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堯放子朱于丹淵 免共工四嶽舉鲧

關燈
,亦無可睡,枯坐于林下草中而已。

    到了次日,左右較高的大山都已浸沒于洪波之中,獨有帝堯等所住的這座小山,卻依舊兀立在大水的上面,仿佛拔高數十丈,浮起水面似的。

    大家看了,都不解其故。

    但是水患雖則不愁,而數百人一無糧食,何以持久? 又無不共起憂慮。

     到了第三日,洪水逐漸向下流退去,左右的大山已多露出在水面之外,但是仔細看自己所住的這座小山,水線仍在原處,并無減退。

    大家更是奇異,無不說是帝堯盛德之所緻,不然,天生成的石山怎能夠随時消長呢?因此後人就給這座小山取一個名字,叫作浮山。

     且說洪水既然暫退,帝堯和群臣商議道:“此山無糧,再住勢将餓死,不如趁此往嶽陽去吧。

    ”諸臣皆以為然。

    然而往北是逆水,舟行不便,隻能先往東行。

    到了一座山中登岸,先獵些禽鳥充饑,然後再翻過兩山,才到嶽陽。

    大衆至此,都饑疲極了,幸而到了嶽陽之後,那些人民竭誠歡迎,掃除房屋,供給飲食,貢獻器具,無不齊備,便是那群臣家屬和随同避難的百姓亦各得其所。

    大家在此休息數日,方才起身。

    後世因此将這個地方亦叫作“堯都”。

     且說帝堯率領群臣百姓由嶽陽動身,徑向新都而來,一路憂念洪水,其心如焚。

    有一日,忽見路旁一個老者,手拿一張圖畫,口中連連喊道:“諸山洪水,遇到了這個,就會止了。

    大家可要看看?” 帝堯聽了,無不詫異,不知道他畫的究竟是什麼。

    帝堯便命從人叫那老者來,問道:“老父,汝說什麼?汝這張圖畫,能夠止洪水嗎?”老人也不言語,就将那圖畫獻給帝堯。

    帝堯展開一看,隻見上面畫着許多山,洪水滾滾流下,山下畫着許多蔓生的草兒,莖高二尺光景,葉橢圓互生,有花深黃如菊,列為頭狀花序,亦有些是赤花的,又有些是白花的,又有些形如爵弁的,洪水到此草旁邊就沒有了。

    帝堯不認識得草,便問大司農。

     大司農道:“這種是舜草,白花的又叫作葍,赤花的又叫作藑茅,爵頭色的又叫作茺,土名叫作旋覆花。

    ” 帝堯就問那老人道:“舜草可以制洪水嗎?” 那老人點點頭。

    帝堯道:“現在洪水滔天,四野之中,舜草到處都有,何以不能抵制呢?”老人道:“那個都不是真正的舜草。

    果然是真正的舜草出現,洪水早已止了。

    ”帝堯聽了,更詫異,再問道:“舜草有真假嗎?真的舜草是怎樣的?出在什麼地方?”老人道:“我亦不知它此刻在什麼地方,大約總在四海之中,請帝自己去尋吧。

    ”帝堯道:“汝叫什麼名字? 是什麼地方人?到此地來做什麼事情?”老人道:“我姓伊,名獻,揚州東海邊人,到此地來專為獻圖與帝。

    ”帝堯聽了這話,實在不能相信,疑心他是有神經病的,便說道:“感謝汝的盛意,朕知道了。

    ”說着,将圖畫還了那老人。

    那老人接了圖,仰天大笑,口中又連連說道:“還不覺悟!還不覺悟!莫非數也!莫非數也!”随即舞蹈而去。

    衆人看了,益發疑心他是有心疾的人,不去注意他。

     一路無語,來到新都。

    過了幾月,各處的奏報都來了,統計起來,大約沒有一處不受水災,遠而荊、揚、梁,近而青、兖、徐、豫,都是如此。

    冀、雍二州,那更不必說了。

    古書上有幾句記這洪水的情形,叫作“江淮流通,無有平原高阜,盡在水中,民皆登木而栖,懸釜而爨”,又有一句,叫做“浩浩懷山襄陵”,照這句看起來,真是空前的大災了。

    當時的百姓,不知道犧牲了多少!尤其奇怪的,青、徐、兖、揚瀕海一帶的地方,水勢竟會逆行,從東而西,直泛濫到内地,以緻荊、豫、梁等州亦大受其影響。

    這個理由,從來沒有人說過。

    凡是水總是順流的,何以會逆行呢?在下以為就是陸地變動、下沉的原故。

    陸地既然下沉,那海水自然上溢,看起來便是水逆行了。

     但是,證據在哪裡呢? 歐洲人說,日本群島本來是亞洲大陸之一部,中間的日本海是沒有的。

    《山海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