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通道
關燈
小
中
大
單副本,爾後,就一個人留在了基地。
讓人略感憂郁和凄涼的早春來臨,這是陽光開始發起勇敢攻擊的時刻,也是冬天開始緩緩消退的時節。
接替波波夫的人終究也沒來。
基爾畢奇尼科夫反複研讀了波波夫的書和手稿,仔細琢磨他親自制造的那些儀器,于是,他面前出現了一片廣闊的天地,那是一個頑強而嚴苛的生命,在追求夢想、釋放威力和擁抱知識的世界。
基爾畢奇尼科夫開始感受那生命的氣息,并看見生命中那充滿神秘野性的深淵,裡面隐藏着全部欲望實現的滿足和所有目标的歸宿及終點。
&ldquo啊哈,真是太美妙了!&rdquo基爾畢奇尼科夫心想,&ldquo波波夫死得可真不值,他自己都寫出來了,可就是沒有真正弄明白。
而他真正應該明白的是&mdash&mdash世間萬物,無不都在渴望活着&hellip&hellip&rdquo 夏天來臨。
一切都還是老樣子。
接手波波夫科研工作的科學家仍舊沒有着落。
基爾畢奇尼科夫不知因何,開始抄寫起法捷伊·基裡爾洛維奇的手稿來,這倒讓他對波波夫的思想越發地理解和明白了。
7月間,終于來了兩位莫斯科的專家,把波波夫留下的所有東西都收走了&mdash&mdash連那些手稿和儀器。
基爾畢奇尼科夫回到了磚瓦廠,周圍的一切,對他來說,又歸于平靜和沉寂了。
不過,他那開始醒悟的頭腦裡,那些奇奇怪怪的念頭,卻合着生活的節拍,不斷地敲打着他的心扉。
他隐約看見了某種可以改變宇宙星辰之軌迹,能夠慰藉内心世界的事物,這事物将以食物滿足衆生之口,将以幸福完滿萬靈之心,将以智慧豐富世人之腦。
而全部的現實生活如今都成為他追求最高願望的絆腳石,但他知道,如果他能夠嗜血般瘋狂地汲取知識養分,那麼這個絆腳的東西,興許将成為他取得成功的源泉。
基爾畢奇尼科夫去找區執委主席,提出想去學習的打算,希望能夠派他去工農速成中學。
&ldquo你這家夥,是想踏着波波夫的足迹繼續前進啰?不錯嘛,挺有出息的路子,去幹吧!&rdquo他給基爾畢奇尼科夫開了張派得上用場的便條。
一周後,基爾畢奇尼科夫就去了遠在150俄裡外的省城,去上工農速成中學。
正值8月間,田野裡農事熱火朝天,公路上牛羊成群、塵土飛揚,煥發出驚人朝氣的驕陽笑容滿面地傾灑着自己的熱情,鼓舞着早已疲憊不堪的大地努力從事生産。
魚兒在小河灣裡嬉戲,樹木輕搖着發黃的枝葉,遼闊的大地一片淡藍,綿延無際而永恒,那遠方的國度和未知的時代,在向基爾畢奇尼科夫招手,那裡,将有如歌似曲的美好時光。
* * * 8年時間過去了,這麼長一段時日,足以完完全全地改變世界,也可以讓一個人從頭到腳都發生煥然一新的變化。
米哈伊爾·葉列麥葉維奇·基爾畢奇尼科夫,成了一名電氣工程師,是電子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
這一機構是波波夫死後,在其工作成績的基礎上設立的。
基爾畢奇尼科夫也結了婚并當了父親,有兩個兒子。
他的妻子,曾是一名鄉村教師,跟她的丈夫差不多,同樣對通過物理方式快速改造世界的科學理想堅信不疑。
他們相信可愛的科學最終能在世界範圍内取得勝利,這種幸福的信念讓他們挺過了那些令人窒息的學習、生活和被别人嘲笑的年代,也給了他們勇氣生育了兩個兒子。
他們确信,那個面包多如空氣的時代終将到來。
基爾畢奇尼科夫的大腦感覺到了那個自由自在無限美好時代的臨近,那時,人的雙手将從勞動中解放出來,心靈也不再會陰郁,定将重新塑造這個世界。
這是個貧窮而又幸福的家庭。
當時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和工業化的時代,物資的供應相當匮乏緊張,而好日子則深深地寄望于明天和未來。
起初,基爾畢奇尼科夫的科研工作剛上手時,并沒有到研究所去,為了鍛煉自己,他決定去幹一些實踐性工作。
基爾畢奇尼科夫有良好的高等教育經曆,有豐富的社會工作經驗,還是一名堅定而真誠的共産主義者。
作為一個智慧而誠實的人,作為一名曾經的制瓦工,他知道,離開了社會主義,任何科學工作和技術革命都是不可能的。
這個認識仿佛就像真理,在他那個時代,是不言而自明的道理,但在活人的身體裡,其内心的脈動卻并非坦誠。
從波波夫死的那一天算起,已過去10年時間了。
這說起來很輕松,但在這10年時間裡,要死上那麼十次也許是件更為容易之事。
您可以試着這樣來描述這10年,裡面充滿了舍本逐末的鬥争和建設,還有絕望和非常稀罕的甯靜。
仿佛是那麼無助&mdash&mdash衰老如期而至,你在走向死亡,可卻結束不了那黑暗。
你也可以在這個野蠻的人類森林裡留下生機、智慧和率直,但這些同樣是那麼蒼白和羸弱。
正因為如此,才31歲,基爾畢奇尼科夫就已是兩鬓見白,一道道皺紋悄然地爬在了臉上。
應其從事實踐性工作的請求,基爾畢奇尼科夫被派往下科雷木斯克凍土區&mdash&mdash擔任一項垂直隧道工程的工地主任。
該工程之目的,是為了采集地球深處的熱能。
基爾畢奇尼科夫把家人留在了莫斯科,隻身一人就出發了。
這項熱傳導垂直隧道工程是蘇維埃雅庫特政府的試驗性工程。
就目前的工程進展來看,該工程将從整個亞洲大陸一直延伸到北極地帶,将在這片區域建成一個巨大的隧道網絡,然後用統一的能量傳輸裝置将這片區域的地下熱量集中控制起來予以利用,最終,借助這套能量采集、控制和傳輸系統,可以把人類的文化、工業和人口向北冰洋推進及至覆蓋。
在凍土地帶展開此類活動的内在根本動因在于,在凍土平原上有人們想要尋找的未知的偉大國家及其文明遺迹。
在那片凍土地帶的土壤和基岩中,埋藏的并非古地質時期形成的物質,而是蘊藏着一片片的沖積層。
并且,這些沖積層就像一座座墳墓一樣,遮蓋着整個遠古時期的人類文明體系。
這個緻命的覆蓋層,它包裹着那些神秘文明的遺迹,因其變成了永久凍結狀态的薄層,那些掩埋其中的遠古人民和文明,如同保存在罐頭中的食品一樣,是完整、新鮮和無害的。
那裡工作的科學家們,在一處凍土層塌陷地偶然地獲得了一些發現,而這些發現具有無可估量的巨大價值,并引發了世人史無前例的濃厚興趣。
他們找到了遠古時期的四具男屍和兩具女屍。
女屍依舊面頰绯紅,衣着輕便、潔淨,散發着淡淡的幽香。
在一具男屍的衣袋裡,發現了一本色彩斑斓的小冊子,裡面密密麻麻地爬滿着某種優美的文字符号。
學者們初步破解了那些文字,其内容主要記載着如何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獲得永生的原理和方法。
書中詳細描述了通過科學實驗延緩某種小動物生命周期的做法和過程:那種動物的生命周期原本隻有4天,其生命活動的各種樣态(包括進食過程、活動區域和身體狀态等),都被某種電磁波系統持續不斷地沖擊和作用,而這個電磁波系統中的每一種電磁波,都在不斷地發揮着不同的作用,從而有效地清除着那一動物身體中的有害細菌,這樣,這種動物在其生命活動的各種樣态中,始終都處于絕對幹淨和安全的環境,從而使得其生命周期上百倍地獲得了延長。
後來,人們又發現了一根遠古岩石制成的錐形柱子,上面明顯留有車床加工的痕迹,不過,令人驚奇的是,這根柱子居然高達40米,底部也有10米粗。
那些被發現的遠古遺體臉上膚色黝黑、唇澤豔紅,額頭位置較低但卻十分寬闊,個頭不大,胸部肌肉發達,面容安詳、平和,好似一直都在微笑。
顯然,從面容上的神色來看,這些遠古人類,可能是突然間死去的;又或者更确切地說,對他們而言,死亡可能是我們所無法認知和理解的另一種感受,别樣的存在。
凍土地帶的這些發現,點燃了全世界的科學熱情,社會輿論也推波助瀾,凍土地帶日益為世人所熟知和關注,輿論壓力的導向要求全面恢複那遠古世界的原貌,它靜靜地躺在那冰封世界的土裡,或許,還延伸到了北冰洋底。
對知識的渴求成了一種固有的新感情,它是如此地不可抑制、猛烈和豐富,就如同那熾熱的目光或者瘋狂的愛情。
這種感情悄然地代替了那些不容置疑的經濟規律,甚至還隐然在替代着人們對美好的物質社會的追求和渴望。
這就是在凍土地帶建造第一口垂直熱力隧道的真正原因。
這個隧道系統應該成為凍土地帶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基石,同時還是通向地下神秘世界之門的鑰匙,在那神秘世界中則埋藏着一個未知的偉大國度,而揭開那神秘國度被無盡歲月所封存的面紗,将具有無可比拟的寶貴價值和無限深遠的巨大意義,其價值和影響将遠遠超過蒸汽機的發明,也遠勝于登上科學的勃朗峰之巅的鐳元素發現。
科學家認為,我們未來近一兩百年内科學、文化和工業發展的某個片斷,可能就現成地埋藏在凍土地帶中。
隻要掀開那層凍土&mdash&mdash那麼,人類發展的曆史必将向前飛速跨越一兩個世紀,然後才會又回歸其原本前進的節奏;然而,就是因為這份不勞而獲的饋贈,未來的200年裡,人類将節約多麼巨大的勞力和時間呀!這在人類發展曆程中是史無前例的,沒有哪次曆史發展機遇能與其相媲美! 為此,隻需在地上鑿個窟窿,深達2000米就成。
基爾畢奇尼科夫來到凍土地帶後,興奮地握緊了自己的拳頭,覺得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務和奮鬥的目标,是如此偉大和神聖,就如同是全世界、全人類的勝利,更好似遠古的世紀将要與今日的時代接軌和聯姻。
在凍土地帶鑿出那個聲名顯赫的鑽孔,意義絕非那麼簡單&mdash&mdash人啦,自己痛苦,也折磨着别人;犯着錯誤,又把這錯誤傳給他人;會死去,也将複活&mdash&mdash因為,他終歸要走向并攀越那曆史和自然的屏障。
不過,垂直隧道總算是建成了。
工程師基爾畢奇尼科夫寫了份報告,情況如下: 緻下科雷木斯克凍土地帶67度線垂直隧道工程指揮部之勞動蘇維埃中央: 1934年年度工作總結報告 今年12月2日,1号垂直熱力隧道将竣工。
這條隧道,按照既定要求,将用于采集我們這顆星球的地心熱能,同時,所采集的熱能将轉化為電能,以直接為即将開發的北極區域新的人類定居點,&ldquo陶倫&rdquo地區方圓1100平方公裡的居民服務。
&ldquo陶倫&rdquo地區當前的首要任務是緻力于全方位地挖掘凍土地帶的地表覆蓋層。
