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我怎樣寫《二馬》
關燈
小
中
大
文字上是沒有多大的成功的。
其中的人與事是對我所要比較的那點負責,而比較根本是種類似報告的東西。
自然,報告能夠新穎可喜,假若讀者不曉得這些事;但它的取巧處隻是這一點,它缺乏文藝的偉大與永久性,至好也不過是一種還不讨厭的報章文學而已。
比較是件容易作的事,連個小孩也能看出洋人鼻子高,頭發黃;因此也就很難不浮淺。
注意在比較,便不能不多取些表面上的差異作資料,而由這些資料裡提出判斷。
臉黃的就是野蠻,與頭發卷着的便文明,都是很容易說出而且說着怪高興的;越是在北平住過一半天的越敢給北平下考語,許多污辱中國的電影,戲劇,與小說,差不多都是僅就表面的觀察而後加以主觀的判斷。
《二馬》雖然沒這樣壞,可是究竟也算上了這個當。
老馬代表老一派的中國人,小馬代表晚一輩的,誰也能看出這個來。
老馬的描寫有相當的成功:雖然他隻代表了一種中國人,可是到底他是我所最熟識的;他不能普遍的代表老一輩的中國人,但我最熟識的老人确是他那個樣子。
他不好,也不怎麼壞;他對過去的文化負責,所以自尊自傲,對将來他茫然,所以無從努力,也不想努力。
他的希望是老年的舒服與有所依靠;若沒有自己的子孫,世界是非常孤寂冷酷的。
他背後有幾千年的文化,面前隻有個兒子。
他不大愛思想,因為事事已有了準則。
這使他很可愛,也很可恨;很安詳,也很無聊。
至于小馬,我又失敗了。
前者我已經說過,五四運動對我是個旁觀者;在寫《二馬》的時節,正趕上革命軍北伐,我又遠遠的立在一旁,沒機會參加。
這兩個大運動,我都立在外面,實在沒有資格去描寫比我小十歲的青年。
我們在倫敦的一些朋友天天用針插在地圖上:革命軍前進了,我們狂喜;退卻了,懊喪。
雖然如此,我們的消息隻來自新聞報,我們沒親眼看見血與肉的犧牲,沒有聽見槍炮的響聲。
更不明白的是國内青年們的思想。
那時在國外讀書的,身處異域,自然極愛祖國;再加上看着外國國民如何對國家的事盡職責,也自然使自己想作個好國民,好象一個中國人能象英國人那樣作國民便是最高的理想了。
個人的私事,如戀愛,如孝悌,都可以不管,自要能有益于國家,什麼都可以放在一旁。
這就是馬威所要代表的。
比這再高一點的理想,我還沒想到過。
先不用管這個理想高明不高明吧,馬威反正是這個理想的産兒。
他是個空的,一點也不象個活人。
他還有缺點,不盡合我的理想,于是另請出一位李子榮來作補充;所以李子榮更沒勁! 對于英國人,我連半個有人性的也沒寫出來。
他們的褊狹的愛國主義決定了他們的罪案,他們所表現的都是偏見與讨厭,沒有别的。
自然,猛一看過去,他們确是有這種讨厭而不自覺的地方,可是稍微再細看一看,他們到底還不這麼狹小。
我專注意了他們與國家的關系,而忽略了他們其他的部分。
幸而我是用幽默的口氣述說他們,不然他們簡直是群可憐的半瘋子了。
幽默寬恕了他們,正如寬恕了馬家父子,把褊狹與浮淺消解在笑聲中,萬幸! 最危險的地方是那些戀愛的穿插,它們極容易使《二馬》成為《留東外史》一類的東西。
可是我在一動筆時就留着神,設法使這些地方都成為揭露人物性格與民族成見的機會,不準戀愛情節自由的展動。
這是我很會辦的事,在我的作品中差不多老是把戀愛作為副筆,而把另一些東西擺在正面。
這個辦法的好處是把我從三角四角戀愛小說中救出來,它的壞處是使我老不敢放膽寫這個人生最大的問題——兩性間的問題。
我一方面在思想上失之平凡,另一方面又在題材上不敢摸這個禁果,所以我的作品即使在結構上文字上有可觀,可是總走不上那偉大之路。
三角戀愛永不失為好題目,寫得好還是好。
象我這樣一碰即走,對打八卦拳倒許是好辦法,對寫小說它使我輕浮,激不起心靈的震顫。
這本書的寫成也差不多費了一年的工夫。
寫幾段,我便對朋友們去朗讀,請他們批評,最多的時候是找祝仲謹兄去,他是北平人,自然更能聽出句子的順當與否,和字眼的是否妥當。
全篇寫完,我又托郦堃厚兄給看了一遍,他很細心的把錯字都給挑出來。
