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講中庸塾師受窘 裁狂狷名士踵門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年遐齡正與知機子講話,忽有一人撲地跪倒面前,叩頭如搗蒜。
年遐齡急忙瞧時,這跪倒的不是别人,正是府裡世仆管門的年福。
遐齡暗忖,這年福素來謹慎,怎麼忽地請起罪來?随道:&ldquo年福,你有什麼事、什麼話盡管回我,我總不罪你是了。
&rdquo 年福未語之先,先叩一個頭,嘴裡還說:&ldquo謝老爺不罪之恩。
&rdquo 遐齡道:&ldquo快講吧。
&rdquo 年福指着小三道:&ldquo這位小爺,實是老爺的血胤,奴才鬥膽,冒他作兒子,已有六年之久,實是該死!&rdquo 遐齡愕然問故。
年福就把當年的事,一是從頭說了一遍。
知機子道:&ldquo怪道呢,我原想老鴉窠裡,那裡會出鳳凰,原來有這麼一回事故。
照管家說來,這位公子,實是有些來曆。
從前春秋時光,楚國的鬥谷于菟鬥子文,棄在山谷中,大蟲銜去喂他乳吃,後來為楚國的賢相,公子将來怕不是國家柱石,朝廷棟梁,堪賀堪賀。
&rdquo 年遐齡還未回答,早見一個家人出來道:&ldquo太太請老爺。
&rdquo 遐齡臉上頃刻變色,沒奈何,隻得跟随入内。
一會子,喜孜孜出來道:&ldquo太太聽得這一回事,很歡喜,就叫我認了。
年福,你這個人,真是咱們家的大功臣,回過太太還要重重的賞你呢。
&rdquo 當下就叫知機子擇了個吉日,叫小三歸宗。
到了這日,先祭祖宗,後參父母,歸了宗,親友聞知,都來稱賀。
遐齡替他取名叫作羹堯。
羹堯、希堯,弟兄相叙。
年太太倒也并不偏愛,兄弟兩個,服禦飲食,都是一般看待。
無奈兩人性情差的太遠,一個溫文爾雅,一個桀傲不馴,年遐齡每怪他在奴才手裡長大,究竟少了教養。
到了七歲這一年,遐齡便叫他哥弟兩個入學念書,請的師傅是一位宿學老儒。
兩個兒念起書來,羹堯是一目十行,到口成誦,希堯雖也不鈍,比了乃兄,真是賜也回也,相差遠甚了。
到了十一歲,羹堯&ldquo十三經&rdquo都已念完,希堯則除&ldquo四書&rdquo之外,堪堪念得《詩&rdquo《書&rdquo兩經。
先生見羹堯這麼穎悟,便叫他聽着講書。
無奈這位公子,心地雖然靈通,性情卻欠醇靜,略有一知半解,就要搬駁先生。
那先生往往被他問得個頓口無言。
一日,那先生開講《中庸&rdquo,開卷便是天命之謂性一章,先生見了那沒頭沒腦,辟空而來的十五個大字,正不知從哪裡開口,才入得進中庸兩個字去,隻得先看了一遍高頭講章,照着那講章,往下敷衍半日。
才得講完,羹堯便問道:&ldquo先生講的夭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這句我是懂了,下面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五常健順之德,難道那物也曉得五常仁義禮智信不成?&rdquo 先生瞪着眼睛,向他道:&ldquo物怎麼不曉得五常?那羔跪乳,烏反哺,豈不是仁?獬觸邪,莺求友,豈不是義?獺祭魚,雁成行,豈不是禮?狐聽冰,鵲營巢,豈不是智?犬守夜,雞司晨,豈不是信?怎的說得物不曉得五常?&rdquo 先生這一段話,本也誤于朱注,講得有些牽強。
羹堯道:&ldquo照先生這麼講來,那下文的人物各得其性之自然,直說到則謂之教,若禮樂刑政之屬是也,難道那禽獸也曉得禮樂刑政不成?&rdquo 一句話把先生問急了,說道:&ldquo依注講解,隻管胡纏。
人為萬物之靈,人與物,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有甚麼分别?&rdquo 他聽了哈哈大笑,說:&ldquo照這等講起來,先生也是個人,假如我如今不叫你人,叫你個老物兒,你答應不答應?&rdquo 先生登時大怒,氣得渾身亂抖,大聲喊道:&ldquo