垂直隧道成錐體狀向地心延伸,其軸心與地球赤道橫截面成62度的夾角,縱深達2080米,地表直徑約42米,地心直徑約5米,底部溫度高達184攝氏度(在底部位置安裝了熱電力蓄電池)。
根據勞動蘇維埃的規劃和設計,1号垂直隧道工程于1934年1月開始動工,定于當年12月2日完成。
垂直隧道的井坯作業,沒有按照設計的要求采取爆破方式,而是采用了電磁波的方式,而電磁波則是根據地球内部電子的微觀物理結構來予以調控的。
振蕩器内的電磁波,其波長和頻率調控到與周圍土壤裡原子中電子的自然振蕩相精确一緻;這樣,在額外的外力作用下,電子的振幅增加了,則原子内部的運動軌道就遭到了破壞,從而引起原子核的分裂重構&mdash&mdash轉變成了别的元素&mdash&mdash也就起到了破壞的作用和效果。
我們在地面安裝了功效強大的,可實施大範圍調控的共振器;我們通過實驗,獲取了在地下碰到的每一岩石的平均波長,那些岩石易于破壞(确切地說,是易于霧化、軟化)&mdash&mdash這樣,垂直隧道所貫穿的全部橫斷面,其井筒内的一切物質都被我們所粉碎了。
然後,我們用載重5噸的金屬鏟鬥,鏟土機上的那種,将之用鋼纜固定,把隧道中所形成的泥漿物質挖取出來處理。
不過,在電磁波作業之後,隧道中殘留的泥漿物質并不多,大部分的土壤成分和地下物質都變成氣體揮發掉了。
泥土、水、花崗岩、鐵礦石&mdash&mdash這些物質統統都變成了輕灰塵和氣體。
挖出的固态殘渣共有40萬立方米,有64萬立方米的氣态物質揮發掉了。
所形成的圓錐形隧道口(形狀并非那麼精确完整)共穿透了7個無壓含水層層位,第五層位是海水,而第六、七層位則為原生的地質壓縮水,這種水裡面的碳酸氣密度較高,富含對健康有益的高療效物質。
為回抽隧道井中的這些地下水,我們在隧道裡面弄出了7個圓形平台(采用爆破的方式&mdash&mdash要求斷面定位精準),并在上面安裝了一些帶電力傳動裝置的卡梅倫水泵。
這些水泵每小時抽排的水量總計為12萬立方米。
排空隧道井内的積水(這是隧道工程作業的最大障礙),這項工作進行得相當徹底,從而使滲出的水量和抽排的水量之間取得了平衡。
這之後,(到8月份時)就着手對垂直隧道井坯按設計要求進行作業。
由于溫度較高,人隻能下到1000米深度進行作業,超過這個深度就隻能依靠鋼纜進行了:實施安裝水泵、在平台上挖掘排水溝和蓄水池、操控隧道井坯内的鏟鬥運轉等工作。
垂直隧道底部和井體均被絕緣物質所覆蓋,絕緣層(在土壤表面)最初隻有2厘米厚,最終達到1.25米厚。
垂直隧道井體竣工後,我們把在地面上組裝好的熱電蓄電池組整件,連同電纜一起,用鋼纜吊放至井底并進行安裝&mdash&mdash電池組疊電池組&mdash&mdash足足有12層。
經過一個月的調試,熱電蓄電池組具備了不間斷輸電、年産量達172800千瓦時的能力,也就是說,這種電池組的功率達到了28000馬力。
電纜終端固定在聳立于地面的支架上,裡面的電流正在等待它們的用戶。
一旦向凍土地帶的土壤層輸入電能&mdash&mdash凍土地帶就将開始融化,這是凍土地帶在覆蓋和保存那個神秘而偉大的世界後,首次面臨融化,正是為了那個世界,按照勞動蘇維埃中央的指示,地球内部的熱能才被人們所采獲。
專此報告。
垂直熱電隧道工程總工程師&mdash&mdash弗·克洛霍夫 工地主任&mdash&mdash工程師米·基爾畢奇尼科夫 (第2号A報告) 1934年11月4日 * * * 在工地呆了整整18個月後,基爾畢奇尼科夫于次年4月份返回了家中。
他覺得自己簡直累壞了,準備帶着妻子和兒子到鄉下找個地方去休息一下。
有那麼一種人,不知不覺生活就合上了自然的節拍;如果自然意欲有所為,那麼這種人就會用自己的滿腔熱情和全部心智,去搭搭手、幫幫忙。
也許,這種情感是自然和人之間和諧統一情感的延續,此時自然與人血肉一體水乳交融。
基爾畢奇尼科夫就是這樣一種人。
如果到了春天開始沸騰的時節,春雪消融,候鳥歸返,一路伴着淙淙的溪流聲快樂地歌唱,這時基爾畢奇尼科夫就非常的滿足和惬意。
如果什麼時候,風雪、嚴寒和陰郁沉寂的冬日的天空突然又回來了,那基爾畢奇尼科夫就會十分沮喪和緊張。
基爾畢奇尼科夫一家在4月28号去了沃洛什諾,一個沃隆涅什省邊遠地區的農村,他的妻子瑪麗雅·基爾畢奇尼科娃曾在那裡當過鄉村教師。
那裡,有瑪麗雅少女時的所有回憶,有孤獨的童年,有身心日漸成熟的甜美日子,也有内心初次迸發出為生活理想而奮鬥的勇氣。
瑪麗雅·基爾畢奇尼科娃所神往的家鄉就在沃洛什諾偏僻的田野盡頭。
沃洛什諾之所以讓米哈伊爾·基爾畢奇尼科夫如此神往,除了有對妻子的愛戀和對她那過往悄然經曆的沉迷,還在于離沃洛什諾不遠的科楚巴羅夫村,他所認識的農業工程師伊沙克·瑪基森就住在那裡。
當年,在大學學習時,基爾畢奇尼科夫就認識了瑪基森,并經常與他探讨彼此感興趣的技術問題。
瑪基森在電工技術學院上二年級時考上了農業科學院。
在基爾畢奇尼科夫看來,瑪基森這個人相當有意思,他認為對科學技術來說,最大和最有效的工具就是人本身。
這一與機器不相幹的科技理論讓基爾畢奇尼科夫很感興趣。
瑪基森是個誠實、高尚的人,思想單純、性格堅毅,終生的願望就是實現自己的思想。
如今,瑪基森是科楚巴羅夫村土壤改良試驗站的負責人。
基爾畢奇尼科夫已經有6年沒見過瑪基森了,不知道他是否取得了些什麼成就,但他堅信并确定,瑪基森不達目的是不會罷休的。
動身去沃洛什諾時,基爾畢奇尼科夫想着能見到瑪基森,内心就按捺不住地暗自高興。
他仿佛明白,對那個曾經在爾紮夫斯克生活過、在磚瓦廠工作并追求真理和夢想的基爾畢奇尼科夫來說,值得回憶和留戀的,真沒留下些什麼。
曾經追求的理想日漸變成了某種科學理論,而那科學理論又演化為人類的某種生存意志,并逐步地成為現實。
而真理,已不再是内心的默默追求,而是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征服世界的行動和成就。
但卻有那麼一件事情,始終困擾着基爾畢奇尼科夫,不斷驅使着他四處勞心費神地去追求和尋找,在書籍裡、人群中和他人的科學工作中。
這件事就是對完成死去的波波夫未竟之事業的渴求,以求人為地繁殖電子微生物,在技術上建成波波夫的以太通道,以太食物就能夠源源不斷地流入微生物之糧倉,從而激發其内在瘋狂的生長速度。
&ldquo出路很簡單&mdash&mdash電磁軌道&hellip&hellip&rdquo基爾畢奇尼科夫時常反複地念叨着這句話,那是波波夫臨終前留下的隻言片語。
為解開那神奇的&ldquo以太通道&rdquo之謎,基爾畢奇尼科夫在這種現象或那種思想裡,徒勞無果卻又孜孜不倦地尋找和探索着,以期獲得些指引或靈感。
他深深明白,那神奇的以太通道能夠給人類帶來些什麼:在以太通道的作用下,自然界的物質體能夠瘋狂且無限地增長。
比如,如果把一塊1立方厘米的鐵塊置于以太通道中,那麼鐵塊就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開始增長,最終将長到亞拉拉特山那麼高大,其原理就在于,鐵塊中的電子微生物在極速而劇烈地繁殖和增長。
為了那該死的思想,盡管多年來基爾畢奇尼科夫費盡心思地一直在探索、尋找和思考,但以太通道的方案卻始終沒有着落。
在凍土地帶熱力隧道工作時,北極地區那漫長、甯靜而陰森的夜晚,基爾畢奇尼科夫始終在沉迷和糾結同一個問題中度過。
在波波夫沒有解決的問題中,還有一個謎令他疑惑和糊塗:物質中帶正電荷的原子核究竟是什麼東西? 如果說帶負電荷的純電子就是微生物也即鮮活的生物體,那麼,原子中帶正電荷的物質細核又算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問題沒有誰清楚和明白。
在那些科學著作中,對這個問題有一些模棱兩可的說明和數百種假說,但沒有哪一樣說明或假說讓基爾畢奇尼科夫滿意。
他要尋找的是實際可操作的實踐性方案,是客觀的真理,而不是為了那首次接觸到科學猜想所引起的心靈快慰和滿足&mdash&mdash也許,那猜想本身精彩而奇妙,但與自然界的物質結構卻并不相稱。
基爾畢奇尼科夫是駕着自己的車去沃洛什諾的,在他那個年代,小汽車已成為普及性的交通工具。
盡管沃洛什諾距離莫斯科其實有相當的距離,有900公裡之遙,而且也通火車,但基爾畢奇尼科夫仍決定親自開車去。
他和妻子一起上路,選了一條鮮為人知的道路,晚上就在沿途的村莊過夜。
北國平原上的環境幽雅而清靜,微風時而拂面,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和迷人,那個生機勃勃的世界展現在眼前,綿延向遠方寂寥的天際,令人遐想翩翩,隻覺無限渺小和孤獨。
旅途中,基爾畢奇尼科夫的&ldquo阿爾貢達-09&rdquo款轎車靜靜地行駛在路上,石棉路面的水泥公路上隻聽得見輕弱的沙沙聲。
如今汽車用的都是列甯格勒約弗科學院發明的晶體蓄電池,早在5年前就替代了汽油發動機。
&ldquo阿爾貢達&rdquo款轎車的蓄電池僅重10公斤,但卻足以行駛上萬公裡的路程。
眼目所及,仿佛整個神奇的天宇都環繞在身邊,那遙遠的宇宙深處,是人類思辨道路的終點,是無數世紀以來的哲人們所神往的地方,也是人類文化發展和追求的指向。
那些往昔的僧侶佛陀,那些逝去的古埃及和阿拉伯的智者們,還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士多德、斯賓諾莎、康德,直到柏格森和斯賓格勒,等等,這些哲人先賢們無不畢生都在探索和猜測宇宙是怎樣的存在。
但在真理到來之前,一切的猜想都是那麼的徒勞和蒼白。
不過,當整個世界在人們勤勞的雙手中開始變得溫順和良善時,人們将無不自豪地宣言真理即将到來。
而這樣的時代,就始于18年前興起的、至今仍蓬勃發展的那場革命的哲學。
要想弄明白,就必須去感受、體會和适應。
那一革命哲學,基爾畢奇尼科夫深信不疑,全身的熱血都因此而燃燒,讓他的内心變得更加的豐富,讓他的意志變成了戰鬥的武器。
基爾畢奇尼科夫一邊開着車,一邊微笑着惬意地打量。
這個世界早已變了,已不再是他在偏僻的格羅波夫斯克(2)的童年所記憶的那個世界。
