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後羿射河伯 逢蒙殺後羿
關燈
小
中
大
将我和罪犯一般的擡了遊街,如此恥辱史,這個仇我必定要報的。
”老将生平,隻有受人恭維,受人稱頌,何嘗受人這樣的罵過!在夢中不禁大怒道:“汝敢報仇,請你報,你隻要敢報。
”鹓扶君道:“我不來報,我借人家的手來報。
”老将羿道:“借哪個的手?”鹩扶君道:“借逢蒙的手。
”老将大怒道:“逢蒙是我的弟子,他敢如此?”鹓扶君指着老将的後面說道:“他已經來了。
”老将夢中回身一看,果見逢蒙彎弓挾矢而來,心中又怒又急,一聲怒吼,霍地醒了,原來是個噩夢。
仔細想想,大為不妙:“當初赤松子與我相别的時候,叫我謹防鹓扶君,不知道就是這個妖物。
我妻姮娥,又力勸我不要西來,不料此次出行,果然事事不順意,連射一個水鬼都射不死,不要是我的大數已經到了嗎?”想到此際,翻來複去,再也睡不熟。
到了天明,急忙将此夢告訴大司農,并且說隻恐性命不保,半途身死了,有負天子使命,負罪實深。
大司農聽了,連忙用話替他解釋,說道:“夢境豈足為憑,大約是昨日大兔不見了,衆人說神說鬼,老将聽了,心中不免幻想,因此生出來的心記夢,亦未可知。
至于逢蒙,現在并不在一起,不知到何處去了。
如果将來再見到他,可以善言遣去之,或則謹防之,何足為慮?難道老将的本領,還怕制他不住嗎?“老将聽了,覺得心中略慰,但是仍減不了憂疑。
過了一會,大家起身上路,行不數裡,陡見前面樹林中,一支快箭直向老将咽喉射來。
老将因昨夜少眠,加以憂疑,朦朦胧胧,精神不繼,猛不及防,被他射中穿過,登時倒地身死。
大家齊吃一驚,立刻忙亂,都來看視老将。
大司農道:“前面那個賊,你們趕快去捉住他,替老将報仇。
不要放過了他!” 衆人聽了,齊向樹林中尋去,果見一個人藏在裡面,看見衆人來尋,急忙轉身,向後便逃,看他的後影,的确像個逢蒙。
大家無不忿怒,說道:“果然是這個沒天理的賊!果然是這個忘恩負義的賊!趕快捉住他!”說着,一齊拼命的趕上去,亦不管山路的崎岖難行,亦不顧逢蒙的箭法厲害。
那逢蒙卻亦沒有回身射箭,假使他回身抵禦,不要說十幾個人,就使幾十個,亦恐怕不是他的敵手。
或者逢蒙已經殺界之後,自知理虧,沒有這股勇氣再來抵抗,亦未可知。
大家趕了多時,看看趕近,哪知轉過一個山峰,隻見前面是萬丈的深谷,旁邊一條曲曲彎彎的細路。
逢蒙至此,忽然不見,衆人大疑,都道他是藏躲起來了。
大家各處細細搜尋一遍,又向前追趕一會,絕無影響,隻得回轉。
再看那萬丈深谷之中,有個屍首,倒卧在那裡,但是不能下去證明。
揣度起來,大約是逢蒙失足跌下去的。
急忙回轉,隻見大司農仍在那裡撫屍大恸。
衆人便将以上的情形,報告了一遍。
大司農道:“果是那個賊。
當初天子早勸老将疏遠他,老将忠厚存心,不曾将他疏遠,不料今朝竟遭其禍。
” 說罷,歎息不已。
又道:“我看那賊一定是墜崖而死。
假使不死,真是無天理了。
” 當下大司農就叫從人,向附近民居商量停屍之所,兼備辦棺木。
百姓知道是老将羿被害,無不感傷,亦無不竭力幫助。
蓋棺之後,大司農因為自己有王命在身,不能中道折回,隻能作了一道表文,叫從人趕回申奏。
内中說起射虎、獲兔種種情形,并附說道:“臣想那猛虎身上的一箭,當然是逢蒙所射,但不知他是否知道羿要經過此地,預先來此守候。
抑系偶然相逢,發心暗殺,就是崖下之屍,是否逢蒙,亦不能确定。
務請帝即速下令,通緝兇手,如果未死,獲到之後,盡法懲治,庶慰忠魂,不勝迫切之至。
”帝堯接到此表之後,不勝震悼,一面下诏通緝兇手,一面下诏優卹老将。
因為他是三朝元老,且屢立奇功,故飾終之典,特别隆重。
每年由國家祭祀之,其祭祀之名,叫作“宗布”。
古書所載:“羿死,托于宗布”,就是這個出典。
可憐羿一代英豪,卻死于門弟子之手,是千古所沒有的事情。
後來周朝孟夫子,因他取友不端,還要說他不是端人,這句話未免太覺刻薄,在下甚不佩服。
宋、明、清三朝理學大儒,論起人來,總是吹毛求疵,使人難受。
這種風氣,不能不說是孟夫子這句話創出來的。
不知讀者諸君以為何如? 逢蒙死後,遺有《射法》二卷,見于《漢書》。
