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不好了
關燈
小
中
大
河邊”。
“河邊?多摩河那一帶是什麼區來着?” “遠嗎?” “遠着呢!請等一下,我先查查地圖就知道了。
到了那邊要是天黑了的話,找起來就費勁了。
” “确實,天都這麼晚了,”阿榮顯得有些掃興,“這樣吧,您把我送到站前飯店就行了。
” “咦?這裡就是站前飯店呀!就在車站的樓上。
” “上面不是大丸百貨商店嗎?” “啊,飯店就在那邊老進站口的上面,所以,從這兒穿過去最近了。
” 阿榮隻聽一個朋友說過曾跟父親住過這家飯店,她自己根本不知道這家飯店在哪裡。
佐山卓次律師早晨起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舒舒服服地享用一杯咖啡。
其時,無論妻子市子做什麼,都必須在身邊陪着他,隻有這樣,他才會感到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從妻子的身邊開始的。
這是他多年來養成的一種習慣。
妻子在旁邊削着果皮。
他一邊品味着咖啡,一邊不時地望望妻子那纖柔的雙手。
然後開始喝麥片粥。
茶盤上放着一封寄給市子的快信,佐山連看都不看上一眼。
“不好了,你看看這封信。
” “怎麼啦?”佐山往嘴裡塞着面包,眼睛仍然盯在報紙上。
他看的是家庭版面上的一條報道,寫的是一位名人的離婚案,文章中還順便提到了民事法院統計出的離婚率。
據統計、昭和二十九年度離婚的夫婦中,從有無子女方面來看,無子女夫婦一百六十九對、有一個的四百零六對、兩個的三百四十對、三個的一百五十三對。
将子女作為維系夫妻感情紐帶的觀念近年來雖漸趨淡薄,但有三個以上子女的家庭的離婚率大大地低于其他家庭。
佐山的律師事務所也常常碰到棘手的離婚問題,因此,他對這條報道頗有興趣。
佐山夫婦雖然沒有孩子,但是,佐山覺得離婚對于自己來說簡直是無稽之談。
他認為,離婚主要是由于擇偶輕率或互相不體諒所緻。
“喂,不好了,你快看看這封信。
” “是大阪的三浦太太來的信吧,她家出了什麼事?” 隻瞧一眼信封上的筆迹,佐山就知道是三浦音子來的信。
佐山已好久沒有聽到市子說“不好了”。
剛結婚那陣兒,妻子動不動就這樣大驚小怪地叫他,每當這時,他總會産生一種異樣的興奮。
随着年齡的增長,這種聲音他就再也聽不到了。
“三浦家的阿榮你還記得吧?她出事了!” “出什麼事啦?” “你瞧瞧這封信。
”市子把一卷紙遞給了丈夫。
佐山沒有接。
“就是那個長得像布娃娃似的姑娘?” “不是,那是她姐姐。
阿榮是那個漂亮苗條、性格有些像男孩子……” 佐山怎麼也想不起來。
其實,既然妻子已經看過,聽她大緻講一下就可以了,自己沒必要再看一遍。
佐山在家的時候,諸事都是如此。
“說是阿榮離家出走了,還說可能要來我們家。
” 市子的目光回到了信上。
“信上還說,‘叫她去銀行取錢,她就從那邊直接走了……一個女孩子家,出了事後悔都來不及。
我正着急的時候,昨天接到了阿榮的信,說是很久以前就崇拜您,生出了離家出走的念頭……’” “‘崇拜您,生出了離家出走的念頭’,真是沒想到!” 市子在這裡又念了一遍。
“我才是沒想到呢!你說是吧?信上還說,‘又要給您添麻煩了’。
” “噢,我記起來了,那姑娘走路很規矩。
” “對。
我也挺喜歡她,心裡還挺惦念的。
” “這個三浦音子可也真是的,馬上打個電話來不是更好嗎?這樣她就會知道孩子沒來這兒。
” “她認定孩子到我們家來了,看信上的口氣像是挺放心。
你聽聽,信上是這樣說的:‘孩子任性、不懂事,什麼也不會幹,我擔心會給您添麻煩,懇求您予以多多的關照。
’” “……” “‘您也可以趕她回大阪,總之,一切都拜托您了。
’” “什麼?家長竟然這樣不負責任……” “是啊。
不過,她也說了她自己。
你聽,‘我深感後悔,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
我早晚也要去東京登門道歉,順便聊聊’”。
“開什麼玩笑?孩子根本就沒來!” “這也不怨我呀!唉,淨給我出難題,怎麼辦才好?” “你瞧着辦吧。
” “我覺得自己沒有責任……” “話雖是這麼說,可是,”佐山望着妻子,“責任能反映出人品,你雖然嘴上說沒有責任,但在心裡已感到了責任。
責任是在不知不覺、意想不到的時候産生的。
阿榮這孩子是為你出走的,所以你也不能說沒有責任。
” “要是那樣說的話……” “一個人所負的責任或許恰恰反映了他的人格。
” “可是,現在連阿榮在哪兒都不知道,怎麼負責呀?” “她既然為你而來,就一定會出現的。
” “那我們就等她出現?真讓人擔心!” “瞧瞧,這責任感不是來了嗎?這就是你的人品。
人緣好有時也會惹麻煩。
” “你淨拿我開心。
阿榮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我可擔當不起。
” “那姑娘走路很規矩,所以……” “……” “現在的女孩走起路來大步流星、随随便便的,沒有規矩。
