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通道
關燈
小
中
大
機,扼殺了戀人的愛戀;又像是承載希望的指針,仿佛指引着人們借助那日新月異的科技力量,去拯救那宇宙牢獄中逝去的先人,使他們得以複活和重生。
這就是&ldquo憶屋&rdquo,裡面安放着那些逝去的人們的骨灰盒。
一位頭發灰白,曆經歲月滄桑而更顯美好的婦人,和一個年青人一道,走進了那屋子。
巨大的廳堂裡,他們靜靜地朝遠端走去,四周思念和哀傷的光芒幽幽,如藍色的海洋,靜寂安詳。
骨灰盒排排林立,如同盞盞冥燈,透出微微亮光,依稀照在通向莫名時空的路上。
骨灰盒上鑲着塊塊紀念靈牌。
安德烈·沃古洛夫。
失蹤于一次研究大西洋的水下科學考察活動。
骨灰盒中沒有骨灰,隻有一條血迹斑斑的領帶,是他在太平洋底工作受傷時留下的。
這條領帶取自他的女友。
彼得·克列伊茲科普夫,首顆月球登陸彈的制造者。
乘坐自制的登陸彈飛向月球,一去不回。
骨灰盒中沒有骨灰,隻有他兒時的一件衣服。
向偉大的科學和勇敢的意志&mdash&mdash緻敬! 華發婦人臉上陣陣驚容顯露,牽着那青年一路向前走過。
兩人在最裡端的骨灰盒前停了下來。
米哈伊爾·基爾畢奇尼科夫,緻力于研究繁殖物質之技術的探索者,物理學博士法·基·波波夫的助手,工程師。
遇難于被隕石擊中失事的&ldquo加利福尼亞号&rdquo上。
骨灰盒中沒有骨灰。
保存的是他所從事的人工飼養和培育電子的論著,和一绺頭發。
往下還挂有第二塊靈牌: 為了找尋喂養電子的食物,他丢了自己的性命也傷了伴侶的心靈。
逝者的兒子會完成父親的事業,以安慰母親那顆被父親耗盡而憔悴的心。
永遠銘記和愛戴這位偉大的探索者! 歲月不老、青春常在:總是期待在遲來的神奇生活中迎來新生。
瑪麗雅·亞曆山德羅芙娜·基爾畢奇尼科娃的青春已悄然流逝無痕,如今,那對丈夫的愛戀不再,轉而對25歲的大兒子伊戈爾,内心懷着無比強烈的母愛之情。
小兒子名叫列夫,仍在讀書,英俊乖巧,卻不如伊戈爾,令母親更加地憐惜和疼愛,更加地寄予希望。
伊戈爾的臉很像父親,其貌不揚,白晳而滄桑,但卻暗藏驚人的威嚴和剛毅。
瑪麗雅·亞曆山德羅芙娜,仍把伊戈爾當成了個小男孩,牽着他的手,向出口走去。
&ldquo憶屋&rdquo的門廳上面,挂着一塊方方正正的金色牌子,有一行銀灰色的鉑字: 對那些作用并毀壞機體的生理元素,如果缺乏足夠的認識,就會面臨死亡。
那屋子大門上方,立着一道拱環,寫有這樣一句話: 滿懷柔情地懷念吧,不要痛苦和悲傷:科學将會複活逝去的人,以慰藉你受傷的心。
那婦人和青年走了出來。
生機盎然的大地上,夏日的陽光燦爛歡喜。
停步張望,一個嶄新的莫斯科盡收眼底:這個奇迹般的城市,文化繁榮強大,人群忙碌、生活喧嚣,充盈着滿滿的幸福。
陽光直射,明亮而匆忙。
人們可着勁兒的歡笑,忘情勞作、醉心愛戀。
太陽的恩賜,惠澤衆生。
正是這太陽,曾幾何時,也照亮了米哈伊爾·基爾畢奇尼科夫前行的道路,去向那檸檬飄香的裡弗賽德市。
垂垂老邁的太陽,閃爍着令人心驚肉跳的興奮和快樂,如同天災即将臨世,好似宇宙孕育着殺機。
* * * 伊戈爾·基爾畢奇尼科夫畢業于羅蒙諾索夫學院,是一名電力工程師。
做畢業設計時,他的選題為:《地球電子環境下的月球爆發》。
母親把父親全部的書籍和手稿都給了伊戈爾,連同米哈伊爾·基爾畢奇尼科夫親自整理的法·基·波波夫的遺著。
伊戈爾閱讀了波波夫的著述、阿尤納人的珍貴文獻,鑽研了關于喂養和培育電子的全部現代科學猜想。
電子是一種活體存在,這一點世人已不再懷疑。
電子領域如今已被嚴格地确定為屬于微生物學科的範疇。
隻是,離取得有實際價值的成就仍有較大的距離。
阿尤納人裡伊戈的實驗,在現代實驗環境下又重新來了一遍,卻沒有獲得什麼理想的結果。
顯然,阿尤納人的文獻中存在某種不準确性。
某些關鍵的細微之處,被裡伊戈的父親忽略了,緻使電子不能像在裡伊戈那裡一樣,可以喂養繁殖和膨脹增大。
伊戈爾把探索宇宙的終極奧秘,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和追求。
但不像他的父親,不願盲目地在星際空間中,在構成以太的電子們的神秘生命中,去探尋那世界的本源内核。
他認為,根據阿尤納先哲的著述去喂養電子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并宣稱和闡明,按照阿尤納人那不精确的傳輸方法所進行的實驗并不成功。
伊戈爾覺得,除了采取生物學的方法外,還可以用電子技術的方法人工繁殖物質。
而要找到和掌握這種方法,就要用自己從未沾惹過女人之愛的青春,所擁有的全部熱情和創造力,去實現和完成。
這個夏天,伊戈爾早早地結束了在瑪蘭特教授實驗室裡的工作。
他在&ldquo以太結構&rdquo教研室給瑪蘭特教授當助手。
五月的時候,瑪蘭特教授赴澳大利亞訪友去了。
他的朋友叫托夫特,是位天體物理學家。
伊戈爾打算徹底放松休息下,好好享受下這個夏天,放飛一下自己的那些奇思妙想。
&ldquo休息,比創造更為有益。
&rdquo在給瑪麗雅·亞曆山德羅芙娜的一封信上,伊戈爾的父親曾經這樣寫道。
那時,他的父親還在凍土地帶的垂直坑道工地周邊,到處行走遊逛,也曾擔任過一段時間工地主任。
一早,伊戈爾就出了門。
他乘坐地鐵,穿行于地下,地面一路經過紅色凱旋門大道和五車站廣場,遠遠地來到了郊外,在新索科涅尼克鎮下了車,撲向那空氣清新的樹林。
漫步林間,伊戈爾靜心地感受着身上血液的沸騰,陶醉于思想的徜徉和意識的靜谧,也深深地沉浸在愛情即将襲來的苦惱之中。
世事無常。
一天,伊戈爾醒來,外面已是陽光明媚,好一個偉大而莊嚴的夏日。
母親還在沉睡,昨夜,她看書從傍晚直到深夜。
穿好衣服,伊戈爾讀了會兒晨報,聽見外面城市又緊張而驚人地熱鬧起來,于是決定出去走一走。
從自己的父親或遠古的祖先那裡,他繼承了一些習性,比如好運動遊逛,喜歡徒步丈量大地,也樂于親眼見識世事萬物。
可能,他的遠祖們,曾幾何時,背着口袋、拄着棍子,從沃羅涅日走向基輔,去那裡朝聖,要說是為了拯救心靈,到不如說是對異域他鄉充滿了好奇;可能,還有什麼别的&mdash&mdash不為人知的原因。
而即便是在區裡這麼一個狹小的地方,四下裡走走,這樣的力所能及之舉,伊戈爾也照樣心滿意足。
地鐵把伊戈爾送到奧斯坦基諾,将他一個人孤零零地留下了。
伊戈爾來到雜草叢生的田間小道,脫下帽子,開始喃喃地哼吟起快要忘卻的詩句,那些他曾在母親的書上看到過的: 人潮人海中,我忽近忽遠、親疏莫辨, 邁步行走間,我無欲無求、離合難言。
後面的他不太記得了,可卻想起另外一首來: 你的愛人,命喪遙遠的他鄉, 如同石子,掉入了井塘。
骨灰盒裡,惟一绺卷發靜躺, 他的頭顱,不知在何方。
伊戈爾的母親嘴裡時常念叨着這首小詩,那一時刻,對丈夫的思念,無比痛苦地揪着她的心,她想從孩子的身上,從這首普通的小歌謠裡,獲得些許寄托和安慰。
&ldquo那麼,&rdquo伊戈爾自言自語道,&ldquo可是,以太到底孕育着什麼呢?&rdquo在草地上,他躺下身來。
&ldquo那真是隻有鬼才知道了!&rdquo 陽光輕撫着毛絨絨的大地,大地揚起她獨有的生機:綠野紅花,叢林密蓋,風起雲湧,山崩地裂,和北方絢麗的極光。
伊戈爾漫不經心地望了望天上的太陽&mdash&mdash突然,一股熱流從胸膛湧出,直達腦海。
他站了起來,一時間愣在了那裡。
就好像,被一個迷失的可愛女子,突然從背後給抱住了,匆匆然,倏爾又跑開了。
那一刹那的溫存,令他心中蕩起層層漣漪,一時間思緒紛飛、頭暈目眩,好似流星劃落天宇,令人神魂蕩漾。
這一刻,是如此的奇妙和瘋狂,就宛若嬰兒噙住了母親的乳頭,也仿佛少女受孕着胎的瞬間。
無盡的陶醉和沉迷浸透他的心田,如同怒放的花朵,向大地母親,撒落孕育生命的粉末。
這股莫名其妙的感覺消散後,伊戈爾甚是懊惱和沮喪,大吼了一聲,徑直從這個偶遇之地站起來,走了。
可是随後,那些模糊不清的思想和念頭,又漸漸回聚他的心頭,就像一些頑皮的孩子,在外面玩累了,精疲力竭的樣子,可又心不甘情不願地應和着母親的召喚。
* * * 元月4号,《知識工作者報》上刊載了這樣一則簡訊: 生命的發電站 經過連續數月的不間斷工作,在瑪蘭特教授的以太實驗室,青年工程師格·基爾畢奇尼科夫在人造以太領域,進行了很有意思的實驗。
基爾畢奇尼科夫工程師的實驗思想是,通過改變或轉換電磁場的高頻率,能夠殺死物質中的活電子;衆所周知,正是這些死電子,組成了以太的軀體。
為殺死電子,需要發生轉換的電磁場,在1秒鐘内,進行不小于10的12次方數的高頻振蕩。
一斑窺豹,由此可見,基爾畢奇尼科夫工程師技術手段的尖端性,實在高明非凡。
太陽本身,就如同一台基爾畢奇尼科夫式的高頻振蕩器,在其具有強大幹擾能力的複雜表層系統的作用下,光線被分解成了能量組合元素,如壓力機械能,化學能,電能,等等。
凡此種種能量,基爾畢奇尼科夫僅取其一,那最需要的&mdash&mdash電能,并把這一能量,通過由菱形濾色鏡和微電流導流儀組成的特殊裝置,聚集在一個非常狹小的空間内,并使之達到實驗需要的振蕩頻率。
電磁場,其本質就是電子集群的場所。
基爾畢奇尼科夫強制性地使電磁場發生快速振蕩,從而使構成電磁場的活電子開始死亡;這樣一來,電磁場就轉變成了以太&mdash&mdash大量死電子軀體構成的力學意義上的介質體。
制造出一定數量的以太場域後,基爾畢奇尼科夫便将某種普通的物體(比如自記式瓦特計)放入其中,結果這一物體3天後就膨脹增大了兩倍。
在該自記器物質體内,其變化過程是這樣的:自記器體内的活電子,以其周圍大量的死電子軀體為食,結果就快速地繁殖起來,其數量也因此急劇增長。
而這就引起自記器這一物質體本身發生膨脹和增大。
活電子吞食完以太後,其繁殖活動和數量增長也就停止了。
