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堯放子朱于丹淵 免共工四嶽舉鲧

關燈
第七十四章堯放子朱于丹淵免共工四嶽舉鲧 且說帝堯知道子朱又有無水行舟,晝夜雒雒之事,心中愈加憂悶。

    一日臨朝,問百官道:“現在天下洪水朕實在辦它不了,汝等細細想想,有哪一個人可以舉他起來,繼續朕這個大位的?”那時百官聽了,都默默不語,忽然放齊冒冒失失說道:“臣的意思,帝子朱實在是開通的人,資質又很聰明,何妨明诏立他做太子呢!”帝堯聽了,歎口氣道:“朱兒這個人,口中從沒有忠信之言,這個叫作嚣。

    師友勸告他,他總不肯聽,反要斤斤争辯,這個叫作訟。

    如此嚣訟之人,可以付他大位的嗎?天子大位,是天下公器,朕決不敢以私情而害公義,汝不必再說了。

    ”放齊聽了,不敢再響。

    其餘群臣亦沒有一個贊成,于是就此作罷。

     到得退朝之後,帝堯又叫了大司農、大司徒兩個進去商量道:“朱兒從前朋淫慢遊,朕想遠竄他出去,經汝二人斡旋,暫且留住察看。

    一年之内,雖則沒有大過,但是近來故态複萌,且更厲害,還能寬恕他嗎?尤其危險的,今日朝上放齊竟說他好,還要推戴他。

    放齊這個人雖不是上等人,但還算正直的,他的見解尚且如此,以下同他一般見解的人必定不少。

    萬一朕明朝百年之後,竟有人推戴他起來,擁他做天子,豈不是害了他嗎!朕的意思,總想擇賢而禅位。

    萬一明朝有了可以禅位的賢人,大家又擁戴了朱兒,和他争奪,這事情更糟。

    所以朕的意思,總以遠竄他出去為是。

    朕并非不愛朱兒,因為如此,才可以保全他,汝等以為何如?” 大司農等至此,已無可再說,于是商量安置的地方。

    帝堯主張遠,大司農等主張近,使他可以常常歸來定省,以全父子之恩。

    帝堯也答應了。

    商決的結果,就在丹水上源的地方,名叫丹淵,離平陽不過幾百裡,三五日可以往返。

    帝堯就叫大司農送了他去。

    帝後散宜氏雖則愛子情切,然而大義所在,亦顧不得了。

     到了臨行的那一日,帝堯又切實訓誨了他一番,方才起身。

     大司農送到丹淵,看看一片山陵,無栖身之地,于是鴻集人夫,替他築了一座小城,使他居祝從此帝子朱改叫丹朱。

    然而自此之後,那誇父等倒反可以和丹朱聚在一起作種種遊樂之事,這是後話,不提。

     且說帝堯放了丹朱之後,正是在位的五十八載。

    哪知隔不多時,地又大震,連月不止,而且很厲害,山崩石裂,可怕得很。

    那孟門山上的水更是滔滔而下,平陽地勢低窪,看看要被水浸沒,不可居了。

    帝堯正想搬到那從前預備的都城裡去,誰知又有地方官來報道:“北面呂梁山上也開了一口,亦有洪水從山上下來,汩汩的沖到汾水中去。

    那汾河兩岸日漲月高,那一次預備的都城固然不可居。

    就是那二次預備的都城,雖在上流,但是逼近昭餘祁大澤,恐怕亦不可以居了。

    ”帝堯君臣商議,隻得再向汾水東北的太原地方相度地勢,再建新都。

    一方面預備新居,一方面先将物件陸續遷移,一方面又要招呼百姓,幫助他們遷移,一方面又派遣人員向各州考察調查,真是忙不可解。

     過了幾月,西北方山上的洪水竟是滔滔而來,平陽之地萬萬不能再祝幸喜得這時搬到新都去的百姓已有十分之九,城中所餘無幾,但還有數百戶之多。

    帝堯的意思,處處以百姓為重,以百姓為先,百姓未遷移完之前,他決不肯先适樂土。

    哪知這日竟萬萬不及待了,西北方堤壞,一股洪水直撲平陽,頃刻之間。

    城内水深三尺。

    帝堯沒法,隻得率領了他的皇後散宜氏和子女等倉皇出宮,坐了他所早經預備的船隻,向東南而行。

     到了一座小山之上,暫時休息。

    此外群臣,除出大部分已往新都經營外,其餘大司農、大司徒的眷屬等都跟了帝堯逃避。

    大司農等則乘舟盡量救援百姓,使他們陸續都到小山上居祝回首一望,平陽一邑早已淪浸在水中,連屋頂都看不見了。

     估量自己所住之小山,并不甚高,而那股洪水的來勢,則甚為兇猛。

    大衆皆萬分擔憂,這一夜不但沒得吃,并不敢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