但是否真是逢蒙所作,亦不得而知也。
”老将生平,隻有受人恭維,受人稱頌,何嘗受人這樣的罵過!在夢中不禁大怒道:“汝敢報仇,請你報,你隻要敢報。
”鹓扶君道:“我不來報,我借人家的手來報。
”老将羿道:“借哪個的手?”鹩扶君道:“借逢蒙的手。
”老将大怒道:“逢蒙是我的弟子,他敢如此?”鹓扶君指着老将的後面說道:“他已經來了。
”老将夢中回身一看,果見逢蒙彎弓挾矢而來,心中又怒又急,一聲怒吼,霍地醒了,原來是個噩夢。
仔細想想,大為不妙:“當初赤松子與我相别的時候,叫我謹防鹓扶君,不知道就是這個妖物。
我妻姮娥,又力勸我不要西來,不料此次出行,果然事事不順意,連射一個水鬼都射不死,不要是我的大數已經到了嗎?”想到此際,翻來複去,再也睡不熟。
到了天明,急忙将此夢告訴大司農,并且說隻恐性命不保,半途身死了,有負天子使命,負罪實深。
大司農聽了,連忙用話替他解釋,說道:“夢境豈足為憑,大約是昨日大兔不見了,衆人說神說鬼,老将聽了,心中不免幻想,因此生出來的心記夢,亦未可知。
至于逢蒙,現在并不在一起,不知到何處去了。
如果将來再見到他,可以善言遣去之,或則謹防之,何足為慮?難道老将的本領,還怕制他不住嗎?“老将聽了,覺得心中略慰,但是仍減不了憂疑。
過了一會,大家起身上路,行不數裡,陡見前面樹林中,一支快箭直向老将咽喉射來。
老将因昨夜少眠,加以憂疑,朦朦胧胧,精神不繼,猛不及防,被他射中穿過,登時倒地身死。
大家齊吃一驚,立刻忙亂,都來看視老将。
大司農道:“前面那個賊,你們趕快去捉住他,替老将報仇。
不要放過了他!” 衆人聽了,齊向樹林中尋去,果見一個人藏在裡面,看見衆人來尋,急忙轉身,向後便逃,看他的後影,的确像個逢蒙。
大家無不忿怒,說道:“果然是這個沒天理的賊!果然是這個忘恩負義的賊!趕快捉住他!”說着,一齊拼命的趕上去,亦不管山路的崎岖難行,亦不顧逢蒙的箭法厲害。
那逢蒙卻亦沒有回身射箭,假使他回身抵禦,不要說十幾個人,就使幾十個,亦恐怕不是他的敵手。
或者逢蒙已經殺界之後,自知理虧,沒有這股勇氣再來抵抗,亦未可知。
大家趕了多時,看看趕近,哪知轉過一個山峰,隻見前面是萬丈的深谷,旁邊一條曲曲彎彎的細路。
逢蒙至此,忽然不見,衆人大疑,都道他是藏躲起來了。
大家各處細細搜尋一遍,又向前追趕一會,絕無影響,隻得回轉。
再看那萬丈深谷之中,有個屍首,倒卧在那裡,但是不能下去證明。
揣度起來,大約是逢蒙失足跌下去的。
急忙回轉,隻見大司農仍在那裡撫屍大恸。
衆人便将以上的情形,報告了一遍。
大司農道:“果是那個賊。
當初天子早勸老将疏遠他,老将忠厚存心,不曾将他疏遠,不料今朝竟遭其禍。
” 說罷,歎息不已。
又道:“我看那賊一定是墜崖而死。
假使不死,真是無天理了。
” 當下大司農就叫從人,向附近民居商量停屍之所,兼備辦棺木。
百姓知道是老将羿被害,無不感傷,亦無不竭力幫助。
蓋棺之後,大司農因為自己有王命在身,不能中道折回,隻能作了一道表文,叫從人趕回申奏。
内中說起射虎、獲兔種種情形,并附說道:“臣想那猛虎身上的一箭,當然是逢蒙所射,但不知他是否知道羿要經過此地,預先來此守候。
抑系偶然相逢,發心暗殺,就是崖下之屍,是否逢蒙,亦不能确定。
務請帝即速下令,通緝兇手,如果未死,獲到之後,盡法懲治,庶慰忠魂,不勝迫切之至。
”帝堯接到此表之後,不勝震悼,一面下诏通緝兇手,一面下诏優卹老将。
因為他是三朝元老,且屢立奇功,故飾終之典,特别隆重。
每年由國家祭祀之,其祭祀之名,叫作“宗布”。
古書所載:“羿死,托于宗布”,就是這個出典。
可憐羿一代英豪,卻死于門弟子之手,是千古所沒有的事情。
後來周朝孟夫子,因他取友不端,還要說他不是端人,這句話未免太覺刻薄,在下甚不佩服。
宋、明、清三朝理學大儒,論起人來,總是吹毛求疵,使人難受。
這種風氣,不能不說是孟夫子這句話創出來的。
不知讀者諸君以為何如? 逢蒙死後,遺有《射法》二卷,見于《漢書》。
但是否真是逢蒙所作,亦不得而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