四周的田野裡,各式各樣的機器發出了隆隆的轟鳴聲。
剛開了200公裡的路程,沿途從大功率的供電中心牽拉出來的高壓電線,基爾畢奇尼科夫就碰見了6次。
農村如今是面目一新,那些往昔四下散落和常見的稻草、圍欄、糞便和建築用的彎曲小原木等等,統統都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随處可見的青磚碧瓦、鐵骨鋼架、水泥道路和油氈壁牆,當然,也有木料,不過卻是用特殊的耐火材料浸制過,非比尋常。
人們不再骨瘦如柴,開始健康地胖起來,性子也日漸樂觀和開朗。
在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驅動下,曆史前進的車輪正在切切實實地改變着方向。
以莫斯科為中心,人造灌溉系統向四周不斷延伸和輻射。
人工降雨機就如田裡的犁頭,時時處處都能見到。
遠離莫斯科的北方,不再是人工降雨機的天下,這裡控制氣候的是大型的通風排水機械系統。
無論是降雨機還是除濕機,外觀看起來跟拖拉機沒什麼兩樣。
基爾畢奇尼科夫心情愉悅地聽着,妻子在給孩子們描繪社會主義國家那壯觀而生機勃勃的經濟地理圖景。
曾經痛苦的生活似乎已飄然而逝,沿途的景象讓他感到震驚和滿足,也品味出了那份簡單的快樂。
折騰到第五天,他們一家子才到沃洛什諾。
他們住的地方,有一個櫻桃園子,樹枝已抽出嫩芽,但離披上那潔白而神奇的盛裝還有一段時日。
天氣暖和,陽光明媚,讓人覺得幸福而安詳,仿佛跨入了人類千禧樂園之大門,好似在享受那一縷塵世天堂的曙光。
一天後,基爾畢奇尼科夫去找瑪基森。
對他的到來,伊沙克·瑪基森一點也不激動,見面有些生硬和淡漠,他顯然想解釋些什麼,說道: &ldquo每時每刻,我都醉心于觀察和琢磨那些極為罕見和新奇的東西。
&rdquo 談了近一個鐘頭,瑪基森才回過神來,變得輕松和愉快起來。
&ldquo嘿,小子,結婚了哈!變得多愁善感起來了喲!不過,兄弟,對我來說,工作就是最大的财富,比生兒養女強多了!&rdquo瑪基森笑了笑,那笑容讓人不寒而栗,光秃秃的腦門上爬滿了皺紋。
看得出來,他早已不習慣笑了,那笑容比日食還罕見。
&ldquo那,就給我講講,也讓我看看,你靠什麼活着,在忙乎些什麼,又愛上誰了?!&rdquo基爾畢奇尼科夫笑了笑。
&ldquo呵呵,還是那麼好奇!好家夥,我就欣賞和喜歡你這點!不過,先說好,我隻給你講我最主要的工作,隻談那些我已經完成了的。
别的那些,我不會講,你也别問!&rdquo &ldquo你明白的,伊沙克!&rdquo基爾畢奇尼科夫說道,&ldquo我就是對你那個零機器技術感興趣,對不?你難道把這個問題給忘了嗎,還是你對它已經失望了?&rdquo 瑪基森眯縫着眼,本想說點俏皮話打趣一下他的這位好友,卻又好似忘記了要說些什麼,徒勞地歎了口氣,皺起了那張習慣性僵硬的臉,徑直說道: &ldquo正好,基爾畢奇尼科夫,我的同行,我想給你看的也正是這個!&rdquo 他倆經過一片種植園,來到一條狹窄的山谷處,谷中有條小溪。
瑪基森站直身子,擡頭遠望,好似在打量那山坡上成千上萬的聽衆,并對基爾畢奇尼科夫聲明道: &ldquo我盡量說簡短點,但你會理解的,畢竟你是電氣工程師,這可是你擅長的領域!隻一點要求,别打岔!咱倆都挺忙的,你呢,得去找你的老婆,&rdquo瑪基森又笑了笑,激動得皺起了秃頭,那張僵硬闆直的臉,唯有嘴巴在張合嚅動,&ldquo而我,得去伺候我的土地。
&rdquo 基爾畢奇尼科夫想了想,禁不住問道:&ldquo瑪基森,可你的那些儀器設備呢?我可不是來聽講座的,我是來看你的實驗的!&rdquo &ldquo諾,這些不都是嗎,基爾畢奇尼科夫,這些,你看看,那些,你再看看,所有的儀器設備不都在嗎?!如果你發現不了也看不見它們,那你也就什麼也聽不見,什麼也不會明白!&rdquo &ldquo我聽着呢,瑪基森!&rdquo基爾畢奇尼科夫有點不耐煩了。
&ldquo呵呵,既然你在聽,那我就說道說道!&rdquo瑪基森撿起一塊小石子,使勁兒扔向小溪的對岸,說道:&ldquo那邊,看見了吧,如果一個物體發生某種震蕩或變形,那麼這個物體就必然會放射出電磁能。
這是很顯然的,對吧?而物體的每一次變形,确切點說,這種變形是獨一的,且不可重複的,那麼,相應地,就必然會引起該物體的整個電磁系統放射出具有一定波長和振動周期的電磁波。
一句話,如果你想要産生放射,那麼起決定作用的就是你拿來實驗的那一物體的變形程度。
再進一步說,思想,作為對大腦進行刺激的過程,它使大腦在電磁波場域産生了放射。
&rdquo &ldquo不過,思想确實是因具體的思考而産生,由此也就決定了腦結構會發生多大程度的變形。
而通常來看,腦電磁波的産生也正是由于腦結構或腦狀态發生了變化。
思考着的,或者受到刺激的大腦産生了電磁波,并且因情況不同産生的電磁波也各異,這就得看是什麼樣的思想在刺激着大腦。
這些,你都明白吧,基爾畢奇尼科夫?&rdquo &ldquo明白,&rdquo基爾畢奇尼科夫點了點頭,&ldquo你接着說!&rdquo 瑪基森在草叢中坐下來,揉了揉疲倦的眼睛,又開始說道: &ldquo對于某一成型的思想到底與哪種電磁波相匹配,我已摸索出了一條成功的路子。
我這樣概括和使用這些概念,是為了讓你更好地理解,這點你可得明白。
實際情況要遠比我所說的複雜得多。
情況是這樣的。
我制造了台萬能共振接收器,這台機器能夠捕獲并記錄下任一波長和振動周期的電磁波。
不過,我告訴你,甚至那些最不易察覺的、一閃而逝的思想,都會引起整個極其複雜的電磁波系統發生變化或波動。
&rdquo &ldquo但是,就是那些思想,我們常說的,那種&lsquo邪惡的力量&rsquo(你可還記得這個革命前的雙關語?),與那一通過試驗已經确定且明确的電磁波系統是相匹配的。
即便換一個人,這個系統的差别也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rdquo &ldquo這樣,我把萬能共振接收器接在一個系統上,這個系統由繼電器和各種具備相應功能的儀器和設備組成。
這些儀器和設備,在技術上是有些複雜,但使用和操作起來卻較為簡單和完整。
不過,這個系統得再琢磨和完善。
當然,要适應各種用途,就得把這一系統遍布整個地球。
而如今,我也僅是在一小塊土地上安裝了這一系統,僅能滿足一些較為确定的且功能較為相似或單一的思想要求與活動。
&rdquo &ldquo眼睛睜大啰,仔細盯着!看見了吧,河對岸我種了些白菜秧子,由于沒雨水,都快幹枯了。
請注意:我現在要清楚地想出一個念頭,甚至會發出聲來,盡管聽起來可能未必會是那麼回事:灌&mdash羅&mdash溉&mdash稀!腦袋伸遠點,你看看,瞧瞧對岸!&hellip&hellip&rdquo 基爾畢奇尼科夫仔細地望向小溪對岸,突然發現,那邊有一個半封閉式的小型水泵灌溉機和某種看起來很簡陋的儀器,像一根根木樁子林立在那裡。
他想,那可能就是共振接收器了。
瑪基森話音剛落,(灌溉),小水泵就轉動起來,從小溪中把水抽上來,通過噴灌器的噴嘴噴出一股股細小的噴泉,空中彌漫的小水滴頓時灑向整片白菜地。
陽光閃耀,菜園子上挂起了彩虹,一片熱鬧非凡又生機盎然的景象:小水泵哒哒哒地叫着,小水滴沙沙沙地唱着,泥土時不時地冒個泡、打個飽嗝,柔弱的菜苗秧子也綠油油地鮮嫩起來。
瑪基森和基爾畢奇尼科夫靜靜地看着20米開外那一神奇的獨立王國。
瑪基森狡黠地看了看基爾畢奇尼科夫,說道: &ldquo看見了吧,人的思想會帶來些什麼?這絕對是理性意志的重拳出擊!難道不是嗎?&rdquo 這時,瑪基森那呆滞的臉上露出了略顯傷感和心酸的笑容。
基爾畢奇尼科夫感到心中和腦子裡湧出了陣陣熾熱而沸騰的波動,就好似與自己未來的妻子初次見面時那般激動。
進而,他有些莫明地羞愧和悄然地膽怯起來,覺得自己像個謀殺犯,為了整個世界的利益,竟然在搞謀殺。
照基爾畢奇尼科夫看來,瑪基森顯然是對大自然使用了暴力。
這是在犯罪。
錯就錯在,無論是瑪基森還是整個人類,都還沒有擺脫人比自然可貴這一觀念。
其實,自然始終要比所有的人都更加深邃、豐富、機智和多姿多彩。
瑪基森解釋道: &ldquo這事兒其實相當簡單!在這種情況下,人,确切地說就是我,是置身于那些待命的機器設備中,而他的念頭(比如,&lsquo灌溉&rsquo)帶着某種可能實現的計劃,一旦作用于那些機器,那麼這事兒也就成了。
思想念頭&mdash&mdash灌溉&mdash&mdash共振器收到信号。
這一思想念頭與那一嚴密而獨一的電磁波系統是相匹配的。
而恰恰是與思想念頭&lsquo灌溉&rsquo相匹配的、具有一定波長和振動周期的電磁波,驅動着繼電器運轉起來,而繼電器又連接控制着那些待命的機器,使之開始了灌溉。
也就說,隻要直接控制住電流的開關,那麼也就控制了電動水泵-發動機的運轉。
因此,隻要腦子裡一冒出&lsquo灌溉&rsquo這一念頭,那麼水流瞬間就會浸透白菜的根部。
&rdquo &ldquo這項尖端技術的作用在于,可以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隻要有足夠的思考力,那麼這項技術,就能夠改變星球運轉的軌道&hellip&hellip不過,我的最終打算是,不需要用到那些待命的機器,完全不經過任何中間設施,大腦純粹的思想波動能夠直接作用于自然界。
我始終堅信零機器技術一定會成功。
我知道,自然與人之間絕對有一個接觸點,那就是思想,通過它我們可以控制世上一切的物什!你懂了嗎?&hellip&hellip我再說明白些。
