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時虎發出的聲音。
我們小孩都跟着看,遠遠随行,間或一起悶聲齊喊:不許打人。
沿途一些家屬也看不下去,站在單元門口喊:老張,不能再打了,再打把孩子打壞了。
張家爸爸的回答是:都他媽滾蛋! 高晉他爸聞訊趕來,看到場面這麼壯烈,也揪住高晉賞了他倆大耳貼于。
好像因為出手慢還受到在場一些大人的輿論譴責:你看看你兒子都幹了些什麼。
那種輿論壓力使下班歸來的所有大人都積極行動起來,一窩蜂沖過來,各抓各家孩子,形成一種近似人民戰争也叫官兵捉賊的波瀾壯闊場面:所有大人都在發怒,喝叱或者追擊;所有小孩都在發抖,挨打或者抱頭鼠竄。
一時間。
42樓前雞飛狗跳,一片混亂。
這時,就顯出沒爹的好處了。
我們這班爸爸去了五七幹校或去外地支左的孩子樂悠悠,不謊不忙,東轉轉,西看看,幸災樂禍,站成兩排夾道歡送那些倒黴的孩子一個個被拎小雞似地捉回家去。
好像我們院沒一家不打孩子的。
尤其原籍山東的人家打得狠。
當然四川東北的也好不到哪兒去。
張甯生他爸比較著名;我們單元王興春王興凱他爸也比較著名;二單元夜貓子他爸也老打;還有三樓李鈴他爸,比較含蓄,隻在家裡打從不上街,經常聽見李鈴在屋裡狂熱宣傳毛主席語錄:要文鬥不要武鬥。
三單元出名的是江元江力他爸;四單元是華剛張雲他爸。
華剛他爸和王興春他爸更著名的一點是:不但打自己孩子有時高興還打别人家孩子。
另一個有時不拿自己當外人的是三單元汪若海他爸。
汪若海家就他一個男孩,上面都是姐姐。
張燕生跟汪若海是對頭,見面就打。
打着打着這邊張明張甯生就出來了,那邊汪若海大姐二姐也跑下樓,新支一攤兒捉對厮殺。
張軍長是練過塊兒的,膀子上都是鼓出來的肌肉,那也不一定能占上風。
經常被兩個女将埋頭撞個滿懷,緊緊抱住,又叫又跳,任憑那四隻手輪流上臉抓得滿堂血道子。
張甯生在一旁急得團團轉,跳着腳抽大姐二姐嘴巴子,兩位小姐臉都扇紅了,根本不理他,依舊細細撓着張明,實在疼了,破口大罵。
這一般是在晚飯時間發生的事,樓前都是去食堂打飯的人,圍觀者甚多。
汪若海他爸一出現就會沖進去幫女兒。
有一次他面對張甯生巴掌都掄了起來,張甯生他爸出來了,汪叔叔順勢轉了個一百八十度,就手把這記耳光給了身後的汪若海。
這一招我們小孩後來都學會了,迎面掄起巴掌擰着右腳跟原地向後轉突襲身後那位正笑的,同時唱着《沙家浜》名句:打他咦咦個冷、不、防。
好像我們院孩子都一個冤家,天天打,人多在一起沒事,就是不能倆人單獨見面。
我也莫名其妙和四單元一個五九年生的叫“大十慶”的孩子成了冤家,見面就打,好容易把人家摔倒騎上去就不敢下來,兩手壓着人家的手兩腿壓着胳膊屁股坐在人家胸口,使勁,再使勁,朝他臉上吐痰,抽空再打一拳——下來就不知道誰騎誰了。
問:服不服?服了就下來,不服就永遠騎着。
記得有一次我從把“大十慶”中午一直騎到吃晚飯,他就是不說服,還歪頭隔一會兒睡一陣,說在底下舒服。
去食堂過路的小孩都問我:還沒服哪? 我也是累了,趴在“大十慶”身上歇息,覺出天下無敵的空虛,所謂“孤獨求敗”,再三勸他:你就服了吧,咱們都該吃飯了。
“大十慶”一點台階不給,還被壓出骨氣來了:不服! 就是不服——不吃了。
後來“大十慶”個兒蹿起來了,骨架子也貼了膘,再交手就改我被壓在底下了——手按着手,胳膊撂着沉重的兩條大腿,臉蛋子左一口右一口承什麼甘露似的接人家嘴裡拉着線兒掉下來的哈喇子,再順着皮膚往耳朵裡流——操他媽真不是滋味。