在自身研究的基礎上,基爾畢奇尼科夫确信,太陽的山嶺中誕生了數量多得令人難以置信、格外活躍的活電子;不過,正是由于這些數量異常龐大的電子聚集在了相對狹小的空間,因而彼此間為了争奪食物,引發了可怕的争鬥,進而導緻活電子大量死亡,幾乎所剩無幾。
電子間的口糧之戰使得太陽的活動異常頻繁和激越。
太陽的物理能量,可以說,有其社會原因,即活電子的相互競争。
太陽山嶺中的活電子存活的時間僅有百萬分之一秒,電子之間的戰争是殘酷無情的弱肉強食混亂狀态,當一些電子被比其壯實的敵人消滅時,那些敵人則可能被更為強大的對手擊斃,如此循環往複。
一些電子剛剛吞下敵人的屍體,瞬間就被殺死了,而獲勝的兇手将其吞下時,連同其體内未來得及消化的先前被殺死的電子屍體也一并吞食了。
太陽内部電子的活動異常激越,緻使大量的電子被擠壓了出去,飛入了宇宙空間,時速高達每秒30萬公裡,從而引發了光線效應。
不過,太陽内部如火如荼的戰争,似閃電驚雷,如毀滅地獄,以至于所有被擠壓出來的電子,均是死物,并且要麼沿着它們活着時運動的慣性,要麼因由其敵人的打擊之力而飛行。
不過,基爾畢奇尼科夫堅信,盡管極其罕見&mdash&mdash億萬年難遇,活電子能夠活着逃離太陽。
如此,那一活電子周圍就存有一個以太&mdash&mdash一個食物豐沛的場所,而這枚電子也就成了新的行星之父。
接下來,基爾畢奇尼科夫打算大量地制造以太,生産地主要選擇在高空大氣層,那裡更接近太空,電子也就沒那麼活躍,便于用更少的能量去攻擊它們。
基爾畢奇尼科夫成功地獲得了人造以太的新方法,其中的關鍵就在于電磁軌道,裡面充斥着足以殺死電子的高速振蕩頻率。
高頻電磁軌道從地球發射到天空中,如同一根管子連接着天與地,管道中,由于太陽光線的壓力而被擠壓出來的死電子,形成一股洪流,直奔地球表面大地而來。
在地球表面,安裝了一些特殊的設備,來收集以太。
然後,将這些收集到的以太,用于喂養那些需要體積增大的物質。
基爾畢奇尼科夫工程師還進行了反向實驗。
在高頻電磁場對某一物體的作用下,他似乎是打算消滅這個物體,并最終讓那物體完全消失了。
顯然,通過擊殺物體内部物質中的電子,基爾畢奇尼科夫消滅了物質最内裡的本質核心,畢竟隻有活電子,才是構成物質的粒子,而死電子則就成為以太了。
借助這種方法,基爾畢奇尼科夫把不少物體轉變成了以太,其中就有他最初&ldquo喂養&rdquo的自記式瓦特計。
總體來看,基爾畢奇尼科夫全部的實驗表明,在他的發明中,人類獲得了多麼巨大而驚人的創造力和毀滅力。
在基爾畢奇尼科夫看來,隻要不間斷地向地球提供從太陽中流出來的以太,地球就能夠不斷地增長,其物質體的體積和比重都會不斷變大。
這樣,人類的進步就有了保障,曆史樂觀主義也就有了物質基礎。
基爾畢奇尼科夫說,他的發明是對太陽作用于地球之活動原理的全真模仿,他隻是對太陽的活動過程進行了加速而已。
這些震撼人心的發明,令人不由得想起法·基·波波夫的名字,他給我們留下了驚人的科研成果,同時還有,最直接也是最後的一位,那就是發明者的父親,奇異而悲劇地死去的工程師米哈伊爾·基爾畢奇尼科夫。
* * * 曾經,在大茲拉托烏斯金斯基胡同,坐落着農民中央大廈的地方,如今,高高地聳立着一幢很有趣的房子:外牆為棕色,屋頂呈穹形&mdash&mdash像倒扣過來的玻璃杯,風格莊嚴而肅穆。
這幢房子裡,各種各樣的居民都有,其中就有伊戈爾·基爾畢奇尼科夫一家:加上他的母親和弟弟一共三人。
經過數月的艱苦奮戰,基爾畢奇尼科夫鞏固了自己所取得的勞動成果。
他親自繪制了一卷又一卷的圖紙,架起的以太通道也越來越精确,越來越容易。
那源自古老的阿尤納人幾近實現的夢想,承載着他的父親拼命追尋的希望&mdash&mdash這通道終于成為宇宙中最強大的傳輸裝置,它一頭鈎挂連接着地球,與之呼吸同在,與其生命共舞,拖着她以宇宙速度漫步和飛旋。
基爾畢奇尼科夫工作時,仿佛在彈奏美妙的樂音,也好似墜入了愛河,感覺自己對那缥缈神異、難以把握的溫柔軀體充滿了無限的渴望,那令人抵死纏綿和迷戀的以太。
在寫一篇名為《論給電子額外提供食物的可能性和規範》的說明性文章時,他感覺餓得慌,一時間胃口大開,年輕而厚實的雙唇不由自主地嚅動了起來,紅潤鮮亮,饞涎欲滴。
他拒絕了新聞報刊記者的采訪,許諾近期會把自己的一些科研成果公之于衆,并将公開演示一下自己的實驗。
某天,伊戈爾·基爾畢奇尼科夫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可突然又醒了過來。
正是午夜時分&mdash&mdash天色幽深而神秘,夜空如常,籠罩着生命脈動的大地。
在這個令人緊張而壓抑的時刻,不由憶起不知是誰寫下的一些詩句: 陣陣電流劃過脊梁, 心内專注而又慌張, 這夜色蕩漾着迷亂, 溫潤而神秘的浪漫。
此時此刻,正當是人搞點創作,或是傳宗接代的良機,有人敲響了伊戈爾的房門。
顯然,來訪者是一位親近或重要的人,甚至獲得了一向嚴肅的母親的許可,在兒子工作和幹活時,她向來要求保持絕對的安靜和禁止打擾。
&ldquo進來吧!&rdquo伊戈爾略略地轉了下身。
來了位稀客&mdash&mdash瓦蓮金娜·克洛霍娃,克洛霍夫工程師的女兒,他是伊戈爾的父親在凍土地帶打垂直隧道時的同事和朋友。
瓦蓮金娜年方二十,這是個需要作出決定的年齡:到底要做些啥呢?是找個人談戀愛,還是把自己愛的力量狂熱地投入對世界的認識?抑或,是否生活對你太過恩寵有加和多姿多彩,打算成為左右逢源的寵兒呢? 我們對此不太明了,想必應該是那麼回事。
科學成了生命的生理激情,是每個人都無法擺脫和回避的本能,就像性愛一樣。
瓦蓮金娜·克洛霍娃一臉的困惑,何去何從,實在兩難。
躁動不安的青春,焦渴難耐的眼神,輕盈放飛的心靈,卻迷失了目标和中心,唯有緊繃的肌肉和沸騰的血液,暗藏着壓抑的力量和激情。
瓦蓮金娜·克洛霍娃是如此美麗和迷人。
少女的臉龐,些許靈動和迷茫,思緒空靈而漂移,神色變幻莫測,時而毅然決然,時而猶豫慌張。
這青春,多麼的絢爛和閃亮。
&ldquo哦,瓦莉娅,是你呀,有什麼要跟我說的嗎?&rdquo伊戈爾問道。
&ldquo也就随便聊聊呗!你是不是一直都很忙啊?&rdquo瓦蓮金娜回了一句。
&ldquo沒有,跟平常沒什麼兩樣:說忙也不忙!我過得懵裡懵懂的;自個兒也不明白,我到底能成啥事兒呢!&rdquo &ldquo你的成就很大呀,伊戈爾!你實在是太謙虛了!&rdquo &ldquo不是這麼回事兒,瓦莉娅,真不是這麼回事兒!我還發現了某種東西,那真是令人心悸和窒息呀&hellip&hellip&rdquo &ldquo什麼東西?還是跟以太通道有關嗎?&rdquo &ldquo不,完全是另外一碼事兒。
以太通道&mdash&mdash壓根兒就不值一提!&hellip&hellip那個,就像宇宙一樣,瓦莉娅,誕生出來了,并且還正在成長,就如同物質,于混沌的深處、遊離的邊緣和世界的原點,開始有了呼吸和命運!瞧瞧,瓦莉娅,這種感覺,多麼神奇和美好!不過,我也隻是有那麼一點點感覺而已,目前還是一無所知&hellip&hellip唉,不說這個了!你父親如今在哪兒?&rdquo &ldquo父親在堪察加&hellip&hellip&rdquo &ldquo什麼,人們還在那顆倒黴的小星星上打孔嗎?真是活見鬼了,甚至我都厭煩那顆該死的流星了!自她從天而降以來,這都多少年的事了,那時我父親還在世!&hellip&hellip&rdquo &ldquo是呀,都還在打着孔呢,葉戈魯什卡!&rdquo &ldquo哦,那他們發現些什麼沒有,你父親的信上說了嗎?&rdquo &ldquo說了,發現了由多種金屬構成的合金,隻是,那些金屬人們早就知道了。
&rdquo &ldquo這樣啊,信上還說了些什麼?&rdquo &ldquo還有就是,找到了某種圓形的物體&hellip&hellip&rdquo &ldquo哦,什麼樣的?快告訴我!&hellip&hellip&rdquo &ldquo那顆圓球,可頑固了,任何機械加工都拿它沒轍,所有的化學試劑對它都無用。
不動不響地絕對中立,自始至終死硬到底!&rdquo &ldquo喲呵,還有這事兒!瓦莉娅,你是搞化學的,你覺得,那是個什麼東西?&rdquo &ldquo啊呀,我那點本事,可當不起,伊戈爾,你就别逗我了,好嗎?我是想問你來着。
&rdquo &ldquo鬼才知道那是個什麼東西!那個深坑裡,甭管有沒有什麼東西,沒準兒哪天就迸出萬丈光芒,興許還飛出成群結隊的流星來!&rdquo &ldquo那,伊戈爾,你打算什麼時候将你的以太通道公之于世呢?&rdquo &ldquo這有什麼,随時都可以。
我得先把這本小冊子弄完再說。
&rdquo &ldquo你打算把它獻給誰呢?&rdquo &ldquo那肯定得獻給我的父親,工程師米哈伊爾·基爾畢奇尼科夫,向這位朝聖者和電氣師緻敬!&rdquo &ldquo這實在是太好了,伊戈爾!真的好神奇呀,這簡直就是傳奇故事嘛&mdash&mdash向朝聖者和電氣師緻敬!&rdquo &ldquo是呀,瓦莉娅。
我不記得父親的樣子了,隻知道他是個沉默寡言的人,起得也很早。
就那麼奇奇怪怪地死了,要知道,以太通道在他手上,差點兒就搞成功了!&rdquo &ldquo是呀,伊戈爾!你母親如今也成老大娘了!&hellip&hellip你可不可以,送我一程呢?是有點晚了,可夜色正美&mdash&mdash我可是專門悄悄地溜到你這兒來的。
&rdquo &ldquo我送你,瓦莉娅。
隻是,不想走遠了,我想多睡會兒覺。
還有兩天,這本小冊子就得交稿付印了,我卻才完成了一半。
寫寫畫畫,真是非我所好呀,倒是情願幹點什麼實實在在的事兒&hellip&hellip&rdquo 他倆穿過門廳,乘坐電梯而下,來到了戶外。
