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六·耆舊
關燈
小
中
大
文字三千餘種,既老且貧,皆以易米。
其初仕關中時,嘗贻餘書雲:“奉七十五歲之老親,作三千餘裡之羁客。
”官二十年始歸,而母夫人康健如故也。
初,先生在關中,兼理武功縣印,值白蓮教匪滋事,溢出縣斜谷口,直躏,距武功不過六十裡,中界渭河,嘯聚往來,焚燒殺掠,邑之民大恐。
先生率縣人武進士楊君糾鄉勇萬餘人,分據要害,賊觀望不敢渡,時嘉慶三年正月二十日也。
至廿六日二更,忽有騎馬賊二十餘突至縣之北門,先生急啟門縱兵殲之,生擒其三人,旋訊伏枭示,益增置軍器弓弩,淬以毒藥,晝巡夜守,凡十二日未嘗解衣,賊始去,危城以全。
州人宋某者有富名,有地當沖衢,州民争之者前後數百人,訟起于乾隆七年,其家已易兩世,屢定谳屢控不已,案牍山積。
先生至,獨不以利動,曲折谕之,宋乃悅服,竟捐地為衢,訟以息。
此皆卓然可紀者,未可以文章而掩其功績雲。
◎蓉莊都轉 吾邑秦蓉莊先生名震鈞,幼貧苦,以國子生充謄錄,得議叙,授山東臨清州判。
值賊匪王倫作亂,陷壽張、陽谷,逼近州城。
時先生權州事,戒備堅守,不為動,凡十七晝夜。
會欽差大學士舒公赫德統大兵會剿,适是夜大霧,哭聲震野,城中執火視之,見數千人奔城下環呼乞命,官軍疑為賊,将發槍炮。
秦曰:“不可,來城下者,皆難民也。
開門納之,苟有不測,吾任其咎。
”然猶懼奸人之溷入也,乃使勁兵數百人排列城門左右,兵刃如雪,隻許老弱及婦女先進城,其餘留在城外,天明再盤查而後入,分置各廟住宿,給以食,全活者無算。
賊既平,以守城功擢州刺史,繼調高唐、平度,升陝西平涼府知府,旋擢督糧巡道,至兩浙都轉運使。
嘗仿範文正義莊之例,置田千畝,以贍族人。
秦氏自有明以來,科甲而富有者無算,未嘗有此舉也。
先生能書,得張天瓶司寇法,嘗聚古今名迹,刻《寄暢園法帖》十卷。
◎香洲先生 吳縣蔣香洲先生名耀宗,字思彥,前光祿少卿文瀾孫,刑部員外曰梁子,以國子生遵豫工例報捐知縣,曆任廣東、湖南知縣,升廣州府同知,又升澧州,皆以事去職。
先生任石城時,有監生曹某以殺人系獄,曹故鄉居,比鄰張某素無行。
縣役詣張催糧,張不能應,時已薄暮,偕役告貸于曹,推戶入,則張之父死門内,血迹淋漓。
張遂大呼曹殺其父,急告縣中。
先生閱案牍,宣言曰:“死于門内,曹殺何疑,當就鄉親勘。
”忽命輿大搜張室,得木杵于床下,血痕殷然,盡寸與格傷合,遂定以淩遲詳報。
蓋子緻父死,潛納屍門中,役适踵至,詭言告貸,實欲其作證,人雖疑張,莫之肯直也。
曹感再生恩,且悔過,乃輸金修其村中之觀音閣,旦夕焚香,曰:“我非自求福,願祝我蔣父母子子孫孫富貴壽考也。
”後令邵陽,署祁陽,皆有惠政,民德之。
子厚培,官廣西桂林府通判;元複,乾隆丁酉舉人,官山西榆次縣知縣;萬甯,嘉慶辛酉進士,官河南封丘縣知縣。
先生有堂弟名曾龠,字德昭,亦積學砺行,有醇儒風,餘總角時尚見其在學舍中誦讀也。
後兩子俱成進士,長泰階由中書曆官監察禦史,次慶均由庶吉士曆知河南杞縣,升補知州,年八十三而卒。
◎艮庭徵君 餘于乾隆甲辰、乙巳之間,教授吳門,始識江艮庭先生。
先生為惠松崖棟入室弟子,時年七十餘,古心古貌,崇尚經學。
餘嘗雪中過訪,見先生著破羊裘,戴風巾,正錄《尚書集注·音疏》,筆筆皆用篆書,雖尋常筆劄登記,亦無不以篆,讀者辄口噤不能卒也。
嘗言許氏《說文》為千古第一部書,除九千三百五十三字之外無字,除《說文》之外亦無學問也,其精信如此。
