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十六·精怪
關燈
小
中
大
諾,老人忽不見。
遂将後園關鎖,不許家人闌入。
隔數日,有小婢抱官人到園門,見關鎖,旋回内宅。
忽空中似有人将所抱官人奪去者,其婢惶遽,哭告主母。
主母亦會意,戒勿言。
頃刻間,見小官人在房中卧榻上嬉笑如常,手上添金镯一雙。
◎放火 淮城王姓者素封,開質庫,因擴鄰屋,見有小狐三頭,遂斃其二,其一逃去,自此家中作鬧無虛日。
嘉慶乙亥冬日,質庫大燒,深受賠累,以此控告張真人,給牒而歸,安靜數月,複鬧如故。
王不堪其擾,将燼餘當包陳本四萬餘金,賣與程姓。
忽聞空中人語雲:“吾與王姓有仇,爾可不買。
”其妻聞之甚明,程不信,仍買其包。
丁醜三月,包樓複起火,燒盡無餘。
◎采蓮朱桂 清江浦有采蓮者,本倡家女,風騷絕世。
一夕,有美丈夫來宿,并無纏頭。
每夜辄來,驅之不去,知其為狐仙也。
鸨母哀求之曰:“仙來此間已八十餘日,無一客上門者,豈仙必欲餓死我母女二人耶?”仙始慚而去。
又有朱桂者,為茶坊傭工。
每夜有好女子來奔,桂窮甚,其女稍稍周濟之。
後桂母欲為娶妻,其女不許。
桂與争之,遂批其頰。
如此者二三年,一日忽不見。
此二事清江人傳為奇談。
◎獺鬼 長洲有徐某者,富而悭,親友借貸,拒弗見也。
其子年弱冠,頗思幹蠱,每為延接,或私自周給之。
父大怒,以為不肖,俟其見客時,持杖撻之,欲以絕其将來。
未幾,其子病,醫藥難治,或雲獺肝可療也。
乃重值尋覓,得一小獺,取其肝。
未及服,而獺鬼索命雲:“殺吾子以療爾子,豈天理之所能容乎!”徐百計禳禱,卒無效,颠痫以死,而家道貧矣。
◎賴婿 有鄉人周姓者,生一女,年及笄矣,臨河浣衣,忽見水中躍出一少年,大驚,疑為鬼物,次日,有客來議姻事,周未許。
客既去,而案頭留紅紙一張,乃賴氏求親帖也,正怪鄉村無此姓,拟待客來還之。
隔月餘,忽一少年趨庭,盛服,自稱子婿。
周大怒,逐之,少年笑曰:“婿實姓賴,翁何得賴婚耶?”遂據房屋,設茵榻,饋儀物,并谒親鄰。
方擇吉期,忽一人來告曰:“老安人死矣,亟亟歸去。
”少年大恸不止,入水而滅。
或謂此少年是獺精也。
雲“老安人死”,遂不敢娶,亦奇已哉。
◎醫狐 膚施張子涵茂才閱餘所輯《履園叢話·精怪》一門,因言其先世東白公善岐黃,性嗜酒,居家在古坊州之西原曰古路村。
每至市中辄醉,戴月而回,率以為常。
一夕,忽遇美少年,若素相識者,欲請診視,雲所居甚近,遂同行約二裡許,入深谷中。
及入門,見童仆如雲,往來不絕。
問所診者何人,少年曰:“内子臨盆三日矣。
”診其脈帶弦,而手微熱,似受涼者。
視其面,則雪白如玉,絕色也。
因開一方,囑之曰:“市上惟王姓藥鋪為道地。
”遂辭歸。
次日到藥鋪,果見所開方于案上,不知從何來,而藥已空中撮去矣,共異之。
其地故多狐,好事者循途而往,唯見山色空,蒼苔滿徑,血迹淋漓而已。
◎火怪 長洲縣北鄉屈家漾諸處,忽于嘉慶乙亥年冬有火怪從荒墳中出,如煙一團,滾于地上。
凡腐草枯葉,無不拉雜摧燒之。
居民驚懼,伏地哀求,恐其上屋也。
怪在空中自言:“吾愛看戲,地方上倘能唱戲敬我,我即去矣。
”于是鄉人鹹醵錢,演戲三日,其怪寂然。
◎佛雲夫人 錢唐王疏雨觀察第四女名契生号佛雲,年十七,德容兼備,尚未出閣。
偶遊西湖花神廟,似見花神回眸而盼之者,正訝詫間,忽有白雀飛入袖中,覓之不得。
歸而夢與花神相見,自此得病,如醉如癡,自言自語。
觀察恚甚,遂牒于城隍神,病少減。
隔一二年,嫁于介休馬方伯書欣之公子名鑒者,婚之夕拜起,似有神人擊其背,公子驚而病,二載而沒。