我也不服,嘴一直硬着,四肢癱軟一臉精濕地躺在土地上,仰望藍天,心想:這日子沒法兒過了。
姓時叫夜貓子,姓江叫江米條,妓蔡叫菜包子,姓楊叫楊剌子,姓支叫支屁股,姓甄叫小珍主,姓吳叫老吳八,這都是因姓得名;還有因體型長相得名的:棍兒糖,杆兒狼,猴子,貓,大豬,白臉兒,黑子,小锛兒,大腚;一些人是兄弟排行小名叫響了:老九,老七,三兒,大毛二毛三毛,大胖二胖三胖到四胖;個别人是性格:扯子,北驢;還有一些不知所為何來,順嘴就給安上了,沒什麼道理:範三八,張老闆,老保子,屈巍子,任啧兒、朱咂兒(這倆像聲詞都是指xx頭)。
我的外号也屬于這一類:小梅子。
不知所雲,任啧兒給起的。
剩下的就是自找。
韓立克老愛學電影《青松嶺》裡錢廣的一句話:去,給我烙兩張糖餅。
結果大家都管他叫“糖餅”,連累得他爸也被叫成“老糖餅”,他弟五克剛生下來就有了外号“小糖餅”。
院裡男孩差不多都有外号。
約定俗成的規矩是一個人的外号全家通用。
兄弟以大小論再多就三四五六持下來;姐妹在前邊加一個“母”:母夜貓子、母江米條、母楊刺子;父親冠以“老”:老棍兒糖、老白臉、老胖翻譯,老老吳八;母親就是二字并舉,曰:“老母”雲雲。
粗鄙自然粗鄙,下流也相當下流,但基本不帶侮辱性,喊的和被喊的都很坦然,沒聽說有為喊外号喊急的,倒是有些人家的姐妹無端領了這麼一些污七八糟的稱呼,十分悲憤。
家長一般都不知道小孩背後管他們叫什麼,晃來晃去依然一副縱橫天下的樣子。
據說這是我們院有别于其他院的優良傳統,據分析這是因為我們院小,隻有幾百個孩子,不比海軍大大小小幾千孩兒衆,屬于小國寡民,以色列那樣的地理環境,列強環伺,所以精誠團結,大孩小孩一起玩。
特别特别大的孩兒,我是指高中生,也不帶我們玩。
人家看上去都有正事,也不像我們這些小孩那麼喜歡招貓逗狗,無事生非。
他們特别特别大的孩兒不分院,關系都很好,互有來往。
我們和海軍小孩一天到晚打,他們照常去海軍找人,也常見海軍特别特别大的孩兒來我們院走動,沒人敢惹。
大家都很尊敬這些特别特别大的他們。
有時這院一群小孩遇上那院一群不認識的小孩,也各拿本院的特别特别大的孩子說事,互相提人,好像一方面軍和四方面軍各提朱毛和張國焘,都有人戮着,來路也正,也就沒事了,握握手各走各的路。
這種不一定知情,憑影響保護一大片孩子王的就叫:戳本兒。
也是頭羊的意思。
我們院的“戳本兒”是一個叫“錦傑”的老高一學生。
據說一直到西單一提他誰都知道,不包括家庭婦女國家幹部。
我是從沒提過,因為沒必要,我一人出去,别提多老實了。
一次看見錦傑在38樓小松林裡哭,心中大駭,好像他在西單遇到菜市口菜刀隊,“回力”叫人扒了。
全院小孩都憤怒了。
初中以上全體出動,傳檄各院,聚集了幾千輛自行車,比沖公安部那天人還多,一齊殺向西單。
傍晚戰果傳了回來,繳回十多雙“回力”。
那天凡在西單街頭穿這牌子球鞋的都被扒了。
由此可見錦傑的号召力和動不得。
那時再看到成百上千輛自行車急急往城裡騎去,已經不是去造反,搞什麼革命行動了,大半是去打群架。
城裡興起了很多地痞流氓組織,我們叫“土晃兒” “頑主”,專門跟所謂“老兵兒”——幹部子弟為主的過氣紅衛兵叫闆。
我們那一帶是“老兵兒”們的根據地,老北京城圈兒像是敵占區,小有不忿,便大舉出動,進城掃蕩。
最廣泛的一次出動,大概就是去平“小混蛋”的那次。
說是一個叫王小點的人出的頭,這人也是小孩皆知,口耳相傳的大腕。
小混蛋是城裡的頑主頭,後來我遇到過很多當年的“老炮兒”都号稱跟他交過手或打過照面,也就是說是個打遍北京城的角色。