” “那有什麼?穿上高跟鞋就好了。
”
“河邊?多摩河那一帶是什麼區來着?” “遠嗎?” “遠着呢!請等一下,我先查查地圖就知道了。
到了那邊要是天黑了的話,找起來就費勁了。
” “确實,天都這麼晚了,”阿榮顯得有些掃興,“這樣吧,您把我送到站前飯店就行了。
” “咦?這裡就是站前飯店呀!就在車站的樓上。
” “上面不是大丸百貨商店嗎?” “啊,飯店就在那邊老進站口的上面,所以,從這兒穿過去最近了。
” 阿榮隻聽一個朋友說過曾跟父親住過這家飯店,她自己根本不知道這家飯店在哪裡。
佐山卓次律師早晨起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舒舒服服地享用一杯咖啡。
其時,無論妻子市子做什麼,都必須在身邊陪着他,隻有這樣,他才會感到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從妻子的身邊開始的。
這是他多年來養成的一種習慣。
妻子在旁邊削着果皮。
他一邊品味着咖啡,一邊不時地望望妻子那纖柔的雙手。
然後開始喝麥片粥。
茶盤上放着一封寄給市子的快信,佐山連看都不看上一眼。
“不好了,你看看這封信。
” “怎麼啦?”佐山往嘴裡塞着面包,眼睛仍然盯在報紙上。
他看的是家庭版面上的一條報道,寫的是一位名人的離婚案,文章中還順便提到了民事法院統計出的離婚率。
據統計、昭和二十九年度離婚的夫婦中,從有無子女方面來看,無子女夫婦一百六十九對、有一個的四百零六對、兩個的三百四十對、三個的一百五十三對。
将子女作為維系夫妻感情紐帶的觀念近年來雖漸趨淡薄,但有三個以上子女的家庭的離婚率大大地低于其他家庭。
佐山的律師事務所也常常碰到棘手的離婚問題,因此,他對這條報道頗有興趣。
佐山夫婦雖然沒有孩子,但是,佐山覺得離婚對于自己來說簡直是無稽之談。
他認為,離婚主要是由于擇偶輕率或互相不體諒所緻。
“喂,不好了,你快看看這封信。
” “是大阪的三浦太太來的信吧,她家出了什麼事?” 隻瞧一眼信封上的筆迹,佐山就知道是三浦音子來的信。
佐山已好久沒有聽到市子說“不好了”。
剛結婚那陣兒,妻子動不動就這樣大驚小怪地叫他,每當這時,他總會産生一種異樣的興奮。
随着年齡的增長,這種聲音他就再也聽不到了。
“三浦家的阿榮你還記得吧?她出事了!” “出什麼事啦?” “你瞧瞧這封信。
”市子把一卷紙遞給了丈夫。
佐山沒有接。
“就是那個長得像布娃娃似的姑娘?” “不是,那是她姐姐。
阿榮是那個漂亮苗條、性格有些像男孩子……” 佐山怎麼也想不起來。
其實,既然妻子已經看過,聽她大緻講一下就可以了,自己沒必要再看一遍。
佐山在家的時候,諸事都是如此。
“說是阿榮離家出走了,還說可能要來我們家。
” 市子的目光回到了信上。
“信上還說,‘叫她去銀行取錢,她就從那邊直接走了……一個女孩子家,出了事後悔都來不及。
我正着急的時候,昨天接到了阿榮的信,說是很久以前就崇拜您,生出了離家出走的念頭……’” “‘崇拜您,生出了離家出走的念頭’,真是沒想到!” 市子在這裡又念了一遍。
“我才是沒想到呢!你說是吧?信上還說,‘又要給您添麻煩了’。
” “噢,我記起來了,那姑娘走路很規矩。
” “對。
我也挺喜歡她,心裡還挺惦念的。
” “這個三浦音子可也真是的,馬上打個電話來不是更好嗎?這樣她就會知道孩子沒來這兒。
” “她認定孩子到我們家來了,看信上的口氣像是挺放心。
你聽聽,信上是這樣說的:‘孩子任性、不懂事,什麼也不會幹,我擔心會給您添麻煩,懇求您予以多多的關照。
’” “……” “‘您也可以趕她回大阪,總之,一切都拜托您了。
’” “什麼?家長竟然這樣不負責任……” “是啊。
不過,她也說了她自己。
你聽,‘我深感後悔,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
我早晚也要去東京登門道歉,順便聊聊’”。
“開什麼玩笑?孩子根本就沒來!” “這也不怨我呀!唉,淨給我出難題,怎麼辦才好?” “你瞧着辦吧。
” “我覺得自己沒有責任……” “話雖是這麼說,可是,”佐山望着妻子,“責任能反映出人品,你雖然嘴上說沒有責任,但在心裡已感到了責任。
責任是在不知不覺、意想不到的時候産生的。
阿榮這孩子是為你出走的,所以你也不能說沒有責任。
” “要是那樣說的話……” “一個人所負的責任或許恰恰反映了他的人格。
” “可是,現在連阿榮在哪兒都不知道,怎麼負責呀?” “她既然為你而來,就一定會出現的。
” “那我們就等她出現?真讓人擔心!” “瞧瞧,這責任感不是來了嗎?這就是你的人品。
人緣好有時也會惹麻煩。
” “你淨拿我開心。
阿榮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我可擔當不起。
” “那姑娘走路很規矩,所以……” “……” “現在的女孩走起路來大步流星、随随便便的,沒有規矩。
” “那有什麼?穿上高跟鞋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