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我怎樣寫《二馬》
關燈
小
中
大
《二馬》中的細膩處是在《老張的哲學》與《趙子曰》裡找不到的,“張”與“趙”中的潑辣恣肆處從《二馬》以後可是也不多見了。
人的思想不必一定随着年紀而往穩健裡走,可是文字的風格差不多是“晚節漸于詩律細”的。
讀與作的經驗增多,形式之美自然在心中添了分量,不管個人願意這樣與否。
《二馬》是我在國外的末一部作品:從“作”的方面說,已經有了些經驗;從“讀”的方面說,我不但讀得多了,而且認識了英國當代作家的著作。
心理分析與描寫工細是當代文藝的特色;讀了它們,不會不使我感到自己的粗劣,我開始決定往“細”裡寫。
《二馬》在一開首便把故事最後的一幕提出來,就是這“求細”的證明:先有了結局,自然是對故事的全盤設計已有了個大概,不能再信口開河。
可是這還不十分正确;我不僅打算細寫,而且要非常的細,要象康拉德那樣把故事看成一個球,從任何地方起始它總會滾動的。
我本打算把故事的中段放在最前面,而後倒轉回來補講前文,而後再由這裡接下去講——講馬威逃走以後的事。
這樣,篇首的兩節,現在看起來是象尾巴,在原來的計畫中本是“腰眼兒”。
為什麼把腰眼兒變成了尾巴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我到底不能完全把幽默放下,而另換一個風格,于是由心理的分析又走入了姿态上的取笑,笑出以後便沒法再使文章萦回逗宕;無論是尾巴吧,還是腰眼吧,放在前面乃全無意義!第二個是時間上的關系:我應在一九二九年的六月離開英國,在動身以前必須把這本書寫完寄出去,以免心中老存着塊病。
時候到了,我隻寫了那麼多,馬威逃走以後的事無論如何也趕不出來了,于是一狠心,就把腰眼當作了尾巴,硬行結束。
那麼,《二馬》隻是比較的“細”,并非和我的理想一緻;到如今我還是沒寫出一部真正細膩的東西,這或者是天才的限制,沒法勉強吧。
在文字上可是稍稍有了些變動。
這不能不感激亡友白滌洲——他死去快一年了!已經說過,我在“老張”與《趙子曰》裡往往把文言與白話夾裹在一處;文字不一緻多少能幫助一些矛盾氣,好使人發笑。
滌洲是頭一個指出這一個毛病,而且勸我不要這樣讨巧。
我當時還不以為然,我寫信給他,說我這是想把文言溶解在白話裡,以提高白話,使白話成為雅俗共賞的東西。
可是不久我就明白過來,利用文言多少是有點偷懶;把文言與白話中容易用的,現成的,都拿過來,而毫不費力的作成公衆講演稿子一類的東西,不是偷懶麼?所謂文藝創作不是兼思想與文字二者而言麼?那麼,在文字方面就必須努力,作出一種簡單的,有力的,可讀的,而且美好的文章,才算本事。
在《二馬》中我開始試驗這個。
請看看那些風景的描寫就可以明白了。
《紅樓夢》的言語是多麼漂亮,可是一提到風景便立刻改腔換調而有詩為證了;我試試看:一個洋車夫用自己的言語能否形容一個晚晴或雪景呢?假如他不能的話,讓我代他來試試。
什麼“潺湲”咧,“凄涼”咧,“幽徑”咧,“蕭條”咧……我都不用,而用頂俗淺的字另想主意。
設若我能這樣形容得出呢,那就是本事,反之則甯可不去描寫。
這樣描寫出來,才是真覺得了物境之美而由心中說出;用文言拼湊隻是修辭而已。
論味道,英國菜——就是所謂英法大菜的菜——可以算天下最難吃的了;什麼幾乎都是白水煮或楞燒。
可是英國人有個說法——記得好象GeorgeGissing(喬治·吉辛)也這麼說過——英國人烹調術的王旨是不假其他材料的幫助,而是把肉與蔬菜的原味,真正的香味,燒出來。
我以為,用白話著作倒須用這個方法,把白話的真正香味燒出來;文言中的現成字與辭雖一時無法一概棄斥,可是用在白話文裡究竟是有些象醬油與味之素什麼的;放上去能使菜的色味俱佳,但不是真正的原味兒。
在材料方面,不用說,是我在國外四五年中慢慢積蓄下來的。
可是象故事中那些人與事全是想象的,幾乎沒有一個人一件事曾在倫敦見過或發生過。
寫這本東西的動機不是由于某人某事的值得一寫,而是在比較中國人與英國人的不同處,所以一切人差不多都代表着些什麼;我不能完全忽略了他們的個性,可是我更注意他們所代表的民族性。