年遐齡急忙瞧時,這跪倒的不是别人,正是府裡世仆管門的年福。
遐齡暗忖,這年福素來謹慎,怎麼忽地請起罪來?随道:&ldquo年福,你有什麼事、什麼話盡管回我,我總不罪你是了。
&rdquo 年福未語之先,先叩一個頭,嘴裡還說:&ldquo謝老爺不罪之恩。
&rdquo 遐齡道:&ldquo快講吧。
&rdquo 年福指着小三道:&ldquo這位小爺,實是老爺的血胤,奴才鬥膽,冒他作兒子,已有六年之久,實是該死!&rdquo 遐齡愕然問故。
年福就把當年的事,一是從頭說了一遍。
知機子道:&ldquo怪道呢,我原想老鴉窠裡,那裡會出鳳凰,原來有這麼一回事故。
照管家說來,這位公子,實是有些來曆。
從前春秋時光,楚國的鬥谷于菟鬥子文,棄在山谷中,大蟲銜去喂他乳吃,後來為楚國的賢相,公子将來怕不是國家柱石,朝廷棟梁,堪賀堪賀。
&rdquo 年遐齡還未回答,早見一個家人出來道:&ldquo太太請老爺。
&rdquo 遐齡臉上頃刻變色,沒奈何,隻得跟随入内。
一會子,喜孜孜出來道:&ldquo太太聽得這一回事,很歡喜,就叫我認了。
年福,你這個人,真是咱們家的大功臣,回過太太還要重重的賞你呢。
&rdquo 當下就叫知機子擇了個吉日,叫小三歸宗。
到了這日,先祭祖宗,後參父母,歸了宗,親友聞知,都來稱賀。
遐齡替他取名叫作羹堯。
羹堯、希堯,弟兄相叙。
年太太倒也并不偏愛,兄弟兩個,服禦飲食,都是一般看待。
無奈兩人性情差的太遠,一個溫文爾雅,一個桀傲不馴,年遐齡每怪他在奴才手裡長大,究竟少了教養。
到了七歲這一年,遐齡便叫他哥弟兩個入學念書,請的師傅是一位宿學老儒。
兩個兒念起書來,羹堯是一目十行,到口成誦,希堯雖也不鈍,比了乃兄,真是賜也回也,相差遠甚了。
到了十一歲,羹堯&ldquo十三經&rdquo都已念完,希堯則除&ldquo四書&rdquo之外,堪堪念得《詩&rdquo《書&rdquo兩經。
先生見羹堯這麼穎悟,便叫他聽着講書。
無奈這位公子,心地雖然靈通,性情卻欠醇靜,略有一知半解,就要搬駁先生。
那先生往往被他問得個頓口無言。
一日,那先生開講《中庸&rdquo,開卷便是天命之謂性一章,先生見了那沒頭沒腦,辟空而來的十五個大字,正不知從哪裡開口,才入得進中庸兩個字去,隻得先看了一遍高頭講章,照着那講章,往下敷衍半日。
才得講完,羹堯便問道:&ldquo先生講的夭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這句我是懂了,下面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五常健順之德,難道那物也曉得五常仁義禮智信不成?&rdquo 先生瞪着眼睛,向他道:&ldquo物怎麼不曉得五常?那羔跪乳,烏反哺,豈不是仁?獬觸邪,莺求友,豈不是義?獺祭魚,雁成行,豈不是禮?狐聽冰,鵲營巢,豈不是智?犬守夜,雞司晨,豈不是信?怎的說得物不曉得五常?&rdquo 先生這一段話,本也誤于朱注,講得有些牽強。
羹堯道:&ldquo照先生這麼講來,那下文的人物各得其性之自然,直說到則謂之教,若禮樂刑政之屬是也,難道那禽獸也曉得禮樂刑政不成?&rdquo 一句話把先生問急了,說道:&ldquo依注講解,隻管胡纏。
人為萬物之靈,人與物,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有甚麼分别?&rdquo 他聽了哈哈大笑,說:&ldquo照這等講起來,先生也是個人,假如我如今不叫你人,叫你個老物兒,你答應不答應?&rdquo 先生登時大怒,氣得渾身亂抖,大聲喊道:&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