你看,每個人的身上都有那麼一個點,也就是心髒所在的位置,如同一個開關,隻要這麼一扭,那麼你的整個身體就活動起來了:可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隻要對身體在恰當的位置給予适度的刺激,那麼它自個兒就會按你想的那樣動起來!因此,我認為,隻要全力以赴地去思考,那麼大腦裡所釋放的電磁能,完全可以任意地擺布大自然,那麼這個聖女瑪莎就将變成我們的&hellip&hellip!&rdquo 基爾畢奇尼科夫要告别了,握了握瑪基森的手,又擁抱了一下,十分激動和絕對真誠地說道: &ldquo謝謝你,伊沙克!非常感謝,我的朋友!你可知道,你的發明如今也僅有一項技術能與之媲美!可那項技術目前還是個問題,而你的卻幾乎已經成功了&hellip&hellip再見吧!再次謝謝你!人們都應該像你一樣,帶着卓越的智慧和冷靜的心靈,去工作!再見了!&rdquo &ldquo再見!&rdquo瑪基森說道,靴子也沒脫就下了水,朝着小河溝的對岸走去。
* * * 正當基爾畢奇尼科夫在沃洛什諾休假的時候,一則驚人的消息震動了世界。
戈莫諾夫教授的探險隊在大湖泊凍土帶挖出了兩具幹屍:一張保存完整的地毯,裹着一對抱在一起的男女。
地毯呈藍色,上面沒有任何圖案,唯有薄薄的一層某種未知動物的毛皮露出。
兩人衣着呈黑色,一種做工精細的長袍,上面繪有一些修長而優雅的植物,端頭有花,花開兩瓣。
男子年長,女子年幼。
看來,是一對父女。
面部和身體的長相跟下科雷木斯克凍土區發現的那些人一個樣。
面容同樣是那麼平靜:似笑非笑、些許遺憾、略帶思慮,就好似一名戰士,在攻下一座牢不可破的碉堡式城市後,置身于那些雕像、樓院和不知名的建築中時,帶着疲憊和驚奇,突然倒下死了。
男子緊緊地護着女子,仿佛是要讓那女子平靜而完整地離開人世。
在那張裹着這對遠古凍土地帶居民的屍身的毯子下面,發現了兩本書籍:一本書上的文字,同下科雷木斯克凍土區發現的小冊子一樣;而另一本書上的卻是另一種符号。
這種符号并非文字,而是某種象征符号,而每一符号所代表的意義卻又相當明确和恒定。
那些象征符号的數量實在是龐大,足足花了5個月才有所破譯。
這之後,在語言科學院的監督下,翻譯出版了這本書。
隻是,原書的部分頁面因有所損壞而無法破譯:可能是地毯上的某種化學物質,給那些珍貴的書頁造成了緻命的傷害,變得黑乎乎的,上面的那些符号痕迹模糊,根本無法辨識。
那書主要是談抽象的哲學的,也涉及些社會曆史。
不過,無論是其主題還是絕妙的風格,這本書都引起了世人濃厚的興趣,短短的兩個月,就再版了11次。
基爾畢奇尼科夫也訂購了1本。
為解開以太通道之謎,他是無所不用其極,随時随地都在尋找助益。
從瑪基森那裡返回的路上,他的腦子裡突然迸出了某種靈感,他剛有點興奮,卻又一閃而逝地消失了。
基爾畢奇尼科夫發現,瑪基森的研究與他那個磨人的問題,實在是相去甚遠。
那本書到手後,基爾畢奇尼科夫立馬一頭紮了進去,一門心思沉浸于字裡行間,想要從那些模糊的暗示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為了在大湖泊文化中找到揭開以太通道之謎的蛛絲馬迹,他甚至有些狂野和瘋魔了,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那位遠古哲人的著述。
那篇文章叫做《阿尤納之歌》,卻沒有署名,其思想内容如下: &hellip&hellip信念是創造的原動力;知識即為創造的直觀觀照,遲緩而僵滞的信念&mdash&mdash就是疑惑。
這第二句慣語俗話也就是霍爾徘伊國精神的外在顯現和實質形态,那是個對我們來說,仍曆曆在目卻注定要滅亡的國家。
其實,無論怎樣書寫,也無論如何絞盡腦汁,這些活生生的言辭(因其真實性)是泯滅和擺脫不了的:創造即為信念,而知識&mdash&mdash則是疑惑、将信将疑、創造的終點和生命的熄滅。
知識&mdash&mdash也即創造的殘渣廢品,是人類隐秘的内在之腐爛僵化的棄物。
知識,一經我所制造,于我而言也就不再喜愛,因為,我已使之完善和終結;信念&mdash&mdash創造,是我之所愛,愛其我所無有,愛其我所不知,也愛其所不離不棄和如影相随。
創造,它是一種偏好,是對未來、未知和未在之物的終極追求。
創造者的心靈,應有絕對的甯靜,該是一種清晰而森嚴、穩固且完滿的形态:他處于混沌&mdash&mdash也即未來和未在,之對立面,并将之具象化和現時化&mdash&mdash使其成為穩固的事物團塊形态&mdash&mdash這便是世界。
藝術家的心靈理應比世上所有物事都堅硬和頑強。
藝術,它也許就是時間,而非别物;它是混沌之變體和演化,是混沌的局限性之所在,是時間流變之後的空間顯态,或者說,它是混沌的局限性&mdash&mdash某種顯化的形式,為意識所感知和捕獲而得之産物。
混沌,如同嚴冬之冰原,而藝術家&mdash&mdash則是暖流,能讓冰雪融化,得使草長莺飛。
一旦混沌&mdash&mdash這隻漆黑而幽靜的雀鳥,被捕獲并投進籠子裡,則就成其為了世界,一個備受孕育之苦、跨越虛空之距、成為過去之後的世界;而人對待這世界的态度,可能唯此一種&mdash&mdash那就是去認識和了解它。
隻是,千萬别回頭顧盼:否則将停滞不前!創造,它就是朝着虛無挺進的羽翼和足迹,指向未知、未在和未解,迎接那未來的必然遭遇和注定結局。
或許,創造,就是對拯救、對目的、對停滞的深刻反思和巨大疑惑,也即對終極死亡的狂熱追尋。
命運&mdash&mdash是藝術的共生和伴奏,無論靈魂和精神如何燃燒與迸發,這奏鳴、這同在,永不停歇,因為創造的命運就是創造的自由。
那未來的、将要的,就是時間;那過去的、曾經的,即為空間。
或者:空間就是逝去而凝固的時間;時間則是未曾誕生和降臨的空間,是一種混沌,是藝術家火熱而虔誠的心靈,在事物團塊形态中的未轉化狀态。
唯有作為藝術家的人,是站立在中線,處于時間和空間交界之動蕩而激越的邊緣,并義無反顧且孜孜不倦地,把時間的熾熱熔岩轉化和構築成堅硬而冰冷的岩石&mdash&mdash即空間。
如今,在霍爾徘伊,一本光芒萬丈的巨著四下流傳,那是尊-佐伊加所著,描繪了霍爾徘伊的黃昏和落幕,講述了霍爾徘伊之阿尤納時代的沒落和終結。
在霍爾徘伊,崇拜和詛咒尊-佐伊加的人比比皆是,但就連詛咒者,也是悄然地熱愛着他。
我曾在書上見過這麼一句話,藝術是愛情之母,而這位尊-佐伊加,則顯然是強大的思想藝術之先驅。
尊-佐伊加,是霍爾徘伊國無與倫比的思想家,在用那複雜得駭人聽聞的現代琴鍵,演繹和述說古老的霍爾徘伊之阿尤納時代時,從不遲疑和困惑,總是那般地自在如意和怡然自得。
數學和宗教,音樂和政治,曆史掌故和工程技藝,凡此種種,其筆墨所指,其巧手所向,皆揮灑自如、奏唱彌合,共同演繹和闡釋着他所鐘愛的不變思想:霍爾徘伊近在咫尺的災難。
尊-佐伊加,是語言的演奏大師,其述盡悲歡離合的靈動辭藻,其令人窒息崩潰的犀利風格,其時而驚鴻一現的銳意筆法,令人歎為觀止,在這方面,也唯有莫拉文德能與之相媲美。
若言辭是有機地聯結在一起,那麼所有的語詞就是鮮活而靈動的,如同鮮花盛開,令人不得不信服;若言辭是機械地湊在一處,則它們就是一盤散沙和謊言。
在尊-佐伊加的筆下&mdash&mdash皆是有機而非機械的言辭;他的哲學思想&mdash&mdash就是一首動聽的歌謠,而非精确的邏輯技巧。
顯見,尊-佐伊加&mdash&mdash是個可怕的人物。
他駕馭和表演語言的技藝如此高超,哪怕随便寫下些胡言亂語,卻也演繹得活靈活現、逼真可信,其落筆仍然精彩紛呈,可謂妙筆生花,衆人對他仍然充滿信任和拜服,而他卻在背後盡情愚弄和嘲笑。
不過,就連他也沒有料到,并非所有的人都經受不住美的誘惑&mdash&mdash總有比美更重要和迷人的事物。
尊-佐伊加的著作&mdash&mdash自始至終都是一部誠實的書,是一部勇敢者的著述,他直面甚至擁抱自己的死亡和毀滅,不相信也不需要任何拯救。
霍爾徘伊的毀滅和災難&mdash&mdash這就是他那部著作的主要格調。
&ldquo阿尤納(大概相當于賢明、高深的文化、人民的天賦。
&mdash&mdash編譯者注(3))時代将變成利塔(與死去的純理論知識、技藝、尋常意識同義。
&mdash&mdash編譯者注)時代,利塔時代就是阿尤納時代的毀滅和終結。
&rdquo對那些不太知曉和明了的人,尊-佐伊加如此言辭鑿鑿而又輕言細語地說道。
阿尤納時代&mdash&mdash泛指意義上的阿尤納時代,而非專指霍爾徘伊國的&mdash&mdash其存在,意指那時,人、人之民族和種族在借助外部世界塑造内在的心靈。
利塔時代&mdash&mdash其出現,意謂着那時,人之内在心靈的塑造已經完成和鑄就,完滿的心靈之力開始轉向外部世界,并試圖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改變它。
阿尤納時代&mdash&mdash其時,世界在塑造心靈。
利塔時代,其時,豐盈、充實而強大的心靈在改造世界。
當處利塔時代,人或者人之種族,也即人類中的一小撮,意欲将整個世界改造成自己内在而隐秘的心靈;而當處阿尤納時代,人隻是想将世界撕裂出那麼一塊,那一塊自己所需要和親近的世界&mdash&mdash也就是心靈。
阿尤納時代&mdash&mdash它是藝術性的,而利塔時代&mdash&mdash則是技術性和水力化的。
這一結論,并非尊-佐伊加的思想,而是我的觀點。
對我們的鄰居&mdash&mdash霍爾徘伊,也即借其勢,尊-佐伊加本身也成其為一部完滿的著作之國家&mdash&mdash要對其現時的阿尤納時代作出分析和預測,那麼我必得回到原點,從頭說起。
可能需要一整套的系列書籍方可完成此事&mdash&mdash唯此才能成功,畢竟擺在面前的問題太過宏大、複雜和迷茫,而快刀斬亂麻之舉卻并非明智,也不是為了讓所有的人都明白才這麼幹&mdash&mdash因此,理應遵循其恒一的線索将整個事件漸次地展開。
在尊-佐伊加那裡&mdash&mdash其思想如汪洋,每一份思想均很少被解析和理解,不過,應該将其思想的點點滴滴都吸收進自己的腦海,讓其融入自己的情感中,去反複地體會和感悟,并使其超脫己身而獲得複生和新義。
尊-佐伊加究竟是何方神聖&mdash&mdash是先知嗎,抑或僅是位藝術家,還是意識的神聖祭司?阿尤納的問題,當然,不在于尊-佐伊加本身,不過,畢竟尊-佐伊加&mdash&mdash集中地描繪和表現了霍爾徘伊的阿尤納時代,這也就是他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
