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六·耆舊
關燈
小
中
大
大夫鹹稱為南方之學雲。
◎杜村觀察 吳杜村先生名紹浣,安徽歙縣人。
世以鹽為業,寓揚州已百餘年,家道殷富。
乾隆乙未、戊戌兩科,先生與其兄紹爍同中進士,入翰林。
先生精于賞鑒,所藏法書名畫甚多。
當時如彭南昌、董富陽、王韓城、劉長沙諸相國所貢圖籍書畫,必經先生品題而後奏進。
家有顔魯公《竹山聯句》,徐季海、朱巨川告,懷素小草《千文》,王摩诘《辋川圖》,貫休《十八應真像》,皆世間希有之寶。
至宋、元、明人,其次焉者也。
嘉慶初年,餘每到千阝上,辄主其家,而先生喜餘之至,亦必掃榻以待之。
後家事中落,不得已報捐觀察,補河南南汝光道。
卒于官。
◎秋史詩禦 揚州江秋史侍禦,前安慶太守恂子,中乾隆庚子恩科進士第二人。
博雅能詩,尤嗜古碑帖,自周、秦、兩漢、魏、晉、六朝、唐、宋、元、明金石文字,搜羅殆遍。
餘于乾隆壬子年在京師始識之。
時秋史丁太守公艱,賦閑無事,時相過從,語必終日,不知誰為賓主也。
忽以青田石一塊,高二三寸許,豕為漢碑,式極古雅,上刻雲:“君諱德量,字量殊,江都人,太守君之元子也。
舉進士,官禦史,世精古文、金石、竹素,靡不甄綜。
乃于乾隆五十七年霜月之靈刊茲嘉石,以傳億載。
”其明年将服阕,卒于京師,鹹以為碑谶雲。
◎平階中丞 清平階中丞名安泰,滿洲鑲黃旗人。
中乾隆辛醜進士,為人謙雅,能詩歌,清新有法。
喜隸書,亦蒼勁入古。
而政事修明,雖猾吏莫能炀其竈也。
中丞殁後,公子尚幼,其青衣李某為刻其詩,菊溪相國序之。
◎淵如觀察 孫淵如觀察名星衍,陽湖人。
父勳舉人,為山西河曲令。
觀察生之夕,祖母許夢星堕于懷,因以名之。
幼聰穎,年十餘齡,能背誦《昭明文選》,不遺一字。
比長,肄業金陵鐘山書院。
袁簡齋太史屢稱之曰:“天下清才多,奇才少。
今淵如乃天下奇才也。
”一時名士,如楊西禾、洪稚存、顧立方、錢獻之、汪容甫、趙味辛、呂叔讷、楊蓉裳、黃仲則、何南園、方子雲、儲玉琴、汪劍潭輩,皆為傾倒。
觀察尤好山水之遊,金石之學,錯綜經義,泛覽百家,以及釋道諸書,莫不赅貫,原始要終。
先達中如王西莊、朱竹君、錢辛楣、王蘭泉、姚姬傳、趙雲松諸先生,亦莫不賞異之也。
乾隆五十一年,始舉于鄉。
明年成進士,對策稱旨,以第二人及第,授編修,充三通館校理,散館以刑部主事用。
旋升員外,除郎中,總辦秋審處。
每有疑獄,平反核谳,全活甚多。
出為山東兖沂曹濟道,權臬使,治行廉平,活死罪誣服者十餘輩,亦不以之罪縣官,曰:“縣官實不盡明刑律,皆僚幕誤之也。
”是以山左吏治為之一變。
丁母艱,後不複出,買屋金陵,築五松園,将為終老計。
當道延為主講,如揚州之安定、紹興之蕺山、西湖之诂經精舍,造就後學,問字者千餘人,一時推為學者。
嘉慶八年,為貧起官補授山東督糧道,請開東省水利,宣洩衛河,以滋漕運;增給兵米,以恤滿營。
又以先儒伏生、鄭康成有功聖學,直在唐、宋諸儒之上,請立博士,俾膺承襲,上之撫部。
其後劉學使鳳诰又以邱氏為左邱明後,與伏、鄭并置博士。
俱奉部駁未得行。
公事之餘,惟與二三同志稽古論文,著書刻書為事。
他如伏犧陵、陽陵、柳下惠、闵子、曾點、澹台滅明諸墓,以及季桓子井,皆搜求遺逸,立石表之,俾不失墜。
又創建吳将孫子祠于虎邱,重建烈愍祠于金陵,于金壇九裡鎮拓得孔子延陵十字碑,于句容得三國《吳葛府君碑》,及梁天監井欄文,于德州得北魏《高湛碑》,插架盈箱,神與古會。
