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九思堂刻本多出來的條目和大段文字)
◎泰定登極诏旨
《元史》诏令雅馴可觀,惟泰定登極谕旨乃由蒙古語纟番譯,鄙俚非常,為劉侗、趙翼輩所姗笑。按:帝登位時,英宗初弑,逆毀方張,鐵失、也先帖木兒輩皆罔識文義,若辭意淵深,恐伊輩不解,更加疑忌,故以俚語安其心,亦不得已之舉也。後帝與旭邁傑帷幄密議,不動聲色置群兇于國憲,可與叔孫昭子媲美。惟史冊簡略,緻使良猷布置湮沒不彰耳。
卷一《設間誅袁崇煥》一條“乃立磔崇煥”下多出一段文字為:時記載家但以崇煥功高,殺之太過,而不知其枉。至本朝修《明史》,本文廟實錄為崇煥傳,其故始白。
卷二《洪豁爾國》一條按語下面的文字改寫為:按《遼史》,天祚被擒後,太祖八世孫達實率衆西移,凡萬餘裡。群臣共冊立為天皇帝,妻蕭氏為昭德皇後,是為西遼。
卷六《平定回部本末》一條開頭多出一段文字為:回部祖國曰天方,在蔥嶺西數千裡,古筠沖地,一名天堂,又名默伽。國主馬哈麻始創回教,死後墓常有光,日夜不熄,國人異之。世傳其教至隋、唐間分為默德那國。國主谟罕蓦德生而神靈,盡臣服西域諸國,尊為别谙拔,華言天使也。傳二十六世至瑪墨特,當明末始東逾蔥嶺,居葉爾羌之喀什噶爾。回部名城不一,以此為冠,于漢為疏勒地,是為波羅泥都、霍集占兄弟之高祖。
卷六《紅蘭主人》一條“方舟妻某”至“當時傳為佳話”一段文字改為:“方舟妻朱氏,名柔然。亦工詩,遲方舟久不歸,作《杭州圖》寄之。主人為題詩雲:“應憐夫婿無歸信,翻畫家山遠寄來。”沈即日束裝南旋,當時傳為佳話。
卷八《五國城》一條開頭多出的一段文字為:“五國城古稱五國城頭,以地據五國總路之首得名,後世沿訛但雲五國城。五國者,《遼史營衛志》謂剖阿裡國、盆奴裡國、奧米裡國、越裡笃國、越裡吉國,設節度使領之,屬黃龍府遺址。今在何所,無可考。乾隆中
續錄卷一《十五善射》一條開頭多出的一段文字為:國初定制,選王公大臣及滿洲武官中之善射者四十五人,善騎射者三十人,善鹄射者二十人,賞戴花翎;八旗兵丁内每旗各選善射者十五人。
續錄卷一《石經》一條開頭“漢靈帝時”至“實無足觀”一段文字改為:漢靈帝語蔡邕等校刊石經于熹平四年,竟于光和六年(熹平見《後漢書儒林傳》及本紀,光和見《水浒注》)。魏正始中所刻石經與之并列(見《晉書衛恒傳》及《洛陽伽藍記》)。初毀于拓跋魏馮熙之取造寺塔(見《魏書》馮傳)。再毀于北齊神武之遷邺沈于河,三毀于隋至長安以造宮室(并見《隋經籍志》)。至唐初,漢、魏石經皆略盡。晉太康中石經裴秀所書也(見《晉書裴傳》)。唐石經以《月令》為《禮記》首篇者,明皇天寶中所刻也(見《石墨锢華》)。始于太和七年(見《唐會要》)。成于開成五年(見《通鑒》)。文宗所刻也。後蜀孟昶石經始于昶廣政七年(見《十國春秋》)。未畢蜀亡,《春秋》三傳至宋仁宗皇元年始成,而統名為蜀石經也(見晁公武《讀書志》)。北宋石經仁宗嘉六年章交直等書也(見《續資治通鑒》)。南宋石經高宗書也(見《玉海》)。《明一統志》載燕城南石經碑二,金所刻也。各朝石經皆湮沒,開成、後蜀獨有存者複不全。