要知道,如果霍爾
讓人略感憂郁和凄涼的早春來臨,這是陽光開始發起勇敢攻擊的時刻,也是冬天開始緩緩消退的時節。
接替波波夫的人終究也沒來。
基爾畢奇尼科夫反複研讀了波波夫的書和手稿,仔細琢磨他親自制造的那些儀器,于是,他面前出現了一片廣闊的天地,那是一個頑強而嚴苛的生命,在追求夢想、釋放威力和擁抱知識的世界。
基爾畢奇尼科夫開始感受那生命的氣息,并看見生命中那充滿神秘野性的深淵,裡面隐藏着全部欲望實現的滿足和所有目标的歸宿及終點。
&ldquo啊哈,真是太美妙了!&rdquo基爾畢奇尼科夫心想,&ldquo波波夫死得可真不值,他自己都寫出來了,可就是沒有真正弄明白。
而他真正應該明白的是&mdash&mdash世間萬物,無不都在渴望活着&hellip&hellip&rdquo 夏天來臨。
一切都還是老樣子。
接手波波夫科研工作的科學家仍舊沒有着落。
基爾畢奇尼科夫不知因何,開始抄寫起法捷伊·基裡爾洛維奇的手稿來,這倒讓他對波波夫的思想越發地理解和明白了。
7月間,終于來了兩位莫斯科的專家,把波波夫留下的所有東西都收走了&mdash&mdash連那些手稿和儀器。
基爾畢奇尼科夫回到了磚瓦廠,周圍的一切,對他來說,又歸于平靜和沉寂了。
不過,他那開始醒悟的頭腦裡,那些奇奇怪怪的念頭,卻合着生活的節拍,不斷地敲打着他的心扉。
他隐約看見了某種可以改變宇宙星辰之軌迹,能夠慰藉内心世界的事物,這事物将以食物滿足衆生之口,将以幸福完滿萬靈之心,将以智慧豐富世人之腦。
而全部的現實生活如今都成為他追求最高願望的絆腳石,但他知道,如果他能夠嗜血般瘋狂地汲取知識養分,那麼這個絆腳的東西,興許将成為他取得成功的源泉。
基爾畢奇尼科夫去找區執委主席,提出想去學習的打算,希望能夠派他去工農速成中學。
&ldquo你這家夥,是想踏着波波夫的足迹繼續前進啰?不錯嘛,挺有出息的路子,去幹吧!&rdquo他給基爾畢奇尼科夫開了張派得上用場的便條。
一周後,基爾畢奇尼科夫就去了遠在150俄裡外的省城,去上工農速成中學。
正值8月間,田野裡農事熱火朝天,公路上牛羊成群、塵土飛揚,煥發出驚人朝氣的驕陽笑容滿面地傾灑着自己的熱情,鼓舞着早已疲憊不堪的大地努力從事生産。
魚兒在小河灣裡嬉戲,樹木輕搖着發黃的枝葉,遼闊的大地一片淡藍,綿延無際而永恒,那遠方的國度和未知的時代,在向基爾畢奇尼科夫招手,那裡,将有如歌似曲的美好時光。
* * * 8年時間過去了,這麼長一段時日,足以完完全全地改變世界,也可以讓一個人從頭到腳都發生煥然一新的變化。
米哈伊爾·葉列麥葉維奇·基爾畢奇尼科夫,成了一名電氣工程師,是電子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
這一機構是波波夫死後,在其工作成績的基礎上設立的。
基爾畢奇尼科夫也結了婚并當了父親,有兩個兒子。
他的妻子,曾是一名鄉村教師,跟她的丈夫差不多,同樣對通過物理方式快速改造世界的科學理想堅信不疑。
他們相信可愛的科學最終能在世界範圍内取得勝利,這種幸福的信念讓他們挺過了那些令人窒息的學習、生活和被别人嘲笑的年代,也給了他們勇氣生育了兩個兒子。
他們确信,那個面包多如空氣的時代終将到來。
基爾畢奇尼科夫的大腦感覺到了那個自由自在無限美好時代的臨近,那時,人的雙手将從勞動中解放出來,心靈也不再會陰郁,定将重新塑造這個世界。
這是個貧窮而又幸福的家庭。
當時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和工業化的時代,物資的供應相當匮乏緊張,而好日子則深深地寄望于明天和未來。
起初,基爾畢奇尼科夫的科研工作剛上手時,并沒有到研究所去,為了鍛煉自己,他決定去幹一些實踐性工作。
基爾畢奇尼科夫有良好的高等教育經曆,有豐富的社會工作經驗,還是一名堅定而真誠的共産主義者。
作為一個智慧而誠實的人,作為一名曾經的制瓦工,他知道,離開了社會主義,任何科學工作和技術革命都是不可能的。
這個認識仿佛就像真理,在他那個時代,是不言而自明的道理,但在活人的身體裡,其内心的脈動卻并非坦誠。
從波波夫死的那一天算起,已過去10年時間了。
這說起來很輕松,但在這10年時間裡,要死上那麼十次也許是件更為容易之事。
您可以試着這樣來描述這10年,裡面充滿了舍本逐末的鬥争和建設,還有絕望和非常稀罕的甯靜。
仿佛是那麼無助&mdash&mdash衰老如期而至,你在走向死亡,可卻結束不了那黑暗。
你也可以在這個野蠻的人類森林裡留下生機、智慧和率直,但這些同樣是那麼蒼白和羸弱。
正因為如此,才31歲,基爾畢奇尼科夫就已是兩鬓見白,一道道皺紋悄然地爬在了臉上。
應其從事實踐性工作的請求,基爾畢奇尼科夫被派往下科雷木斯克凍土區&mdash&mdash擔任一項垂直隧道工程的工地主任。
該工程之目的,是為了采集地球深處的熱能。
基爾畢奇尼科夫把家人留在了莫斯科,隻身一人就出發了。
這項熱傳導垂直隧道工程是蘇維埃雅庫特政府的試驗性工程。
就目前的工程進展來看,該工程将從整個亞洲大陸一直延伸到北極地帶,将在這片區域建成一個巨大的隧道網絡,然後用統一的能量傳輸裝置将這片區域的地下熱量集中控制起來予以利用,最終,借助這套能量采集、控制和傳輸系統,可以把人類的文化、工業和人口向北冰洋推進及至覆蓋。
在凍土地帶展開此類活動的内在根本動因在于,在凍土平原上有人們想要尋找的未知的偉大國家及其文明遺迹。
在那片凍土地帶的土壤和基岩中,埋藏的并非古地質時期形成的物質,而是蘊藏着一片片的沖積層。
并且,這些沖積層就像一座座墳墓一樣,遮蓋着整個遠古時期的人類文明體系。
這個緻命的覆蓋層,它包裹着那些神秘文明的遺迹,因其變成了永久凍結狀态的薄層,那些掩埋其中的遠古人民和文明,如同保存在罐頭中的食品一樣,是完整、新鮮和無害的。
那裡工作的科學家們,在一處凍土層塌陷地偶然地獲得了一些發現,而這些發現具有無可估量的巨大價值,并引發了世人史無前例的濃厚興趣。
他們找到了遠古時期的四具男屍和兩具女屍。
女屍依舊面頰绯紅,衣着輕便、潔淨,散發着淡淡的幽香。
在一具男屍的衣袋裡,發現了一本色彩斑斓的小冊子,裡面密密麻麻地爬滿着某種優美的文字符号。
學者們初步破解了那些文字,其内容主要記載着如何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獲得永生的原理和方法。
書中詳細描述了通過科學實驗延緩某種小動物生命周期的做法和過程:那種動物的生命周期原本隻有4天,其生命活動的各種樣态(包括進食過程、活動區域和身體狀态等),都被某種電磁波系統持續不斷地沖擊和作用,而這個電磁波系統中的每一種電磁波,都在不斷地發揮着不同的作用,從而有效地清除着那一動物身體中的有害細菌,這樣,這種動物在其生命活動的各種樣态中,始終都處于絕對幹淨和安全的環境,從而使得其生命周期上百倍地獲得了延長。
後來,人們又發現了一根遠古岩石制成的錐形柱子,上面明顯留有車床加工的痕迹,不過,令人驚奇的是,這根柱子居然高達40米,底部也有10米粗。
那些被發現的遠古遺體臉上膚色黝黑、唇澤豔紅,額頭位置較低但卻十分寬闊,個頭不大,胸部肌肉發達,面容安詳、平和,好似一直都在微笑。
顯然,從面容上的神色來看,這些遠古人類,可能是突然間死去的;又或者更确切地說,對他們而言,死亡可能是我們所無法認知和理解的另一種感受,别樣的存在。
凍土地帶的這些發現,點燃了全世界的科學熱情,社會輿論也推波助瀾,凍土地帶日益為世人所熟知和關注,輿論壓力的導向要求全面恢複那遠古世界的原貌,它靜靜地躺在那冰封世界的土裡,或許,還延伸到了北冰洋底。
對知識的渴求成了一種固有的新感情,它是如此地不可抑制、猛烈和豐富,就如同那熾熱的目光或者瘋狂的愛情。
這種感情悄然地代替了那些不容置疑的經濟規律,甚至還隐然在替代着人們對美好的物質社會的追求和渴望。
這就是在凍土地帶建造第一口垂直熱力隧道的真正原因。
這個隧道系統應該成為凍土地帶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基石,同時還是通向地下神秘世界之門的鑰匙,在那神秘世界中則埋藏着一個未知的偉大國度,而揭開那神秘國度被無盡歲月所封存的面紗,将具有無可比拟的寶貴價值和無限深遠的巨大意義,其價值和影響将遠遠超過蒸汽機的發明,也遠勝于登上科學的勃朗峰之巅的鐳元素發現。
科學家認為,我們未來近一兩百年内科學、文化和工業發展的某個片斷,可能就現成地埋藏在凍土地帶中。
隻要掀開那層凍土&mdash&mdash那麼,人類發展的曆史必将向前飛速跨越一兩個世紀,然後才會又回歸其原本前進的節奏;然而,就是因為這份不勞而獲的饋贈,未來的200年裡,人類将節約多麼巨大的勞力和時間呀!這在人類發展曆程中是史無前例的,沒有哪次曆史發展機遇能與其相媲美! 為此,隻需在地上鑿個窟窿,深達2000米就成。
基爾畢奇尼科夫來到凍土地帶後,興奮地握緊了自己的拳頭,覺得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務和奮鬥的目标,是如此偉大和神聖,就如同是全世界、全人類的勝利,更好似遠古的世紀将要與今日的時代接軌和聯姻。
在凍土地帶鑿出那個聲名顯赫的鑽孔,意義絕非那麼簡單&mdash&mdash人啦,自己痛苦,也折磨着别人;犯着錯誤,又把這錯誤傳給他人;會死去,也将複活&mdash&mdash因為,他終歸要走向并攀越那曆史和自然的屏障。
不過,垂直隧道總算是建成了。
工程師基爾畢奇尼科夫寫了份報告,情況如下: 緻下科雷木斯克凍土地帶67度線垂直隧道工程指揮部之勞動蘇維埃中央: 1934年年度工作總結報告 今年12月2日,1号垂直熱力隧道将竣工。
這條隧道,按照既定要求,将用于采集我們這顆星球的地心熱能,同時,所采集的熱能将轉化為電能,以直接為即将開發的北極區域新的人類定居點,&ldquo陶倫&rdquo地區方圓1100平方公裡的居民服務。
&ldquo陶倫&rdquo地區當前的首要任務是緻力于全方位地挖掘凍土地帶的地表覆蓋層。
垂直隧道成錐體狀向地心延伸,其軸心與地球赤道橫截面成62度的夾角,縱深達2080米,地表直徑約42米,地心直徑約5米,底部溫度高達184攝氏度(在底部位置安裝了熱電力蓄電池)。
