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從實用主義來考慮幾個形而上學的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低的現象去解釋較高的現象,把世界的命運讓較盲目性的部分和勢力去支配。
在物質這個字的更廣泛意義之下,唯物主義是反對唯靈論或有神論的。
唯物主義說,支配事物的是自然規律。
一個人如果完全熟悉了事實就可以從其生理條件中推想出天才的最高成果來,不管是不是象唯心論者所争論的那樣說自然隻是為我們的心靈而存在。
在任何情形之下我們的心總得去記載自然的實況,照着盲目的物理規律的運行把它記錄下來。
這是現代唯物主義的風貌;這種唯物主義最好叫作自然主義。
與它反對的是“有神論”或在廣義上叫作“唯靈論”。
唯靈論說,精神不但目睹和記載事物,而且還能支配與運用事物,因此世界不是由世界的較低的要素,而是由世界的較高的要素來指導的。
這個問題雖然時常這樣地處理,但它已經變成了不過是審美偏好中的争執而已。
物質是低劣的、粗糙的、愚鈍的、污穢的,精神是純潔的、高尚的、尊貴的;既然給高尚的東西以高位是與宇宙的尊嚴更相稱,那末就必須肯定精神是支配宇宙的重大要素。
把抽象原理當作最後的定論,以為在這定論前面,我們的理智就可以在一種贊賞的觀照中心安理得了,這正是理性主義者的一大缺點。
唯靈論,照一般所主張的那樣,也許僅僅是一種對于某種事物的欣羨和對另一種事物的厭惡狀态而已。
我記得有一個值得尊敬的相信唯靈論的教授,他始終把唯物主義說成是“泥漿哲學”(mud-philosophy)并且因此就認為它是已經被駁倒了的。
對于這樣的唯靈論,有一個很容易的答複,斯賓塞就答複得很有效果。
在他的《心理學》第一卷卷末寫得很精彩的幾頁裡,他告訴我們“物質”是這樣無比的微妙,象現代科學在解釋中所假定的那樣,物質的運動是那樣不可思議地迅速、細緻、而且沒有留下一點粗糙的痕迹。
他指出我們人類迄今所形成的精神概念,本身太粗糙,不能概括自然界各種無比細微的事實。
他說這兩個名詞①都不過是符号,指的是一個不可知的實在,在這種實在之中,它們的矛盾都消失了。
①指物質和精神。
——譯者 對一種抽象的反對意見,一種抽象的回答就夠了;至于那些由于蔑視物質,認為物質是粗劣的,從而反對唯物主義的人們,斯賓塞已經使他們站不住腳了。
物質确是無限而不可思議地精緻的。
隻要一個人見過一個死孩子或死父母的臉,那麼物質也能在某一時間内取得那樣寶貴的形式,這個簡單的事實就應該使這人以後永認物質為神聖的東西了。
不論生命的原則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物質總是和生命的目的合作并對生命的所有目的有用的。
剛才說的那種可愛的化身,就是物質的可能性之一。
現在就不依照呆滞的理智主義者的方式,停留在原則之中,而讓我們來把實用主義的方法應用到這個問題上去。
我們認為物質是什麼意思呢?這個世界應該為物質支配呢,還是為精神支配呢,這樣一個問題究竟在目前能産生什麼樣的際差别呢。
我以為我們可以發見這個問題在這裡會表現出相當不同的性質。
首先,我要請你們注意一個奇怪的事實。
單就過去的世界而論,無論我們認為它是由物質造成的,或認為它是由一個神聖的精神創造的,一點差别也沒有。
設想一下,宇宙的全部内容已經提供出來,再也不能推翻的了。
再設想一下,這個宇宙在這一刻中就完結而且再沒有将來了,于是讓一個有神論者與一個唯物論者把他們互相抗衡的說明應用到宇宙史上去。
有神論者說上帝怎樣創造世界;我們可以假定唯物主義者同樣成功地說這世界是怎樣從盲目的自然力裡演變出來的。
