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翠微小學因路得名。
和它同名的還有一所中學,一片商場。
毛澤東有一句優美的詩:帝子乘風下翠微。
常給方槍槍幻想:兩個悲傷的皇帝女兒來到我們這—帶,踯躅彷徨,像小學生一樣不敢過馬路,最後哭死在路邊,埋葬她們的那片樹林就叫公主墳。
經毛主席這麼一番感歎,翠微小學也像是有來曆的,不是随便什麼人胡亂起的名字。
方槍槍舔着冰棍随父母在翠微路商場閑逛時,屢屢不經意地走過那小學的門口。
小學門前有新華書店、黑白鐵門市部、土産日用雜貨商店和一間巨大無比的公共廁所。
星期天這兒是熙鑲喧鬧的商店街僻靜的一角,隻有廁所靜靜散發的臭味和校門口那幾株高大楊樹的嘩嘩葉響。
站在新華書店台階上能看見校門内那塊寫着字的白粉影壁,字是繁體、豎行、紅油漆塗得龍飛風舞,方槍槍認不全,隻讀得出頭尾:好好……向上。
有時,方槍槍溜進無人看管的大門,走到影壁前端詳那幾個宇。
他繞着影壁走,發現影壁背後也寫滿宇,同樣是繁體、豎行,字體瘦硬,顯見不是一個人的筆墨。
方槍槍仰着頭使勁辨認,窮腸搜肚也隻認出并列的四個“……毛主席的……”,這已使他滿足。
當他轉身,便看到一部分校園,那是一所很大的紅磚堆砌的院落:一排排一模一樣的紅磚平房;很長的紅磚牆;微微拱起的紅磚甬道鋪在地上拐向四面八方。
無人的中午,這院子也像是在沸騰,很多窗戶在閃爍,陽光密集墜落都能看到那針尖大小的形狀,掉在地上像砸進一行行金光閃閃的銅釘。
這毫無内容然而熱烈的景象使人莫名地感到振奮,油然而起一些想往,像無聊的人路過一所熱鬧的醫院,很想佳進去當幾天病号。
翠微小學是方槍槍将要上的學校。
29号的孩子到學齡大都要進這所小學念書。
有一種說法,這小學員早是29号、通信兵和警衛一師三個院聯合建的子弟小學。
曆屆學生除了這三個院的孩子,隻有一個牛奶公司經理的兒子和一個翠微路商場書記的女兒。
這使方槍槍對這小學很覺親昵,似乎它是29号的一個分号,一塊海外領地。
而他自己則如早許了人的黃花閨女,一想起“翠微”二字就像聽見了愛人的名字,砰砰心跳,紅着臉幻想未來的日子。
上學——這對方槍槍意味着一身制服,一個身份,農民有了城市戶口,從此是個正經人:學生。
再不是什麼“小朋友”。
這很不一樣。
去年,大一班的小朋友都成了“學生”。
他們穿上了白襯衫藍褲子的制服,每人都有了一個帆布書包。
本來都是玩得很好的朋友,突然之間就有了差别。
他們無一不顯得傲慢,忙忙碌碌,跟“小朋友”說話也是一副屈尊降駕的樣子。
有的幹脆就不理人了,好像“小朋友”都不配和他站在一起似的。
方槍槍很傷心但也服氣,因為“學生”就是顯得高“小朋友”一等。
有一次,唐阿姨領着方槍槍他們去北門外馬路上看大汽車,正碰上翠微小學的學生從商場裡出來。
那是一個平常的日子,不知為什麼這些學生那麼鄭重其事,擺着全副儀仗招搖過市。
最先看到的是一面從百貨商場和蔬菜大棚之間飄出的鮮豔校旗,接着看到旗下一個胖小子一手叉腰一手裡揮舞着閃亮的儀仗杆神氣活現走出來,他後面是一排排挎着小隊鼓的漂亮女孩子,一排排孕婦一般挺着大隊鼓的高大男孩,一排排手持鋼号的少年号手。
他們隊形整齊,服飾統一,手裡的鼓号光彩奪目,像宣傳畫上走下的人物,行進在雜亂的街上十分好看。
每走出一段路,中他們便一齊發作,鼓号齊鳴,造成整個地界兒沸反盈天的氣氛,行人過客紛紛駐足。
剛一聽到那陣高亢、明澈、有如嬰兒響亮啼哭的銅管音,方檢槍的心就被他們奪去了。
接着,在小隊鼓一陣陣晴天驟雨般的鼓點聲中,學生的大隊人馬源源不斷走出來。
他們打着一面面火炬金星紅旗,人人上白下藍脖子紮着紅領巾,徒手,很純良,有紀律,相當尊嚴。
一定要比喻的話,就像一支簡裝的拿破侖時代的法國軍隊。
在這麼一支有着古老儀仗、旌旗、鼓樂、清一色着裝的大軍面前,歪帶大殼帽、腰紮皮帶、斜插玩具手槍,自以為武裝到牙齒的方槍槍活像個小醜。
自已也覺得很業餘,沒品位,差着不止一個檔次。
