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鞋被膠泥粘掉而不敢前來追擊。
朱老師什麼時候離開方槍槍他們班的,我也沒在意。
那個時候很多人都會突然失蹤,班上的同學也經常大批轉學,空出很多座位,有的過兩年新開學又出現了,有的再也沒回來。
很長時間,一提到“資産階級派頭”“事不關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 這些詞句,我就想到朱老師厚厚緊閉的嘴唇、紋絲不動的卷發、如同灑在窗外些許燈光的眼神。
這老師給我留下的就是這些幹巴巴的概念。
那一天,我們還在那個紅牆環繞的操場舉行了一個開學典禮。
我見到了台上的校長,他是一名前少校,穿着一身人字呢的老式黃軍裝,瘦瘦的個子,面前有擴音器仍聲嘶力竭的樣子。
他的名字和我們部部長張宗遜隻差一個字,叫張宗仁,依我糊塗之見,他幾乎、差不多、大有可能該是那上将的弟弟。
哥哥管大人,弟弟管小孩,這安排很搭調。
作為一個小孩,初出茅廬便有一個真正的少校當領導,方槍槍很知足。
少校,那差不多是個團長。
一個小學,趁個團長,大家出去笑傲江湖。
翠微小學在我們那一帶不是好學校。
名氣遠在“育英”、“十一”之下,也比不了海軍的“七一”空軍的“育紅”總後的“六一”這些大院自己辦的子弟小學。
其實我也沒去過那些學校做比較,隻是執着認為一所學校的好壞全在于它的學生是否都來自一個山頭,我當那是純潔,高人一等的标志。
我們已經很将就了,三個院的孩子混在一起上學。
到方槍槍入學時,翠微小學已面向社會開放招生,同學一半來自周邊的地方人家,出身可疑:什麼“黃樓”的,一座大樓孤零零立在路邊,也沒圍牆,無人站崗,底下一層還賣糧食;還有“羊坊店”的,一聽就是紡羊毛的店,家家養羊也未可知。
這些孩子的湧入,使“翠微”在整個地區愈發普通,真是綠色很少,用兵痞的話說:一支雜牌。
多虧有少校,才撈回一點面子。
少校同志在紅旗飄飄畫像林立的台上像個大英雄對我們——他的部下慷慨陳詞。
台下高年級少先隊組成的華麗陣容使這場面很像一次軍隊校閱。
我說過方槍槍有慕大情結,崇拜軍隊或近似軍隊的人群,遇到就犯賤,抖擻精神,擺出一副數他最效忠的樣子,還替别人着急,比誰都瞧不上自己這排光秃秃、亂哄哄的一年級新生。
方槍槍賣弄自己的立正姿勢,高傲地瞟着身旁的同學,覺得自己很精銳,别人都是烏合之衆,特盼有憲兵前來糾正。
少校在台上說得很熱鬧,都不是他自己的話,而是一套公共用語,主要由林彪的話組成。
林元帥是民間藝人,有編段子和順口溜的急智。
龐駁深奧的毛澤東思想經他一歸納,也就剩三言兩語。
“林老師”開一代風氣。
沒有他,那個時代會少許多熱鬧。
方槍槍聽着少校滔滔不絕的發言,一句沒聽懂又似乎心中沒什麼疑問。
那語言就是那麼奇妙,無知的人也能夠聽得津津有味。
那種誇張,任意使用最高級别的形容詞,像口哨一樣簡單明亮的短句,聽上幾句人的情緒就變得飽滿、欣快,不再注意話的内容,被聲音铿锵有緻的節奏迷住,隻要對仗工整,在韻上,耳朵就很滿意,内心就是佩服。
這種語言剛從保育院出來的孩子都不生疏,大體和兒歌一個路子,都是沒什麼正經話要講,隻圖嘴巴快活。
我們的世界很單純,沒任何思想要交流,人與人關系也很明了,語言作為工具就廢了,隻是當作一個身體習慣延續下來,如同我們都不在樹上住了,但看見樹仍情不自禁要抱抱它,爬兩下試試。
少校開學第一天站在台上就沒再下來,像朱一樣隻給我留下單一印象。
我隻在台上見到他出現,一身屎黃,永遠在演憤怒且激烈的啞劇,一個不屬于他的洪亮聲音雷聲一般從我們頭頂滾滾而過。
我在那個紅牆環繞的操場開過太多的大會,很多時候一想起方槍槍的小學時光就覺得淨開會了。
也許那一天的會并沒有後來的那些會那麼花哨,校長也未必狐假虎威地穿軍裝。
但對我都一樣,我分不清文革前和文革中大會的區别,都是聲勢浩大,場面鬧猛,學着大人物的口氣用兒童語言說話,對小孩來說很娛樂。
那天剩下的一件事就是:我知道了方槍槍同座女孩的名字:吳迪。
