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制陶器舜化東夷 陶河濱舜禹相遇
關燈
小
中
大
知道它名叫濩澤。
澤邊大樹參差,非常涼爽,就在那樹下石上休息一會。
細看那大澤中波光潋滟,将旁邊的山影倒矗其中,時有小舟蕩漾,風景頗堪入畫。
舜暗想:“如此炎威,奔走不易,不如在此漁釣幾日再走吧。
”想罷,就從行李中取出魚鈎,又在道旁折了一枝小竹作為鈎竿,于是就在此釣了多日,方才起身。
到得王屋山,尋訪尹壽,據土人說:“多年前早已搬去了。
當今天子亦屢次來訪,但是總不知道下落。
”舜聽了,不勝惆怅,于是又到諸馮山來訪他的舊居。
但見一片茫茫,都在水浸之中,隻是東面高地并沒有水浸。
如今還有幾戶人家住在那裡。
舜暗想:“當時我可惜不在家,否則遷徙何必這樣遠?尋點較高之地就好了。
”又想:“那洪水的來源是在孟門壺口山上,究竟不知怎樣情形,我且去看看。
”當下決定主意,就向稷山而來。
那時稷山除出東部與霍山相連外,其餘可說全在水中。
北面的汾水下流與西南的山海連成一片,已看不出河流湖水了。
舜想到孟門山去,但是陸路不通。
水路呢,因為孟門山上的水沖激得太曆害,舟子都不肯去。
舜隻得望洋而歎,雇舟南渡,到了一個高阜之下泊住了。
細看那高阜,南接雷首山,東西北三面兀立于水中,人戶甚多,可憐都是從洪水中逃來的。
米谷等雖有官廳支配接濟,而器具很感缺乏。
舜于陶業本來極有經驗,至此就擇地土制造陶器,以利民用,自己亦可行十一之利,一面再想設法去考察孟門山的水勢。
一日,制造之餘,出外閑走,隻見兩條大漢随着一個童子向水濱而來,意欲雇船到孟門山去望望。
舟子執意不肯去,說道:“那邊甚是危險,而且無可遊玩。
”童子道:“我并非要去遊玩,我是去考察水勢的,我多給你些酬勞吧。
”那舟子道:“考察水勢,莫不是想治水嗎?這個水災鬧了幾十年,前回共工,現在崇伯這班大人先生都治不好,何況你這個童子!我看不如省省吧,性命要緊,酬勞要它做什麼?”那童子聽了,歎口氣,向同行的那兩個大漢說道:“此地的船又不肯行,我們走哪裡呢?” 那兩個大漢沉思了一會,一時亦答不出來。
舜看那童子年紀不過十幾以外,生得虎鼻、河目、(齒并)齒、鳥嘴,相貌不凡,不覺有點詫異,便上前去向他施禮,請教姓名,并問他要考察水勢的原因。
那童子将舜上下一看,亦覺非常震驚,便說道:“某名叫文命,字高密。
因為家父崇伯身膺治水之職,累載無效,不揣愚陋,要想幫幫家父之忙。
适才從霍太山那邊考察了一會,覺得水患之源不在那邊,所以想到孟門山上去考察一番,究竟此洪水是從何處來的。
不料各處舟人都不敢渡,真是苦死了。
敢問先生高姓大名?”舜聽了,便拱手道:“原來是崇伯公子,失敬失敬。
某姓姚,名舜,字仲華。
某到此地來,亦為想考察水勢,但是幾個月來亦正沒法過去。
現在公子與某宗旨相同,正可謂同志,茅屋不遠,何妨請過去談談呢。
”文命大喜,就跟了舜走。
舜問文命後面跟的兩個大漢是何人,文命便将真窺、橫革二人亦介紹了。
後來到了茅屋中,舜與文命兩人就細談起來,舜就問文命治水的方法。
文命道:“包圍在群山裡面的這許多水,總要給它一個出路最好的出路,就是海了。
泛濫在平地上面的這許多水,總要給它一個貯藏的所在最好的貯藏所在,就是地中了。
但是要放去山中之水,必須将山鑿開,要将地上面的水貯藏于地中,必須掘地。
這二事是否可行?有無流弊?均須切實研究過,才有把握。
不過某現在的意見是如此,還請指教。
”舜聽了這番話,與自己平日的理想相合,非常佩服,便說道:“極是極是。
天下非常的大災,必須用非常的方法去救治它才可成功,墨守舊時古法是無益的。
” 當下舜又逐一考問他各種的政見,文命對答如流。
舜覺得他的才力遠在臯陶、柏翳等之上,暗想:“我前番所說可以總攪全局之人,這個人真可當之而無愧了!”于是傾心吐膽,兩人遂結為至交。