畢秋帆尚書聞其名,延至家校劉熙《釋名》,亦用篆書刻之。
生平不作詩賦時文,而好填詞,有《烏雲》、《春山》、《櫻桃》、《藕簪》、《金蓮》諸阕,柔情旖旎,又絕似宋、元人筆墨。
潘榕臯農部雲:“觀艮庭所學,決非西漢以後人,不謂其老樹尚能著花也。
”嘉慶元年,舉孝廉方正,年八十餘而卒。
◎懋堂明府 金壇段懋堂先生,餘于乾隆五十年三月始識之。
後先生蔔居吳門,時相過從。
其學無不貫綜,初受業于戴東原,以顧亭林、江慎修兩家之學考證音韻,定古音為十七部,條分縷析,成為一書,曰《六書音均表》,實能窮文字之源流,辨聲音之正變。
複以許叔重《說文解字》十五篇為之注疏,且以發明二徐,為《說文解字注》,衤乏諸家之說,祛後學之疑,孜孜,垂三十年始得成書。
自有《說文》以來,莫有備于此者。
先生名玉裁,字若膺,以孝廉官貴州玉屏縣知縣,有政聲。
◎端卿刺史 元和顧端卿先生名元揆,中順天鄉試,為果親王賓客,除浙江龍泉令,擢紹興府南塘通判,顔其堂曰吏圃,自課其子,日坐堂皇,據案著書,俨如學舍。
升羅平州知州,未赴任,适丁繼母憂。
服阕,起補黔西州知州。
端卿居官,不名一錢,而清俸無多,猶時時分給寒苦,雖盎無儲粟弗顧也。
老年益自刻勵,終日賦詩作畫,猶不辍雲。
◎子居明府 武進恽子居明府名敬,乾隆癸卯舉人,其先為漢平通侯楊恽,因名為氏。
恽之子梁相遷毗陵,自漢至今未嘗他徙,南田翁其族也。
子居以官學教習出為浙江富陽知縣。
其為官也,剛方正直,清廉自守,而訟斷如流,雖老吏莫能窺其奧,一時有神君之目。
與同邑張臯聞為莫逆交,兩人俱以古文自命。
而子居之文尤為傑出,以韓、歐為宗,以理氣為主,如長江大河,浩乎其不可測也。
丁艱起服後,曆官江西瑞金、新喻知縣,卒以剛方為上官所忌诖誤。
後随一仆遨遊山水間,數年而卒。
餘嘗有書寄之雲:“昔司馬子長有言:‘如方枘欲納圓鑿,其能入乎?’”良可歎也。
◎春噓叔讷兩明府 陳春噓名昶,陽湖人,入籍大興,中式順天鄉試,出為浙江知縣,曆署桐鄉、秀水、餘姚諸縣事,皆有惠政。
在餘姚時,有仙壇一所,相傳陽明先生嘗降此壇。
春噓素不信,為駁诘數事,乩中俱能辨雪,乃大服,請受業為弟于。
一日早起,忽見陽明先生現形,修髯偉貌,高冠玉立,而面如削瓜,遂下拜,已不見矣。
因手摹一像,凜凜然有生氣。
餘嘗見之,雖老畫師不及也。
春噓學問淹博,不特明于政事,凡古文、詩賦、詞章,及書畫、藝術諸家,無不通曉,而尤邃于地理及兵家言,真經濟才也。
後補奉天錦縣,縣中俱習武,俱不讀書。
春噓為立書院,涵濡教育,不二三年中式者數人。
嘉慶十一年,仁宗巡幸關東,獻賦者十六人,文教從此大興。
任錦縣七八年,圖治益精,士民感德,為立生祠。
卒于官,年未五十耳。
呂叔讷名星垣,為毗陵七子之一,國初呂殿撰宮之後也。
以明經官海州學正,得保舉為直隸邯鄲縣知縣。
餘戲寄一詩雲:“自笑書生骨相寒,出門何處是邯鄲。
早知富貴原如夢,誰肯将來作夢看。
愁緒苦長須發短,功名容易别離難。
君家老祖如還在,為我先求換骨丹。
”叔讷著書甚富,尤長于詞曲。
嘉慶己卯萬壽,嘗填《康衢新樂府傳奇》,為世所稱。
◎大紳先生 吳郡汪大紳先生名缙,其先休甯人,入籍為吳縣學生。
好為古文,覃思奧赜,遊刃百家,積滿而流,沛然無阻。
嘗為建陽書院山長,以正學導諸生。
生平志趣,殆不可測,自作《無名先生傳》,與瑞金羅台山、長洲彭尺木為莫逆交,三人皆通禅理,大約以釋氏為指歸者也。
