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堯降二女于沩汭 舜率二女觐父母
關燈
小
中
大
第八十章堯降二女于沩汭舜率二女觐父母
時光迅速,吉期漸近。
照六禮所定,舜應該親迎的。
但帝堯體恤舜是個寒士,變通辦法,在沩(石由)的所造的幾所大屋之中指定一所命舜居祝又指定一所,作為二女之居。
親迎的時候,隻要就近親迎,那麼費用極省,而亦不至于廢禮,所以舜不必來,而帝堯倒要送女過去。
但是帝堯并不親送,命大司徒代送。
九個兒子亦随同而去。
篯铿是媒人,當然同行,其餘大小官員又派遣了多人。
說到此處,在下要代帝堯聲明一句:嫁女是私事,百官是為國家辦事的人,叫為國家辦事之人去替皇帝做私事,未免與後世專制君主的作威作福相似了。
帝堯号為千古第一聖君,何至于公私不分如此?其不知帝堯這次的嫁女是為天下而嫁的。
他因為要将天下讓給舜,所以将二女嫁他,他叫九男去養他,叫百官都去事他,這正是公事,不是私事。
大家不可不知。
閑話不提。
到了二女下嫁的前一日,帝堯備了兩席盛馔,叫二女坐了首席,正妃散宜氏親自與他們把盞。
席罷之後,帝堯向二女囑咐道:“為人之道,為妻為婦之道,朕與汝母常常和汝等說過。
現在汝等将出嫁,朕不能不再為汝等囑咐:大凡為妻為婦之道,總以‘柔順’二字為最要。
男子氣性剛強的多;女子氣性假使亦剛起來,兩剛相遇,其結果一定不好。
人心之不同如其面,夫婦之間哪裡事事都能夠同心協意呢?到得不能同心協意之時,為妻的總要見機退讓,不可執拗,一意孤行,這是最要的。
還有一層,汝等是天子之女,汝婿現在是個農夫,汝舅汝姑亦都是個平民,汝等一切須格外謙和卑下,恪盡其道,萬不可稍稍疏忽,緻使人家疑心汝等有驕貴之氣。
汝婿盛德,天下聞名。
将來事功,未可限量。
即使終于田畝,汝等亦須始終敬重,切不可稍有歎窮怨命之聲,使丈夫聽了難受。
要知道天下無數失節堕行的男子,大半都是被他妻子逼迫出來的。
汝婿素來失愛于父母,将來汝等未必即能見愛于舅姑。
但是做人方法,首先在自盡其道,無論舅姑怎樣不愛,甚或怎樣淩虐,我總要忍耐順受,盡我為婦之道。
對于小姑娣姒亦是如此。
總而言之,‘柔順’二字之外,一個‘敬’字而已。
汝等有過,就是父母之恥。
切記!”二女聽了,唯唯答應。
帝堯又叫九個兒子來吩咐他們:“好生服事虞舜!”亦将大道理切實教訓一番。
到了次日,二女拜辭父母,揮淚而出。
帝堯和散宜氏等送至門外,亦覺難堪,禁不住也灑下淚來。
正是天下黯然神傷者,别而已矣。
且說大司徒等送二女動身,一路曉行夜宿,看看到了沩汭,豈知那地方因為回避洪水之故,高險回曲,非常難行。
帝堯的兒子是素來不曾出門過的,心想:“帝王之女,什麼人家不可嫁?偏嫁到這種窮鄉僻壤,而且要叫我們送來,真是難堪之事!” 所以每到險處,往往怃然長歎。
總經過三個險阻,歎了三回。
所以現在那個地方,還有上中下三怃之名,就是這個原由。
到了僞汭之後,大司徒等就在帝堯所指定的房屋中住下,靜候虞舜的親迎。
按下不表。
且說虞舜那邊帝堯早遣人來通知:“請移住到新屋中去,那草舍不要住了。
”這時靈甫已從豫州将東不識尋到,一同幫忙,共總是六個人。
秦不虛歎道:“我們八個好朋友,現在仲華大喜,隻我們六個在此,續牙不知到何處去了?”伯陽道:“他是二位新人的胞叔,就該請他來會會親,可惜他不知現在何處?”當下決定:方回是媒人,洛陶作引贊,秦不虛代主人,伯陽指揮一切,靈甫、東不識招待賓客。
到了吉期的清晨,方回先到女宅招呼。
舜穿了禮服,親自禦了花車,前面一座彩亭,亭中安着兩隻嗈嗈鳴雁,徑向女宅而來。
進門升堂,先将兩雁安放在上方,然後朝着當中恭恭敬敬的拜了八拜。
早有大司徒等前來招待。
須臾,兩新人出來,由引贊者招呼,舜上前,對着她們每人作了兩個大揖。
旋即出門,一同登車。
舜居中執禦,娥皇在左,女英在右。
那輛車子是個安車,可以坐的,因為婦人不立乘的原故。
帝堯九子等随後送親。
到了家門,舜先下車。
然後,二女齊下。
洛陶上前引贊,升降拜跪,行了百年夫婦大禮,送入洞房。
共牢而食,合卺而飲,一切禮節,自不消說。
這裡靈甫、東不識來招待帝堯九子等。
過了多時,九子辭去。
大司徒亦回太原複命。
這樁姻事總算完結了。
到得第三日,舜與秦不虛等商議道:“某這番新事從權的不告而娶。
但是為人子的不能一輩子不見父母,為人子婦的亦不能一輩子不見舅姑。
今天第三日,本是應該見舅姑的日子。
現在某拟帶了兩新人,即日前往拜見家父家母,并且乘便迎養到此地來居住,兄等以為何如?”洛陶道:“這個是極應該的。