根據勞動蘇維埃的規劃和設計,1号垂直隧道工程于1934年1月開始動工,定于當年12月2日完成。
垂直隧道的井坯作業,沒有按照設計的要求采取爆破方式,而是采用了電磁波的方式,而電磁波則是根據地球内部電子的微觀物理結構來予以調控的。
振蕩器内的電磁波,其波長和頻率調控到與周圍土壤裡原子中電子的自然振蕩相精确一緻;這樣,在額外的外力作用下,電子的振幅增加了,則原子内部的運動軌道就遭到了破壞,從而引起原子核的分裂重構&mdash&mdash轉變成了别的元素&mdash&mdash也就起到了破壞的作用和效果。
我們在地面安裝了功效強大的,可實施大範圍調控的共振器;我們通過實驗,獲取了在地下碰到的每一岩石的平均波長,那些岩石易于破壞(确切地說,是易于霧化、軟化)&mdash&mdash這樣,垂直隧道所貫穿的全部橫斷面,其井筒内的一切物質都被我們所粉碎了。
然後,我們用載重5噸的金屬鏟鬥,鏟土機上的那種,将之用鋼纜固定,把隧道中所形成的泥漿物質挖取出來處理。
不過,在電磁波作業之後,隧道中殘留的泥漿物質并不多,大部分的土壤成分和地下物質都變成氣體揮發掉了。
泥土、水、花崗岩、鐵礦石&mdash&mdash這些物質統統都變成了輕灰塵和氣體。
挖出的固态殘渣共有40萬立方米,有64萬立方米的氣态物質揮發掉了。
所形成的圓錐形隧道口(形狀并非那麼精确完整)共穿透了7個無壓含水層層位,第五層位是海水,而第六、七層位則為原生的地質壓縮水,這種水裡面的碳酸氣密度較高,富含對健康有益的高療效物質。
為回抽隧道井中的這些地下水,我們在隧道裡面弄出了7個圓形平台(采用爆破的方式&mdash&mdash要求斷面定位精準),并在上面安裝了一些帶電力傳動裝置的卡梅倫水泵。
這些水泵每小時抽排的水量總計為12萬立方米。
排空隧道井内的積水(這是隧道工程作業的最大障礙),這項工作進行得相當徹底,從而使滲出的水量和抽排的水量之間取得了平衡。
這之後,(到8月份時)就着手對垂直隧道井坯按設計要求進行作業。
由于溫度較高,人隻能下到1000米深度進行作業,超過這個深度就隻能依靠鋼纜進行了:實施安裝水泵、在平台上挖掘排水溝和蓄水池、操控隧道井坯内的鏟鬥運轉等工作。
垂直隧道底部和井體均被絕緣物質所覆蓋,絕緣層(在土壤表面)最初隻有2厘米厚,最終達到1.25米厚。
垂直隧道井體竣工後,我們把在地面上組裝好的熱電蓄電池組整件,連同電纜一起,用鋼纜吊放至井底并進行安裝&mdash&mdash電池組疊電池組&mdash&mdash足足有12層。
經過一個月的調試,熱電蓄電池組具備了不間斷輸電、年産量達172800千瓦時的能力,也就是說,這種電池組的功率達到了28000馬力。
電纜終端固定在聳立于地面的支架上,裡面的電流正在等待它們的用戶。
一旦向凍土地帶的土壤層輸入電能&mdash&mdash凍土地帶就将開始融化,這是凍土地帶在覆蓋和保存那個神秘而偉大的世界後,首次面臨融化,正是為了那個世界,按照勞動蘇維埃中央的指示,地球内部的熱能才被人們所采獲。
專此報告。
垂直熱電隧道工程總工程師&mdash&mdash弗·克洛霍夫 工地主任&mdash&mdash工程師米·基爾畢奇尼科夫 (第2号A報告) 1934年11月4日 * * * 在工地呆了整整18個月後,基爾畢奇尼科夫于次年4月份返回了家中。
他覺得自己簡直累壞了,準備帶着妻子和兒子到鄉下找個地方去休息一下。
有那麼一種人,不知不覺生活就合上了自然的節拍;如果自然意欲有所為,那麼這種人就會用自己的滿腔熱情和全部心智,去搭搭手、幫幫忙。
也許,這種情感是自然和人之間和諧統一情感的延續,此時自然與人血肉一體水乳交融。
基爾畢奇尼科夫就是這樣一種人。
如果到了春天開始沸騰的時節,春雪消融,候鳥歸返,一路伴着淙淙的溪流聲快樂地歌唱,這時基爾畢奇尼科夫就非常的滿足和惬意。
如果什麼時候,風雪、嚴寒和陰郁沉寂的冬日的天空突然又回來了,那基爾畢奇尼科夫就會十分沮喪和緊張。
基爾畢奇尼科夫一家在4月28号去了沃洛什諾,一個沃隆涅什省邊遠地區的農村,他的妻子瑪麗雅·基爾畢奇尼科娃曾在那裡當過鄉村教師。
那裡,有瑪麗雅少女時的所有回憶,有孤獨的童年,有身心日漸成熟的甜美日子,也有内心初次迸發出為生活理想而奮鬥的勇氣。
瑪麗雅·基爾畢奇尼科娃所神往的家鄉就在沃洛什諾偏僻的田野盡頭。
沃洛什諾之所以讓米哈伊爾·基爾畢奇尼科夫如此神往,除了有對妻子的愛戀和對她那過往悄然經曆的沉迷,還在于離沃洛什諾不遠的科楚巴羅夫村,他所認識的農業工程師伊沙克·瑪基森就住在那裡。
當年,在大學學習時,基爾畢奇尼科夫就認識了瑪基森,并經常與他探讨彼此感興趣的技術問題。
瑪基森在電工技術學院上二年級時考上了農業科學院。
在基爾畢奇尼科夫看來,瑪基森這個人相當有意思,他認為對科學技術來說,最大和最有效的工具就是人本身。
這一與機器不相幹的科技理論讓基爾畢奇尼科夫很感興趣。
瑪基森是個誠實、高尚的人,思想單純、性格堅毅,終生的願望就是實現自己的思想。
如今,瑪基森是科楚巴羅夫村土壤改良試驗站的負責人。
基爾畢奇尼科夫已經有6年沒見過瑪基森了,不知道他是否取得了些什麼成就,但他堅信并确定,瑪基森不達目的是不會罷休的。
動身去沃洛什諾時,基爾畢奇尼科夫想着能見到瑪基森,内心就按捺不住地暗自高興。
他仿佛明白,對那個曾經在爾紮夫斯克生活過、在磚瓦廠工作并追求真理和夢想的基爾畢奇尼科夫來說,值得回憶和留戀的,真沒留下些什麼。
曾經追求的理想日漸變成了某種科學理論,而那科學理論又演化為人類的某種生存意志,并逐步地成為現實。
而真理,已不再是内心的默默追求,而是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征服世界的行動和成就。
但卻有那麼一件事情,始終困擾着基爾畢奇尼科夫,不斷驅使着他四處勞心費神地去追求和尋找,在書籍裡、人群中和他人的科學工作中。
這件事就是對完成死去的波波夫未竟之事業的渴求,以求人為地繁殖電子微生物,在技術上建成波波夫的以太通道,以太食物就能夠源源不斷地流入微生物之糧倉,從而激發其内在瘋狂的生長速度。
&ldquo出路很簡單&mdash&mdash電磁軌道&hellip&hellip&rdquo基爾畢奇尼科夫時常反複地念叨着這句話,那是波波夫臨終前留下的隻言片語。
為解開那神奇的&ldquo以太通道&rdquo之謎,基爾畢奇尼科夫在這種現象或那種思想裡,徒勞無果卻又孜孜不倦地尋找和探索着,以期獲得些指引或靈感。
他深深明白,那神奇的以太通道能夠給人類帶來些什麼:在以太通道的作用下,自然界的物質體能夠瘋狂且無限地增長。
比如,如果把一塊1立方厘米的鐵塊置于以太通道中,那麼鐵塊就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開始增長,最終将長到亞拉拉特山那麼高大,其原理就在于,鐵塊中的電子微生物在極速而劇烈地繁殖和增長。
為了那該死的思想,盡管多年來基爾畢奇尼科夫費盡心思地一直在探索、尋找和思考,但以太通道的方案卻始終沒有着落。
在凍土地帶熱力隧道工作時,北極地區那漫長、甯靜而陰森的夜晚,基爾畢奇尼科夫始終在沉迷和糾結同一個問題中度過。
在波波夫沒有解決的問題中,還有一個謎令他疑惑和糊塗:物質中帶正電荷的原子核究竟是什麼東西? 如果說帶負電荷的純電子就是微生物也即鮮活的生物體,那麼,原子中帶正電荷的物質細核又算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問題沒有誰清楚和明白。
在那些科學著作中,對這個問題有一些模棱兩可的說明和數百種假說,但沒有哪一樣說明或假說讓基爾畢奇尼科夫滿意。
他要尋找的是實際可操作的實踐性方案,是客觀的真理,而不是為了那首次接觸到科學猜想所引起的心靈快慰和滿足&mdash&mdash也許,那猜想本身精彩而奇妙,但與自然界的物質結構卻并不相稱。
基爾畢奇尼科夫是駕着自己的車去沃洛什諾的,在他那個年代,小汽車已成為普及性的交通工具。
盡管沃洛什諾距離莫斯科其實有相當的距離,有900公裡之遙,而且也通火車,但基爾畢奇尼科夫仍決定親自開車去。
他和妻子一起上路,選了一條鮮為人知的道路,晚上就在沿途的村莊過夜。
北國平原上的環境幽雅而清靜,微風時而拂面,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和迷人,那個生機勃勃的世界展現在眼前,綿延向遠方寂寥的天際,令人遐想翩翩,隻覺無限渺小和孤獨。
旅途中,基爾畢奇尼科夫的&ldquo阿爾貢達-09&rdquo款轎車靜靜地行駛在路上,石棉路面的水泥公路上隻聽得見輕弱的沙沙聲。
如今汽車用的都是列甯格勒約弗科學院發明的晶體蓄電池,早在5年前就替代了汽油發動機。
&ldquo阿爾貢達&rdquo款轎車的蓄電池僅重10公斤,但卻足以行駛上萬公裡的路程。
眼目所及,仿佛整個神奇的天宇都環繞在身邊,那遙遠的宇宙深處,是人類思辨道路的終點,是無數世紀以來的哲人們所神往的地方,也是人類文化發展和追求的指向。
那些往昔的僧侶佛陀,那些逝去的古埃及和阿拉伯的智者們,還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士多德、斯賓諾莎、康德,直到柏格森和斯賓格勒,等等,這些哲人先賢們無不畢生都在探索和猜測宇宙是怎樣的存在。
但在真理到來之前,一切的猜想都是那麼的徒勞和蒼白。
不過,當整個世界在人們勤勞的雙手中開始變得溫順和良善時,人們将無不自豪地宣言真理即将到來。
而這樣的時代,就始于18年前興起的、至今仍蓬勃發展的那場革命的哲學。
要想弄明白,就必須去感受、體會和适應。
那一革命哲學,基爾畢奇尼科夫深信不疑,全身的熱血都因此而燃燒,讓他的内心變得更加的豐富,讓他的意志變成了戰鬥的武器。
基爾畢奇尼科夫一邊開着車,一邊微笑着惬意地打量。
這個世界早已變了,已不再是他在偏僻的格羅波夫斯克(2)的童年所記憶的那個世界。
四周的田野裡,各式各樣的機器發出了隆隆的轟鳴聲。
剛開了200公裡的路程,沿途從大功率的供電中心牽拉出來的高壓電線,基爾畢奇尼科夫就碰見了6次。