夜風蹒跚,疲憊綿軟,四下緩緩遊弋。
高天之上的月亮在靜靜地漫步。
或許,此時,工程師克列伊茲科普夫冰封的軀體就躺在那裡,永遠孤零零的一個人。
伊戈爾和瓦莉娅手挽着手,并排而行。
身邊這位迷人的姑娘,多麼地溫柔善良和甜美芬芳,伊戈爾心中不由蕩起陣陣漣漪,一時浮想聯翩,但很快就又平息了,如同漆黑的曠野上刮過的一陣亂風,剛欲起卻又飄散了。
不過,伊戈爾不光是用腦袋在思考和創造,連同他的心髒和血液也是如此,所以,瓦蓮金娜,在他那裡,不過是引起了些許心煩意亂的愁緒而已。
他内心的力量不在這裡,而是要投往他方。
莫斯科進入了夢鄉。
遠處依稀傳來機器模糊的轟鳴聲。
月亮清醒地高挂天穹,在向人招手緻意,呼喚去那星際深淵飛行、遨遊和盡情呼吸。
伊戈爾握了握瓦莉娅的手,張了張嘴想對她說點什麼,那姗姗遲來的初情話語,那一生隻說一次的真情告白,卻終究欲言又止,什麼也沒說就默默地回家去了。
母親已經睡着了,繪圖台倒是還在哀怨地等候着他。
脫下了鞋,關上了燈,伊戈爾突然想起克洛霍夫在堪察加那顆隕石上撿到的東西&mdash&mdash那顆一聲不吭的圓球,那個砸不爛也熔不化的怪東西。
&ldquo那是被壓實了的以太!&rdquo伊戈爾突然吼了起來,&ldquo電子的屍體,彼此擠入了對方的身體!這&mdash&mdash它們确實難以再接受任何其它的東西&mdash&mdash才是最原初和最絕對的死亡!&rdquo 伊戈爾蓋好被子,半睡半醒間朦胧地想起,&ldquo那,是什麼東西把以太給擠壓密實了的呢?&rdquo然後,就睡着了。
他夢見了一本巨大而精美的書,自己卻變成了一個7歲的小男孩。
在一頁書的中間部位,他看到了這樣一些句子: 生命,是一種有瑕疵的存在,每一生物都竭力想做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情,于是乎,生機盎然的自然界就充滿了種種,難以言明和說清的,在宇宙中也是獨一無二的現象。
正如,将死的電子,欲要在以太中找尋自己新娘的屍身,興許會遊曆遍整個宇宙并與之産生聯結,也會碰到比重異常巨大的石頭并與之親密接觸,而它自個兒也會因陷入絕望的深淵和孤寂的中心,慢慢地死去。
那石頭的模樣,有地球距離銀河之遠那般巨大。
到時,就讓那專家學者,對着那顆挂在天上毫無生機的石頭,挖空心思地去猜測揣摩吧!&hellip&hellip祝願那思想的誕生吧,它強大得,能夠容納下宇宙駭人聽聞的複雜性和可怕驚人的缺陷美! 醒來後,伊戈爾永遠地忘記了自己的夢,一生都沒有再想起。
* * * 3月20号這個日子,白天不應是那樣長久,夜晚也不該這麼短暫,可朝霞卻在午夜的淩晨1點時分就染紅了天際。
連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們都不曾記得,何時曾有過這樣的一天。
可這一次畢竟還是發生了。
莫斯科城裡,人影綽綽,紛紛把家還,有的看戲歸來,有的下了夜班,有的不過斷了閑聊而已。
當晚,在國家音樂劇院的大廳裡,來自維也納的著名鋼琴家沙赫特邁爾舉行了一場音樂會。
他那幽沉如臨深淵、纏綿似水圍繞的音樂,蘊藏着宏大而驚人的情感,是悲痛欲絕,還是神魂颠倒,均難以言傳&mdash&mdash讓聽衆無比震撼。
人們默默地走出劇院,心情跌宕起伏,對生活中那些陌生而未明的起落浮沉,既忐忑不安,又興緻盎然。
這種種感覺,皆在沙赫特邁爾本真的音樂語言中予以述說和呈現。
綜合技術博物館裡,剛從登陸月球的半途返回的馬克斯·瓦利爾,在十二點半鐘結束了自己的科學報告會,他設計的火箭在計算上出了問題;另外,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狀況,與從地球的角度所觀察和推測的,完全是兩碼事兒,所以瓦利爾就返了回來。
瓦利爾報告的現場氣氛異常熱烈,人們為這次偉大的嘗試,激動不已,豪情壯志陣陣湧上心田,散場後,仍高談闊論、喧嚣沸騰,如同洪流,把莫斯科席卷。
看來,瓦利爾和沙赫特邁爾的聽衆差别真是非同一般。
而此一時刻,斯維爾德洛夫廣場上空,亮起了一個藍色的光點。
秒瞬間,這光點就變大了10倍,并開始散發出藍色的螺旋光圈。
那光點靜靜地在空中旋轉,好似要解開和理清藍色光流中的那些線線團團。
一束光線射向地面,看上去,有些顫顫巍巍的,軌迹曲折緩慢,好似阻力重重,正努力突破,艱辛前行。
最後,那束藍色光柱,如同一團死火般黯然地懸立在大地和虛空之間,熒熒光亮幾乎微弱難見,而藍色的霞光卻照亮彌蓋了天幕。
一時間,所有的影子都消失了,世人大為驚慌和恐懼:大地上所有的物體,僵直靜立,仿佛陷入了萬籁無聲的泥濘和汪洋中&mdash&mdash影子也就此沒了。
自從莫斯科城築成以來,這是有史以來的頭一遭,全城鴉雀無聲、寂然一片:交談的,言詞戛然而止;沉默的,更是一聲不吭。
所有的動作,都停了下來:走動者,忘記了前行的道路;站立者,也不記得身在何處、意欲何為。
空蕩蕩的靜谧和藍色的智慧光芒共在,相互交織着冷凝于大地之上。
無邊無際的寂靜,仿佛,唯有那詭異的霞光在獨自吟唱,聲音單調卻又溫柔親昵,就像我們童年時蛐蛐兒的叫鳴。
春天的氣息裡,每一嗓叫聲都是如此清脆和鮮嫩&mdash&mdash從大劇院的圓頂處,傳出了一聲女子刺耳的驚叫:這壓抑和緊張,有人的心靈難以再扛,為擺脫那迷人的誘惑,劇烈地動彈了一下。
瞬時,夜深人靜的莫斯科,整個兒地猛然活躍起來:司機們點燃了發動機,走動者再次邁開了步子,交談者言語漸次激越,沉睡者頓時醒來并撲向街頭,衆人皆舉目望向天空,激動不已,腦子都有些不靈光和卡殼了。
然而,藍色的霞光,漸漸消散和熄滅。
黑暗從地平線的邊緣升起并彌漫開來,螺旋光圈開始回卷,縮進了銀河的深處,最後,隻有那明亮的藍色星點靜靜地在旋轉,卻也開始慢慢合上她那靈動的雙眼。
都消失了,異象不再,如夢似幻,痕迹渺然。
隻是,那一雙雙仰望天空的眼睛,久久不願回轉,惜别那餘晖漸去的藍色星點&mdash&mdash那星點已無蹤無迹,天空中往常的星河飄蕩如故。
盡管,到底是怎麼回事,沒人知曉,但此刻,世人卻頓感莫名的無聊乏味和空虛落寞。
* * * 一早,各級《消息報》上都刊出了一則對工程師基爾畢奇尼科夫的專訪。
關于籠蓋全球的深夜霞光的說明 發生天空光學異象的當晚淩晨4點,本報記者費盡千辛萬苦,潛入了瑪蘭特教授的微生物實驗室。
在那裡,記者見到了正在沉睡的格·米·基爾畢奇尼科夫,這位著名的工程師,是繁殖物質的儀器&mdash&mdash那名為&ldquo以太通道&rdquo的發明之設計者。
格·米·基爾畢奇尼科夫臉上滿是倦容,還殘留有些許的淚痕。
(這,也許是我們那位同事的誇張吹噓,要不就是,由于昨夜發生了那樣的事情,大家的神經都高度亢奮,就胡編亂造。
&mdash&mdash編輯注) 我們的記者沒敢打擾這位疲憊不堪的發明者,不過,實驗室的狀況說明了一切,當天晚上的實驗結果一目了然。
除了那些制造以太通道和集蓄死電子的必要儀器外,桌子上還擺着份發黃的舊手稿。
攤開的頁面上寫着這樣一句話:&ldquo技術人員如今要做的是,就像畜牧工人養豬一樣,喂養繁殖鐵、金和煤。
&rdquo這話是誰留下的,記者目前尚不能确定。
一個光彩閃閃的物體,擠占了實驗大廳的半壁空間。
仔細審視,這東西有點像鐵做的。
這個鐵家夥的外觀&mdash&mdash近似規則的立方體,長寬高均是10米大小。
難以想象,如此巨大的物體是怎樣弄進來的,畢竟實驗大廳的門窗尺寸還沒這東西的一半大。
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這個鐵家夥不是從外面搬進來的,而是就在這個大廳裡長起來的。
這一猜測,從那些與手稿擺放在一起的實驗記錄來看,也的确如此。
實驗記錄上有格·米·基爾畢奇尼科夫的筆迹,寫明了實驗前該物體的尺寸:&ldquo一塊軟鐵,長寬高各10厘米大小&mdash&mdash1小時25分鐘,最佳電壓。
&rdquo除了這句話,記錄上沒寫别的。
很明顯,在兩到三個鐘頭裡,鐵塊的體積就增大了100倍。
這就是以太電子食物的力量。
實驗大廳裡一直響着某種舒緩而平穩的聲音,剛開始時我們的記者對此并沒有留意。
整個大廳都亮堂起來後,我們的同事發現,在那鐵家夥旁邊的地闆上,坐着某種怪物。
在那叫不出名堂的怪物旁邊,擺着一些破損儀器的複雜部件,看上去像是被電烤煳了的樣子。
那動物不斷地輕聲呻吟着。
記者給它拍了張照片(見下面)。
那家夥看上去,高頂多1米,寬不過半米許;身體呈紅黃色,整體外形像個橢圓;沒發現長有視覺和聽覺器官;擡頭張開巨大的嘴巴時,可以看見森森黑牙,每顆長約4到5厘米;四條肢掌粗壯矮短(四分之一米長),上面肌肉橫布;掌爪一圍至少半米大小,末端有一些強壯有力的爪趾,貌似彈性十足、閃閃發亮的矛頭;那怪物站起來時,露出一條粗壯有力的尾巴,尾端晃動着三顆亮閃閃的齒狀物;那巨口裡的牙齒,像一顆顆的螺絲釘,轉動個不停。
這頭可怕而恐怖的東西結構異常地堅固和牢實,給人印象簡直就是一塊活生生的金屬生物。
實驗室響起了這個怪物咕咕的嘶鳴聲:看來,這家夥是餓了。
這東西,毋庸置疑,就是基爾畢奇尼科夫人工喂育和飼養起來的電子。
在這篇報道的末尾,本報編輯部借此機會,向廣大讀者和我們的國家表示祝賀,祝賀科學天才取得了新的成就和勝利,同時,我們非常高興和倍感榮耀,這勝利的成果有幸歸于蘇維埃年青的工程師。
人工培育鐵,甚至廣泛地繁殖物質,将使蘇聯相對于這個世界的其餘部分,相對于資本主義世界的部分,擁有明顯的經濟和軍事上的優勢。
而如果資本主義具備時代的認知情感和曆史的理性智慧的話,那麼它如今就應該無條件地向社會主義俯首屈從。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帝國主義從來也沒有這樣寶貴的素質。
