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九 鄂軍都督府

關燈
都督府,設在咨議局的原址。

     都督府之下的各單位,以軍務部為最重要,設在其後的高等法院之處。

    主持人是副部長張振武。

    另一副部長蔡紹忠不甚問事。

    孫武名為部長,到了九月上旬才到部視事,部務仍在張振武掌握之中。

    張振武是羅田人,寄籍竹山,在省立師範學堂讀過書,受業于時象晉,其後留學日本,參加“大森體育會”,學習軍事,經劉彥介紹而入同盟會,回到湖北,企圖策應徐錫麟,未成,又去了日本一次。

    再其後,回湖北,在武昌當小學教員,于辛亥年春夏之交加入了共進會。

    他在軍務部副部長任内勇于負責,而不免于專斷,美中不足。

     政事部由于部長湯化龍不肯就職,而始終不曾完成機構,招牌挂在南樓前長街中路小學堂。

    政事部之下的外交局,原以黃中恺為局長,于胡瑛出獄以後,升局為部,以胡瑛為部長,王正廷為副部長。

    不久,财政局也升格為部,以原任局長胡瑞霖為部長,陶德琨為副部長。

    胡與陶不能合作,胡辭,陶調任造币廠廠長,部長由李作棟繼任,副部長由潘耀裕繼任。

    再其後,内務、交通、司法、實業、教育都升格為部,分别以馮開浚、熊繼貞、張知本、李四光、蘇成章為部長,周之瀚、傅立相、彭漢遣、牟鴻勳、查光佛為副部長。

    最後,内務部馮開浚與周之瀚的職務,改由楊時傑與周汝翼擔任。

    教育部蘇成章與查光佛的職務,改由姚晉圻與趙俨葳擔任。

    這已經是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的事了。

     以一個都督府而設立七個部,等于是一個中央政府。

    都督雖則是鄂軍一軍、湖北一省的都督,而俨然成為中央政府的元首。

    如此情形,在起義之初,為了對外國人交涉與号召各省響應,原有相當必要。

    到了各省既已響應,代表們籌設臨時政府于南京之時,如此龐大的鄂軍都督府便不得不縮小,而退為一軍、一省的機構了。

     居正恬淡為懷,不肯在軍政府或都督府之中擔任一官半職。

    蔣翊武回到武昌,也僅僅挂了軍務部一個副部長的虛銜。

    到了漢陽失守以後,才出任“護理總司令”,肩挑起死守武昌之責。

    劉公(仲文)出錢最多,而且是事前被推定的都督,隻當了一個“總監察”而已。

    所謂“總監察”,可說是民國曆史上最早的一個“監察院院長”,不隸屬于都督府。

    劉公當了總監察不久,轉任“北伐司令”,去了襄陽。

     都督府的最急迫的任務,是固守武漢三鎮,光複湖北全省,号召各省響應,分兵北伐,統一中國。

    然而,清軍大舉南下,連陷漢口、漢陽。

    幸虧始則有黃興趕來,使得漢口、漢陽的戰事,不緻迅即結束;繼則有蔣翊武不辭艱難,苦撐危局;否則,武昌入了清軍之手,彭、劉、楊等烈士的鮮血等于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