各大院的大孩走得一空、街上像過兵一樣過了一上午,一眼望不到頭。
聽說他們在白石橋小樹林裡堵住了小混蛋,一共7個人。
小混蛋還說:給我留口氣兒。
王小點說:我饒你,但我這刀不饒你。
然後他們就排着隊一人一刀,紮到天黑,小混蛋千瘡百孔地咽了氣。
沒聽說有人因此被判刑,涉案的兇手太多,公安局也無從下手去抓。
聽說還有一種說法叫為民除害,可以置之不理。
王小點不久就被他家送去當了兵。
關于這件事已經成了北京的一個民間故事,小混蛋這個人也已成為民間傳說中的英雄。
從這點講,他也算流芳百世了,誰還記得王小點呢? 我的說法隻是諸多版本中的一個。
老跟我們泡在一起,什麼事都帶上我們的那些大孩也不過是初一或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頂到天剛上初二。
真正經的造反啊抄家啊串聯啊破四舊啊也沒他們,獨當一面殺向社會也不夠份兒,也願意稱王稱霸,走到哪兒前呼後擁一幫喽羅,打起架也有個遞磚的,就把我們這些一二年級的收編了。
得空教一兩手,發明個什麼壞事,在外頭都靠錦傑戳着,在院裡一樓給一樓戳着。
那也很教人受寵若驚,加感激不盡,加任勞任怨,加鞍前馬後,加心裡有底,加狐假虎威。
好像從那時起我們開始玩煙盒,到處去揀空煙盒,拆開,展平,疊被子似的疊成小長方塊兒,一摞摞碼在手心裡,一抛,翻手用手背接住,然後再抛,一把掌握,隻許、也必須掉一張,名曰:掉一。
這技術關鍵在翻腕那一下,有的大孩能把上百張煙盒一直碼到小臂,翻手一條龍,抛在空中整摞煙盒立成一副骨架。
垮地一聲,五指縫中滋出無數隻角,滴水不漏。
有這一手的大孩就發了,經常赢得我們小孩一窮二白,兩手空空。
大小孩們都揣着滿滿一褲兜的煙盒,見面就赢,可以傾囊而出也可以隻出一
我們小孩都跟着看,遠遠随行,間或一起悶聲齊喊:不許打人。
沿途一些家屬也看不下去,站在單元門口喊:老張,不能再打了,再打把孩子打壞了。
張家爸爸的回答是:都他媽滾蛋! 高晉他爸聞訊趕來,看到場面這麼壯烈,也揪住高晉賞了他倆大耳貼于。
好像因為出手慢還受到在場一些大人的輿論譴責:你看看你兒子都幹了些什麼。
那種輿論壓力使下班歸來的所有大人都積極行動起來,一窩蜂沖過來,各抓各家孩子,形成一種近似人民戰争也叫官兵捉賊的波瀾壯闊場面:所有大人都在發怒,喝叱或者追擊;所有小孩都在發抖,挨打或者抱頭鼠竄。
一時間。
42樓前雞飛狗跳,一片混亂。
這時,就顯出沒爹的好處了。
我們這班爸爸去了五七幹校或去外地支左的孩子樂悠悠,不謊不忙,東轉轉,西看看,幸災樂禍,站成兩排夾道歡送那些倒黴的孩子一個個被拎小雞似地捉回家去。
好像我們院沒一家不打孩子的。
尤其原籍山東的人家打得狠。
當然四川東北的也好不到哪兒去。
張甯生他爸比較著名;我們單元王興春王興凱他爸也比較著名;二單元夜貓子他爸也老打;還有三樓李鈴他爸,比較含蓄,隻在家裡打從不上街,經常聽見李鈴在屋裡狂熱宣傳毛主席語錄:要文鬥不要武鬥。
三單元出名的是江元江力他爸;四單元是華剛張雲他爸。
華剛他爸和王興春他爸更著名的一點是:不但打自己孩子有時高興還打别人家孩子。
另一個有時不拿自己當外人的是三單元汪若海他爸。
汪若海家就他一個男孩,上面都是姐姐。
張燕生跟汪若海是對頭,見面就打。
打着打着這邊張明張甯生就出來了,那邊汪若海大姐二姐也跑下樓,新支一攤兒捉對厮殺。
張軍長是練過塊兒的,膀子上都是鼓出來的肌肉,那也不一定能占上風。
經常被兩個女将埋頭撞個滿懷,緊緊抱住,又叫又跳,任憑那四隻手輪流上臉抓得滿堂血道子。
