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話二十三·雜記上
關燈
小
中
大
◎三教
或問儒釋道何以謂之三教?餘答之曰:“天地能生人而不能教人,因生聖人以教之,聖人之所不能教者,又生釋道以教之,故儒釋道三教,并行而不悖,無非教人同歸于善而已。
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蓋聖人之教,但能教中人以上之人,釋道不能教也;釋道之教,但能教中人以下之人,聖人亦不能教也。
”紀曉岚相國有雲:“帝王以刑賞勸人善,聖人以褒貶勸人善,刑賞有所不及,褒貶有所弗恤者,則佛以因果勸人善。
”頗與餘言相合。
今為儒者,不知仁義;為釋者,不知慈悲;為道者,不知清靜,惟與利是圖,則天地亦無如之何矣。
先君子養竹公有言曰:“以雪為白,以墨為黑,常人之見也。
雪可化黑,墨可化白,聖人之見也。
雪即是黑,墨亦是白,道家之見也。
白者非雪,黑者非墨,佛家之見也。
常人之見實,聖人之見大,道家之見奧,佛家之見空,此三教之分也。
” ◎兄弟和家之肥 天地開辟,即有九州,九州之君,皆天所生,天之視君,猶諸子也。
諸子和,則天下治;諸子不和,則天下亂。
伊古以來,事莫妙于堯、舜之遞傳,尚有嫌乎?湯武之革命,雖曰順應,實起争端,争端一生,天下反覆,兄弟不和,一家反覆,故緻中和則萬物育,兄弟和則家之肥也。
◎天人異論 金正希先生雲:“聖賢所自信者天命,而人事則未敢必也。
”蔣雉園先生雲:“有不可知之天道,無不可知之人事。
”家竹汀宮詹曰:“兩先生皆通儒也,其言異,其旨一。
夫子曰:‘不尤人’,人事可必乎?又曰‘不怨天’,天道可知乎?” ◎情 天地不可以無情,四時萬物皆以情而生;人生不可以無情,三綱五常皆以情而成。
推而廣之,風雲月露,因人而情;山川草木,因人而情。
聲色可以移情,詩酒可以陶情,情之所感,寝食忘焉;情之所鐘,死生系焉。
然則情也者,實天地之鎖鑰,人生之樞紐也。
然情有公私之别,有邪正之分。
情而公,情而正,則聖賢也。
情而私,情而邪,則禽獸矣,可不警懼乎! ◎可知 兄弟不和,婦女作主,幾席生塵,飲食無度,一家之事可知矣。
官吏相蒙,奴仆執柄,是非倒置,惟利是圖,一國之事可知矣。
仁義不施,廉恥道喪,神人交怨,災異疊生,天下之事可知矣。
◎戒殺放生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戒殺放生,尤恻隐之至者也。
然而天下皆戒殺,則禽獸将為人害矣;天下皆放生,則人将為禽獸役矣。
要之扶危濟困,是君子之存心;而救蟻埋蛇,亦仁人所并用,則亦何必戒殺,何必放生哉!究為釋子之慈悲,而非聖人之仁義也。
◎徒陽運河 今丹徒、丹陽百裡之間,為江潮淤墊,舟楫難行,每到漕船回空之後,辄兩頭打壩,雇夫開浚,每年所費不赀。
而一經水淺,不特不通漕運,而商船亦以阻塞,至于物價騰貴,行路咨嗟,而莫可如何也。
盍請當事抽分開浚之費,為造船百餘隻,計口授食,以備不虞。
水淺則藉以撥糧,糧過則取以載土過江,棄于瓜步之下,不久成田,招民耕種。
而徒、陽兩縣之閘,以時啟閉,不使長開,行之五年,必有大效。
◎不可少 鹽米為斯民之食用,不可少也,鹽無稅,則私販絕迹;米無征,則市價自平。
官吏為斯民之父母,不可少也,官能清,則冤抑漸消;吏能廉,則風俗自厚。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語有雲:“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二者不可偏廢,然二者亦不能兼。