十六年辛未,引疾歸金陵奉侍河曲公。
又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六。
公生平最喜刊刻古書籍,有《平津館叢書》若幹卷。
◎蘭士太守 靈石何蘭士太守名道生,與其弟元良俱中乾隆丁未進士。
其為人也,溫純缜密;其行事也,胸襟爽朗;其為詩文也,磅礴渾灏,不名一格,要能鑄古今,以自抒其性靈。
嘉慶五年,嘗為山東巡漕禦史,适餘由水路入都,歡聚于南池行館者凡四五日,飲酒賦詩,為一時佳話。
後出知九江,丁外艱。
服滿,遷知甯夏,卒于官。
著有《方雪齋詩集》十二卷。
◎宜泉太史 大興翁宜泉太史名樹培,覃溪先生子。
乾隆丁未進士,入翰林。
博雅好古,能傳家學。
尤明于錢法,凡古之刀币貨布,皆能辨識。
所著有《泉币考》,較洪遵《泉志》精博殆過之。
聞某處有一古錢,雖遠道必躬自往訪以為快,其天性然也。
後記名,以繁缺知府用,未至官而卒。
◎仲子教授 淩仲子名廷堪,海州闆浦人,其父系海上竈戶也。
仲子年十餘歲未嘗上學,至十三四,偶逢讀書人,辄喜切三問四。
遂以《水浒傳》熟讀,通部不移一字。
廿餘歲遊京師,始見知于翁覃溪先生。
自此淹貫百家,邃于《三禮》、天文、律算之學。
所作詩歌,沉博絕麗,古文經解,亦皆有根據,而尤長于詞曲,雖老宿見之,亦為俯首。
都人士知其才,鹹助之捐監。
應順天鄉試不中。
乾隆戊申歲,餘往汴梁,遇于畢秋帆中丞幕中,兩眼若漆,奇談怪論,鹹視為異物,無一人與言者。
嘗與餘同居一室,聽其言論之刻,觀其文章之妙,遂謂仲子曰:“以君之才,必中進士。
然少福澤,當自勉之耳。
”至壬子癸醜,果連捷,中會榜第四,後補甯國府教授。
丁母艱,窮甚,竟無子。
◎香杜舍人 長洲蔣香杜舍人名廷恩,初名棠,字萼輝。
乾隆四十年,餘年十七,始見舍人于吳門井儀坊胡恪靖公家。
舍人長餘七歲,當時已為吳中名士,與顧西金、張清臣、吳玉松、石竹堂、韓聽湫、王鐵夫、沈芷生輩齊名。
迨諸公相繼登弟,鐵夫亦應召試舉人,而舍人仍困場屋,不得已走京師,館質郡王府。
至嘉慶庚申,始中順天鄉榜,旋充正黃旗覺羅官學教習。
屢試禮部不第,乃竊自念曰:“今潘芝軒世恩、吳棣華廷琛兩殿撰,皆見其為兒童嬉戲時,今且為大僚矣。
拟取廷恩兩字改名,或有得也。
”乃己卯恩科果中進士,朝考列第二,授内閣中書,時年已六十八矣。
舍人少聰穎,十一歲嘗谒沈文悫公于裡第,公以近作詩命和,舍人援筆立成,有“馬依古道嘶殘月,蟬寄高枝噪晚風”之句,遂大加稱賞。
舍人之學,無所不精,所著有《晚晴軒筆述》二十卷、《愛日堂文稿》二卷,又《晚晴軒詩集》,并骈體文集各數十卷,俱未刻。
道光壬午十一月,舍人薄遊淮甸,猶與餘相遇于揚州,歸而卒于家,年七十一。
◎鶴侶比部 長洲褚鶴侶先生名寅亮,字升,乾隆十六年召試舉人,官刑部員外郎。
傳惠氏之學,一以注疏為歸,精于《三禮》,兼通《公羊春秋》。
蓋何休之學,久無循集者,惟先生與武進莊侍郎存與能會其說。
年六十餘乞假回吳,為龍城書院山長,著書甚富,俱未刻。
子鳴,号觀亭,以孝廉為湖北通山縣知縣,能傳家學。
◎十蘭判官 嘉定家十蘭先生名坫,字獻之,兄塘,中乾隆庚子進士。
先生以國子監生中式乾隆甲午順天副車,就職州判。
巡撫畢公奇其才,奏留陝西,補乾州直隸州州判。
先生自幼通于小學,及長博極群書,于漢、唐先儒之學,無不洞悉底蘊,穿穴訓诂,斷以謹嚴。
著作宏富,無一字苟率,非深信确據者,不著于篇也。
尤精篆籀之書。
頗自負,嘗刻一小印曰“斯冰之後,直至小生”。
晚年病風痹罷官,以左手作書,饒有古趣。