◎青湖先生 杭州朱青湖先生名彭,工詩,
其初仕關中時,嘗贻餘書雲:“奉七十五歲之老親,作三千餘裡之羁客。
”官二十年始歸,而母夫人康健如故也。
初,先生在關中,兼理武功縣印,值白蓮教匪滋事,溢出縣斜谷口,直躏,距武功不過六十裡,中界渭河,嘯聚往來,焚燒殺掠,邑之民大恐。
先生率縣人武進士楊君糾鄉勇萬餘人,分據要害,賊觀望不敢渡,時嘉慶三年正月二十日也。
至廿六日二更,忽有騎馬賊二十餘突至縣之北門,先生急啟門縱兵殲之,生擒其三人,旋訊伏枭示,益增置軍器弓弩,淬以毒藥,晝巡夜守,凡十二日未嘗解衣,賊始去,危城以全。
州人宋某者有富名,有地當沖衢,州民争之者前後數百人,訟起于乾隆七年,其家已易兩世,屢定谳屢控不已,案牍山積。
先生至,獨不以利動,曲折谕之,宋乃悅服,竟捐地為衢,訟以息。
此皆卓然可紀者,未可以文章而掩其功績雲。
◎蓉莊都轉 吾邑秦蓉莊先生名震鈞,幼貧苦,以國子生充謄錄,得議叙,授山東臨清州判。
值賊匪王倫作亂,陷壽張、陽谷,逼近州城。
時先生權州事,戒備堅守,不為動,凡十七晝夜。
會欽差大學士舒公赫德統大兵會剿,适是夜大霧,哭聲震野,城中執火視之,見數千人奔城下環呼乞命,官軍疑為賊,将發槍炮。
秦曰:“不可,來城下者,皆難民也。
開門納之,苟有不測,吾任其咎。
”然猶懼奸人之溷入也,乃使勁兵數百人排列城門左右,兵刃如雪,隻許老弱及婦女先進城,其餘留在城外,天明再盤查而後入,分置各廟住宿,給以食,全活者無算。
賊既平,以守城功擢州刺史,繼調高唐、平度,升陝西平涼府知府,旋擢督糧巡道,至兩浙都轉運使。
嘗仿範文正義莊之例,置田千畝,以贍族人。
秦氏自有明以來,科甲而富有者無算,未嘗有此舉也。
先生能書,得張天瓶司寇法,嘗聚古今名迹,刻《寄暢園法帖》十卷。
◎香洲先生 吳縣蔣香洲先生名耀宗,字思彥,前光祿少卿文瀾孫,刑部員外曰梁子,以國子生遵豫工例報捐知縣,曆任廣東、湖南知縣,升廣州府同知,又升澧州,皆以事去職。
先生任石城時,有監生曹某以殺人系獄,曹故鄉居,比鄰張某素無行。
縣役詣張催糧,張不能應,時已薄暮,偕役告貸于曹,推戶入,則張之父死門内,血迹淋漓。
張遂大呼曹殺其父,急告縣中。
先生閱案牍,宣言曰:“死于門内,曹殺何疑,當就鄉親勘。
”忽命輿大搜張室,得木杵于床下,血痕殷然,盡寸與格傷合,遂定以淩遲詳報。
蓋子緻父死,潛納屍門中,役适踵至,詭言告貸,實欲其作證,人雖疑張,莫之肯直也。
曹感再生恩,且悔過,乃輸金修其村中之觀音閣,旦夕焚香,曰:“我非自求福,願祝我蔣父母子子孫孫富貴壽考也。
”後令邵陽,署祁陽,皆有惠政,民德之。
子厚培,官廣西桂林府通判;元複,乾隆丁酉舉人,官山西榆次縣知縣;萬甯,嘉慶辛酉進士,官河南封丘縣知縣。
先生有堂弟名曾龠,字德昭,亦積學砺行,有醇儒風,餘總角時尚見其在學舍中誦讀也。
後兩子俱成進士,長泰階由中書曆官監察禦史,次慶均由庶吉士曆知河南杞縣,升補知州,年八十三而卒。
◎艮庭徵君 餘于乾隆甲辰、乙巳之間,教授吳門,始識江艮庭先生。
先生為惠松崖棟入室弟子,時年七十餘,古心古貌,崇尚經學。
餘嘗雪中過訪,見先生著破羊裘,戴風巾,正錄《尚書集注·音疏》,筆筆皆用篆書,雖尋常筆劄登記,亦無不以篆,讀者辄口噤不能卒也。
嘗言許氏《說文》為千古第一部書,除九千三百五十三字之外無字,除《說文》之外亦無學問也,其精信如此。
畢秋帆尚書聞其名,延至家校劉熙《釋名》,亦用篆書刻之。