很多29
和它同名的還有一所中學,一片商場。
毛澤東有一句優美的詩:帝子乘風下翠微。
常給方槍槍幻想:兩個悲傷的皇帝女兒來到我們這—帶,踯躅彷徨,像小學生一樣不敢過馬路,最後哭死在路邊,埋葬她們的那片樹林就叫公主墳。
經毛主席這麼一番感歎,翠微小學也像是有來曆的,不是随便什麼人胡亂起的名字。
方槍槍舔着冰棍随父母在翠微路商場閑逛時,屢屢不經意地走過那小學的門口。
小學門前有新華書店、黑白鐵門市部、土産日用雜貨商店和一間巨大無比的公共廁所。
星期天這兒是熙鑲喧鬧的商店街僻靜的一角,隻有廁所靜靜散發的臭味和校門口那幾株高大楊樹的嘩嘩葉響。
站在新華書店台階上能看見校門内那塊寫着字的白粉影壁,字是繁體、豎行、紅油漆塗得龍飛風舞,方槍槍認不全,隻讀得出頭尾:好好……向上。
有時,方槍槍溜進無人看管的大門,走到影壁前端詳那幾個宇。
他繞着影壁走,發現影壁背後也寫滿宇,同樣是繁體、豎行,字體瘦硬,顯見不是一個人的筆墨。
方槍槍仰着頭使勁辨認,窮腸搜肚也隻認出并列的四個“……毛主席的……”,這已使他滿足。
當他轉身,便看到一部分校園,那是一所很大的紅磚堆砌的院落:一排排一模一樣的紅磚平房;很長的紅磚牆;微微拱起的紅磚甬道鋪在地上拐向四面八方。
無人的中午,這院子也像是在沸騰,很多窗戶在閃爍,陽光密集墜落都能看到那針尖大小的形狀,掉在地上像砸進一行行金光閃閃的銅釘。
這毫無内容然而熱烈的景象使人莫名地感到振奮,油然而起一些想往,像無聊的人路過一所熱鬧的醫院,很想佳進去當幾天病号。
翠微小學是方槍槍将要上的學校。
29号的孩子到學齡大都要進這所小學念書。
有一種說法,這小學員早是29号、通信兵和警衛一師三個院聯合建的子弟小學。
曆屆學生除了這三個院的孩子,隻有一個牛奶公司經理的兒子和一個翠微路商場書記的女兒。
這使方槍槍對這小學很覺親昵,似乎它是29号的一個分号,一塊海外領地。
而他自己則如早許了人的黃花閨女,一想起“翠微”二字就像聽見了愛人的名字,砰砰心跳,紅着臉幻想未來的日子。
上學——這對方槍槍意味着一身制服,一個身份,農民有了城市戶口,從此是個正經人:學生。
再不是什麼“小朋友”。
這很不一樣。
去年,大一班的小朋友都成了“學生”。
他們穿上了白襯衫藍褲子的制服,每人都有了一個帆布書包。
本來都是玩得很好的朋友,突然之間就有了差别。
他們無一不顯得傲慢,忙忙碌碌,跟“小朋友”說話也是一副屈尊降駕的樣子。
有的幹脆就不理人了,好像“小朋友”都不配和他站在一起似的。
方槍槍很傷心但也服氣,因為“學生”就是顯得高“小朋友”一等。
有一次,唐阿姨領着方槍槍他們去北門外馬路上看大汽車,正碰上翠微小學的學生從商場裡出來。
那是一個平常的日子,不知為什麼這些學生那麼鄭重其事,擺着全副儀仗招搖過市。
最先看到的是一面從百貨商場和蔬菜大棚之間飄出的鮮豔校旗,接着看到旗下一個胖小子一手叉腰一手裡揮舞着閃亮的儀仗杆神氣活現走出來,他後面是一排排挎着小隊鼓的漂亮女孩子,一排排孕婦一般挺着大隊鼓的高大男孩,一排排手持鋼号的少年号手。
他們隊形整齊,服飾統一,手裡的鼓号光彩奪目,像宣傳畫上走下的人物,行進在雜亂的街上十分好看。
每走出一段路,中他們便一齊發作,鼓号齊鳴,造成整個地界兒沸反盈天的氣氛,行人過客紛紛駐足。
剛一聽到那陣高亢、明澈、有如嬰兒響亮啼哭的銅管音,方檢槍的心就被他們奪去了。
接着,在小隊鼓一陣陣晴天驟雨般的鼓點聲中,學生的大隊人馬源源不斷走出來。
他們打着一面面火炬金星紅旗,人人上白下藍脖子紮着紅領巾,徒手,很純良,有紀律,相當尊嚴。
一定要比喻的話,就像一支簡裝的拿破侖時代的法國軍隊。
在這麼一支有着古老儀仗、旌旗、鼓樂、清一色着裝的大軍面前,歪帶大殼帽、腰紮皮帶、斜插玩具手槍,自以為武裝到牙齒的方槍槍活像個小醜。
自已也覺得很業餘,沒品位,差着不止一個檔次。
很多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