張甯生在一旁急得團團轉,跳着腳抽大姐二姐嘴巴子,兩位小姐臉都扇紅了,根本不理他,依舊細細撓着張明,實在疼了,破口大罵。
這一般是在晚飯時間發生的事,樓前都是去食堂打飯的人,圍觀者甚多。
汪若海他爸一出現就會沖進去幫女兒。
有一次他面對張甯生巴掌都掄了起來,張甯生他爸出來了,汪叔叔順勢轉了個一百八十度,就手把這記耳光給了身後的汪若海。
這一招我們小孩後來都學會了,迎面掄起巴掌擰着右腳跟原地向後轉突襲身後那位正笑的,同時唱着《沙家浜》名句:打他咦咦個冷、不、防。
好像我們院孩子都一個冤家,天天打,人多在一起沒事,就是不能倆人單獨見面。
我也莫名其妙和四單元一個五九年生的叫“大十慶”的孩子成了冤家,見面就打,好容易把人家摔倒騎上去就不敢下來,兩手壓着人家的手兩腿壓着胳膊屁股坐在人家胸口,使勁,再使勁,朝他臉上吐痰,抽空再打一拳——下來就不知道誰騎誰了。
問:服不服?服了就下來,不服就永遠騎着。
記得有一次我從把“大十慶”中午一直騎到吃晚飯,他就是不說服,還歪頭隔一會兒睡一陣,說在底下舒服。
去食堂過路的小孩都問我:還沒服哪? 我也是累了,趴在“大十慶”身上歇息,覺出天下無敵的空虛,所謂“孤獨求敗”,再三勸他:你就服了吧,咱們都該吃飯了。
“大十慶”一點台階不給,還被壓出骨氣來了:不服! 就是不服——不吃了。
後來“大十慶”個兒蹿起來了,骨架子也貼了膘,再交手就改我被壓在底下了——手按着手,胳膊撂着沉重的兩條大腿,臉蛋子左一口右一口承什麼甘露似的接人家嘴裡拉着線兒掉下來的哈喇子,再順着皮膚往耳朵裡流——操他媽真不是滋味。
我也不服,嘴一直硬着,四肢癱軟一臉精濕地躺在土地上,仰望藍天,心想:這日子沒法兒過了。
姓時叫夜貓子,姓江叫江米條,妓蔡叫菜包子,姓楊叫楊剌子,姓支叫支屁股,姓甄叫小珍主,姓吳叫老吳八,這都是因姓得名;還有因體型長相得名的:棍兒糖,杆兒狼,猴子,貓,大豬,白臉兒,黑子,小锛兒,大腚;一些人是兄弟排行小名叫響了:老九,老七,三兒,大毛二毛三毛,大胖二胖三胖到四胖;個别人是性格:扯子,北驢;還有一些不知所為何來,順嘴就給安上了,沒什麼道理:範三八,張老闆,老保子,屈巍子,任啧兒、朱咂兒(這倆像聲詞都是指xx頭)。
我的外号也屬于這一類:小梅子。
不知所雲,任啧兒給起的。
剩下的就是自找。
韓立克老愛學電影《青松嶺》裡錢廣的一句話:去,給我烙兩張糖餅。
結果大家都管他叫“糖餅”,連累得他爸也被叫成“老糖餅”,他弟五克剛生下來就有了外号“小糖餅”。
院裡男孩差不多都有外号。
約定俗成的規矩是一個人的外号全家通用。
兄弟以大小論再多就三四五六持下來;姐妹在前邊加一個“母”:母夜貓子、母江米條、母楊刺子;父親冠以“老”:老棍兒糖、老白臉、老胖翻譯,老老吳八;母親就是二字并舉,曰:“老母”雲雲。
粗鄙自然粗鄙,下流也相當下流,但基本不帶侮辱性,喊的和被喊的都很坦然,沒聽說有為喊外号喊急的,倒是有些人家的姐妹無端領了這麼一些污七八糟的稱呼,十分悲憤。
家長一般都不知道小孩背後管他們叫什麼,晃來晃去依然一副縱橫天下的樣子。
據說這是我們院有别于其他院的優良傳統,據分析這是因為我們院小,隻有幾百個孩子,不比海軍大大小小幾千孩兒衆,屬于小國寡民,以色列那樣的地理環境,列強環伺,所以精誠團結,大孩小孩一起玩。
特别特别大的孩兒,我是指高中生,也不帶我們玩。
人家看上去都有正事,也不像我們這些小孩那麼喜歡招貓逗狗,無事生非。
他們特别特别大的孩兒不分院,關系都很好,互有來往。