農村如今是面目一新,那些往昔四下散落和常見的稻草、圍欄、糞便和建築用的彎曲小原木等等,統統都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随處可見的青磚碧瓦、鐵骨鋼架、水泥道路和油氈壁牆,當然,也有木料,不過卻是用特殊的耐火材料浸制過,非比尋常。
人們不再骨瘦如柴,開始健康地胖起來,性子也日漸樂觀和開朗。
在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驅動下,曆史前進的車輪正在切切實實地改變着方向。
以莫斯科為中心,人造灌溉系統向四周不斷延伸和輻射。
人工降雨機就如田裡的犁頭,時時處處都能見到。
遠離莫斯科的北方,不再是人工降雨機的天下,這裡控制氣候的是大型的通風排水機械系統。
無論是降雨機還是除濕機,外觀看起來跟拖拉機沒什麼兩樣。
基爾畢奇尼科夫心情愉悅地聽着,妻子在給孩子們描繪社會主義國家那壯觀而生機勃勃的經濟地理圖景。
曾經痛苦的生活似乎已飄然而逝,沿途的景象讓他感到震驚和滿足,也品味出了那份簡單的快樂。
折騰到第五天,他們一家子才到沃洛什諾。
他們住的地方,有一個櫻桃園子,樹枝已抽出嫩芽,但離披上那潔白而神奇的盛裝還有一段時日。
天氣暖和,陽光明媚,讓人覺得幸福而安詳,仿佛跨入了人類千禧樂園之大門,好似在享受那一縷塵世天堂的曙光。
一天後,基爾畢奇尼科夫去找瑪基森。
對他的到來,伊沙克·瑪基森一點也不激動,見面有些生硬和淡漠,他顯然想解釋些什麼,說道: &ldquo每時每刻,我都醉心于觀察和琢磨那些極為罕見和新奇的東西。
&rdquo 談了近一個鐘頭,瑪基森才回過神來,變得輕松和愉快起來。
&ldquo嘿,小子,結婚了哈!變得多愁善感起來了喲!不過,兄弟,對我來說,工作就是最大的财富,比生兒養女強多了!&rdquo瑪基森笑了笑,那笑容讓人不寒而栗,光秃秃的腦門上爬滿了皺紋。
看得出來,他早已不習慣笑了,那笑容比日食還罕見。
&ldquo那,就給我講講,也讓我看看,你靠什麼活着,在忙乎些什麼,又愛上誰了?!&rdquo基爾畢奇尼科夫笑了笑。
&ldquo呵呵,還是那麼好奇!好家夥,我就欣賞和喜歡你這點!不過,先說好,我隻給你講我最主要的工作,隻談那些我已經完成了的。
别的那些,我不會講,你也别問!&rdquo &ldquo你明白的,伊沙克!&rdquo基爾畢奇尼科夫說道,&ldquo我就是對你那個零機器技術感興趣,對不?你難道把這個問題給忘了嗎,還是你對它已經失望了?&rdquo 瑪基森眯縫着眼,本想說點俏皮話打趣一下他的這位好友,卻又好似忘記了要說些什麼,徒勞地歎了口氣,皺起了那張習慣性僵硬的臉,徑直說道: &ldquo正好,基爾畢奇尼科夫,我的同行,我想給你看的也正是這個!&rdquo 他倆經過一片種植園,來到一條狹窄的山谷處,谷中有條小溪。
瑪基森站直身子,擡頭遠望,好似在打量那山坡上成千上萬的聽衆,并對基爾畢奇尼科夫聲明道: &ldquo我盡量說簡短點,但你會理解的,畢竟你是電氣工程師,這可是你擅長的領域!隻一點要求,别打岔!咱倆都挺忙的,你呢,得去找你的老婆,&rdquo瑪基森又笑了笑,激動得皺起了秃頭,那張僵硬闆直的臉,唯有嘴巴在張合嚅動,&ldquo而我,得去伺候我的土地。
&rdquo 基爾畢奇尼科夫想了想,禁不住問道:&ldquo瑪基森,可你的那些儀器設備呢?我可不是來聽講座的,我是來看你的實驗的!&rdquo &ldquo諾,這些不都是嗎,基爾畢奇尼科夫,這些,你看看,那些,你再看看,所有的儀器設備不都在嗎?!如果你發現不了也看不見它們,那你也就什麼也聽不見,什麼也不會明白!&rdquo &ldquo我聽着呢,瑪基森!&rdquo基爾畢奇尼科夫有點不耐煩了。
&ldquo呵呵,既然你在聽,那我就說道說道!&rdquo瑪基森撿起一塊小石子,使勁兒扔向小溪的對岸,說道:&ldquo那邊,看見了吧,如果一個物體發生某種震蕩或變形,那麼這個物體就必然會放射出電磁能。
這是很顯然的,對吧?而物體的每一次變形,确切點說,這種變形是獨一的,且不可重複的,那麼,相應地,就必然會引起該物體的整個電磁系統放射出具有一定波長和振動周期的電磁波。
一句話,如果你想要産生放射,那麼起決定作用的就是你拿來實驗的那一物體的變形程度。
再進一步說,思想,作為對大腦進行刺激的過程,它使大腦在電磁波場域産生了放射。
&rdquo &ldquo不過,思想确實是因具體的思考而産生,由此也就決定了腦結構會發生多大程度的變形。
而通常來看,腦電磁波的産生也正是由于腦結構或腦狀态發生了變化。
思考着的,或者受到刺激的大腦産生了電磁波,并且因情況不同産生的電磁波也各異,這就得看是什麼樣的思想在刺激着大腦。
這些,你都明白吧,基爾畢奇尼科夫?&rdquo &ldquo明白,&rdquo基爾畢奇尼科夫點了點頭,&ldquo你接着說!&rdquo 瑪基森在草叢中坐下來,揉了揉疲倦的眼睛,又開始說道: &ldquo對于某一成型的思想到底與哪種電磁波相匹配,我已摸索出了一條成功的路子。
我這樣概括和使用這些概念,是為了讓你更好地理解,這點你可得明白。
實際情況要遠比我所說的複雜得多。
情況是這樣的。
我制造了台萬能共振接收器,這台機器能夠捕獲并記錄下任一波長和振動周期的電磁波。
不過,我告訴你,甚至那些最不易察覺的、一閃而逝的思想,都會引起整個極其複雜的電磁波系統發生變化或波動。
&rdquo &ldquo但是,就是那些思想,我們常說的,那種&lsquo邪惡的力量&rsquo(你可還記得這個革命前的雙關語?),與那一通過試驗已經确定且明确的電磁波系統是相匹配的。
即便換一個人,這個系統的差别也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rdquo &ldquo這樣,我把萬能共振接收器接在一個系統上,這個系統由繼電器和各種具備相應功能的儀器和設備組成。
這些儀器和設備,在技術上是有些複雜,但使用和操作起來卻較為簡單和完整。
不過,這個系統得再琢磨和完善。
當然,要适應各種用途,就得把這一系統遍布整個地球。
而如今,我也僅是在一小塊土地上安裝了這一系統,僅能滿足一些較為确定的且功能較為相似或單一的思想要求與活動。
&rdquo &ldquo眼睛睜大啰,仔細盯着!看見了吧,河對岸我種了些白菜秧子,由于沒雨水,都快幹枯了。
請注意:我現在要清楚地想出一個念頭,甚至會發出聲來,盡管聽起來可能未必會是那麼回事:灌&mdash羅&mdash溉&mdash稀!腦袋伸遠點,你看看,瞧瞧對岸!&hellip&hellip&rdquo 基爾畢奇尼科夫仔細地望向小溪對岸,突然發現,那邊有一個半封閉式的小型水泵灌溉機和某種看起來很簡陋的儀器,像一根根木樁子林立在那裡。
他想,那可能就是共振接收器了。
瑪基森話音剛落,(灌溉),小水泵就轉動起來,從小溪中把水抽上來,通過噴灌器的噴嘴噴出一股股細小的噴泉,空中彌漫的小水滴頓時灑向整片白菜地。
陽光閃耀,菜園子上挂起了彩虹,一片熱鬧非凡又生機盎然的景象:小水泵哒哒哒地叫着,小水滴沙沙沙地唱着,泥土時不時地冒個泡、打個飽嗝,柔弱的菜苗秧子也綠油油地鮮嫩起來。
瑪基森和基爾畢奇尼科夫靜靜地看着20米開外那一神奇的獨立王國。
瑪基森狡黠地看了看基爾畢奇尼科夫,說道: &ldquo看見了吧,人的思想會帶來些什麼?這絕對是理性意志的重拳出擊!難道不是嗎?&rdquo 這時,瑪基森那呆滞的臉上露出了略顯傷感和心酸的笑容。
基爾畢奇尼科夫感到心中和腦子裡湧出了陣陣熾熱而沸騰的波動,就好似與自己未來的妻子初次見面時那般激動。
進而,他有些莫明地羞愧和悄然地膽怯起來,覺得自己像個謀殺犯,為了整個世界的利益,竟然在搞謀殺。
照基爾畢奇尼科夫看來,瑪基森顯然是對大自然使用了暴力。
這是在犯罪。
錯就錯在,無論是瑪基森還是整個人類,都還沒有擺脫人比自然可貴這一觀念。
其實,自然始終要比所有的人都更加深邃、豐富、機智和多姿多彩。
瑪基森解釋道: &ldquo這事兒其實相當簡單!在這種情況下,人,确切地說就是我,是置身于那些待命的機器設備中,而他的念頭(比如,&lsquo灌溉&rsquo)帶着某種可能實現的計劃,一旦作用于那些機器,那麼這事兒也就成了。
思想念頭&mdash&mdash灌溉&mdash&mdash共振器收到信号。
這一思想念頭與那一嚴密而獨一的電磁波系統是相匹配的。
而恰恰是與思想念頭&lsquo灌溉&rsquo相匹配的、具有一定波長和振動周期的電磁波,驅動着繼電器運轉起來,而繼電器又連接控制着那些待命的機器,使之開始了灌溉。
也就說,隻要直接控制住電流的開關,那麼也就控制了電動水泵-發動機的運轉。
因此,隻要腦子裡一冒出&lsquo灌溉&rsquo這一念頭,那麼水流瞬間就會浸透白菜的根部。
&rdquo &ldquo這項尖端技術的作用在于,可以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隻要有足夠的思考力,那麼這項技術,就能夠改變星球運轉的軌道&hellip&hellip不過,我的最終打算是,不需要用到那些待命的機器,完全不經過任何中間設施,大腦純粹的思想波動能夠直接作用于自然界。
我始終堅信零機器技術一定會成功。
我知道,自然與人之間絕對有一個接觸點,那就是思想,通過它我們可以控制世上一切的物什!你懂了嗎?&hellip&hellip我再說明白些。
你看,每個人的身上都有那麼一個點,也就是心髒所在的位置,如同一個開關,隻要這麼一扭,那麼你的整個身體就活動起來了:可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隻要對身體在恰當的位置給予适度的刺激,那麼它自個兒就會按你想的那樣動起來!因此,我認為,隻要全力以赴地去思考,那麼大腦裡所釋放的電磁能,完全可以任意地擺布大自然,那麼這個聖女瑪莎就将變成我們的&hellip&hellip!&rdquo 基爾畢奇尼科夫要告别了,握了握瑪基森的手,又擁抱了一下,十分激動和絕對真誠地說道: &ldquo謝謝你,伊沙克!非常感謝,我的朋友!你可知道,你的發明如今也僅有一項技術能與之媲美!可那項技術目前還是個問題,而你的卻幾乎已經成功了&hellip&hellip再見吧!再次謝謝你!人們都應該像你一樣,帶着卓越的智慧和冷靜的心靈,去工作!再見了!&rdquo &ldquo再見!&rdquo瑪基森說道,靴子也沒脫就下了水,朝着小河溝的對岸走去。