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和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已經采取相應措施,确保格·米·基爾畢奇尼科夫的發明為國家所獨享。
格·米·基爾畢奇尼科夫,是一名黨員,也是青年共産國際執行委員會的成員之一,早在幾個月前,政府已征得他的同意,為了國家的利益,獲得其轉讓的全部發明和設計,并且是無償的。
當然,政府也将全面而充分地保障格·米·基爾畢奇尼科夫今後的研究工作。
今日中午1點,格·米·基爾畢奇尼科夫,将與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恰普林同志會面。
莫斯科,這個社會主義世界的新巴黎,整個城市都被這篇報道鼓噪得瘋狂起來。
無論是大街上,俱樂部裡,還是課堂上,這個城市處處生機煥發、熱情高漲、輿論沸騰,人們言談所及,無論巨細,都與基爾畢奇尼科夫的工作息息相關。
日子變得陽光燦爛無比,殘雪消融,陰霾一掃而空,強烈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希望在人們胸中湧現和膨脹。
日頭漸近中天,人們腦海裡那光明而輝煌的未來,越發地明晰和璀璨,恰似彩虹滿天,如同宇宙在懷,又像宏大的心靈中含納着藍色的巨壑,可以擁抱下整個自然,也仿佛将牽手懷擁那美好的新娘。
這科技勝利的喜悅,讓人們興奮得語無倫次,這天,每個人都倍感神聖貴氣和無上榮光。
這是怎樣的日子和時刻,直面偉大科技革命的前夕,叩響空前社會富足的門環,何時能比今朝,更為幸福榮耀和神聖莊嚴? 《莫斯科晚報》刊出了一篇文章,介紹一個名叫&ldquo發電機&rdquo的工廠職工大會的情況,伊戈爾·基爾畢奇尼科夫曾在這家工廠幹過兩年的大學實習工作。
人民委員會主席恰普林和基爾畢奇尼科夫親臨大會現場,受到全場8000名工匠師傅和技術專家的一緻歡迎,全都起身站立着。
基爾畢奇尼科夫,就以太通道的發明和最近如何進行工業開發這一主題,在大會上做了場報告。
他從阿尤納人在這方面的開拓談起,接着詳細地介紹了法·基·波波夫,這位理應被同樣視為以太通道的發明者的科研成就;然後講述了自己父親的科學探索曆程;最後,簡短地提了一下自己的工作,指明這是在前輩們幾近成功的基礎上完成的。
恰普林同志在大會上指出,政府打算采取措施,讓基爾畢奇尼科夫的發明,給社會創造最大的利益。
工匠師傅們攙扶着基爾畢奇尼科夫和恰普林的手,穿過一排排的發動機和車床,一直送到轎車旁。
恰普林去克裡木了,而基爾畢奇尼科夫則去了大茲拉托烏斯金斯基,回他母親那裡。
* * * 像過去的舊時一樣,女人們如今也披上了鬥篷,穿上了齊身的連衣裙,把秀腳和香肩隐藏。
愛情,真是一種稀罕的情感,然而,卻被視作智力高操發達的标志。
男女的童貞成為一種社會道德規範,連那個時代的文學都在緻力于塑造新人形象,這新人不輕易談婚論嫁,可愛情那難以抗拒的本能誘惑,卻必須得有所釋放,不過,卻不是以同居的方式,而是要麼獻身科學創造,要麼甘于社會建設。
忙碌于建設社會和改造自然的人類,已邁過了恣情縱欲的兩性生活時代。
又是一年的新夏。
伊戈爾·基爾畢奇尼科夫被以太通道折騰得疲憊不堪,對那些遙遠而朦胧的現象也無助地憂愁起來。
在他身上,這種狀況可不止一回了。
他又開始漫遊閑逛起來,陶醉在自在獨處的安逸和甯靜中,打發着無所事事的日子。
在奧斯坦基諾,在銀松林公園,在他鐘情的拉多加湖,處處留下他徘徊的身影和足迹。
&ldquo你呀,伊戈爾,該戀愛了!&rdquo朋友們紛紛勸告,&ldquo你呀,就讓那美好的俄羅斯姑娘給纏上吧,她的發梢可散發着青草的芬芳!&hellip&hellip&rdquo &ldquo得了吧,你們!&rdquo伊戈爾回了一句,&ldquo這檔子事兒,我是稀裡糊塗的,整不清楚!要曉得,我可一天到晚都沒閑着,也累不趴下&mdash&mdash每天都工作到清晨,腦筋都嘎嘣作響了,可卻毫無睡意!&rdquo &ldquo那你就結婚吧!&rdquo大夥兒老是這麼勸他。
&ldquo還沒到那時候呢,到時實實在在地愛上了,平生頭一回,終身也無悔,那時再&hellip&hellip&rdquo &ldquo那要到什麼時候?&rdquo &ldquo到什麼時候&hellip&hellip我先去逛逛走走,再想想該愛上誰。
&rdquo &ldquo伊戈爾,你可真是個奇怪的人呀!思想陳腐,卻又情感浪漫,你身上這兩種怪味,可真&hellip&hellip一個工程師,還是共産黨員,卻充滿了幻想!&rdquo 五月裡,是瓦蓮金娜·克洛霍娃的生日。
一整天,瓦蓮金娜都在讀普希金的詩,老是在哭泣:她也将年滿二十了。
傍晚的時候,她穿上了那件灰色的連衣裙,親吻了下手上的戒指,那是她父親的禮物,就開始等候伊戈爾母子和另外兩個女伴。
她收拾整理好桌子,房間裡飄蕩着金銀花的香味兒、原野的芬芳和清雅純潔的體香。
巨大的窗戶敞開着,透過它遠望,是一片青翠的天空,和森森高空之上的風起雲湧。
鐘聲響起,7點時分。
瓦蓮金娜打開鋼琴,随手彈起了沙赫特邁爾和麥特涅爾的幾首練習曲。
她有些恐慌,卻無法擺脫,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是痛哭一場,還是抿緊雙唇、不再幻想,無所适從。
春天,繁殖的欲望沸騰,自然界好不熱鬧,生命焦渴不安,迷失在昏昏沉沉的愛戀中。
瓦蓮金娜·克洛霍娃也受這股凡塵的力量所牽引,身陷其中,難以自拔。
無論詩歌,還是音樂,内裡靈動的心竅和别家的酸楚,都難以拯救她那青春的煎熬和痛苦。
她需要的,是親吻,而不是哲學,甚至也非美貌。
這個道理,她的本心如是,早已洞悉和明知。
到了8點,有人敲響了她的房門,給她送來了伊戈爾的一封電報。
上面的話怪怪的,些許玩笑,幾分冰涼。
随電報一起,還附有一首伊戈爾打小就喜歡的小詩: 天上的明月,是我的心意, 大地的青草,全部來贈予, 孤單的身影,還一文不名, 可卻為了你,我毫無吝惜。
瓦蓮金娜還沒理出個頭緒,可嘻嘻哈哈的女伴們,就沖進了她的房間。
夜裡11點,匆匆打發走女伴們後,瓦蓮金娜就上伊戈爾家去了,心内陣陣悲苦絕望,黑壓壓、沉甸甸。
瑪麗雅·亞曆山德羅芙娜給她開了門。
伊戈爾已經整整兩天沒在家了。
瓦蓮金娜看了下電報,上面的地址标明是從彼得羅紮沃茨克市發出的。
&ldquo我還以為,他今晚會上您那兒去呢!&rdquo瑪麗雅·亞曆山德羅芙娜說道。
&ldquo沒有,他沒到我那兒!&rdquo 兩個女人相坐無言,暗自思念,略略妒忌,沉浸在同一的痛苦裡。
* * * 這年8月,瑪麗雅·亞曆山德羅芙娜收到了伊戈爾從東京寄來的一封信。
媽媽!我很好,也有所收獲。
我的工作快要接近尾聲了。
丈量大地、四處遊曆,享受不同的陽光,欣賞異樣的地質地貌,我的思路更加開闊和靈活了。
我如今對父親有些理解了。
要打開思路激活思想,需要外部的力量。
這些力量就散落在大地上的條條道路中,但要尋找它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就像置身于傾盆大雨中一樣。
我在做什麼和要找什麼,你是知道的,就是那世界的本源,那孕育宇宙的土壤。
這一想法,源自古老的哲學推論,如今成了現時的科學任務。
應當有人來承擔和完成這個任務,而我就擔下來了。
此外,你也曉得,我身上那些精力旺盛的肌肉,需要經受壓力和勞累,不然,我會痛苦不堪,甚至會殺死自己。
父親曾經也有過這樣的感覺;也許,這就是一種病,也可能,這是先祖們&mdash&mdash徒步的漫行者和基輔的朝聖者們,留下的遺傳瑕疵。
你别憂傷,也不要找我,我心中的事情完成以後,就會回來。
每晚,當我在幹草垛裡或是漁夫的窩棚裡躺下的時候,我都會想你。
我很思念你,可我那難以停歇的雙腳和永不安分的大腦,卻老是驅趕着我不斷前行。
看來,生命,也許就是一種并非完滿的事實存在,所以,每一個呼吸着的生命&mdash&mdash都是奇迹和例外。
每當我驚詫莫名時,每每想起自己可愛的母親和無以為報的父親,内心也就釋然和舒坦了。
伊戈爾 * * * 12月31号這天,一則消息傳到莫斯科,伊戈爾·基爾畢奇尼科夫沒了,死在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所監獄裡。
他是同一夥搶劫快速列車的匪徒一起被抓捕的。
入獄後,他患上了熱帶瘧疾。
所有的匪徒都被判了絞刑。
由于基爾畢奇尼科夫一直在地上打着滾,嘴裡不停說着人之将死時的胡言亂語,沒辦法走上絞刑架,所以就給他吃了毒藥,而他那時,已經完全不清醒了,根本就搞不清自己是死是活,就這樣咽了氣。
他的遺體,跟那些被絞死的匪徒們一起,被扔進了滿是淤泥的亞馬孫河,漂到太平洋上去了。
絞刑架就立在亞馬孫河岸,行刑完事後,也連同上面的死者一起扔進河裡;絞刑架上緻命的絞索拖着那些屍體,沿河漂流而下。
面對蘇聯政府的質問,要求對一個不可能成為罪犯、而因某種原因誤入匪幫的人,說清楚迫害過程,巴西政府回應說,巴方根本就不知道基爾畢奇尼科夫在其手中;正在抓捕時,他拒絕說出自己的姓名,而後來,他就病倒了,審訊期間一直都沒有清醒過來。
* * * 瑪麗雅·亞曆山德羅芙娜把新的骨灰盒,安放在銀松林的&ldquo憶屋&rdquo中,同她丈夫的骨灰盒挨在一起。
骨灰盒上刻有幾行字: 伊戈爾·基爾畢奇尼科夫。
29歲遇難。
以太通道的發明者&mdash&mdash阿尤納人、法·基·波波夫和其父親的信徒。
永遠懷念和哀悼,這位新自然的建築師,永垂不朽。
*** (1)普特:俄國計量單位,1普特為16.38千克。
(2)應是前文提及的爾紮夫斯克。