佛雲柏舟自誓,至今嘉慶庚辰,已十餘年矣,并無恙也。
佛雲能詩,工書畫,彈琴弈棋無不通曉,而尤明于音律。
初,佛雲年六七歲,其母夫人鐘愛之,送尼院拜為弟子。
有老尼酬以銀鎖,歸而變金。
問老尼,尼曰:“實銀也。
”殊不可解。
◎老段 陝西太白山中有樵者四十餘人,夜宿山下,取胡琴鼓闆作秦腔以為樂。
時殘月初升,見一人長數丈,頭大如栲栳,口闊二三尺,卓卓然來。
樵者恃人多,不畏也。
唱畢,長人大笑曰:“唱得好,再唱一曲老段聽聽。
”樵者複唱,長人複笑如前。
每一笑時,山鳴谷應,樹木飒飒生風。
中有一惡少年,以樵斧燒紅,投之長人口中,大叫一聲而去。
明日,樵者四處尋覓,惟見枯樹一大株,節隙處樵斧猶存耳。
此乾州馬岡千言之,其事與石濤和尚相同。
相傳石濤在黃山夜坐,見一藍發紫面長人,張口突入。
石濤适圍爐火,遂将鐵箸夾一紅炭,置其口中,其人負痛疾走。
閱三日,石濤偶出山,忽見路旁核桃樹一本,義桠如人狀,鐵箸與炭俱在焉。
此皆山魈木魅之屬也。
山魈木魅之屬,在處都有,總出于深山中。
婺源齊梅麓太守為秀才時,嘗與同學讀書大障山古寺。
一夕,聞窗外有聲,須臾,漸入室,喧攘殊甚,不知何物。
幸卧房緊閉,未能入也。
及天明,看室中所有書籍筆研字畫,以及桌椅器具,無不為之颠倒。
寺僧曰:“此山魈也。
”又吳門張渌卿随其父宦閩中,聞某縣官署後有鬼物,人不敢近。
渌卿素膽壯,夜宿其處,從梁間偷看。
至三更時,果有數物非人非獸,往來于庭砌之間。
又有龐然而大者一頭,長七八尺,亦無首無尾。
私念曰:“必山魈也。
”其次夕,戲将鞭爆五六串以藥線相聯,複以火藥三四斤布置周遭,仍從梁間以待,看所謂鬼物者複來,渌卿炷以火,鞭爆齊發,火藥亦飛熾滿地。
但見數物從火中跳躍大叫,移時而去。
及天明,并無蹤迹,後遂寂然。
遂将後園關鎖,不許家人闌入。
隔數日,有小婢抱官人到園門,見關鎖,旋回内宅。
忽空中似有人将所抱官人奪去者,其婢惶遽,哭告主母。
主母亦會意,戒勿言。
頃刻間,見小官人在房中卧榻上嬉笑如常,手上添金镯一雙。
◎放火 淮城王姓者素封,開質庫,因擴鄰屋,見有小狐三頭,遂斃其二,其一逃去,自此家中作鬧無虛日。
嘉慶乙亥冬日,質庫大燒,深受賠累,以此控告張真人,給牒而歸,安靜數月,複鬧如故。
王不堪其擾,将燼餘當包陳本四萬餘金,賣與程姓。
忽聞空中人語雲:“吾與王姓有仇,爾可不買。
”其妻聞之甚明,程不信,仍買其包。
丁醜三月,包樓複起火,燒盡無餘。
◎采蓮朱桂 清江浦有采蓮者,本倡家女,風騷絕世。
一夕,有美丈夫來宿,并無纏頭。
每夜辄來,驅之不去,知其為狐仙也。
鸨母哀求之曰:“仙來此間已八十餘日,無一客上門者,豈仙必欲餓死我母女二人耶?”仙始慚而去。
又有朱桂者,為茶坊傭工。
每夜有好女子來奔,桂窮甚,其女稍稍周濟之。
後桂母欲為娶妻,其女不許。
桂與争之,遂批其頰。
如此者二三年,一日忽不見。
此二事清江人傳為奇談。
◎獺鬼 長洲有徐某者,富而悭,親友借貸,拒弗見也。
其子年弱冠,頗思幹蠱,每為延接,或私自周給之。
父大怒,以為不肖,俟其見客時,持杖撻之,欲以絕其将來。
未幾,其子病,醫藥難治,或雲獺肝可療也。
乃重值尋覓,得一小獺,取其肝。
未及服,而獺鬼索命雲:“殺吾子以療爾子,豈天理之所能容乎!”徐百計禳禱,卒無效,颠痫以死,而家道貧矣。
◎賴婿 有鄉人周姓者,生一女,年及笄矣,臨河浣衣,忽見水中躍出一少年,大驚,疑為鬼物,次日,有客來議姻事,周未許。
客既去,而案頭留紅紙一張,乃賴氏求親帖也,正怪鄉村無此姓,拟待客來還之。