續錄卷一《皇史{宀成}》一條最後多出一段文字為:按明末宦官劉若愚《酌中志》謂《大典》實湖廣王洪等編輯,計二萬二千八百七十卷,一萬一千九十五本,未刊闆。嘉靖四十一年敕閣臣徐階令儒臣照式摹寫一部,隆慶元年始成。萬曆間兩宮三殿災,不知貯藏何處。據此,則入皇史{宀成}或在此時欤?史{宀成}本明嘉靖十七年所建,本朝因之。
續錄卷一《上書房》一條最後多出一段文字為:後改“前天垂贶”、“中天景物”,後殿額仍舊。
續錄卷二《元裔之多》一條“其地似今俄羅斯”下多出一段文字為:《明史西域傳》曰:元太祖盡平西域,封子弟為王鎮之,其小者亦設官置戍,同于内地,元亡各自割據不相統屬。然則實系元裔,而今無可考者尚多也。
續錄卷二《麻狀元》一條開頭多出一段文字為:本朝天聰三年試儒士取二百人,八年合試滿、蒙、漢取舉人十六名。崇德三年賜舉人羅碩等十名牛錄章京品級,一二三等生員十八名護軍校品級,此為八旗科第之始。
續錄卷四《邱元清》一條“非飛升之上真明矣”下多出的一段文字為:又按,都公《談纂》元世祖尊禮邱長春,欲妻以公主,堅不可辭,乃腐以告絕。都穆在沈德符之前,何所言如此?且兩邱皆有自宮事,不可解也。
續錄卷五《遼代民書之制》一條最後多出的一段文字為:又《宋史》太宗至道二年,帝曰:“支幹相承雖止于六十,但兩周甲子共成上壽之數,期頤之人得見所生之歲,不亦善乎?”诏有司新曆以百二十甲子為限。然則南北兩朝本皆相同,不知何時又改為僅列六十耳。
◎泰定登極诏旨
《元史》诏令雅馴可觀,惟泰定登極谕旨乃由蒙古語纟番譯,鄙俚非常,為劉侗、趙翼輩所姗笑。按:帝登位時,英宗初弑,逆毀方張,鐵失、也先帖木兒輩皆罔識文義,若辭意淵深,恐伊輩不解,更加疑忌,故以俚語安其心,亦不得已之舉也。後帝與旭邁傑帷幄密議,不動聲色置群兇于國憲,可與叔孫昭子媲美。惟史冊簡略,緻使良猷布置湮沒不彰耳。
卷一《設間誅袁崇煥》一條“乃立磔崇煥”下多出一段文字為:時記載家但以崇煥功高,殺之太過,而不知其枉。至本朝修《明史》,本文廟實錄為崇煥傳,其故始白。
卷二《洪豁爾國》一條按語下面的文字改寫為:按《遼史》,天祚被擒後,太祖八世孫達實率衆西移,凡萬餘裡。群臣共冊立為天皇帝,妻蕭氏為昭德皇後,是為西遼。
卷六《平定回部本末》一條開頭多出一段文字為:回部祖國曰天方,在蔥嶺西數千裡,古筠沖地,一名天堂,又名默伽。國主馬哈麻始創回教,死後墓常有光,日夜不熄,國人異之。世傳其教至隋、唐間分為默德那國。國主谟罕蓦德生而神靈,盡臣服西域諸國,尊為别谙拔,華言天使也。傳二十六世至瑪墨特,當明末始東逾蔥嶺,居葉爾羌之喀什噶爾。回部名城不一,以此為冠,于漢為疏勒地,是為波羅泥都、霍集占兄弟之高祖。
卷六《紅蘭主人》一條“方舟妻某”至“當時傳為佳話”一段文字改為:“方舟妻朱氏,名柔然。亦工詩,遲方舟久不歸,作《杭州圖》寄之。主人為題詩雲:“應憐夫婿無歸信,翻畫家山遠寄來。”沈即日束裝南旋,當時傳為佳話。