生平不作詩賦時文,而好填詞,有《烏雲》、《春山》、《櫻桃》、《藕簪》、《金蓮》諸阕,柔情旖旎,又絕似宋、元人筆墨。
潘榕臯農部雲:“觀艮庭所學,決非西漢以後人,不謂其老樹尚能著花也。
”嘉慶元年,舉孝廉方正,年八十餘而卒。
◎懋堂明府 金壇段懋堂先生,餘于乾隆五十年三月始識之。
後先生蔔居吳門,時相過從。
其學無不貫綜,初受業于戴東原,以顧亭林、江慎修兩家之學考證音韻,定古音為十七部,條分縷析,成為一書,曰《六書音均表》,實能窮文字之源流,辨聲音之正變。
複以許叔重《說文解字》十五篇為之注疏,且以發明二徐,為《說文解字注》,衤乏諸家之說,祛後學之疑,孜孜,垂三十年始得成書。
自有《說文》以來,莫有備于此者。
先生名玉裁,字若膺,以孝廉官貴州玉屏縣知縣,有政聲。
◎端卿刺史 元和顧端卿先生名元揆,中順天鄉試,為果親王賓客,除浙江龍泉令,擢紹興府南塘通判,顔其堂曰吏圃,自課其子,日坐堂皇,據案著書,俨如學舍。
升羅平州知州,未赴任,适丁繼母憂。
服阕,起補黔西州知州。
端卿居官,不名一錢,而清俸無多,猶時時分給寒苦,雖盎無儲粟弗顧也。
老年益自刻勵,終日賦詩作畫,猶不辍雲。
◎子居明府 武進恽子居明府名敬,乾隆癸卯舉人,其先為漢平通侯楊恽,因名為氏。
恽之子梁相遷毗陵,自漢至今未嘗他徙,南田翁其族也。
子居以官學教習出為浙江富陽知縣。
其為官也,剛方正直,清廉自守,而訟斷如流,雖老吏莫能窺其奧,一時有神君之目。
與同邑張臯聞為莫逆交,兩人俱以古文自命。
而子居之文尤為傑出,以韓、歐為宗,以理氣為主,如長江大河,浩乎其不可測也。
丁艱起服後,曆官江西瑞金、新喻知縣,卒以剛方為上官所忌诖誤。
後随一仆遨遊山水間,數年而卒。
餘嘗有書寄之雲:“昔司馬子長有言:‘如方枘欲納圓鑿,其能入乎?’”良可歎也。
◎春噓叔讷兩明府 陳春噓名昶,陽湖人,入籍大興,中式順天鄉試,出為浙江知縣,曆署桐鄉、秀水、餘姚諸縣事,皆有惠政。
在餘姚時,有仙壇一所,相傳陽明先生嘗降此壇。
春噓素不信,為駁诘數事,乩中俱能辨雪,乃大服,請受業為弟于。
一日早起,忽見陽明先生現形,修髯偉貌,高冠玉立,而面如削瓜,遂下拜,已不見矣。
因手摹一像,凜凜然有生氣。
餘嘗見之,雖老畫師不及也。
春噓學問淹博,不特明于政事,凡古文、詩賦、詞章,及書畫、藝術諸家,無不通曉,而尤邃于地理及兵家言,真經濟才也。
後補奉天錦縣,縣中俱習武,俱不讀書。
春噓為立書院,涵濡教育,不二三年中式者數人。
嘉慶十一年,仁宗巡幸關東,獻賦者十六人,文教從此大興。
任錦縣七八年,圖治益精,士民感德,為立生祠。
卒于官,年未五十耳。
呂叔讷名星垣,為毗陵七子之一,國初呂殿撰宮之後也。
以明經官海州學正,得保舉為直隸邯鄲縣知縣。
餘戲寄一詩雲:“自笑書生骨相寒,出門何處是邯鄲。
早知富貴原如夢,誰肯将來作夢看。
愁緒苦長須發短,功名容易别離難。
君家老祖如還在,為我先求換骨丹。
”叔讷著書甚富,尤長于詞曲。
嘉慶己卯萬壽,嘗填《康衢新樂府傳奇》,為世所稱。
◎大紳先生 吳郡汪大紳先生名缙,其先休甯人,入籍為吳縣學生。
好為古文,覃思奧赜,遊刃百家,積滿而流,沛然無阻。
嘗為建陽書院山長,以正學導諸生。
生平志趣,殆不可測,自作《無名先生傳》,與瑞金羅台山、長洲彭尺木為莫逆交,三人皆通禅理,大約以釋氏為指歸者也。
◎青湖先生 杭州朱青湖先生名彭,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