所藏金石
◎杜村觀察 吳杜村先生名紹浣,安徽歙縣人。
世以鹽為業,寓揚州已百餘年,家道殷富。
乾隆乙未、戊戌兩科,先生與其兄紹爍同中進士,入翰林。
先生精于賞鑒,所藏法書名畫甚多。
當時如彭南昌、董富陽、王韓城、劉長沙諸相國所貢圖籍書畫,必經先生品題而後奏進。
家有顔魯公《竹山聯句》,徐季海、朱巨川告,懷素小草《千文》,王摩诘《辋川圖》,貫休《十八應真像》,皆世間希有之寶。
至宋、元、明人,其次焉者也。
嘉慶初年,餘每到千阝上,辄主其家,而先生喜餘之至,亦必掃榻以待之。
後家事中落,不得已報捐觀察,補河南南汝光道。
卒于官。
◎秋史詩禦 揚州江秋史侍禦,前安慶太守恂子,中乾隆庚子恩科進士第二人。
博雅能詩,尤嗜古碑帖,自周、秦、兩漢、魏、晉、六朝、唐、宋、元、明金石文字,搜羅殆遍。
餘于乾隆壬子年在京師始識之。
時秋史丁太守公艱,賦閑無事,時相過從,語必終日,不知誰為賓主也。
忽以青田石一塊,高二三寸許,豕為漢碑,式極古雅,上刻雲:“君諱德量,字量殊,江都人,太守君之元子也。
舉進士,官禦史,世精古文、金石、竹素,靡不甄綜。
乃于乾隆五十七年霜月之靈刊茲嘉石,以傳億載。
”其明年将服阕,卒于京師,鹹以為碑谶雲。
◎平階中丞 清平階中丞名安泰,滿洲鑲黃旗人。
中乾隆辛醜進士,為人謙雅,能詩歌,清新有法。
喜隸書,亦蒼勁入古。
而政事修明,雖猾吏莫能炀其竈也。
中丞殁後,公子尚幼,其青衣李某為刻其詩,菊溪相國序之。
◎淵如觀察 孫淵如觀察名星衍,陽湖人。
父勳舉人,為山西河曲令。
觀察生之夕,祖母許夢星堕于懷,因以名之。
幼聰穎,年十餘齡,能背誦《昭明文選》,不遺一字。
比長,肄業金陵鐘山書院。
袁簡齋太史屢稱之曰:“天下清才多,奇才少。
今淵如乃天下奇才也。
”一時名士,如楊西禾、洪稚存、顧立方、錢獻之、汪容甫、趙味辛、呂叔讷、楊蓉裳、黃仲則、何南園、方子雲、儲玉琴、汪劍潭輩,皆為傾倒。
觀察尤好山水之遊,金石之學,錯綜經義,泛覽百家,以及釋道諸書,莫不赅貫,原始要終。
先達中如王西莊、朱竹君、錢辛楣、王蘭泉、姚姬傳、趙雲松諸先生,亦莫不賞異之也。
乾隆五十一年,始舉于鄉。
明年成進士,對策稱旨,以第二人及第,授編修,充三通館校理,散館以刑部主事用。
旋升員外,除郎中,總辦秋審處。
每有疑獄,平反核谳,全活甚多。
出為山東兖沂曹濟道,權臬使,治行廉平,活死罪誣服者十餘輩,亦不以之罪縣官,曰:“縣官實不盡明刑律,皆僚幕誤之也。
”是以山左吏治為之一變。
丁母艱,後不複出,買屋金陵,築五松園,将為終老計。
當道延為主講,如揚州之安定、紹興之蕺山、西湖之诂經精舍,造就後學,問字者千餘人,一時推為學者。
嘉慶八年,為貧起官補授山東督糧道,請開東省水利,宣洩衛河,以滋漕運;增給兵米,以恤滿營。
又以先儒伏生、鄭康成有功聖學,直在唐、宋諸儒之上,請立博士,俾膺承襲,上之撫部。
其後劉學使鳳诰又以邱氏為左邱明後,與伏、鄭并置博士。
俱奉部駁未得行。
公事之餘,惟與二三同志稽古論文,著書刻書為事。
他如伏犧陵、陽陵、柳下惠、闵子、曾點、澹台滅明諸墓,以及季桓子井,皆搜求遺逸,立石表之,俾不失墜。
又創建吳将孫子祠于虎邱,重建烈愍祠于金陵,于金壇九裡鎮拓得孔子延陵十字碑,于句容得三國《吳葛府君碑》,及梁天監井欄文,于德州得北魏《高湛碑》,插架盈箱,神與古會。
十六年辛未,引疾歸金陵奉侍河曲公。
又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六。