每見老書生紙堆中數十年,而一出書房門,便不知東西南北者比比皆是。
然紹興老幕,白發長随,走遍十八省,而問其山川之形勢、道裡之遠近、風俗之厚薄、物産之生植,而茫然如夢者,亦比比皆是也。
國初魏叔子嘗言人生一世間,享上壽者,不過百歲;中壽者,亦不過七、八十歲,除老少二十年,而即此五六十年中,必讀書二十載,出遊二十載,著書二十載,方不愧“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者也。
◎廿一經 昔人以《六經》而廣為《九經》,又廣為《十三經》,其意善矣。
近金壇段懋堂先生又言當廣為廿一經,取《禮》益以《大戴》,《春秋》益以《國語》、《史記》、《漢書》、《資治通鑒》,又謂《周禮》六藝之書,《爾雅》未足以當之,當取《說文解字》、《九章算經》、《周髀算經》三種以益之。
庶學者誦習佩服既久,于訓诂名物制度之昭顯,民情物理之隐微,無不了如指掌,無道學之名,有讀書之實。
其說甚新。
◎蔣都督 長洲蔣龍江都督守皖江時,王師已下金陵,不日将至,痛哭曰:“天乎!不可為矣。
”乃召妻妾子女于廳事前,谕之曰:“吾以匹夫受天子厚恩,國亡與亡,死複何憾,若輩盡為俘矣。
”妻王夫人進曰:“臣既死君,妻亦死夫,理之當然者。
”妾七人言亦如之。
次子傳、三子祖皆曰:“父為忠臣,兒敢不學孝子耶!”二女與未婚媳趙氏曰:“願吾門全忠孝節義也。
”乃積薪縱火,阖門燒死。
都督顧視灰燼,提刀而出,巷戰經日,猶殺四十餘人,旋自刎。
是時公胞侄珍,官蘇州遊擊,亦遇敵亡,事與周将軍遇吉一門盡節事相類,為千古不可磨滅者。
國朝乾隆四十一年,诏旌勝朝殉節諸臣,都督已予谥忠烈,詳《明史》矣。
而其随從殉節者共十四人,俱遵旨入祀忠義、節孝二祠,而志乘阙焉,特記于此。
◎父子大拜 本朝父子大拜者有四家,桐城張文端公英,次子文和公廷玉;常熟蔣文肅公廷錫,子文恪公溥;無錫嵇文敏公曾筠,子文恭公璜;諸城劉文正公統勳,子文清公墉也。
其父子俱為一品者,海甯陳清恪公诜為禮部尚書,子文勤公世倌大拜;錢塘徐文敬公潮為吏部尚書,子文穆公本大拜;富陽董文恪公邦達為禮部尚書,子文恭公诰大拜。
◎席宗玉 國初吾鄉羊尖鎮有席宗玉,慷慨尚義,遠近稱為長者。
崇祯十六年冬,忽有如臯李元旦攜其母許、其妻姚并子女僮仆輩悉投奔于宗玉。
元旦系大冢宰大生之子,官詹事府塵詹,許系大學士許谷女,姚系癸未探花永言女也。
元旦贈宗玉詩雲:“君豈蓬蒿侶,龍蛇偶寂寥。
霜搖三尺劍,月冷數聲箫。
疏竹成幽徑,荒廬接小橋。
家貧還甚俠,車蓋敢相招。
疇昔怨離歌,前宵來渡河。
那堪芳草路,隻送馬蹄過。
烽燧殊方滿,星霜客鬓多。
願期春色裡,同剪北窗蘿。
已駕寒江楫,還為卒歲留。
老慈牽嫂袂,稚子曳君裘。
候雁常虛帛,呼天欲寄愁。
即今空汗漫,不複似依劉。
每成别後夢,即撿隔年書。
天地情難老,江湖淚有餘。
寒雲生舊榻,落日憶空廬。
滿目交遊盡,思君總不如。
”其明年三月,聞思陵崩,遂大哭辭去,回如臯,阖門殉難。
時有義士柏仲祥者,一日能行三百裡,負元旦子祥官而逃,不知置何處。
仲祥後被獲,死南京。
嗚呼!自古聖帝明王皆以民為邦本,而至于此極耶!故民貴而官賤,則天下治;官貴而民賤,則天下亂;官貴而民貴,則天地開;官賤而民賤,則天地閉矣。
◎率由舊章 大凡處事,不可執一而論,必當随時變通,斟酌盡善,乃為妙用。
餘嘗論“率由舊章”一語,不知壞盡古今多少世事,有舊章之不可改者,有舊章之不可不改者。