&mdash&mdash原注 (3)引文中所有的編譯者,均指《阿尤納之歌》的編譯者。
(4)最古老的東正教修道院。
這就是&ldquo憶屋&rdquo,裡面安放着那些逝去的人們的骨灰盒。
一位頭發灰白,曆經歲月滄桑而更顯美好的婦人,和一個年青人一道,走進了那屋子。
巨大的廳堂裡,他們靜靜地朝遠端走去,四周思念和哀傷的光芒幽幽,如藍色的海洋,靜寂安詳。
骨灰盒排排林立,如同盞盞冥燈,透出微微亮光,依稀照在通向莫名時空的路上。
骨灰盒上鑲着塊塊紀念靈牌。
安德烈·沃古洛夫。
失蹤于一次研究大西洋的水下科學考察活動。
骨灰盒中沒有骨灰,隻有一條血迹斑斑的領帶,是他在太平洋底工作受傷時留下的。
這條領帶取自他的女友。
彼得·克列伊茲科普夫,首顆月球登陸彈的制造者。
乘坐自制的登陸彈飛向月球,一去不回。
骨灰盒中沒有骨灰,隻有他兒時的一件衣服。
向偉大的科學和勇敢的意志&mdash&mdash緻敬! 華發婦人臉上陣陣驚容顯露,牽着那青年一路向前走過。
兩人在最裡端的骨灰盒前停了下來。
米哈伊爾·基爾畢奇尼科夫,緻力于研究繁殖物質之技術的探索者,物理學博士法·基·波波夫的助手,工程師。
遇難于被隕石擊中失事的&ldquo加利福尼亞号&rdquo上。
骨灰盒中沒有骨灰。
保存的是他所從事的人工飼養和培育電子的論著,和一绺頭發。
往下還挂有第二塊靈牌: 為了找尋喂養電子的食物,他丢了自己的性命也傷了伴侶的心靈。
逝者的兒子會完成父親的事業,以安慰母親那顆被父親耗盡而憔悴的心。
永遠銘記和愛戴這位偉大的探索者! 歲月不老、青春常在:總是期待在遲來的神奇生活中迎來新生。
瑪麗雅·亞曆山德羅芙娜·基爾畢奇尼科娃的青春已悄然流逝無痕,如今,那對丈夫的愛戀不再,轉而對25歲的大兒子伊戈爾,内心懷着無比強烈的母愛之情。
小兒子名叫列夫,仍在讀書,英俊乖巧,卻不如伊戈爾,令母親更加地憐惜和疼愛,更加地寄予希望。
伊戈爾的臉很像父親,其貌不揚,白晳而滄桑,但卻暗藏驚人的威嚴和剛毅。
瑪麗雅·亞曆山德羅芙娜,仍把伊戈爾當成了個小男孩,牽着他的手,向出口走去。
&ldquo憶屋&rdquo的門廳上面,挂着一塊方方正正的金色牌子,有一行銀灰色的鉑字: 對那些作用并毀壞機體的生理元素,如果缺乏足夠的認識,就會面臨死亡。
那屋子大門上方,立着一道拱環,寫有這樣一句話: 滿懷柔情地懷念吧,不要痛苦和悲傷:科學将會複活逝去的人,以慰藉你受傷的心。
那婦人和青年走了出來。
生機盎然的大地上,夏日的陽光燦爛歡喜。
停步張望,一個嶄新的莫斯科盡收眼底:這個奇迹般的城市,文化繁榮強大,人群忙碌、生活喧嚣,充盈着滿滿的幸福。
陽光直射,明亮而匆忙。
人們可着勁兒的歡笑,忘情勞作、醉心愛戀。
太陽的恩賜,惠澤衆生。
正是這太陽,曾幾何時,也照亮了米哈伊爾·基爾畢奇尼科夫前行的道路,去向那檸檬飄香的裡弗賽德市。
垂垂老邁的太陽,閃爍着令人心驚肉跳的興奮和快樂,如同天災即将臨世,好似宇宙孕育着殺機。
* * * 伊戈爾·基爾畢奇尼科夫畢業于羅蒙諾索夫學院,是一名電力工程師。
做畢業設計時,他的選題為:《地球電子環境下的月球爆發》。
母親把父親全部的書籍和手稿都給了伊戈爾,連同米哈伊爾·基爾畢奇尼科夫親自整理的法·基·波波夫的遺著。
伊戈爾閱讀了波波夫的著述、阿尤納人的珍貴文獻,鑽研了關于喂養和培育電子的全部現代科學猜想。
電子是一種活體存在,這一點世人已不再懷疑。
電子領域如今已被嚴格地确定為屬于微生物學科的範疇。
隻是,離取得有實際價值的成就仍有較大的距離。
阿尤納人裡伊戈的實驗,在現代實驗環境下又重新來了一遍,卻沒有獲得什麼理想的結果。
顯然,阿尤納人的文獻中存在某種不準确性。
某些關鍵的細微之處,被裡伊戈的父親忽略了,緻使電子不能像在裡伊戈那裡一樣,可以喂養繁殖和膨脹增大。
伊戈爾把探索宇宙的終極奧秘,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和追求。
但不像他的父親,不願盲目地在星際空間中,在構成以太的電子們的神秘生命中,去探尋那世界的本源内核。
他認為,根據阿尤納先哲的著述去喂養電子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并宣稱和闡明,按照阿尤納人那不精确的傳輸方法所進行的實驗并不成功。
伊戈爾覺得,除了采取生物學的方法外,還可以用電子技術的方法人工繁殖物質。
而要找到和掌握這種方法,就要用自己從未沾惹過女人之愛的青春,所擁有的全部熱情和創造力,去實現和完成。
這個夏天,伊戈爾早早地結束了在瑪蘭特教授實驗室裡的工作。
他在&ldquo以太結構&rdquo教研室給瑪蘭特教授當助手。
五月的時候,瑪蘭特教授赴澳大利亞訪友去了。
他的朋友叫托夫特,是位天體物理學家。
伊戈爾打算徹底放松休息下,好好享受下這個夏天,放飛一下自己的那些奇思妙想。
&ldquo休息,比創造更為有益。
&rdquo在給瑪麗雅·亞曆山德羅芙娜的一封信上,伊戈爾的父親曾經這樣寫道。
那時,他的父親還在凍土地帶的垂直坑道工地周邊,到處行走遊逛,也曾擔任過一段時間工地主任。
一早,伊戈爾就出了門。
他乘坐地鐵,穿行于地下,地面一路經過紅色凱旋門大道和五車站廣場,遠遠地來到了郊外,在新索科涅尼克鎮下了車,撲向那空氣清新的樹林。
漫步林間,伊戈爾靜心地感受着身上血液的沸騰,陶醉于思想的徜徉和意識的靜谧,也深深地沉浸在愛情即将襲來的苦惱之中。
世事無常。
一天,伊戈爾醒來,外面已是陽光明媚,好一個偉大而莊嚴的夏日。
母親還在沉睡,昨夜,她看書從傍晚直到深夜。
穿好衣服,伊戈爾讀了會兒晨報,聽見外面城市又緊張而驚人地熱鬧起來,于是決定出去走一走。
從自己的父親或遠古的祖先那裡,他繼承了一些習性,比如好運動遊逛,喜歡徒步丈量大地,也樂于親眼見識世事萬物。
可能,他的遠祖們,曾幾何時,背着口袋、拄着棍子,從沃羅涅日走向基輔,去那裡朝聖,要說是為了拯救心靈,到不如說是對異域他鄉充滿了好奇;可能,還有什麼别的&mdash&mdash不為人知的原因。
而即便是在區裡這麼一個狹小的地方,四下裡走走,這樣的力所能及之舉,伊戈爾也照樣心滿意足。
地鐵把伊戈爾送到奧斯坦基諾,将他一個人孤零零地留下了。
伊戈爾來到雜草叢生的田間小道,脫下帽子,開始喃喃地哼吟起快要忘卻的詩句,那些他曾在母親的書上看到過的: 人潮人海中,我忽近忽遠、親疏莫辨, 邁步行走間,我無欲無求、離合難言。
後面的他不太記得了,可卻想起另外一首來: 你的愛人,命喪遙遠的他鄉, 如同石子,掉入了井塘。
骨灰盒裡,惟一绺卷發靜躺, 他的頭顱,不知在何方。
伊戈爾的母親嘴裡時常念叨着這首小詩,那一時刻,對丈夫的思念,無比痛苦地揪着她的心,她想從孩子的身上,從這首普通的小歌謠裡,獲得些許寄托和安慰。
&ldquo那麼,&rdquo伊戈爾自言自語道,&ldquo可是,以太到底孕育着什麼呢?&rdquo在草地上,他躺下身來。
&ldquo那真是隻有鬼才知道了!&rdquo 陽光輕撫着毛絨絨的大地,大地揚起她獨有的生機:綠野紅花,叢林密蓋,風起雲湧,山崩地裂,和北方絢麗的極光。
伊戈爾漫不經心地望了望天上的太陽&mdash&mdash突然,一股熱流從胸膛湧出,直達腦海。
他站了起來,一時間愣在了那裡。
就好像,被一個迷失的可愛女子,突然從背後給抱住了,匆匆然,倏爾又跑開了。
那一刹那的溫存,令他心中蕩起層層漣漪,一時間思緒紛飛、頭暈目眩,好似流星劃落天宇,令人神魂蕩漾。
這一刻,是如此的奇妙和瘋狂,就宛若嬰兒噙住了母親的乳頭,也仿佛少女受孕着胎的瞬間。
無盡的陶醉和沉迷浸透他的心田,如同怒放的花朵,向大地母親,撒落孕育生命的粉末。
這股莫名其妙的感覺消散後,伊戈爾甚是懊惱和沮喪,大吼了一聲,徑直從這個偶遇之地站起來,走了。
可是随後,那些模糊不清的思想和念頭,又漸漸回聚他的心頭,就像一些頑皮的孩子,在外面玩累了,精疲力竭的樣子,可又心不甘情不願地應和着母親的召喚。
* * * 元月4号,《知識工作者報》上刊載了這樣一則簡訊: 生命的發電站 經過連續數月的不間斷工作,在瑪蘭特教授的以太實驗室,青年工程師格·基爾畢奇尼科夫在人造以太領域,進行了很有意思的實驗。
基爾畢奇尼科夫工程師的實驗思想是,通過改變或轉換電磁場的高頻率,能夠殺死物質中的活電子;衆所周知,正是這些死電子,組成了以太的軀體。
為殺死電子,需要發生轉換的電磁場,在1秒鐘内,進行不小于10的12次方數的高頻振蕩。
一斑窺豹,由此可見,基爾畢奇尼科夫工程師技術手段的尖端性,實在高明非凡。
太陽本身,就如同一台基爾畢奇尼科夫式的高頻振蕩器,在其具有強大幹擾能力的複雜表層系統的作用下,光線被分解成了能量組合元素,如壓力機械能,化學能,電能,等等。
凡此種種能量,基爾畢奇尼科夫僅取其一,那最需要的&mdash&mdash電能,并把這一能量,通過由菱形濾色鏡和微電流導流儀組成的特殊裝置,聚集在一個非常狹小的空間内,并使之達到實驗需要的振蕩頻率。
電磁場,其本質就是電子集群的場所。
基爾畢奇尼科夫強制性地使電磁場發生快速振蕩,從而使構成電磁場的活電子開始死亡;這樣一來,電磁場就轉變成了以太&mdash&mdash大量死電子軀體構成的力學意義上的介質體。
制造出一定數量的以太場域後,基爾畢奇尼科夫便将某種普通的物體(比如自記式瓦特計)放入其中,結果這一物體3天後就膨脹增大了兩倍。
在該自記器物質體内,其變化過程是這樣的:自記器體内的活電子,以其周圍大量的死電子軀體為食,結果就快速地繁殖起來,其數量也因此急劇增長。
而這就引起自記器這一物質體本身發生膨脹和增大。
活電子吞食完以太後,其繁殖活動和數量增長也就停止了。
在自身研究的基礎上,基爾畢奇尼科夫确信,太陽的山嶺中誕生了數量多得令人難以置信、格外活躍的活電子;不過,正是由于這些數量異常龐大的電子聚集在了相對狹小的空間,因而彼此間為了争奪食物,引發了可怕的争鬥,進而導緻活電子大量死亡,幾乎所剩無幾。