因此,《二馬》除了在
人的思想不必一定随着年紀而往穩健裡走,可是文字的風格差不多是“晚節漸于詩律細”的。
讀與作的經驗增多,形式之美自然在心中添了分量,不管個人願意這樣與否。
《二馬》是我在國外的末一部作品:從“作”的方面說,已經有了些經驗;從“讀”的方面說,我不但讀得多了,而且認識了英國當代作家的著作。
心理分析與描寫工細是當代文藝的特色;讀了它們,不會不使我感到自己的粗劣,我開始決定往“細”裡寫。
《二馬》在一開首便把故事最後的一幕提出來,就是這“求細”的證明:先有了結局,自然是對故事的全盤設計已有了個大概,不能再信口開河。
可是這還不十分正确;我不僅打算細寫,而且要非常的細,要象康拉德那樣把故事看成一個球,從任何地方起始它總會滾動的。
我本打算把故事的中段放在最前面,而後倒轉回來補講前文,而後再由這裡接下去講——講馬威逃走以後的事。
這樣,篇首的兩節,現在看起來是象尾巴,在原來的計畫中本是“腰眼兒”。
為什麼把腰眼兒變成了尾巴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我到底不能完全把幽默放下,而另換一個風格,于是由心理的分析又走入了姿态上的取笑,笑出以後便沒法再使文章萦回逗宕;無論是尾巴吧,還是腰眼吧,放在前面乃全無意義!第二個是時間上的關系:我應在一九二九年的六月離開英國,在動身以前必須把這本書寫完寄出去,以免心中老存着塊病。
時候到了,我隻寫了那麼多,馬威逃走以後的事無論如何也趕不出來了,于是一狠心,就把腰眼當作了尾巴,硬行結束。
那麼,《二馬》隻是比較的“細”,并非和我的理想一緻;到如今我還是沒寫出一部真正細膩的東西,這或者是天才的限制,沒法勉強吧。
在文字上可是稍稍有了些變動。
這不能不感激亡友白滌洲——他死去快一年了!已經說過,我在“老張”與《趙子曰》裡往往把文言與白話夾裹在一處;文字不一緻多少能幫助一些矛盾氣,好使人發笑。
滌洲是頭一個指出這一個毛病,而且勸我不要這樣讨巧。
我當時還不以為然,我寫信給他,說我這是想把文言溶解在白話裡,以提高白話,使白話成為雅俗共賞的東西。
可是不久我就明白過來,利用文言多少是有點偷懶;把文言與白話中容易用的,現成的,都拿過來,而毫不費力的作成公衆講演稿子一類的東西,不是偷懶麼?所謂文藝創作不是兼思想與文字二者而言麼?那麼,在文字方面就必須努力,作出一種簡單的,有力的,可讀的,而且美好的文章,才算本事。
在《二馬》中我開始試驗這個。
請看看那些風景的描寫就可以明白了。
《紅樓夢》的言語是多麼漂亮,可是一提到風景便立刻改腔換調而有詩為證了;我試試看:一個洋車夫用自己的言語能否形容一個晚晴或雪景呢?假如他不能的話,讓我代他來試試。
什麼“潺湲”咧,“凄涼”咧,“幽徑”咧,“蕭條”咧……我都不用,而用頂俗淺的字另想主意。
設若我能這樣形容得出呢,那就是本事,反之則甯可不去描寫。
這樣描寫出來,才是真覺得了物境之美而由心中說出;用文言拼湊隻是修辭而已。
論味道,英國菜——就是所謂英法大菜的菜——可以算天下最難吃的了;什麼幾乎都是白水煮或楞燒。
可是英國人有個說法——記得好象GeorgeGissing(喬治·吉辛)也這麼說過——英國人烹調術的王旨是不假其他材料的幫助,而是把肉與蔬菜的原味,真正的香味,燒出來。
我以為,用白話著作倒須用這個方法,把白話的真正香味燒出來;文言中的現成字與辭雖一時無法一概棄斥,可是用在白話文裡究竟是有些象醬油與味之素什麼的;放上去能使菜的色味俱佳,但不是真正的原味兒。
在材料方面,不用說,是我在國外四五年中慢慢積蓄下來的。
可是象故事中那些人與事全是想象的,幾乎沒有一個人一件事曾在倫敦見過或發生過。
寫這本東西的動機不是由于某人某事的值得一寫,而是在比較中國人與英國人的不同處,所以一切人差不多都代表着些什麼;我不能完全忽略了他們的個性,可是我更注意他們所代表的民族性。
因此,《二馬》除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