至如吾鄉之北望亭橋,今改為豐樂橋,南堍為無錫所轄,北堍為金匮所轄。
嘉慶二十年将重建時,諸鄉民原請造纖路,以便往來舟楫,錫令韓
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蓋聖人之教,但能教中人以上之人,釋道不能教也;釋道之教,但能教中人以下之人,聖人亦不能教也。
”紀曉岚相國有雲:“帝王以刑賞勸人善,聖人以褒貶勸人善,刑賞有所不及,褒貶有所弗恤者,則佛以因果勸人善。
”頗與餘言相合。
今為儒者,不知仁義;為釋者,不知慈悲;為道者,不知清靜,惟與利是圖,則天地亦無如之何矣。
先君子養竹公有言曰:“以雪為白,以墨為黑,常人之見也。
雪可化黑,墨可化白,聖人之見也。
雪即是黑,墨亦是白,道家之見也。
白者非雪,黑者非墨,佛家之見也。
常人之見實,聖人之見大,道家之見奧,佛家之見空,此三教之分也。
” ◎兄弟和家之肥 天地開辟,即有九州,九州之君,皆天所生,天之視君,猶諸子也。
諸子和,則天下治;諸子不和,則天下亂。
伊古以來,事莫妙于堯、舜之遞傳,尚有嫌乎?湯武之革命,雖曰順應,實起争端,争端一生,天下反覆,兄弟不和,一家反覆,故緻中和則萬物育,兄弟和則家之肥也。
◎天人異論 金正希先生雲:“聖賢所自信者天命,而人事則未敢必也。
”蔣雉園先生雲:“有不可知之天道,無不可知之人事。
”家竹汀宮詹曰:“兩先生皆通儒也,其言異,其旨一。
夫子曰:‘不尤人’,人事可必乎?又曰‘不怨天’,天道可知乎?” ◎情 天地不可以無情,四時萬物皆以情而生;人生不可以無情,三綱五常皆以情而成。
推而廣之,風雲月露,因人而情;山川草木,因人而情。
聲色可以移情,詩酒可以陶情,情之所感,寝食忘焉;情之所鐘,死生系焉。
然則情也者,實天地之鎖鑰,人生之樞紐也。
然情有公私之别,有邪正之分。
情而公,情而正,則聖賢也。
情而私,情而邪,則禽獸矣,可不警懼乎! ◎可知 兄弟不和,婦女作主,幾席生塵,飲食無度,一家之事可知矣。
官吏相蒙,奴仆執柄,是非倒置,惟利是圖,一國之事可知矣。
仁義不施,廉恥道喪,神人交怨,災異疊生,天下之事可知矣。
◎戒殺放生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戒殺放生,尤恻隐之至者也。
然而天下皆戒殺,則禽獸将為人害矣;天下皆放生,則人将為禽獸役矣。
要之扶危濟困,是君子之存心;而救蟻埋蛇,亦仁人所并用,則亦何必戒殺,何必放生哉!究為釋子之慈悲,而非聖人之仁義也。
◎徒陽運河 今丹徒、丹陽百裡之間,為江潮淤墊,舟楫難行,每到漕船回空之後,辄兩頭打壩,雇夫開浚,每年所費不赀。
而一經水淺,不特不通漕運,而商船亦以阻塞,至于物價騰貴,行路咨嗟,而莫可如何也。
盍請當事抽分開浚之費,為造船百餘隻,計口授食,以備不虞。
水淺則藉以撥糧,糧過則取以載土過江,棄于瓜步之下,不久成田,招民耕種。
而徒、陽兩縣之閘,以時啟閉,不使長開,行之五年,必有大效。
◎不可少 鹽米為斯民之食用,不可少也,鹽無稅,則私販絕迹;米無征,則市價自平。
官吏為斯民之父母,不可少也,官能清,則冤抑漸消;吏能廉,則風俗自厚。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語有雲:“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二者不可偏廢,然二者亦不能兼。
每見老書生紙堆中數十年,而一出書房門,便不知東西南北者比比皆是。