電子間的口糧之戰使得太陽的活動異常頻繁和激越。
太陽的物理能量,可以說,有其社會原因,即活電子的相互競争。
太陽山嶺中的活電子存活的時間僅有百萬分之一秒,電子之間的戰争是殘酷無情的弱肉強食混亂狀态,當一些電子被比其壯實的敵人消滅時,那些敵人則可能被更為強大的對手擊斃,如此循環往複。
一些電子剛剛吞下敵人的屍體,瞬間就被殺死了,而獲勝的兇手将其吞下時,連同其體内未來得及消化的先前被殺死的電子屍體也一并吞食了。
太陽内部電子的活動異常激越,緻使大量的電子被擠壓了出去,飛入了宇宙空間,時速高達每秒30萬公裡,從而引發了光線效應。
不過,太陽内部如火如荼的戰争,似閃電驚雷,如毀滅地獄,以至于所有被擠壓出來的電子,均是死物,并且要麼沿着它們活着時運動的慣性,要麼因由其敵人的打擊之力而飛行。
不過,基爾畢奇尼科夫堅信,盡管極其罕見&mdash&mdash億萬年難遇,活電子能夠活着逃離太陽。
如此,那一活電子周圍就存有一個以太&mdash&mdash一個食物豐沛的場所,而這枚電子也就成了新的行星之父。
接下來,基爾畢奇尼科夫打算大量地制造以太,生産地主要選擇在高空大氣層,那裡更接近太空,電子也就沒那麼活躍,便于用更少的能量去攻擊它們。
基爾畢奇尼科夫成功地獲得了人造以太的新方法,其中的關鍵就在于電磁軌道,裡面充斥着足以殺死電子的高速振蕩頻率。
高頻電磁軌道從地球發射到天空中,如同一根管子連接着天與地,管道中,由于太陽光線的壓力而被擠壓出來的死電子,形成一股洪流,直奔地球表面大地而來。
在地球表面,安裝了一些特殊的設備,來收集以太。
然後,将這些收集到的以太,用于喂養那些需要體積增大的物質。
基爾畢奇尼科夫工程師還進行了反向實驗。
在高頻電磁場對某一物體的作用下,他似乎是打算消滅這個物體,并最終讓那物體完全消失了。
顯然,通過擊殺物體内部物質中的電子,基爾畢奇尼科夫消滅了物質最内裡的本質核心,畢竟隻有活電子,才是構成物質的粒子,而死電子則就成為以太了。
借助這種方法,基爾畢奇尼科夫把不少物體轉變成了以太,其中就有他最初&ldquo喂養&rdquo的自記式瓦特計。
總體來看,基爾畢奇尼科夫全部的實驗表明,在他的發明中,人類獲得了多麼巨大而驚人的創造力和毀滅力。
在基爾畢奇尼科夫看來,隻要不間斷地向地球提供從太陽中流出來的以太,地球就能夠不斷地增長,其物質體的體積和比重都會不斷變大。
這樣,人類的進步就有了保障,曆史樂觀主義也就有了物質基礎。
基爾畢奇尼科夫說,他的發明是對太陽作用于地球之活動原理的全真模仿,他隻是對太陽的活動過程進行了加速而已。
這些震撼人心的發明,令人不由得想起法·基·波波夫的名字,他給我們留下了驚人的科研成果,同時還有,最直接也是最後的一位,那就是發明者的父親,奇異而悲劇地死去的工程師米哈伊爾·基爾畢奇尼科夫。
* * * 曾經,在大茲拉托烏斯金斯基胡同,坐落着農民中央大廈的地方,如今,高高地聳立着一幢很有趣的房子:外牆為棕色,屋頂呈穹形&mdash&mdash像倒扣過來的玻璃杯,風格莊嚴而肅穆。
這幢房子裡,各種各樣的居民都有,其中就有伊戈爾·基爾畢奇尼科夫一家:加上他的母親和弟弟一共三人。
經過數月的艱苦奮戰,基爾畢奇尼科夫鞏固了自己所取得的勞動成果。
他親自繪制了一卷又一卷的圖紙,架起的以太通道也越來越精确,越來越容易。
那源自古老的阿尤納人幾近實現的夢想,承載着他的父親拼命追尋的希望&mdash&mdash這通道終于成為宇宙中最強大的傳輸裝置,它一頭鈎挂連接着地球,與之呼吸同在,與其生命共舞,拖着她以宇宙速度漫步和飛旋。
基爾畢奇尼科夫工作時,仿佛在彈奏美妙的樂音,也好似墜入了愛河,感覺自己對那缥缈神異、難以把握的溫柔軀體充滿了無限的渴望,那令人抵死纏綿和迷戀的以太。
在寫一篇名為《論給電子額外提供食物的可能性和規範》的說明性文章時,他感覺餓得慌,一時間胃口大開,年輕而厚實的雙唇不由自主地嚅動了起來,紅潤鮮亮,饞涎欲滴。
他拒絕了新聞報刊記者的采訪,許諾近期會把自己的一些科研成果公之于衆,并将公開演示一下自己的實驗。
某天,伊戈爾·基爾畢奇尼科夫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可突然又醒了過來。
正是午夜時分&mdash&mdash天色幽深而神秘,夜空如常,籠罩着生命脈動的大地。
在這個令人緊張而壓抑的時刻,不由憶起不知是誰寫下的一些詩句: 陣陣電流劃過脊梁, 心内專注而又慌張, 這夜色蕩漾着迷亂, 溫潤而神秘的浪漫。
此時此刻,正當是人搞點創作,或是傳宗接代的良機,有人敲響了伊戈爾的房門。
顯然,來訪者是一位親近或重要的人,甚至獲得了一向嚴肅的母親的許可,在兒子工作和幹活時,她向來要求保持絕對的安靜和禁止打擾。
&ldquo進來吧!&rdquo伊戈爾略略地轉了下身。
來了位稀客&mdash&mdash瓦蓮金娜·克洛霍娃,克洛霍夫工程師的女兒,他是伊戈爾的父親在凍土地帶打垂直隧道時的同事和朋友。
瓦蓮金娜年方二十,這是個需要作出決定的年齡:到底要做些啥呢?是找個人談戀愛,還是把自己愛的力量狂熱地投入對世界的認識?抑或,是否生活對你太過恩寵有加和多姿多彩,打算成為左右逢源的寵兒呢? 我們對此不太明了,想必應該是那麼回事。
科學成了生命的生理激情,是每個人都無法擺脫和回避的本能,就像性愛一樣。
瓦蓮金娜·克洛霍娃一臉的困惑,何去何從,實在兩難。
躁動不安的青春,焦渴難耐的眼神,輕盈放飛的心靈,卻迷失了目标和中心,唯有緊繃的肌肉和沸騰的血液,暗藏着壓抑的力量和激情。
瓦蓮金娜·克洛霍娃是如此美麗和迷人。
少女的臉龐,些許靈動和迷茫,思緒空靈而漂移,神色變幻莫測,時而毅然決然,時而猶豫慌張。
這青春,多麼的絢爛和閃亮。
&ldquo哦,瓦莉娅,是你呀,有什麼要跟我說的嗎?&rdquo伊戈爾問道。
&ldquo也就随便聊聊呗!你是不是一直都很忙啊?&rdquo瓦蓮金娜回了一句。
&ldquo沒有,跟平常沒什麼兩樣:說忙也不忙!我過得懵裡懵懂的;自個兒也不明白,我到底能成啥事兒呢!&rdquo &ldquo你的成就很大呀,伊戈爾!你實在是太謙虛了!&rdquo &ldquo不是這麼回事兒,瓦莉娅,真不是這麼回事兒!我還發現了某種東西,那真是令人心悸和窒息呀&hellip&hellip&rdquo &ldquo什麼東西?還是跟以太通道有關嗎?&rdquo &ldquo不,完全是另外一碼事兒。
以太通道&mdash&mdash壓根兒就不值一提!&hellip&hellip那個,就像宇宙一樣,瓦莉娅,誕生出來了,并且還正在成長,就如同物質,于混沌的深處、遊離的邊緣和世界的原點,開始有了呼吸和命運!瞧瞧,瓦莉娅,這種感覺,多麼神奇和美好!不過,我也隻是有那麼一點點感覺而已,目前還是一無所知&hellip&hellip唉,不說這個了!你父親如今在哪兒?&rdquo &ldquo父親在堪察加&hellip&hellip&rdquo &ldquo什麼,人們還在那顆倒黴的小星星上打孔嗎?真是活見鬼了,甚至我都厭煩那顆該死的流星了!自她從天而降以來,這都多少年的事了,那時我父親還在世!&hellip&hellip&rdquo &ldquo是呀,都還在打着孔呢,葉戈魯什卡!&rdquo &ldquo哦,那他們發現些什麼沒有,你父親的信上說了嗎?&rdquo &ldquo說了,發現了由多種金屬構成的合金,隻是,那些金屬人們早就知道了。
&rdquo &ldquo這樣啊,信上還說了些什麼?&rdquo &ldquo還有就是,找到了某種圓形的物體&hellip&hellip&rdquo &ldquo哦,什麼樣的?快告訴我!&hellip&hellip&rdquo &ldquo那顆圓球,可頑固了,任何機械加工都拿它沒轍,所有的化學試劑對它都無用。
不動不響地絕對中立,自始至終死硬到底!&rdquo &ldquo喲呵,還有這事兒!瓦莉娅,你是搞化學的,你覺得,那是個什麼東西?&rdquo &ldquo啊呀,我那點本事,可當不起,伊戈爾,你就别逗我了,好嗎?我是想問你來着。
&rdquo &ldquo鬼才知道那是個什麼東西!那個深坑裡,甭管有沒有什麼東西,沒準兒哪天就迸出萬丈光芒,興許還飛出成群結隊的流星來!&rdquo &ldquo那,伊戈爾,你打算什麼時候将你的以太通道公之于世呢?&rdquo &ldquo這有什麼,随時都可以。
我得先把這本小冊子弄完再說。
&rdquo &ldquo你打算把它獻給誰呢?&rdquo &ldquo那肯定得獻給我的父親,工程師米哈伊爾·基爾畢奇尼科夫,向這位朝聖者和電氣師緻敬!&rdquo &ldquo這實在是太好了,伊戈爾!真的好神奇呀,這簡直就是傳奇故事嘛&mdash&mdash向朝聖者和電氣師緻敬!&rdquo &ldquo是呀,瓦莉娅。
我不記得父親的樣子了,隻知道他是個沉默寡言的人,起得也很早。
就那麼奇奇怪怪地死了,要知道,以太通道在他手上,差點兒就搞成功了!&rdquo &ldquo是呀,伊戈爾!你母親如今也成老大娘了!&hellip&hellip你可不可以,送我一程呢?是有點晚了,可夜色正美&mdash&mdash我可是專門悄悄地溜到你這兒來的。
&rdquo &ldquo我送你,瓦莉娅。
隻是,不想走遠了,我想多睡會兒覺。
還有兩天,這本小冊子就得交稿付印了,我卻才完成了一半。
寫寫畫畫,真是非我所好呀,倒是情願幹點什麼實實在在的事兒&hellip&hellip&rdquo 他倆穿過門廳,乘坐電梯而下,來到了戶外。
夜風蹒跚,疲憊綿軟,四下緩緩遊弋。
高天之上的月亮在靜靜地漫步。
或許,此時,工程師克列伊茲科普夫冰封的軀體就躺在那裡,永遠孤零零的一個人。
伊戈爾和瓦莉娅手挽着手,并排而行。
