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象日以殺舜為事 舜為舉八元八凱
關燈
小
中
大
際及各種,亦适用這個标準。
第四項是兄弟。
兄應該友,弟應該恭,這是人人所知道的。
但是如何叫作“恭”如何叫作“友”?不能不定一個标準。
大凡兄弟這一倫,與父子夫婦不同。
父子的尊卑隔得遠,而兄弟則是平等的,不過年齡有大小而已‘。
夫婦的利害,常相公共,而兄弟的利害,往往相沖突。
況且父子夫婦都是個對個,簡單而容易對付。
懇弟則多者十餘人,少者亦二三人,方面既多,對付不易。
讨論結果,定了一個标準,是個“序”字。
因為兄弟的名稱是由年齡而來,那麼種種關系發生的時候,都按了次序做過,自然不會沖突了。
每事兄讓其弟,友愛之情,就由此而生。
推而廣之,要想泯滅社會上一切的争執,亦無非确定長幼之次序。
鄉黨莫如齒,以齒為序,社會自然不亂,所以各種長幼,相遇亦适用這個标準。
第五項是朋友。
朋友這一倫,有廣狹兩義。
就狹義說起來,同道為“朋”,同志為“友”。
就廣義說起來,除出父母之外,殆無不可以作為“朋友”。
天子友匹夫,匹夫匹婦,如賓如友,兄弟互相友愛,都是個友,那麼這個标準,從何而定呢?讨論良久,結果定了一個“信”字。
因為朋友之道,不外乎交際。
而交際之中,首重言詞,一切情誼,都由此而發生。
假使交際之時,言而無信,或任意虛構,或行不踐言,那麼情誼就不能發生,而朋友之道,無從确立。
所以“信”字最為重要。
其他人類往來交際,亦适用此種标準。
五項議完之後,大家又商量制成一篇議案。
又分派職司:伯奮、伯虎擔任父子一倫,仲堪、仲熊擔任夫婦一倫,叔獻、叔豹擔任兄弟一倫,季仲、季狸擔任朋友一倫。
尚有君臣一倫,由舜與八人共同擔任。
并拟定教導的種種方法。
次日入朝,奏知帝堯。
帝堯看了,大喜,遂将這個議案定名叫作《五典》,表示尊崇之意。
就叫舜等負責去實行。
過了幾月,大司農因為水災太久,黎民艱食鮮食,拟親自到各處察考一周,以使籌劃補救。
他所兼的天官冢宰一職無人代理,帝堯就叫舜去擔任。
原來那天官冢宰是總轄百官的尊官,向來大司農出去,總是由帝堯自己擔任。
這次因為要試舜的才能,看他有無統禦之才,群臣服與不服,所以叫他擔任。
那舜代理幾個月之後,百官個個服從,各率其職,這亦可見舜的才德了。
但是舜代理了冢宰之後,對于百官細細考察,才德賢能之人固然不少;而尋常庸綠的人亦不免參雜其間。
因此又保舉了蒼舒、隤敳、梼(壽戈)、大臨、龐降、庭堅、仲容、叔達等八凱,說這八人都可以大用。
并且又保舉洛陶、靈甫、不訾、秦不虛、方回、續牙、伯陽等七友,說這幾個亦都是忠清正直之士,可以作庶官之材。
又保舉臯陶,可以當土師之任。
帝堯道:“臯陶這人,朕曾召來,想大用他,可惜喑了,此刻全愈了嗎?”舜道:“他的暗病時愈時發。
此刻是否全愈,不得而知。
但是求一個折獄之才,非此人不可。
就使他的暗疾常發,亦不要緊,因為折獄并不一定貴乎言語。
”帝堯聽了大喜。
後來又談到方回、續牙,帝堯道:“方回道人從前朕亦想用他,他隻肯做個闾士,後來又硬辭去,他是個志在學道之人,恐未必肯來做官呢。
至于續牙,是朕之胞弟。
聯屢次召他,他逃來逃去,總不肯來相見,恐怕亦未必願來!”舜道:“願意服官與否,是各人之志。
保薦賢才,是臣之職。
各行其是而已。
”帝堯以為然。
遂又說道:“蒼舒等八人号稱‘八恺’,朕亦久有所聞,不知其人果何如?”舜道:“都是傑出之才,不可多得的。
”帝堯道:“那麼朕都任用,汝即速去召他們來!” 舜受命,分頭遣人去叫。
哪知數月之内,八恺和臯陶都來,獨有那七友不知所往。
據去叫的人說,秦不虛等在舜這次入都之後,就動身他往,連家眷一齊搬去了。
究往何處而去,他們的鄰裡都不知道,無從打聽。
舜聽了,知道他們都高尚其志,不肯出山,連平日最要好的朋友都情願終身不見面,這亦是無可如何之事。
臯陶是帝堯賞識最早之人,且有專長,所以一到京之後,就授以士師之職。