然後我們請實用主義者就這兩個理論選擇一個。
世界既已完成,實用主義者又怎能進行試驗呢?對他來說,概念是用以回到經驗中來的東西,是使我們尋求差别的東西。
但是照以上的假設,再不會有經驗,也沒有什麼差别可尋了。
兩種理論都說明了它們的一切結果,并且照我們所采取的假設,這些結果是相同的。
因此實用主義者隻好說,這兩個理論盡管有不同的名稱,所指的确是同樣的東西,争論不過是咬文嚼字而已。
(自然我現在假設這兩種理論在解釋實際事物上一直是同樣成功的。
) 認真想一下這種情況吧。
你說說看,即使有個上帝,但他的工作已經完成,而且他的宇宙已經破碎了,這個上帝又有什麼價值呢?他的價值不會比那個宇宙更多一些。
他的創造力的成就,隻能有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成果那麼多,不會更多些。
既然沒有将來;既然這個宇宙的全部價值和意義,已經由于在其消逝過程中随之而投入,并且現在随之而結束的感情中實現了;既然它不象我們真實的世界那樣從它的準備将來的機能中獲得補充的意義;那麼,我們也隻好按照它的尺度來衡量上帝了。
上帝是個能夠一勞永逸地做那麼多事的神。
我們感謝上帝,也隻能為那麼多,而不能更多些。
可是現在,根據相反的假設,那一點一滴的物質按照它們自己的規律也能一點不少地創造那個世界,我們難道不應當同樣地感謝這種物質嗎?如果我們不假設上帝創造世界,而讓物質單獨負責去創造世界,那末我們能在什麼地方受到損失呢?從哪裡會産生任何特殊的呆死或粗笨來呢?經驗既然一成不變地就是那個樣子,那麼,上帝在經驗中的存在又怎能使它更有生氣,更加豐富呢? 老實說,要給這個問題提供一個答案是不可能的。
不論哪一個假設,我們實際所經驗到的世界,在細節上總是一樣的;布郎甯(Browning)說得好,“我們稱贊也好,責備也好,反正一樣。
”世界已經存在在那裡,是無法消除的了;它好象一件送出去的禮物,不能收回。
把物質說成是産生世界的原因,不會使構成世界的各種項目減損一分,把上帝說成是原因,也不會使那些項目增加一分。
它們隻是這個宇宙的而不是别的宇宙的上帝或原子。
如果上帝在那裡,他所做的事和原子所能做的一樣——也就是所謂表現為原子的性格——那末他也就得到和原子所應得的同樣的謝意,隻此而已。
如果上帝的存在,并不能使這場演出産生什麼不同的轉變或結果,那麼他的存在就一定不能給這場演出增加什麼尊嚴。
如果上帝不存在,而原子是在舞台上的唯一的演員,那末,這場演出也不會因此就變得不尊嚴了。
戲演完了,幕落下了,這時你說劇本的作者是光輝的天才,肯定不會使那出戲變得更好些,你說那劇本的作者是個蠢才,也不會使那戲更壞一些。
因此,如果從我們的假設中推論不出什麼經驗或行為上的未來細節,那末唯物主義與有神論之間的辯論也就完全變得徒然而無意義的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物質與上帝意味着恰恰是同樣的東西——即不多不少,恰好能夠創造出這個已經完成了的世界的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對于這種多餘的讨論掉頭而去的人就是聰敏的人了。
因此,對于看不出有未來的明确後果可以遵循的哲學辯論,多數人本能地掉頭而去,而實證主義者和科學家則深思熟慮地掉頭而去。
哲學的追求字面和空虛的性質所受到的指責,的确是我們所最熟悉的。
要是實用主義是真的話,這種指責是完全正确的;除非那些受攻擊的理論,還能證明另有一些可以選擇的實際的結果,不管這些結果是多麼微妙和遙遠。
普通人和科學家都說他們找不出這樣的結果來。
如果形而上學者也找不出這樣的結果來,那末,别人的反對他就是對的了。