朱老師什麼時候離開方槍槍他們班的,我也沒在意。
那個時候很多人都會突然失蹤,班上的同學也經常大批轉學,空出很多座位,有的過兩年新開學又出現了,有的再也沒回來。
很長時間,一提到“資産階級派頭”“事不關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 這些詞句,我就想到朱老師厚厚緊閉的嘴唇、紋絲不動的卷發、如同灑在窗外些許燈光的眼神。
這老師給我留下的就是這些幹巴巴的概念。
那一天,我們還在那個紅牆環繞的操場舉行了一個開學典禮。
我見到了台上的校長,他是一名前少校,穿着一身人字呢的老式黃軍裝,瘦瘦的個子,面前有擴音器仍聲嘶力竭的樣子。
他的名字和我們部部長張宗遜隻差一個字,叫張宗仁,依我糊塗之見,他幾乎、差不多、大有可能該是那上将的弟弟。
哥哥管大人,弟弟管小孩,這安排很搭調。
作為一個小孩,初出茅廬便有一個真正的少校當領導,方槍槍很知足。
少校,那差不多是個團長。
一個小學,趁個團長,大家出去笑傲江湖。
翠微小學在我們那一帶不是好學校。
名氣遠在“育英”、“十一”之下,也比不了海軍的“七一”空軍的“育紅”總後的“六一”這些大院自己辦的子弟小學。
其實我也沒去過那些學校做比較,隻是執着認為一所學校的好壞全在于它的學生是否都來自一個山頭,我當那是純潔,高人一等的标志。
我們已經很将就了,三個院的孩子混在一起上學。
到方槍槍入學時,翠微小學已面向社會開放招生,同學一半來自周邊的地方人家,出身可疑:什麼“黃樓”的,一座大樓孤零零立在路邊,也沒圍牆,無人站崗,底下一層還賣糧食;還有“羊坊店”的,一聽就是紡羊毛的店,家家養羊也未可知。
這些孩子的湧入,使“翠微”在整個地區愈發普通,真是綠色很少,用兵痞的話說:一支雜牌。
多虧有少校,才撈回一點面子。
少校同志在紅旗飄飄畫像林立的台上像個大英雄對我們——他的部下慷慨陳詞。
台下高年級少先隊組成的華麗陣容使這場面很像一次軍隊校閱。
我說過方槍槍有慕大情結,崇拜軍隊或近似軍隊的人群,遇到就犯賤,抖擻精神,擺出一副數他最效忠的樣子,還替别人着急,比誰都瞧不上自己這排光秃秃、亂哄哄的一年級新生。
方槍槍賣弄自己的立正姿勢,高傲地瞟着身旁的同學,覺得自己很精銳,别人都是烏合之衆,特盼有憲兵前來糾正。
少校在台上說得很熱鬧,都不是他自己的話,而是一套公共用語,主要由林彪的話組成。
林元帥是民間藝人,有編段子和順口溜的急智。
龐駁深奧的毛澤東思想經他一歸納,也就剩三言兩語。
“林老師”開一代風氣。
沒有他,那個時代會少許多熱鬧。
方槍槍聽着少校滔滔不絕的發言,一句沒聽懂又似乎心中沒什麼疑問。
那語言就是那麼奇妙,無知的人也能夠聽得津津有味。
那種誇張,任意使用最高級别的形容詞,像口哨一樣簡單明亮的短句,聽上幾句人的情緒就變得飽滿、欣快,不再注意話的内容,被聲音铿锵有緻的節奏迷住,隻要對仗工整,在韻上,耳朵就很滿意,内心就是佩服。
這種語言剛從保育院出來的孩子都不生疏,大體和兒歌一個路子,都是沒什麼正經話要講,隻圖嘴巴快活。
我們的世界很單純,沒任何思想要交流,人與人關系也很明了,語言作為工具就廢了,隻是當作一個身體習慣延續下來,如同我們都不在樹上住了,但看見樹仍情不自禁要抱抱它,爬兩下試試。
少校開學第一天站在台上就沒再下來,像朱一樣隻給我留下單一印象。
我隻在台上見到他出現,一身屎黃,永遠在演憤怒且激烈的啞劇,一個不屬于他的洪亮聲音雷聲一般從我們頭頂滾滾而過。
我在那個紅牆環繞的操場開過太多的大會,很多時候一想起方槍槍的小學時光就覺得淨開會了。
也許那一天的會并沒有後來的那些會那麼花哨,校長也未必狐假虎威地穿軍裝。
但對我都一樣,我分不清文革前和文革中大會的區别,都是聲勢浩大,場面鬧猛,學着大人物的口氣用兒童語言說話,對小孩來說很娛樂。
那天剩下的一件事就是:我知道了方槍槍同座女孩的名字: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