其餘都留在朝中,共參大政,從此八元八恺同在一庭,亦可謂英才濟濟了。
第四項是兄弟。
兄應該友,弟應該恭,這是人人所知道的。
但是如何叫作“恭”如何叫作“友”?不能不定一個标準。
大凡兄弟這一倫,與父子夫婦不同。
父子的尊卑隔得遠,而兄弟則是平等的,不過年齡有大小而已‘。
夫婦的利害,常相公共,而兄弟的利害,往往相沖突。
況且父子夫婦都是個對個,簡單而容易對付。
懇弟則多者十餘人,少者亦二三人,方面既多,對付不易。
讨論結果,定了一個标準,是個“序”字。
因為兄弟的名稱是由年齡而來,那麼種種關系發生的時候,都按了次序做過,自然不會沖突了。
每事兄讓其弟,友愛之情,就由此而生。
推而廣之,要想泯滅社會上一切的争執,亦無非确定長幼之次序。
鄉黨莫如齒,以齒為序,社會自然不亂,所以各種長幼,相遇亦适用這個标準。
第五項是朋友。
朋友這一倫,有廣狹兩義。
就狹義說起來,同道為“朋”,同志為“友”。
就廣義說起來,除出父母之外,殆無不可以作為“朋友”。
天子友匹夫,匹夫匹婦,如賓如友,兄弟互相友愛,都是個友,那麼這個标準,從何而定呢?讨論良久,結果定了一個“信”字。
因為朋友之道,不外乎交際。
而交際之中,首重言詞,一切情誼,都由此而發生。
假使交際之時,言而無信,或任意虛構,或行不踐言,那麼情誼就不能發生,而朋友之道,無從确立。
所以“信”字最為重要。
其他人類往來交際,亦适用此種标準。
五項議完之後,大家又商量制成一篇議案。
又分派職司:伯奮、伯虎擔任父子一倫,仲堪、仲熊擔任夫婦一倫,叔獻、叔豹擔任兄弟一倫,季仲、季狸擔任朋友一倫。
尚有君臣一倫,由舜與八人共同擔任。
并拟定教導的種種方法。
次日入朝,奏知帝堯。
帝堯看了,大喜,遂将這個議案定名叫作《五典》,表示尊崇之意。
就叫舜等負責去實行。
過了幾月,大司農因為水災太久,黎民艱食鮮食,拟親自到各處察考一周,以使籌劃補救。
他所兼的天官冢宰一職無人代理,帝堯就叫舜去擔任。
原來那天官冢宰是總轄百官的尊官,向來大司農出去,總是由帝堯自己擔任。
這次因為要試舜的才能,看他有無統禦之才,群臣服與不服,所以叫他擔任。
那舜代理幾個月之後,百官個個服從,各率其職,這亦可見舜的才德了。
但是舜代理了冢宰之後,對于百官細細考察,才德賢能之人固然不少;而尋常庸綠的人亦不免參雜其間。
因此又保舉了蒼舒、隤敳、梼(壽戈)、大臨、龐降、庭堅、仲容、叔達等八凱,說這八人都可以大用。
并且又保舉洛陶、靈甫、不訾、秦不虛、方回、續牙、伯陽等七友,說這幾個亦都是忠清正直之士,可以作庶官之材。
又保舉臯陶,可以當土師之任。
帝堯道:“臯陶這人,朕曾召來,想大用他,可惜喑了,此刻全愈了嗎?”舜道:“他的暗病時愈時發。
此刻是否全愈,不得而知。
但是求一個折獄之才,非此人不可。
就使他的暗疾常發,亦不要緊,因為折獄并不一定貴乎言語。
”帝堯聽了大喜。
後來又談到方回、續牙,帝堯道:“方回道人從前朕亦想用他,他隻肯做個闾士,後來又硬辭去,他是個志在學道之人,恐未必肯來做官呢。
至于續牙,是朕之胞弟。
聯屢次召他,他逃來逃去,總不肯來相見,恐怕亦未必願來!”舜道:“願意服官與否,是各人之志。
保薦賢才,是臣之職。
各行其是而已。
”帝堯以為然。
遂又說道:“蒼舒等八人号稱‘八恺’,朕亦久有所聞,不知其人果何如?”舜道:“都是傑出之才,不可多得的。
”帝堯道:“那麼朕都任用,汝即速去召他們來!” 舜受命,分頭遣人去叫。
哪知數月之内,八恺和臯陶都來,獨有那七友不知所往。
據去叫的人說,秦不虛等在舜這次入都之後,就動身他往,連家眷一齊搬去了。
究往何處而去,他們的鄰裡都不知道,無從打聽。
舜聽了,知道他們都高尚其志,不肯出山,連平日最要好的朋友都情願終身不見面,這亦是無可如何之事。
臯陶是帝堯賞識最早之人,且有專長,所以一到京之後,就授以士師之職。
其餘都留在朝中,共參大政,從此八元八恺同在一庭,亦可謂英才濟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