因此他的科學不過是一種炫耀的瑣碎東西。
要是為了這樣一個人指贈一筆教授基金那是愚蠢的。
因此在每一次真正的形而上
在物質這個字的更廣泛意義之下,唯物主義是反對唯靈論或有神論的。
唯物主義說,支配事物的是自然規律。
一個人如果完全熟悉了事實就可以從其生理條件中推想出天才的最高成果來,不管是不是象唯心論者所争論的那樣說自然隻是為我們的心靈而存在。
在任何情形之下我們的心總得去記載自然的實況,照着盲目的物理規律的運行把它記錄下來。
這是現代唯物主義的風貌;這種唯物主義最好叫作自然主義。
與它反對的是“有神論”或在廣義上叫作“唯靈論”。
唯靈論說,精神不但目睹和記載事物,而且還能支配與運用事物,因此世界不是由世界的較低的要素,而是由世界的較高的要素來指導的。
這個問題雖然時常這樣地處理,但它已經變成了不過是審美偏好中的争執而已。
物質是低劣的、粗糙的、愚鈍的、污穢的,精神是純潔的、高尚的、尊貴的;既然給高尚的東西以高位是與宇宙的尊嚴更相稱,那末就必須肯定精神是支配宇宙的重大要素。
把抽象原理當作最後的定論,以為在這定論前面,我們的理智就可以在一種贊賞的觀照中心安理得了,這正是理性主義者的一大缺點。
唯靈論,照一般所主張的那樣,也許僅僅是一種對于某種事物的欣羨和對另一種事物的厭惡狀态而已。
我記得有一個值得尊敬的相信唯靈論的教授,他始終把唯物主義說成是“泥漿哲學”(mud-philosophy)并且因此就認為它是已經被駁倒了的。
對于這樣的唯靈論,有一個很容易的答複,斯賓塞就答複得很有效果。
在他的《心理學》第一卷卷末寫得很精彩的幾頁裡,他告訴我們“物質”是這樣無比的微妙,象現代科學在解釋中所假定的那樣,物質的運動是那樣不可思議地迅速、細緻、而且沒有留下一點粗糙的痕迹。
他指出我們人類迄今所形成的精神概念,本身太粗糙,不能概括自然界各種無比細微的事實。
他說這兩個名詞①都不過是符号,指的是一個不可知的實在,在這種實在之中,它們的矛盾都消失了。
①指物質和精神。
——譯者 對一種抽象的反對意見,一種抽象的回答就夠了;至于那些由于蔑視物質,認為物質是粗劣的,從而反對唯物主義的人們,斯賓塞已經使他們站不住腳了。
物質确是無限而不可思議地精緻的。
隻要一個人見過一個死孩子或死父母的臉,那麼物質也能在某一時間内取得那樣寶貴的形式,這個簡單的事實就應該使這人以後永認物質為神聖的東西了。
不論生命的原則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物質總是和生命的目的合作并對生命的所有目的有用的。
剛才說的那種可愛的化身,就是物質的可能性之一。
現在就不依照呆滞的理智主義者的方式,停留在原則之中,而讓我們來把實用主義的方法應用到這個問題上去。
我們認為物質是什麼意思呢?這個世界應該為物質支配呢,還是為精神支配呢,這樣一個問題究竟在目前能産生什麼樣的際差别呢。
我以為我們可以發見這個問題在這裡會表現出相當不同的性質。
首先,我要請你們注意一個奇怪的事實。
單就過去的世界而論,無論我們認為它是由物質造成的,或認為它是由一個神聖的精神創造的,一點差别也沒有。
設想一下,宇宙的全部内容已經提供出來,再也不能推翻的了。
再設想一下,這個宇宙在這一刻中就完結而且再沒有将來了,于是讓一個有神論者與一個唯物論者把他們互相抗衡的說明應用到宇宙史上去。
有神論者說上帝怎樣創造世界;我們可以假定唯物主義者同樣成功地說這世界是怎樣從盲目的自然力裡演變出來的。
然後我們請實用主義者就這兩個理論選擇一個。
世界既已完成,實用主義者又怎能進行試驗呢?對他來說,概念是用以回到經驗中來的東西,是使我們尋求差别的東西。
但是照以上的假設,再不會有經驗,也沒有什麼差别可尋了。
