獲得幾分喜悅,從而使愁悒得到減輕。
望着眼前的景象&mdash&mdash那孤零零的房舍、房舍周圍的地形、蕭瑟的垣牆、空茫的窗眼、幾叢莖葉繁蕪的莎草、幾株枝幹慘白的枯樹&mdash&mdash我心中極度的抑郁真難用人間常情來比拟,也許隻能比作鴉片服用者清醒後的感受:重新堕入現實生活之痛苦、重新撩開那層面紗之恐懼。
我感到一陣冰涼、一陣虛脫、一陣心悸、一陣無法擺脫的凄怆、一陣任何想象力都無法将其理想化的悲涼。
究竟是什麼?我收缰思忖。
是什麼使我一見到厄舍府就如此頹喪?這真是個不解之謎。
我也無從捉摸沉思時湧上心頭的那些朦胧的幻覺。
無奈我隻能接受一個不盡如人意的結論:當天地間一些很簡單的自然景物之組合具有能這樣影響我們的力量之時,對這種力量的探究無疑超越了我們的思維能力。
我心中暗想,也許隻需稍稍改變一下眼前景象的某些局部,稍稍調整一下這幅畫中的某些細節,就足以減輕或完全消除那種令人悲怆的力量。
想到這兒,我縱馬來到房舍前一個水面森然的小湖,從陡峭的湖邊朝下俯望。
可看見湖水倒映出的灰蒙蒙的莎草、白森森的枯樹和空洞洞的窗眼,我心中的惶悚甚至比剛才更為強烈。
然而,我卻計劃在這陰森的宅院裡逗留幾個星期。
宅院的主人羅德裡克·厄舍是我童年時代的好朋友,不過我倆最後一次見面已是多年前的事了。
但不久前我在遠方收到了他寫給我的一封信,信中急迫的請求使我隻能親身前往給予他當面答複。
那封信表明他神經緊張。
信中說到他身患重病;說到一種使他意氣消沉的精神紊亂;說他極想見到我這個他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知交;希望通過與我相聚的愉悅來減輕他的疾病。
信中還寫了許多諸如此類的話。
顯而易見,他信中所求乃他心之所望,不允許我有半點猶豫,于是我馬上聽從了這個我依然認為非常奇異的召喚。
雖說我倆是童年時代的知交,但我對我這位朋友實在知之甚少。
他為人格外謹慎,平生不苟言談。
不過我仍然得知他那曆史悠遠的家族從來就以一種特有的敏感氣質而聞名。
在過去漫長的歲月中,這種氣質在許多品位極高的藝術品中得以展現,而近年來又屢屢表現于慷慨而不張揚的慈善施舍,表現于對正統而易辨的音樂之美不感興趣,反而熱衷于其錯綜複雜。
我還得知一個極不平常的事實,厄舍家族雖曆史悠久,但卻不曾繁衍過任何能赓延不絕的旁系分支;換句話說,除在很短的時期内稍有過例外,整個家族從來都是一脈單傳。
想到這宅院的特性與宅院主人被公認的特性完全相符,想到這兩種特性在漫長的幾個世紀中可能相互影響,我不禁認為,也許正是這種沒有旁系血親的缺陷,正是這種家業和姓氏都一脈單傳的結果,最終造成了兩者的合二為一,使宅院原來的宅名變成了現在這個古怪而含糊的名稱&mdash&mdash厄舍府。
在當地鄉下人心目中,這名稱似乎既指那座房舍,又指住在裡面的人家。
前面說到,我那個多少有幾分幼稚的試探的唯一結果,俯望湖面的結果,就是加深了我心中最初的詭異感。
毋庸置疑,主要是我心中急劇增長的迷信意識(為什麼不能稱之為迷信呢?)促成了那種詭異感的加深。
我早就知曉,那種迷信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法則:即人類所有感情都以恐懼為其基礎。
說不定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我再次把目光從水中倒影移向那座房舍本身之時,我心中産生了一種奇怪的幻覺,那種幻覺非常荒謬,我提到它隻是要說明令我壓抑的那種感覺是多麼真實而強烈。
我如此沉湎于自己的想象,以緻我實實在在地認為那宅院及其周圍懸浮着一種它們所特有的空氣。
那種空氣并非生發于天地自然,而是生發于那些枯樹殘枝、灰牆暗壁,生發于那一汪死氣沉沉的湖水。
那是一種神秘而緻命的霧霭,陰晦,凝滞,朦胧,沉濁如鉛。
拂去腦子裡那種諒必是夢幻的感覺,我更仔細地把那幢建築打量了一番。
它主要的特征看來就是非常古老。
歲月留下的痕迹十分顯著。
表層覆蓋了一層毛茸茸的苔藓,交織成一種優雅的網狀從房檐蔓延而下。
但這一切還說不上格外地破敗凋零。
那幢磚石建築尚沒有一處坍塌,隻是它整體上的完好無損與構成其整體的每一塊磚石的風化殘缺之間有一種顯而易見的極不協調。
這種不協調倒在很大程度上使我想到了某個不常使用的地下室中的木質結構,由于常年不通風,那些木質結構表面上完好無損,實則早已腐朽了。
不過,眼前這幢房子除了外表上大面積的破敗,整個結構倒也看不出搖搖欲墜的迹象。
說不定得有一雙明察秋毫的眼睛,方能看出一道幾乎看不見的裂縫,那裂縫從正面房頂向下順着牆壁彎彎曲曲地延伸,最後消失在屋外那湖死水之中。
觀看之間我已馳過一條不長的石鋪大道,來到了那幢房子跟前。
一名等候在那兒的仆人牽過我的馬,我徑直跨入了那道哥特式大廳拱門。
另一名輕手輕腳的侍仆一聲不吭地領着我穿過許多幽暗曲折的回廊去他主人的房間。
不知怎麼回事,一路上所看到的竟使我剛才描述過的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越發強烈。
雖說我周圍的一切(無論是天花闆上的雕刻、四壁陰沉的幔帳、烏黑的檀木地闆,以及那些光影交錯、我一走過就铿锵作響的紋章甲胄)都不過是我從小就早已看慣的東西,雖說我毫不猶豫地承認那一切是多麼熟悉,但我仍然驚奇地感覺到那些熟悉的物件在我心中喚起的想象竟是那樣的陌生。
在樓梯上我碰見了他家的家庭醫生。
我認為當時他臉上有一種狡黠與困惑交織的神情。
他慌慌張張跟我打了個招呼便下樓而去。
這時那名侍仆推開一道房門,把我引到了他主人跟前。
我進去的那個房間高大而寬敞。
又長又窄的窗戶頂端呈尖形,離黑色橡木地闆老高老高,人伸直手臂也摸不着窗沿。
微弱的暗紅色光線從方格玻璃射入,剛好能照清室内比較顯眼的物體;然而我睜大眼睛也看不清房間遠處的角落,或者回紋裝飾的拱形天花闆深處。
黑色的帷幔垂懸四壁。
室内家具多而古雅,但破舊而不舒适。
房間裡有不少書籍和樂器,但卻未能給房間增添一分生氣。
我覺得呼吸的空氣中也充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