身邊這位迷人的姑娘,多麼地溫柔善良和甜美芬芳,伊戈爾心中不由蕩起陣陣漣漪,一時浮想聯翩,但很快就又平息了,如同漆黑的曠野上刮過的一陣亂風,剛欲起卻又飄散了。
不過,伊戈爾不光是用腦袋在思考和創造,連同他的心髒和血液也是如此,所以,瓦蓮金娜,在他那裡,不過是引起了些許心煩意亂的愁緒而已。
他内心的力量不在這裡,而是要投往他方。
莫斯科進入了夢鄉。
遠處依稀傳來機器模糊的轟鳴聲。
月亮清醒地高挂天穹,在向人招手緻意,呼喚去那星際深淵飛行、遨遊和盡情呼吸。
伊戈爾握了握瓦莉娅的手,張了張嘴想對她說點什麼,那姗姗遲來的初情話語,那一生隻說一次的真情告白,卻終究欲言又止,什麼也沒說就默默地回家去了。
母親已經睡着了,繪圖台倒是還在哀怨地等候着他。
脫下了鞋,關上了燈,伊戈爾突然想起克洛霍夫在堪察加那顆隕石上撿到的東西&mdash&mdash那顆一聲不吭的圓球,那個砸不爛也熔不化的怪東西。
&ldquo那是被壓實了的以太!&rdquo伊戈爾突然吼了起來,&ldquo電子的屍體,彼此擠入了對方的身體!這&mdash&mdash它們确實難以再接受任何其它的東西&mdash&mdash才是最原初和最絕對的死亡!&rdquo 伊戈爾蓋好被子,半睡半醒間朦胧地想起,&ldquo那,是什麼東西把以太給擠壓密實了的呢?&rdquo然後,就睡着了。
他夢見了一本巨大而精美的書,自己卻變成了一個7歲的小男孩。
在一頁書的中間部位,他看到了這樣一些句子: 生命,是一種有瑕疵的存在,每一生物都竭力想做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情,于是乎,生機盎然的自然界就充滿了種種,難以言明和說清的,在宇宙中也是獨一無二的現象。
正如,将死的電子,欲要在以太中找尋自己新娘的屍身,興許會遊曆遍整個宇宙并與之産生聯結,也會碰到比重異常巨大的石頭并與之親密接觸,而它自個兒也會因陷入絕望的深淵和孤寂的中心,慢慢地死去。
那石頭的模樣,有地球距離銀河之遠那般巨大。
到時,就讓那專家學者,對着那顆挂在天上毫無生機的石頭,挖空心思地去猜測揣摩吧!&hellip&hellip祝願那思想的誕生吧,它強大得,能夠容納下宇宙駭人聽聞的複雜性和可怕驚人的缺陷美! 醒來後,伊戈爾永遠地忘記了自己的夢,一生都沒有再想起。
* * * 3月20号這個日子,白天不應是那樣長久,夜晚也不該這麼短暫,可朝霞卻在午夜的淩晨1點時分就染紅了天際。
連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們都不曾記得,何時曾有過這樣的一天。
可這一次畢竟還是發生了。
莫斯科城裡,人影綽綽,紛紛把家還,有的看戲歸來,有的下了夜班,有的不過斷了閑聊而已。
當晚,在國家音樂劇院的大廳裡,來自維也納的著名鋼琴家沙赫特邁爾舉行了一場音樂會。
他那幽沉如臨深淵、纏綿似水圍繞的音樂,蘊藏着宏大而驚人的情感,是悲痛欲絕,還是神魂颠倒,均難以言傳&mdash&mdash讓聽衆無比震撼。
人們默默地走出劇院,心情跌宕起伏,對生活中那些陌生而未明的起落浮沉,既忐忑不安,又興緻盎然。
這種種感覺,皆在沙赫特邁爾本真的音樂語言中予以述說和呈現。
綜合技術博物館裡,剛從登陸月球的半途返回的馬克斯·瓦利爾,在十二點半鐘結束了自己的科學報告會,他設計的火箭在計算上出了問題;另外,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狀況,與從地球的角度所觀察和推測的,完全是兩碼事兒,所以瓦利爾就返了回來。
瓦利爾報告的現場氣氛異常熱烈,人們為這次偉大的嘗試,激動不已,豪情壯志陣陣湧上心田,散場後,仍高談闊論、喧嚣沸騰,如同洪流,把莫斯科席卷。
看來,瓦利爾和沙赫特邁爾的聽衆差别真是非同一般。
而此一時刻,斯維爾德洛夫廣場上空,亮起了一個藍色的光點。
秒瞬間,這光點就變大了10倍,并開始散發出藍色的螺旋光圈。
那光點靜靜地在空中旋轉,好似要解開和理清藍色光流中的那些線線團團。
一束光線射向地面,看上去,有些顫顫巍巍的,軌迹曲折緩慢,好似阻力重重,正努力突破,艱辛前行。
最後,那束藍色光柱,如同一團死火般黯然地懸立在大地和虛空之間,熒熒光亮幾乎微弱難見,而藍色的霞光卻照亮彌蓋了天幕。
一時間,所有的影子都消失了,世人大為驚慌和恐懼:大地上所有的物體,僵直靜立,仿佛陷入了萬籁無聲的泥濘和汪洋中&mdash&mdash影子也就此沒了。
自從莫斯科城築成以來,這是有史以來的頭一遭,全城鴉雀無聲、寂然一片:交談的,言詞戛然而止;沉默的,更是一聲不吭。
所有的動作,都停了下來:走動者,忘記了前行的道路;站立者,也不記得身在何處、意欲何為。
空蕩蕩的靜谧和藍色的智慧光芒共在,相互交織着冷凝于大地之上。
無邊無際的寂靜,仿佛,唯有那詭異的霞光在獨自吟唱,聲音單調卻又溫柔親昵,就像我們童年時蛐蛐兒的叫鳴。
春天的氣息裡,每一嗓叫聲都是如此清脆和鮮嫩&mdash&mdash從大劇院的圓頂處,傳出了一聲女子刺耳的驚叫:這壓抑和緊張,有人的心靈難以再扛,為擺脫那迷人的誘惑,劇烈地動彈了一下。
瞬時,夜深人靜的莫斯科,整個兒地猛然活躍起來:司機們點燃了發動機,走動者再次邁開了步子,交談者言語漸次激越,沉睡者頓時醒來并撲向街頭,衆人皆舉目望向天空,激動不已,腦子都有些不靈光和卡殼了。
然而,藍色的霞光,漸漸消散和熄滅。
黑暗從地平線的邊緣升起并彌漫開來,螺旋光圈開始回卷,縮進了銀河的深處,最後,隻有那明亮的藍色星點靜靜地在旋轉,卻也開始慢慢合上她那靈動的雙眼。
都消失了,異象不再,如夢似幻,痕迹渺然。
隻是,那一雙雙仰望天空的眼睛,久久不願回轉,惜别那餘晖漸去的藍色星點&mdash&mdash那星點已無蹤無迹,天空中往常的星河飄蕩如故。
盡管,到底是怎麼回事,沒人知曉,但此刻,世人卻頓感莫名的無聊乏味和空虛落寞。
* * * 一早,各級《消息報》上都刊出了一則對工程師基爾畢奇尼科夫的專訪。
關于籠蓋全球的深夜霞光的說明 發生天空光學異象的當晚淩晨4點,本報記者費盡千辛萬苦,潛入了瑪蘭特教授的微生物實驗室。
在那裡,記者見到了正在沉睡的格·米·基爾畢奇尼科夫,這位著名的工程師,是繁殖物質的儀器&mdash&mdash那名為&ldquo以太通道&rdquo的發明之設計者。
格·米·基爾畢奇尼科夫臉上滿是倦容,還殘留有些許的淚痕。
(這,也許是我們那位同事的誇張吹噓,要不就是,由于昨夜發生了那樣的事情,大家的神經都高度亢奮,就胡編亂造。
&mdash&mdash編輯注) 我們的記者沒敢打擾這位疲憊不堪的發明者,不過,實驗室的狀況說明了一切,當天晚上的實驗結果一目了然。
除了那些制造以太通道和集蓄死電子的必要儀器外,桌子上還擺着份發黃的舊手稿。
攤開的頁面上寫着這樣一句話:&ldquo技術人員如今要做的是,就像畜牧工人養豬一樣,喂養繁殖鐵、金和煤。
&rdquo這話是誰留下的,記者目前尚不能确定。
一個光彩閃閃的物體,擠占了實驗大廳的半壁空間。
仔細審視,這東西有點像鐵做的。
這個鐵家夥的外觀&mdash&mdash近似規則的立方體,長寬高均是10米大小。
難以想象,如此巨大的物體是怎樣弄進來的,畢竟實驗大廳的門窗尺寸還沒這東西的一半大。
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這個鐵家夥不是從外面搬進來的,而是就在這個大廳裡長起來的。
這一猜測,從那些與手稿擺放在一起的實驗記錄來看,也的确如此。
實驗記錄上有格·米·基爾畢奇尼科夫的筆迹,寫明了實驗前該物體的尺寸:&ldquo一塊軟鐵,長寬高各10厘米大小&mdash&mdash1小時25分鐘,最佳電壓。
&rdquo除了這句話,記錄上沒寫别的。
很明顯,在兩到三個鐘頭裡,鐵塊的體積就增大了100倍。
這就是以太電子食物的力量。
實驗大廳裡一直響着某種舒緩而平穩的聲音,剛開始時我們的記者對此并沒有留意。
整個大廳都亮堂起來後,我們的同事發現,在那鐵家夥旁邊的地闆上,坐着某種怪物。
在那叫不出名堂的怪物旁邊,擺着一些破損儀器的複雜部件,看上去像是被電烤煳了的樣子。
那動物不斷地輕聲呻吟着。
記者給它拍了張照片(見下面)。
那家夥看上去,高頂多1米,寬不過半米許;身體呈紅黃色,整體外形像個橢圓;沒發現長有視覺和聽覺器官;擡頭張開巨大的嘴巴時,可以看見森森黑牙,每顆長約4到5厘米;四條肢掌粗壯矮短(四分之一米長),上面肌肉橫布;掌爪一圍至少半米大小,末端有一些強壯有力的爪趾,貌似彈性十足、閃閃發亮的矛頭;那怪物站起來時,露出一條粗壯有力的尾巴,尾端晃動着三顆亮閃閃的齒狀物;那巨口裡的牙齒,像一顆顆的螺絲釘,轉動個不停。
這頭可怕而恐怖的東西結構異常地堅固和牢實,給人印象簡直就是一塊活生生的金屬生物。
實驗室響起了這個怪物咕咕的嘶鳴聲:看來,這家夥是餓了。
這東西,毋庸置疑,就是基爾畢奇尼科夫人工喂育和飼養起來的電子。
在這篇報道的末尾,本報編輯部借此機會,向廣大讀者和我們的國家表示祝賀,祝賀科學天才取得了新的成就和勝利,同時,我們非常高興和倍感榮耀,這勝利的成果有幸歸于蘇維埃年青的工程師。
人工培育鐵,甚至廣泛地繁殖物質,将使蘇聯相對于這個世界的其餘部分,相對于資本主義世界的部分,擁有明顯的經濟和軍事上的優勢。
而如果資本主義具備時代的認知情感和曆史的理性智慧的話,那麼它如今就應該無條件地向社會主義俯首屈從。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帝國主義從來也沒有這樣寶貴的素質。
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和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已經采取相應措施,确保格·米·基爾畢奇尼科夫的發明為國家所獨享。