兩種理論都說明了它們的一切結果,并且照我們所采取的假設,這些結果是相同的。
因此實用主義者隻好說,這兩個理論盡管有不同的名稱,所指的确是同樣的東西,争論不過是咬文嚼字而已。
(自然我現在假設這兩種理論在解釋實際事物上一直是同樣成功的。
) 認真想一下這種情況吧。
你說說看,即使有個上帝,但他的工作已經完成,而且他的宇宙已經破碎了,這個上帝又有什麼價值呢?他的價值不會比那個宇宙更多一些。
他的創造力的成就,隻能有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成果那麼多,不會更多些。
既然沒有将來;既然這個宇宙的全部價值和意義,已經由于在其消逝過程中随之而投入,并且現在随之而結束的感情中實現了;既然它不象我們真實的世界那樣從它的準備将來的機能中獲得補充的意義;那麼,我們也隻好按照它的尺度來衡量上帝了。
上帝是個能夠一勞永逸地做那麼多事的神。
我們感謝上帝,也隻能為那麼多,而不能更多些。
可是現在,根據相反的假設,那一點一滴的物質按照它們自己的規律也能一點不少地創造那個世界,我們難道不應當同樣地感謝這種物質嗎?如果我們不假設上帝創造世界,而讓物質單獨負責去創造世界,那末我們能在什麼地方受到損失呢?從哪裡會産生任何特殊的呆死或粗笨來呢?經驗既然一成不變地就是那個樣子,那麼,上帝在經驗中的存在又怎能使它更有生氣,更加豐富呢? 老實說,要給這個問題提供一個答案是不可能的。
不論哪一個假設,我們實際所經驗到的世界,在細節上總是一樣的;布郎甯(Browning)說得好,“我們稱贊也好,責備也好,反正一樣。
”世界已經存在在那裡,是無法消除的了;它好象一件送出去的禮物,不能收回。
把物質說成是産生世界的原因,不會使構成世界的各種項目減損一分,把上帝說成是原因,也不會使那些項目增加一分。
它們隻是這個宇宙的而不是别的宇宙的上帝或原子。
如果上帝在那裡,他所做的事和原子所能做的一樣——也就是所謂表現為原子的性格——那末他也就得到和原子所應得的同樣的謝意,隻此而已。
如果上帝的存在,并不能使這場演出産生什麼不同的轉變或結果,那麼他的存在就一定不能給這場演出增加什麼尊嚴。
如果上帝不存在,而原子是在舞台上的唯一的演員,那末,這場演出也不會因此就變得不尊嚴了。
戲演完了,幕落下了,這時你說劇本的作者是光輝的天才,肯定不會使那出戲變得更好些,你說那劇本的作者是個蠢才,也不會使那戲更壞一些。
因此,如果從我們的假設中推論不出什麼經驗或行為上的未來細節,那末唯物主義與有神論之間的辯論也就完全變得徒然而無意義的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物質與上帝意味着恰恰是同樣的東西——即不多不少,恰好能夠創造出這個已經完成了的世界的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對于這種多餘的讨論掉頭而去的人就是聰敏的人了。
因此,對于看不出有未來的明确後果可以遵循的哲學辯論,多數人本能地掉頭而去,而實證主義者和科學家則深思熟慮地掉頭而去。
哲學的追求字面和空虛的性質所受到的指責,的确是我們所最熟悉的。
要是實用主義是真的話,這種指責是完全正确的;除非那些受攻擊的理論,還能證明另有一些可以選擇的實際的結果,不管這些結果是多麼微妙和遙遠。
普通人和科學家都說他們找不出這樣的結果來。
如果形而上學者也找不出這樣的結果來,那末,别人的反對他就是對的了。
因此他的科學不過是一種炫耀的瑣碎東西。
要是為了這樣一個人指贈一筆教授基金那是愚蠢的。
因此在每一次真正的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