”秦不虛道:“萬一伯父伯
照六禮所定,舜應該親迎的。
但帝堯體恤舜是個寒士,變通辦法,在沩(石由)的所造的幾所大屋之中指定一所命舜居祝又指定一所,作為二女之居。
親迎的時候,隻要就近親迎,那麼費用極省,而亦不至于廢禮,所以舜不必來,而帝堯倒要送女過去。
但是帝堯并不親送,命大司徒代送。
九個兒子亦随同而去。
篯铿是媒人,當然同行,其餘大小官員又派遣了多人。
說到此處,在下要代帝堯聲明一句:嫁女是私事,百官是為國家辦事的人,叫為國家辦事之人去替皇帝做私事,未免與後世專制君主的作威作福相似了。
帝堯号為千古第一聖君,何至于公私不分如此?其不知帝堯這次的嫁女是為天下而嫁的。
他因為要将天下讓給舜,所以将二女嫁他,他叫九男去養他,叫百官都去事他,這正是公事,不是私事。
大家不可不知。
閑話不提。
到了二女下嫁的前一日,帝堯備了兩席盛馔,叫二女坐了首席,正妃散宜氏親自與他們把盞。
席罷之後,帝堯向二女囑咐道:“為人之道,為妻為婦之道,朕與汝母常常和汝等說過。
現在汝等将出嫁,朕不能不再為汝等囑咐:大凡為妻為婦之道,總以‘柔順’二字為最要。
男子氣性剛強的多;女子氣性假使亦剛起來,兩剛相遇,其結果一定不好。
人心之不同如其面,夫婦之間哪裡事事都能夠同心協意呢?到得不能同心協意之時,為妻的總要見機退讓,不可執拗,一意孤行,這是最要的。
還有一層,汝等是天子之女,汝婿現在是個農夫,汝舅汝姑亦都是個平民,汝等一切須格外謙和卑下,恪盡其道,萬不可稍稍疏忽,緻使人家疑心汝等有驕貴之氣。
汝婿盛德,天下聞名。
将來事功,未可限量。
即使終于田畝,汝等亦須始終敬重,切不可稍有歎窮怨命之聲,使丈夫聽了難受。
要知道天下無數失節堕行的男子,大半都是被他妻子逼迫出來的。
汝婿素來失愛于父母,将來汝等未必即能見愛于舅姑。
但是做人方法,首先在自盡其道,無論舅姑怎樣不愛,甚或怎樣淩虐,我總要忍耐順受,盡我為婦之道。
對于小姑娣姒亦是如此。
總而言之,‘柔順’二字之外,一個‘敬’字而已。
汝等有過,就是父母之恥。
切記!”二女聽了,唯唯答應。
帝堯又叫九個兒子來吩咐他們:“好生服事虞舜!”亦将大道理切實教訓一番。
到了次日,二女拜辭父母,揮淚而出。
帝堯和散宜氏等送至門外,亦覺難堪,禁不住也灑下淚來。
正是天下黯然神傷者,别而已矣。
且說大司徒等送二女動身,一路曉行夜宿,看看到了沩汭,豈知那地方因為回避洪水之故,高險回曲,非常難行。
帝堯的兒子是素來不曾出門過的,心想:“帝王之女,什麼人家不可嫁?偏嫁到這種窮鄉僻壤,而且要叫我們送來,真是難堪之事!” 所以每到險處,往往怃然長歎。
總經過三個險阻,歎了三回。
所以現在那個地方,還有上中下三怃之名,就是這個原由。
到了僞汭之後,大司徒等就在帝堯所指定的房屋中住下,靜候虞舜的親迎。
按下不表。
且說虞舜那邊帝堯早遣人來通知:“請移住到新屋中去,那草舍不要住了。
”這時靈甫已從豫州将東不識尋到,一同幫忙,共總是六個人。
秦不虛歎道:“我們八個好朋友,現在仲華大喜,隻我們六個在此,續牙不知到何處去了?”伯陽道:“他是二位新人的胞叔,就該請他來會會親,可惜他不知現在何處?”當下決定:方回是媒人,洛陶作引贊,秦不虛代主人,伯陽指揮一切,靈甫、東不識招待賓客。
到了吉期的清晨,方回先到女宅招呼。
舜穿了禮服,親自禦了花車,前面一座彩亭,亭中安着兩隻嗈嗈鳴雁,徑向女宅而來。
進門升堂,先将兩雁安放在上方,然後朝着當中恭恭敬敬的拜了八拜。
早有大司徒等前來招待。
須臾,兩新人出來,由引贊者招呼,舜上前,對着她們每人作了兩個大揖。
旋即出門,一同登車。
舜居中執禦,娥皇在左,女英在右。
那輛車子是個安車,可以坐的,因為婦人不立乘的原故。
帝堯九子等随後送親。
到了家門,舜先下車。
然後,二女齊下。
洛陶上前引贊,升降拜跪,行了百年夫婦大禮,送入洞房。
共牢而食,合卺而飲,一切禮節,自不消說。
這裡靈甫、東不識來招待帝堯九子等。
過了多時,九子辭去。
大司徒亦回太原複命。
這樁姻事總算完結了。
到得第三日,舜與秦不虛等商議道:“某這番新事從權的不告而娶。
但是為人子的不能一輩子不見父母,為人子婦的亦不能一輩子不見舅姑。
今天第三日,本是應該見舅姑的日子。
現在某拟帶了兩新人,即日前往拜見家父家母,并且乘便迎養到此地來居住,兄等以為何如?”洛陶道:“這個是極應該的。
”秦不虛道:“萬一伯父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