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橫濱分會

關燈
孫中山于乙未之役失敗以後,很鎮靜地留在廣州,留了三天,從容脫險。他乘了轎子到唐家灣,在唐家灣搭輪船到澳門,由澳門到香港。清廷向香港當局要求引渡,他請了律師在法庭中公開抗辯。結果,香港當局拒絕引渡,卻判決了“放逐”五年。

    和孫中山同時被判決放逐的,是陳少白與楊衢雲。孫中山帶了陳少白與鄭士良去日本。楊衢雲經由越南、新加坡、印度,到南非洲,在約翰内斯堡及彼得馬裡茨堡一共吸收了幾十個會員,成立了兩個興中會分會。這兩個分會在戊戌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湊集了若幹款項給他回香港,因為他聲言要再度起義。然而,他回到香港以後,不能登岸,隻得去日本橫濱,找孫中山。(賣了家産。随他東歸的一位同志黎民占則流落在香港,一籌莫展,郁郁以終。)

    孫中山帶了陳少白和鄭士良去日本,在橫濱成立了興中會橫濱分會。分會的會所設在山下町一百七十五番地,分會的會長是文經印刷店的主人馮鏡如。馮鏡如的弟弟馮紫珊,與馮鏡如的十四歲的兒子馮懋龍,都做了會員。(馮懋龍其後改名“自由”,對革命出力極多,留下《革命逸史》、《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華僑革命史》等好幾部著作。)馮氏兄弟父子以外,另有譚發、梁達卿、黎炳垣、趙明樂、趙峄琴、溫遇貴等會員二三十人。

    作為孫中山與馮鏡如、譚發等人之間的橋梁的,是一位姓陳名清的同志。他的職業,是在洋船上賣東西。甲午年冬天,孫中山組織了檀香山興中會,搭船回香港,在船上宣傳革命,他聽了非常佩服。途經橫濱,便上岸邀了好朋友譚發,到船上來見孫中山。譚發是一個裁縫,在橫濱開了“均昌洋服店”。譚發生平主張中國應該由漢人自己選一個當皇帝,意思是最好由自己來當選,因此而赢得了“譚皇帝”的綽号。他見到了孫中山,便打消了自己當皇帝的念頭,決心擁護孫中山“創立合衆政府”。

    因此,孫中山于乙未之役失敗以後,來到橫濱之時,首先到“均昌洋服店”拜訪譚發。譚發介紹馮鏡如等與孫中山見面。不久,興中會橫濱分會便正式成立。(不稱為支會,而稱為分會。)

    從此,橫濱成為中國革命運動的一個重鎮。

    孫中山在這一年(1895年)年底留下陳少白在橫濱,叫鄭士良回香港,本人去檀香山。在檀香山,他和該地的會友商談再度起義的計劃,無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