公生平最喜刊刻古書籍,有《平津館叢書》若幹卷。
◎蘭士太守 靈石何蘭士太守名道生,與其弟元良俱中乾隆丁未進士。
其為人也,溫純缜密;其行事也,胸襟爽朗;其為詩文也,磅礴渾灏,不名一格,要能鑄古今,以自抒其性靈。
嘉慶五年,嘗為山東巡漕禦史,适餘由水路入都,歡聚于南池行館者凡四五日,飲酒賦詩,為一時佳話。
後出知九江,丁外艱。
服滿,遷知甯夏,卒于官。
著有《方雪齋詩集》十二卷。
◎宜泉太史 大興翁宜泉太史名樹培,覃溪先生子。
乾隆丁未進士,入翰林。
博雅好古,能傳家學。
尤明于錢法,凡古之刀币貨布,皆能辨識。
所著有《泉币考》,較洪遵《泉志》精博殆過之。
聞某處有一古錢,雖遠道必躬自往訪以為快,其天性然也。
後記名,以繁缺知府用,未至官而卒。
◎仲子教授 淩仲子名廷堪,海州闆浦人,其父系海上竈戶也。
仲子年十餘歲未嘗上學,至十三四,偶逢讀書人,辄喜切三問四。
遂以《水浒傳》熟讀,通部不移一字。
廿餘歲遊京師,始見知于翁覃溪先生。
自此淹貫百家,邃于《三禮》、天文、律算之學。
所作詩歌,沉博絕麗,古文經解,亦皆有根據,而尤長于詞曲,雖老宿見之,亦為俯首。
都人士知其才,鹹助之捐監。
應順天鄉試不中。
乾隆戊申歲,餘往汴梁,遇于畢秋帆中丞幕中,兩眼若漆,奇談怪論,鹹視為異物,無一人與言者。
嘗與餘同居一室,聽其言論之刻,觀其文章之妙,遂謂仲子曰:“以君之才,必中進士。
然少福澤,當自勉之耳。
”至壬子癸醜,果連捷,中會榜第四,後補甯國府教授。
丁母艱,窮甚,竟無子。
◎香杜舍人 長洲蔣香杜舍人名廷恩,初名棠,字萼輝。
乾隆四十年,餘年十七,始見舍人于吳門井儀坊胡恪靖公家。
舍人長餘七歲,當時已為吳中名士,與顧西金、張清臣、吳玉松、石竹堂、韓聽湫、王鐵夫、沈芷生輩齊名。
迨諸公相繼登弟,鐵夫亦應召試舉人,而舍人仍困場屋,不得已走京師,館質郡王府。
至嘉慶庚申,始中順天鄉榜,旋充正黃旗覺羅官學教習。
屢試禮部不第,乃竊自念曰:“今潘芝軒世恩、吳棣華廷琛兩殿撰,皆見其為兒童嬉戲時,今且為大僚矣。
拟取廷恩兩字改名,或有得也。
”乃己卯恩科果中進士,朝考列第二,授内閣中書,時年已六十八矣。
舍人少聰穎,十一歲嘗谒沈文悫公于裡第,公以近作詩命和,舍人援筆立成,有“馬依古道嘶殘月,蟬寄高枝噪晚風”之句,遂大加稱賞。
舍人之學,無所不精,所著有《晚晴軒筆述》二十卷、《愛日堂文稿》二卷,又《晚晴軒詩集》,并骈體文集各數十卷,俱未刻。
道光壬午十一月,舍人薄遊淮甸,猶與餘相遇于揚州,歸而卒于家,年七十一。
◎鶴侶比部 長洲褚鶴侶先生名寅亮,字升,乾隆十六年召試舉人,官刑部員外郎。
傳惠氏之學,一以注疏為歸,精于《三禮》,兼通《公羊春秋》。
蓋何休之學,久無循集者,惟先生與武進莊侍郎存與能會其說。
年六十餘乞假回吳,為龍城書院山長,著書甚富,俱未刻。
子鳴,号觀亭,以孝廉為湖北通山縣知縣,能傳家學。
◎十蘭判官 嘉定家十蘭先生名坫,字獻之,兄塘,中乾隆庚子進士。
先生以國子監生中式乾隆甲午順天副車,就職州判。
巡撫畢公奇其才,奏留陝西,補乾州直隸州州判。
先生自幼通于小學,及長博極群書,于漢、唐先儒之學,無不洞悉底蘊,穿穴訓诂,斷以謹嚴。
著作宏富,無一字苟率,非深信确據者,不著于篇也。
尤精篆籀之書。
頗自負,嘗刻一小印曰“斯冰之後,直至小生”。
晚年病風痹罷官,以左手作書,饒有古趣。
所藏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