格·米·基爾畢奇尼科夫,是一名黨員,也是青年共産國際執行委員會的成員之一,早在幾個月前,政府已征得他的同意,為了國家的利益,獲得其轉讓的全部發明和設計,并且是無償的。
當然,政府也将全面而充分地保障格·米·基爾畢奇尼科夫今後的研究工作。
今日中午1點,格·米·基爾畢奇尼科夫,将與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恰普林同志會面。
莫斯科,這個社會主義世界的新巴黎,整個城市都被這篇報道鼓噪得瘋狂起來。
無論是大街上,俱樂部裡,還是課堂上,這個城市處處生機煥發、熱情高漲、輿論沸騰,人們言談所及,無論巨細,都與基爾畢奇尼科夫的工作息息相關。
日子變得陽光燦爛無比,殘雪消融,陰霾一掃而空,強烈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希望在人們胸中湧現和膨脹。
日頭漸近中天,人們腦海裡那光明而輝煌的未來,越發地明晰和璀璨,恰似彩虹滿天,如同宇宙在懷,又像宏大的心靈中含納着藍色的巨壑,可以擁抱下整個自然,也仿佛将牽手懷擁那美好的新娘。
這科技勝利的喜悅,讓人們興奮得語無倫次,這天,每個人都倍感神聖貴氣和無上榮光。
這是怎樣的日子和時刻,直面偉大科技革命的前夕,叩響空前社會富足的門環,何時能比今朝,更為幸福榮耀和神聖莊嚴? 《莫斯科晚報》刊出了一篇文章,介紹一個名叫&ldquo發電機&rdquo的工廠職工大會的情況,伊戈爾·基爾畢奇尼科夫曾在這家工廠幹過兩年的大學實習工作。
人民委員會主席恰普林和基爾畢奇尼科夫親臨大會現場,受到全場8000名工匠師傅和技術專家的一緻歡迎,全都起身站立着。
基爾畢奇尼科夫,就以太通道的發明和最近如何進行工業開發這一主題,在大會上做了場報告。
他從阿尤納人在這方面的開拓談起,接着詳細地介紹了法·基·波波夫,這位理應被同樣視為以太通道的發明者的科研成就;然後講述了自己父親的科學探索曆程;最後,簡短地提了一下自己的工作,指明這是在前輩們幾近成功的基礎上完成的。
恰普林同志在大會上指出,政府打算采取措施,讓基爾畢奇尼科夫的發明,給社會創造最大的利益。
工匠師傅們攙扶着基爾畢奇尼科夫和恰普林的手,穿過一排排的發動機和車床,一直送到轎車旁。
恰普林去克裡木了,而基爾畢奇尼科夫則去了大茲拉托烏斯金斯基,回他母親那裡。
* * * 像過去的舊時一樣,女人們如今也披上了鬥篷,穿上了齊身的連衣裙,把秀腳和香肩隐藏。
愛情,真是一種稀罕的情感,然而,卻被視作智力高操發達的标志。
男女的童貞成為一種社會道德規範,連那個時代的文學都在緻力于塑造新人形象,這新人不輕易談婚論嫁,可愛情那難以抗拒的本能誘惑,卻必須得有所釋放,不過,卻不是以同居的方式,而是要麼獻身科學創造,要麼甘于社會建設。
忙碌于建設社會和改造自然的人類,已邁過了恣情縱欲的兩性生活時代。
又是一年的新夏。
伊戈爾·基爾畢奇尼科夫被以太通道折騰得疲憊不堪,對那些遙遠而朦胧的現象也無助地憂愁起來。
在他身上,這種狀況可不止一回了。
他又開始漫遊閑逛起來,陶醉在自在獨處的安逸和甯靜中,打發着無所事事的日子。
在奧斯坦基諾,在銀松林公園,在他鐘情的拉多加湖,處處留下他徘徊的身影和足迹。
&ldquo你呀,伊戈爾,該戀愛了!&rdquo朋友們紛紛勸告,&ldquo你呀,就讓那美好的俄羅斯姑娘給纏上吧,她的發梢可散發着青草的芬芳!&hellip&hellip&rdquo &ldquo得了吧,你們!&rdquo伊戈爾回了一句,&ldquo這檔子事兒,我是稀裡糊塗的,整不清楚!要曉得,我可一天到晚都沒閑着,也累不趴下&mdash&mdash每天都工作到清晨,腦筋都嘎嘣作響了,可卻毫無睡意!&rdquo &ldquo那你就結婚吧!&rdquo大夥兒老是這麼勸他。
&ldquo還沒到那時候呢,到時實實在在地愛上了,平生頭一回,終身也無悔,那時再&hellip&hellip&rdquo &ldquo那要到什麼時候?&rdquo &ldquo到什麼時候&hellip&hellip我先去逛逛走走,再想想該愛上誰。
&rdquo &ldquo伊戈爾,你可真是個奇怪的人呀!思想陳腐,卻又情感浪漫,你身上這兩種怪味,可真&hellip&hellip一個工程師,還是共産黨員,卻充滿了幻想!&rdquo 五月裡,是瓦蓮金娜·克洛霍娃的生日。
一整天,瓦蓮金娜都在讀普希金的詩,老是在哭泣:她也将年滿二十了。
傍晚的時候,她穿上了那件灰色的連衣裙,親吻了下手上的戒指,那是她父親的禮物,就開始等候伊戈爾母子和另外兩個女伴。
她收拾整理好桌子,房間裡飄蕩着金銀花的香味兒、原野的芬芳和清雅純潔的體香。
巨大的窗戶敞開着,透過它遠望,是一片青翠的天空,和森森高空之上的風起雲湧。
鐘聲響起,7點時分。
瓦蓮金娜打開鋼琴,随手彈起了沙赫特邁爾和麥特涅爾的幾首練習曲。
她有些恐慌,卻無法擺脫,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是痛哭一場,還是抿緊雙唇、不再幻想,無所适從。
春天,繁殖的欲望沸騰,自然界好不熱鬧,生命焦渴不安,迷失在昏昏沉沉的愛戀中。
瓦蓮金娜·克洛霍娃也受這股凡塵的力量所牽引,身陷其中,難以自拔。
無論詩歌,還是音樂,内裡靈動的心竅和别家的酸楚,都難以拯救她那青春的煎熬和痛苦。
她需要的,是親吻,而不是哲學,甚至也非美貌。
這個道理,她的本心如是,早已洞悉和明知。
到了8點,有人敲響了她的房門,給她送來了伊戈爾的一封電報。
上面的話怪怪的,些許玩笑,幾分冰涼。
随電報一起,還附有一首伊戈爾打小就喜歡的小詩: 天上的明月,是我的心意, 大地的青草,全部來贈予, 孤單的身影,還一文不名, 可卻為了你,我毫無吝惜。
瓦蓮金娜還沒理出個頭緒,可嘻嘻哈哈的女伴們,就沖進了她的房間。
夜裡11點,匆匆打發走女伴們後,瓦蓮金娜就上伊戈爾家去了,心内陣陣悲苦絕望,黑壓壓、沉甸甸。
瑪麗雅·亞曆山德羅芙娜給她開了門。
伊戈爾已經整整兩天沒在家了。
瓦蓮金娜看了下電報,上面的地址标明是從彼得羅紮沃茨克市發出的。
&ldquo我還以為,他今晚會上您那兒去呢!&rdquo瑪麗雅·亞曆山德羅芙娜說道。
&ldquo沒有,他沒到我那兒!&rdquo 兩個女人相坐無言,暗自思念,略略妒忌,沉浸在同一的痛苦裡。
* * * 這年8月,瑪麗雅·亞曆山德羅芙娜收到了伊戈爾從東京寄來的一封信。
媽媽!我很好,也有所收獲。
我的工作快要接近尾聲了。
丈量大地、四處遊曆,享受不同的陽光,欣賞異樣的地質地貌,我的思路更加開闊和靈活了。
我如今對父親有些理解了。
要打開思路激活思想,需要外部的力量。
這些力量就散落在大地上的條條道路中,但要尋找它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就像置身于傾盆大雨中一樣。
我在做什麼和要找什麼,你是知道的,就是那世界的本源,那孕育宇宙的土壤。
這一想法,源自古老的哲學推論,如今成了現時的科學任務。
應當有人來承擔和完成這個任務,而我就擔下來了。
此外,你也曉得,我身上那些精力旺盛的肌肉,需要經受壓力和勞累,不然,我會痛苦不堪,甚至會殺死自己。
父親曾經也有過這樣的感覺;也許,這就是一種病,也可能,這是先祖們&mdash&mdash徒步的漫行者和基輔的朝聖者們,留下的遺傳瑕疵。
你别憂傷,也不要找我,我心中的事情完成以後,就會回來。
每晚,當我在幹草垛裡或是漁夫的窩棚裡躺下的時候,我都會想你。
我很思念你,可我那難以停歇的雙腳和永不安分的大腦,卻老是驅趕着我不斷前行。
看來,生命,也許就是一種并非完滿的事實存在,所以,每一個呼吸着的生命&mdash&mdash都是奇迹和例外。
每當我驚詫莫名時,每每想起自己可愛的母親和無以為報的父親,内心也就釋然和舒坦了。
伊戈爾 * * * 12月31号這天,一則消息傳到莫斯科,伊戈爾·基爾畢奇尼科夫沒了,死在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所監獄裡。
他是同一夥搶劫快速列車的匪徒一起被抓捕的。
入獄後,他患上了熱帶瘧疾。
所有的匪徒都被判了絞刑。
由于基爾畢奇尼科夫一直在地上打着滾,嘴裡不停說着人之将死時的胡言亂語,沒辦法走上絞刑架,所以就給他吃了毒藥,而他那時,已經完全不清醒了,根本就搞不清自己是死是活,就這樣咽了氣。
他的遺體,跟那些被絞死的匪徒們一起,被扔進了滿是淤泥的亞馬孫河,漂到太平洋上去了。
絞刑架就立在亞馬孫河岸,行刑完事後,也連同上面的死者一起扔進河裡;絞刑架上緻命的絞索拖着那些屍體,沿河漂流而下。
面對蘇聯政府的質問,要求對一個不可能成為罪犯、而因某種原因誤入匪幫的人,說清楚迫害過程,巴西政府回應說,巴方根本就不知道基爾畢奇尼科夫在其手中;正在抓捕時,他拒絕說出自己的姓名,而後來,他就病倒了,審訊期間一直都沒有清醒過來。
* * * 瑪麗雅·亞曆山德羅芙娜把新的骨灰盒,安放在銀松林的&ldquo憶屋&rdquo中,同她丈夫的骨灰盒挨在一起。
骨灰盒上刻有幾行字: 伊戈爾·基爾畢奇尼科夫。
29歲遇難。
以太通道的發明者&mdash&mdash阿尤納人、法·基·波波夫和其父親的信徒。
永遠懷念和哀悼,這位新自然的建築師,永垂不朽。
*** (1)普特:俄國計量單位,1普特為16.38千克。
(2)應是前文提及的爾紮夫斯克。
&mdash&mdash原注 (3)引文中所有的編譯者,均指《阿尤納之歌》的編譯者。
(4)最古老的東正教修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