* * * 正當基爾畢奇尼科夫在沃洛什諾休假的時候,一則驚人的消息震動了世界。
戈莫諾夫教授的探險隊在大湖泊凍土帶挖出了兩具幹屍:一張保存完整的地毯,裹着一對抱在一起的男女。
地毯呈藍色,上面沒有任何圖案,唯有薄薄的一層某種未知動物的毛皮露出。
兩人衣着呈黑色,一種做工精細的長袍,上面繪有一些修長而優雅的植物,端頭有花,花開兩瓣。
男子年長,女子年幼。
看來,是一對父女。
面部和身體的長相跟下科雷木斯克凍土區發現的那些人一個樣。
面容同樣是那麼平靜:似笑非笑、些許遺憾、略帶思慮,就好似一名戰士,在攻下一座牢不可破的碉堡式城市後,置身于那些雕像、樓院和不知名的建築中時,帶着疲憊和驚奇,突然倒下死了。
男子緊緊地護着女子,仿佛是要讓那女子平靜而完整地離開人世。
在那張裹着這對遠古凍土地帶居民的屍身的毯子下面,發現了兩本書籍:一本書上的文字,同下科雷木斯克凍土區發現的小冊子一樣;而另一本書上的卻是另一種符号。
這種符号并非文字,而是某種象征符号,而每一符号所代表的意義卻又相當明确和恒定。
那些象征符号的數量實在是龐大,足足花了5個月才有所破譯。
這之後,在語言科學院的監督下,翻譯出版了這本書。
隻是,原書的部分頁面因有所損壞而無法破譯:可能是地毯上的某種化學物質,給那些珍貴的書頁造成了緻命的傷害,變得黑乎乎的,上面的那些符号痕迹模糊,根本無法辨識。
那書主要是談抽象的哲學的,也涉及些社會曆史。
不過,無論是其主題還是絕妙的風格,這本書都引起了世人濃厚的興趣,短短的兩個月,就再版了11次。
基爾畢奇尼科夫也訂購了1本。
為解開以太通道之謎,他是無所不用其極,随時随地都在尋找助益。
從瑪基森那裡返回的路上,他的腦子裡突然迸出了某種靈感,他剛有點興奮,卻又一閃而逝地消失了。
基爾畢奇尼科夫發現,瑪基森的研究與他那個磨人的問題,實在是相去甚遠。
那本書到手後,基爾畢奇尼科夫立馬一頭紮了進去,一門心思沉浸于字裡行間,想要從那些模糊的暗示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為了在大湖泊文化中找到揭開以太通道之謎的蛛絲馬迹,他甚至有些狂野和瘋魔了,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那位遠古哲人的著述。
那篇文章叫做《阿尤納之歌》,卻沒有署名,其思想内容如下: &hellip&hellip信念是創造的原動力;知識即為創造的直觀觀照,遲緩而僵滞的信念&mdash&mdash就是疑惑。
這第二句慣語俗話也就是霍爾徘伊國精神的外在顯現和實質形态,那是個對我們來說,仍曆曆在目卻注定要滅亡的國家。
其實,無論怎樣書寫,也無論如何絞盡腦汁,這些活生生的言辭(因其真實性)是泯滅和擺脫不了的:創造即為信念,而知識&mdash&mdash則是疑惑、将信将疑、創造的終點和生命的熄滅。
知識&mdash&mdash也即創造的殘渣廢品,是人類隐秘的内在之腐爛僵化的棄物。
知識,一經我所制造,于我而言也就不再喜愛,因為,我已使之完善和終結;信念&mdash&mdash創造,是我之所愛,愛其我所無有,愛其我所不知,也愛其所不離不棄和如影相随。
創造,它是一種偏好,是對未來、未知和未在之物的終極追求。
創造者的心靈,應有絕對的甯靜,該是一種清晰而森嚴、穩固且完滿的形态:他處于混沌&mdash&mdash也即未來和未在,之對立面,并将之具象化和現時化&mdash&mdash使其成為穩固的事物團塊形态&mdash&mdash這便是世界。
藝術家的心靈理應比世上所有物事都堅硬和頑強。
藝術,它也許就是時間,而非别物;它是混沌之變體和演化,是混沌的局限性之所在,是時間流變之後的空間顯态,或者說,它是混沌的局限性&mdash&mdash某種顯化的形式,為意識所感知和捕獲而得之産物。
混沌,如同嚴冬之冰原,而藝術家&mdash&mdash則是暖流,能讓冰雪融化,得使草長莺飛。
一旦混沌&mdash&mdash這隻漆黑而幽靜的雀鳥,被捕獲并投進籠子裡,則就成其為了世界,一個備受孕育之苦、跨越虛空之距、成為過去之後的世界;而人對待這世界的态度,可能唯此一種&mdash&mdash那就是去認識和了解它。
隻是,千萬别回頭顧盼:否則将停滞不前!創造,它就是朝着虛無挺進的羽翼和足迹,指向未知、未在和未解,迎接那未來的必然遭遇和注定結局。
或許,創造,就是對拯救、對目的、對停滞的深刻反思和巨大疑惑,也即對終極死亡的狂熱追尋。
命運&mdash&mdash是藝術的共生和伴奏,無論靈魂和精神如何燃燒與迸發,這奏鳴、這同在,永不停歇,因為創造的命運就是創造的自由。
那未來的、将要的,就是時間;那過去的、曾經的,即為空間。
或者:空間就是逝去而凝固的時間;時間則是未曾誕生和降臨的空間,是一種混沌,是藝術家火熱而虔誠的心靈,在事物團塊形态中的未轉化狀态。
唯有作為藝術家的人,是站立在中線,處于時間和空間交界之動蕩而激越的邊緣,并義無反顧且孜孜不倦地,把時間的熾熱熔岩轉化和構築成堅硬而冰冷的岩石&mdash&mdash即空間。
如今,在霍爾徘伊,一本光芒萬丈的巨著四下流傳,那是尊-佐伊加所著,描繪了霍爾徘伊的黃昏和落幕,講述了霍爾徘伊之阿尤納時代的沒落和終結。
在霍爾徘伊,崇拜和詛咒尊-佐伊加的人比比皆是,但就連詛咒者,也是悄然地熱愛着他。
我曾在書上見過這麼一句話,藝術是愛情之母,而這位尊-佐伊加,則顯然是強大的思想藝術之先驅。
尊-佐伊加,是霍爾徘伊國無與倫比的思想家,在用那複雜得駭人聽聞的現代琴鍵,演繹和述說古老的霍爾徘伊之阿尤納時代時,從不遲疑和困惑,總是那般地自在如意和怡然自得。
數學和宗教,音樂和政治,曆史掌故和工程技藝,凡此種種,其筆墨所指,其巧手所向,皆揮灑自如、奏唱彌合,共同演繹和闡釋着他所鐘愛的不變思想:霍爾徘伊近在咫尺的災難。
尊-佐伊加,是語言的演奏大師,其述盡悲歡離合的靈動辭藻,其令人窒息崩潰的犀利風格,其時而驚鴻一現的銳意筆法,令人歎為觀止,在這方面,也唯有莫拉文德能與之相媲美。
若言辭是有機地聯結在一起,那麼所有的語詞就是鮮活而靈動的,如同鮮花盛開,令人不得不信服;若言辭是機械地湊在一處,則它們就是一盤散沙和謊言。
在尊-佐伊加的筆下&mdash&mdash皆是有機而非機械的言辭;他的哲學思想&mdash&mdash就是一首動聽的歌謠,而非精确的邏輯技巧。
顯見,尊-佐伊加&mdash&mdash是個可怕的人物。
他駕馭和表演語言的技藝如此高超,哪怕随便寫下些胡言亂語,卻也演繹得活靈活現、逼真可信,其落筆仍然精彩紛呈,可謂妙筆生花,衆人對他仍然充滿信任和拜服,而他卻在背後盡情愚弄和嘲笑。
不過,就連他也沒有料到,并非所有的人都經受不住美的誘惑&mdash&mdash總有比美更重要和迷人的事物。
尊-佐伊加的著作&mdash&mdash自始至終都是一部誠實的書,是一部勇敢者的著述,他直面甚至擁抱自己的死亡和毀滅,不相信也不需要任何拯救。
霍爾徘伊的毀滅和災難&mdash&mdash這就是他那部著作的主要格調。
&ldquo阿尤納(大概相當于賢明、高深的文化、人民的天賦。
&mdash&mdash編譯者注(3))時代将變成利塔(與死去的純理論知識、技藝、尋常意識同義。
&mdash&mdash編譯者注)時代,利塔時代就是阿尤納時代的毀滅和終結。
&rdquo對那些不太知曉和明了的人,尊-佐伊加如此言辭鑿鑿而又輕言細語地說道。
阿尤納時代&mdash&mdash泛指意義上的阿尤納時代,而非專指霍爾徘伊國的&mdash&mdash其存在,意指那時,人、人之民族和種族在借助外部世界塑造内在的心靈。
利塔時代&mdash&mdash其出現,意謂着那時,人之内在心靈的塑造已經完成和鑄就,完滿的心靈之力開始轉向外部世界,并試圖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改變它。
阿尤納時代&mdash&mdash其時,世界在塑造心靈。
利塔時代,其時,豐盈、充實而強大的心靈在改造世界。
當處利塔時代,人或者人之種族,也即人類中的一小撮,意欲将整個世界改造成自己内在而隐秘的心靈;而當處阿尤納時代,人隻是想将世界撕裂出那麼一塊,那一塊自己所需要和親近的世界&mdash&mdash也就是心靈。
阿尤納時代&mdash&mdash它是藝術性的,而利塔時代&mdash&mdash則是技術性和水力化的。
這一結論,并非尊-佐伊加的思想,而是我的觀點。
對我們的鄰居&mdash&mdash霍爾徘伊,也即借其勢,尊-佐伊加本身也成其為一部完滿的著作之國家&mdash&mdash要對其現時的阿尤納時代作出分析和預測,那麼我必得回到原點,從頭說起。
可能需要一整套的系列書籍方可完成此事&mdash&mdash唯此才能成功,畢竟擺在面前的問題太過宏大、複雜和迷茫,而快刀斬亂麻之舉卻并非明智,也不是為了讓所有的人都明白才這麼幹&mdash&mdash因此,理應遵循其恒一的線索将整個事件漸次地展開。
在尊-佐伊加那裡&mdash&mdash其思想如汪洋,每一份思想均很少被解析和理解,不過,應該将其思想的點點滴滴都吸收進自己的腦海,讓其融入自己的情感中,去反複地體會和感悟,并使其超脫己身而獲得複生和新義。
尊-佐伊加究竟是何方神聖&mdash&mdash是先知嗎,抑或僅是位藝術家,還是意識的神聖祭司?阿尤納的問題,當然,不在于尊-佐伊加本身,不過,畢竟尊-佐伊加&mdash&mdash集中地描繪和表現了霍爾徘伊的阿尤納時代,這也就是他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
要知道,如果霍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