卷八《五國城》一條開頭多出的一段文字為:“五國城古稱五國城頭,以地據五國總路之首得名,後世沿訛但雲五國城。五國者,《遼史營衛志》謂剖阿裡國、盆奴裡國、奧米裡國、越裡笃國、越裡吉國,設節度使領之,屬黃龍府遺址。今在何所,無可考。乾隆中
續錄卷一《十五善射》一條開頭多出的一段文字為:國初定制,選王公大臣及滿洲武官中之善射者四十五人,善騎射者三十人,善鹄射者二十人,賞戴花翎;八旗兵丁内每旗各選善射者十五人。
續錄卷一《石經》一條開頭“漢靈帝時”至“實無足觀”一段文字改為:漢靈帝語蔡邕等校刊石經于熹平四年,竟于光和六年(熹平見《後漢書儒林傳》及本紀,光和見《水浒注》)。魏正始中所刻石經與之并列(見《晉書衛恒傳》及《洛陽伽藍記》)。初毀于拓跋魏馮熙之取造寺塔(見《魏書》馮傳)。再毀于北齊神武之遷邺沈于河,三毀于隋至長安以造宮室(并見《隋經籍志》)。至唐初,漢、魏石經皆略盡。晉太康中石經裴秀所書也(見《晉書裴傳》)。唐石經以《月令》為《禮記》首篇者,明皇天寶中所刻也(見《石墨锢華》)。始于太和七年(見《唐會要》)。成于開成五年(見《通鑒》)。文宗所刻也。後蜀孟昶石經始于昶廣政七年(見《十國春秋》)。未畢蜀亡,《春秋》三傳至宋仁宗皇元年始成,而統名為蜀石經也(見晁公武《讀書志》)。北宋石經仁宗嘉六年章交直等書也(見《續資治通鑒》)。南宋石經高宗書也(見《玉海》)。《明一統志》載燕城南石經碑二,金所刻也。各朝石經皆湮沒,開成、後蜀獨有存者複不全。
續錄卷一《皇史{宀成}》一條最後多出一段文字為:按明末宦官劉若愚《酌中志》謂《大典》實湖廣王洪等編輯,計二萬二千八百七十卷,一萬一千九十五本,未刊闆。嘉靖四十一年敕閣臣徐階令儒臣照式摹寫一部,隆慶元年始成。萬曆間兩宮三殿災,不知貯藏何處。據此,則入皇史{宀成}或在此時欤?史{宀成}本明嘉靖十七年所建,本朝因之。
續錄卷一《上書房》一條最後多出一段文字為:後改“前天垂贶”、“中天景物”,後殿額仍舊。
續錄卷二《元裔之多》一條“其地似今俄羅斯”下多出一段文字為:《明史西域傳》曰:元太祖盡平西域,封子弟為王鎮之,其小者亦設官置戍,同于内地,元亡各自割據不相統屬。然則實系元裔,而今無可考者尚多也。
續錄卷二《麻狀元》一條開頭多出一段文字為:本朝天聰三年試儒士取二百人,八年合試滿、蒙、漢取舉人十六名。崇德三年賜舉人羅碩等十名牛錄章京品級,一二三等生員十八名護軍校品級,此為八旗科第之始。
續錄卷四《邱元清》一條“非飛升之上真明矣”下多出的一段文字為:又按,都公《談纂》元世祖尊禮邱長春,欲妻以公主,堅不可辭,乃腐以告絕。都穆在沈德符之前,何所言如此?且兩邱皆有自宮事,不可解也。
續錄卷五《遼代民書之制》一條最後多出的一段文字為:又《宋史》太宗至道二年,帝曰:“支幹相承雖止于六十,但兩周甲子共成上壽之數,期頤之人得見所生之歲,不亦善乎?”诏有司新曆以百二十甲子為限。然則南北兩朝本皆相同,不知何時又改為僅列六十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