然紹興老幕,白發長随,走遍十八省,而問其山川之形勢、道裡之遠近、風俗之厚薄、物産之生植,而茫然如夢者,亦比比皆是也。
國初魏叔子嘗言人生一世間,享上壽者,不過百歲;中壽者,亦不過七、八十歲,除老少二十年,而即此五六十年中,必讀書二十載,出遊二十載,著書二十載,方不愧“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者也。
◎廿一經 昔人以《六經》而廣為《九經》,又廣為《十三經》,其意善矣。
近金壇段懋堂先生又言當廣為廿一經,取《禮》益以《大戴》,《春秋》益以《國語》、《史記》、《漢書》、《資治通鑒》,又謂《周禮》六藝之書,《爾雅》未足以當之,當取《說文解字》、《九章算經》、《周髀算經》三種以益之。
庶學者誦習佩服既久,于訓诂名物制度之昭顯,民情物理之隐微,無不了如指掌,無道學之名,有讀書之實。
其說甚新。
◎蔣都督 長洲蔣龍江都督守皖江時,王師已下金陵,不日将至,痛哭曰:“天乎!不可為矣。
”乃召妻妾子女于廳事前,谕之曰:“吾以匹夫受天子厚恩,國亡與亡,死複何憾,若輩盡為俘矣。
”妻王夫人進曰:“臣既死君,妻亦死夫,理之當然者。
”妾七人言亦如之。
次子傳、三子祖皆曰:“父為忠臣,兒敢不學孝子耶!”二女與未婚媳趙氏曰:“願吾門全忠孝節義也。
”乃積薪縱火,阖門燒死。
都督顧視灰燼,提刀而出,巷戰經日,猶殺四十餘人,旋自刎。
是時公胞侄珍,官蘇州遊擊,亦遇敵亡,事與周将軍遇吉一門盡節事相類,為千古不可磨滅者。
國朝乾隆四十一年,诏旌勝朝殉節諸臣,都督已予谥忠烈,詳《明史》矣。
而其随從殉節者共十四人,俱遵旨入祀忠義、節孝二祠,而志乘阙焉,特記于此。
◎父子大拜 本朝父子大拜者有四家,桐城張文端公英,次子文和公廷玉;常熟蔣文肅公廷錫,子文恪公溥;無錫嵇文敏公曾筠,子文恭公璜;諸城劉文正公統勳,子文清公墉也。
其父子俱為一品者,海甯陳清恪公诜為禮部尚書,子文勤公世倌大拜;錢塘徐文敬公潮為吏部尚書,子文穆公本大拜;富陽董文恪公邦達為禮部尚書,子文恭公诰大拜。
◎席宗玉 國初吾鄉羊尖鎮有席宗玉,慷慨尚義,遠近稱為長者。
崇祯十六年冬,忽有如臯李元旦攜其母許、其妻姚并子女僮仆輩悉投奔于宗玉。
元旦系大冢宰大生之子,官詹事府塵詹,許系大學士許谷女,姚系癸未探花永言女也。
元旦贈宗玉詩雲:“君豈蓬蒿侶,龍蛇偶寂寥。
霜搖三尺劍,月冷數聲箫。
疏竹成幽徑,荒廬接小橋。
家貧還甚俠,車蓋敢相招。
疇昔怨離歌,前宵來渡河。
那堪芳草路,隻送馬蹄過。
烽燧殊方滿,星霜客鬓多。
願期春色裡,同剪北窗蘿。
已駕寒江楫,還為卒歲留。
老慈牽嫂袂,稚子曳君裘。
候雁常虛帛,呼天欲寄愁。
即今空汗漫,不複似依劉。
每成别後夢,即撿隔年書。
天地情難老,江湖淚有餘。
寒雲生舊榻,落日憶空廬。
滿目交遊盡,思君總不如。
”其明年三月,聞思陵崩,遂大哭辭去,回如臯,阖門殉難。
時有義士柏仲祥者,一日能行三百裡,負元旦子祥官而逃,不知置何處。
仲祥後被獲,死南京。
嗚呼!自古聖帝明王皆以民為邦本,而至于此極耶!故民貴而官賤,則天下治;官貴而民賤,則天下亂;官貴而民貴,則天地開;官賤而民賤,則天地閉矣。
◎率由舊章 大凡處事,不可執一而論,必當随時變通,斟酌盡善,乃為妙用。
餘嘗論“率由舊章”一語,不知壞盡古今多少世事,有舊章之不可改者,有舊章之不可不改者。
至如吾鄉之北望亭橋,今改為豐樂橋,南堍為無錫所轄,北堍為金匮所轄。
嘉慶二十年将重建時,諸鄉民原請造纖路,以便往來舟楫,錫令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