澤邊大樹參差,非常涼爽,就在那樹下石上休息一會。
細看那大澤中波光潋滟,将旁邊的山影倒矗其中,時有小舟蕩漾,風景頗堪入畫。
舜暗想:“如此炎威,奔走不易,不如在此漁釣幾日再走吧。
”想罷,就從行李中取出魚鈎,又在道旁折了一枝小竹作為鈎竿,于是就在此釣了多日,方才起身。
到得王屋山,尋訪尹壽,據土人說:“多年前早已搬去了。
當今天子亦屢次來訪,但是總不知道下落。
”舜聽了,不勝惆怅,于是又到諸馮山來訪他的舊居。
但見一片茫茫,都在水浸之中,隻是東面高地并沒有水浸。
如今還有幾戶人家住在那裡。
舜暗想:“當時我可惜不在家,否則遷徙何必這樣遠?尋點較高之地就好了。
”又想:“那洪水的來源是在孟門壺口山上,究竟不知怎樣情形,我且去看看。
”當下決定主意,就向稷山而來。
那時稷山除出東部與霍山相連外,其餘可說全在水中。
北面的汾水下流與西南的山海連成一片,已看不出河流湖水了。
舜想到孟門山去,但是陸路不通。
水路呢,因為孟門山上的水沖激得太曆害,舟子都不肯去。
舜隻得望洋而歎,雇舟南渡,到了一個高阜之下泊住了。
細看那高阜,南接雷首山,東西北三面兀立于水中,人戶甚多,可憐都是從洪水中逃來的。
米谷等雖有官廳支配接濟,而器具很感缺乏。
舜于陶業本來極有經驗,至此就擇地土制造陶器,以利民用,自己亦可行十一之利,一面再想設法去考察孟門山的水勢。
一日,制造之餘,出外閑走,隻見兩條大漢随着一個童子向水濱而來,意欲雇船到孟門山去望望。
舟子執意不肯去,說道:“那邊甚是危險,而且無可遊玩。
”童子道:“我并非要去遊玩,我是去考察水勢的,我多給你些酬勞吧。
”那舟子道:“考察水勢,莫不是想治水嗎?這個水災鬧了幾十年,前回共工,現在崇伯這班大人先生都治不好,何況你這個童子!我看不如省省吧,性命要緊,酬勞要它做什麼?”那童子聽了,歎口氣,向同行的那兩個大漢說道:“此地的船又不肯行,我們走哪裡呢?” 那兩個大漢沉思了一會,一時亦答不出來。
舜看那童子年紀不過十幾以外,生得虎鼻、河目、(齒并)齒、鳥嘴,相貌不凡,不覺有點詫異,便上前去向他施禮,請教姓名,并問他要考察水勢的原因。
那童子将舜上下一看,亦覺非常震驚,便說道:“某名叫文命,字高密。
因為家父崇伯身膺治水之職,累載無效,不揣愚陋,要想幫幫家父之忙。
适才從霍太山那邊考察了一會,覺得水患之源不在那邊,所以想到孟門山上去考察一番,究竟此洪水是從何處來的。
不料各處舟人都不敢渡,真是苦死了。
敢問先生高姓大名?”舜聽了,便拱手道:“原來是崇伯公子,失敬失敬。
某姓姚,名舜,字仲華。
某到此地來,亦為想考察水勢,但是幾個月來亦正沒法過去。
現在公子與某宗旨相同,正可謂同志,茅屋不遠,何妨請過去談談呢。
”文命大喜,就跟了舜走。
舜問文命後面跟的兩個大漢是何人,文命便将真窺、橫革二人亦介紹了。
後來到了茅屋中,舜與文命兩人就細談起來,舜就問文命治水的方法。
文命道:“包圍在群山裡面的這許多水,總要給它一個出路最好的出路,就是海了。
泛濫在平地上面的這許多水,總要給它一個貯藏的所在最好的貯藏所在,就是地中了。
但是要放去山中之水,必須将山鑿開,要将地上面的水貯藏于地中,必須掘地。
這二事是否可行?有無流弊?均須切實研究過,才有把握。
不過某現在的意見是如此,還請指教。
”舜聽了這番話,與自己平日的理想相合,非常佩服,便說道:“極是極是。
天下非常的大災,必須用非常的方法去救治它才可成功,墨守舊時古法是無益的。
” 當下舜又逐一考問他各種的政見,文命對答如流。
舜覺得他的才力遠在臯陶、柏翳等之上,暗想:“我前番所說可以總攪全局之人,這個人真可當之而無愧了!”于是傾心吐膽,兩人遂結為至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