隔月餘,忽一少年趨庭,盛服,自稱子婿。
周大怒,逐之,少年笑曰:“婿實姓賴,翁何得賴婚耶?”遂據房屋,設茵榻,饋儀物,并谒親鄰。
方擇吉期,忽一人來告曰:“老安人死矣,亟亟歸去。
”少年大恸不止,入水而滅。
或謂此少年是獺精也。
雲“老安人死”,遂不敢娶,亦奇已哉。
◎醫狐 膚施張子涵茂才閱餘所輯《履園叢話·精怪》一門,因言其先世東白公善岐黃,性嗜酒,居家在古坊州之西原曰古路村。
每至市中辄醉,戴月而回,率以為常。
一夕,忽遇美少年,若素相識者,欲請診視,雲所居甚近,遂同行約二裡許,入深谷中。
及入門,見童仆如雲,往來不絕。
問所診者何人,少年曰:“内子臨盆三日矣。
”診其脈帶弦,而手微熱,似受涼者。
視其面,則雪白如玉,絕色也。
因開一方,囑之曰:“市上惟王姓藥鋪為道地。
”遂辭歸。
次日到藥鋪,果見所開方于案上,不知從何來,而藥已空中撮去矣,共異之。
其地故多狐,好事者循途而往,唯見山色空,蒼苔滿徑,血迹淋漓而已。
◎火怪 長洲縣北鄉屈家漾諸處,忽于嘉慶乙亥年冬有火怪從荒墳中出,如煙一團,滾于地上。
凡腐草枯葉,無不拉雜摧燒之。
居民驚懼,伏地哀求,恐其上屋也。
怪在空中自言:“吾愛看戲,地方上倘能唱戲敬我,我即去矣。
”于是鄉人鹹醵錢,演戲三日,其怪寂然。
◎佛雲夫人 錢唐王疏雨觀察第四女名契生号佛雲,年十七,德容兼備,尚未出閣。
偶遊西湖花神廟,似見花神回眸而盼之者,正訝詫間,忽有白雀飛入袖中,覓之不得。
歸而夢與花神相見,自此得病,如醉如癡,自言自語。
觀察恚甚,遂牒于城隍神,病少減。
隔一二年,嫁于介休馬方伯書欣之公子名鑒者,婚之夕拜起,似有神人擊其背,公子驚而病,二載而沒。
佛雲柏舟自誓,至今嘉慶庚辰,已十餘年矣,并無恙也。
佛雲能詩,工書畫,彈琴弈棋無不通曉,而尤明于音律。
初,佛雲年六七歲,其母夫人鐘愛之,送尼院拜為弟子。
有老尼酬以銀鎖,歸而變金。
問老尼,尼曰:“實銀也。
”殊不可解。
◎老段 陝西太白山中有樵者四十餘人,夜宿山下,取胡琴鼓闆作秦腔以為樂。
時殘月初升,見一人長數丈,頭大如栲栳,口闊二三尺,卓卓然來。
樵者恃人多,不畏也。
唱畢,長人大笑曰:“唱得好,再唱一曲老段聽聽。
”樵者複唱,長人複笑如前。
每一笑時,山鳴谷應,樹木飒飒生風。
中有一惡少年,以樵斧燒紅,投之長人口中,大叫一聲而去。
明日,樵者四處尋覓,惟見枯樹一大株,節隙處樵斧猶存耳。
此乾州馬岡千言之,其事與石濤和尚相同。
相傳石濤在黃山夜坐,見一藍發紫面長人,張口突入。
石濤适圍爐火,遂将鐵箸夾一紅炭,置其口中,其人負痛疾走。
閱三日,石濤偶出山,忽見路旁核桃樹一本,義桠如人狀,鐵箸與炭俱在焉。
此皆山魈木魅之屬也。
山魈木魅之屬,在處都有,總出于深山中。
婺源齊梅麓太守為秀才時,嘗與同學讀書大障山古寺。
一夕,聞窗外有聲,須臾,漸入室,喧攘殊甚,不知何物。
幸卧房緊閉,未能入也。
及天明,看室中所有書籍筆研字畫,以及桌椅器具,無不為之颠倒。
寺僧曰:“此山魈也。
”又吳門張渌卿随其父宦閩中,聞某縣官署後有鬼物,人不敢近。
渌卿素膽壯,夜宿其處,從梁間偷看。
至三更時,果有數物非人非獸,往來于庭砌之間。
又有龐然而大者一頭,長七八尺,亦無首無尾。
私念曰:“必山魈也。
”其次夕,戲将鞭爆五六串以藥線相聯,複以火藥三四斤布置周遭,仍從梁間以待,看所謂鬼物者複來,渌卿炷以火,鞭爆齊發,火藥亦飛熾滿地。
但見數物從火中跳躍大叫,移時而去。
及天明,并無蹤迹,後遂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