把它寄出去以後——仍是寄給《小說月報》——我便向倫敦說了“再見”。
其中的人與事是對我所要比較的那點負責,而比較根本是種類似報告的東西。
自然,報告能夠新穎可喜,假若讀者不曉得這些事;但它的取巧處隻是這一點,它缺乏文藝的偉大與永久性,至好也不過是一種還不讨厭的報章文學而已。
比較是件容易作的事,連個小孩也能看出洋人鼻子高,頭發黃;因此也就很難不浮淺。
注意在比較,便不能不多取些表面上的差異作資料,而由這些資料裡提出判斷。
臉黃的就是野蠻,與頭發卷着的便文明,都是很容易說出而且說着怪高興的;越是在北平住過一半天的越敢給北平下考語,許多污辱中國的電影,戲劇,與小說,差不多都是僅就表面的觀察而後加以主觀的判斷。
《二馬》雖然沒這樣壞,可是究竟也算上了這個當。
老馬代表老一派的中國人,小馬代表晚一輩的,誰也能看出這個來。
老馬的描寫有相當的成功:雖然他隻代表了一種中國人,可是到底他是我所最熟識的;他不能普遍的代表老一輩的中國人,但我最熟識的老人确是他那個樣子。
他不好,也不怎麼壞;他對過去的文化負責,所以自尊自傲,對将來他茫然,所以無從努力,也不想努力。
他的希望是老年的舒服與有所依靠;若沒有自己的子孫,世界是非常孤寂冷酷的。
他背後有幾千年的文化,面前隻有個兒子。
他不大愛思想,因為事事已有了準則。
這使他很可愛,也很可恨;很安詳,也很無聊。
至于小馬,我又失敗了。
前者我已經說過,五四運動對我是個旁觀者;在寫《二馬》的時節,正趕上革命軍北伐,我又遠遠的立在一旁,沒機會參加。
這兩個大運動,我都立在外面,實在沒有資格去描寫比我小十歲的青年。
我們在倫敦的一些朋友天天用針插在地圖上:革命軍前進了,我們狂喜;退卻了,懊喪。
雖然如此,我們的消息隻來自新聞報,我們沒親眼看見血與肉的犧牲,沒有聽見槍炮的響聲。
更不明白的是國内青年們的思想。
那時在國外讀書的,身處異域,自然極愛祖國;再加上看着外國國民如何對國家的事盡職責,也自然使自己想作個好國民,好象一個中國人能象英國人那樣作國民便是最高的理想了。
個人的私事,如戀愛,如孝悌,都可以不管,自要能有益于國家,什麼都可以放在一旁。
這就是馬威所要代表的。
比這再高一點的理想,我還沒想到過。
先不用管這個理想高明不高明吧,馬威反正是這個理想的産兒。
他是個空的,一點也不象個活人。
他還有缺點,不盡合我的理想,于是另請出一位李子榮來作補充;所以李子榮更沒勁! 對于英國人,我連半個有人性的也沒寫出來。
他們的褊狹的愛國主義決定了他們的罪案,他們所表現的都是偏見與讨厭,沒有别的。
自然,猛一看過去,他們确是有這種讨厭而不自覺的地方,可是稍微再細看一看,他們到底還不這麼狹小。
我專注意了他們與國家的關系,而忽略了他們其他的部分。
幸而我是用幽默的口氣述說他們,不然他們簡直是群可憐的半瘋子了。
幽默寬恕了他們,正如寬恕了馬家父子,把褊狹與浮淺消解在笑聲中,萬幸! 最危險的地方是那些戀愛的穿插,它們極容易使《二馬》成為《留東外史》一類的東西。
可是我在一動筆時就留着神,設法使這些地方都成為揭露人物性格與民族成見的機會,不準戀愛情節自由的展動。
這是我很會辦的事,在我的作品中差不多老是把戀愛作為副筆,而把另一些東西擺在正面。
這個辦法的好處是把我從三角四角戀愛小說中救出來,它的壞處是使我老不敢放膽寫這個人生最大的問題——兩性間的問題。
我一方面在思想上失之平凡,另一方面又在題材上不敢摸這個禁果,所以我的作品即使在結構上文字上有可觀,可是總走不上那偉大之路。
三角戀愛永不失為好題目,寫得好還是好。
象我這樣一碰即走,對打八卦拳倒許是好辦法,對寫小說它使我輕浮,激不起心靈的震顫。
這本書的寫成也差不多費了一年的工夫。
寫幾段,我便對朋友們去朗讀,請他們批評,最多的時候是找祝仲謹兄去,他是北平人,自然更能聽出句子的順當與否,和字眼的是否妥當。
全篇寫完,我又托郦堃厚兄給看了一遍,他很細心的把錯字都給挑出來。
把它寄出去以後——仍是寄給《小說月報》——我便向倫敦說了“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