我們和海軍小孩一天到晚打,他們照常去海軍找人,也常見海軍特别特别大的孩兒來我們院走動,沒人敢惹。
大家都很尊敬這些特别特别大的他們。
有時這院一群小孩遇上那院一群不認識的小孩,也各拿本院的特别特别大的孩子說事,互相提人,好像一方面軍和四方面軍各提朱毛和張國焘,都有人戮着,來路也正,也就沒事了,握握手各走各的路。
這種不一定知情,憑影響保護一大片孩子王的就叫:戳本兒。
也是頭羊的意思。
我們院的“戳本兒”是一個叫“錦傑”的老高一學生。
據說一直到西單一提他誰都知道,不包括家庭婦女國家幹部。
我是從沒提過,因為沒必要,我一人出去,别提多老實了。
一次看見錦傑在38樓小松林裡哭,心中大駭,好像他在西單遇到菜市口菜刀隊,“回力”叫人扒了。
全院小孩都憤怒了。
初中以上全體出動,傳檄各院,聚集了幾千輛自行車,比沖公安部那天人還多,一齊殺向西單。
傍晚戰果傳了回來,繳回十多雙“回力”。
那天凡在西單街頭穿這牌子球鞋的都被扒了。
由此可見錦傑的号召力和動不得。
那時再看到成百上千輛自行車急急往城裡騎去,已經不是去造反,搞什麼革命行動了,大半是去打群架。
城裡興起了很多地痞流氓組織,我們叫“土晃兒” “頑主”,專門跟所謂“老兵兒”——幹部子弟為主的過氣紅衛兵叫闆。
我們那一帶是“老兵兒”們的根據地,老北京城圈兒像是敵占區,小有不忿,便大舉出動,進城掃蕩。
最廣泛的一次出動,大概就是去平“小混蛋”的那次。
說是一個叫王小點的人出的頭,這人也是小孩皆知,口耳相傳的大腕。
小混蛋是城裡的頑主頭,後來我遇到過很多當年的“老炮兒”都号稱跟他交過手或打過照面,也就是說是個打遍北京城的角色。
各大院的大孩走得一空、街上像過兵一樣過了一上午,一眼望不到頭。
聽說他們在白石橋小樹林裡堵住了小混蛋,一共7個人。
小混蛋還說:給我留口氣兒。
王小點說:我饒你,但我這刀不饒你。
然後他們就排着隊一人一刀,紮到天黑,小混蛋千瘡百孔地咽了氣。
沒聽說有人因此被判刑,涉案的兇手太多,公安局也無從下手去抓。
聽說還有一種說法叫為民除害,可以置之不理。
王小點不久就被他家送去當了兵。
關于這件事已經成了北京的一個民間故事,小混蛋這個人也已成為民間傳說中的英雄。
從這點講,他也算流芳百世了,誰還記得王小點呢? 我的說法隻是諸多版本中的一個。
老跟我們泡在一起,什麼事都帶上我們的那些大孩也不過是初一或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頂到天剛上初二。
真正經的造反啊抄家啊串聯啊破四舊啊也沒他們,獨當一面殺向社會也不夠份兒,也願意稱王稱霸,走到哪兒前呼後擁一幫喽羅,打起架也有個遞磚的,就把我們這些一二年級的收編了。
得空教一兩手,發明個什麼壞事,在外頭都靠錦傑戳着,在院裡一樓給一樓戳着。
那也很教人受寵若驚,加感激不盡,加任勞任怨,加鞍前馬後,加心裡有底,加狐假虎威。
好像從那時起我們開始玩煙盒,到處去揀空煙盒,拆開,展平,疊被子似的疊成小長方塊兒,一摞摞碼在手心裡,一抛,翻手用手背接住,然後再抛,一把掌握,隻許、也必須掉一張,名曰:掉一。
這技術關鍵在翻腕那一下,有的大孩能把上百張煙盒一直碼到小臂,翻手一條龍,抛在空中整摞煙盒立成一副骨架。
垮地一聲,五指縫中滋出無數隻角,滴水不漏。
有這一手的大孩就發了,經常赢得我們小孩一窮二白,兩手空空。
大小孩們都揣着滿滿一褲兜的煙盒,見面就赢,可以傾囊而出也可以隻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