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 馮自由

關燈
馮自由原名懋龍,是橫濱興中會最初的會員之一,在乙未年(1895年)随同他的父親馮鏡如與叔父馮紫珊入會。其後,馮鏡如于庚子年去上海,擔任康、梁的廣智書局經理;馮紫珊在戊戌、己亥以後作了康、梁的保皇會橫濱分會會長,兼《新民叢報》經理,“康、梁倚為長城”。馮自由先後在橫濱大同學校與東京高等大同學校讀書,于庚子年四五月間因代理校長麥孟華遵照康有為意旨,不許學生再提“自由”二字,憤而更改自己的原名,把“懋龍”改為“自由”。在此以前與在此以後,他一直是忠實于孫中山,不同于他的父親和叔父。原因是,他入會之時年紀極小,隻有十四歲,天真純潔,因此而無條件地崇拜孫中山。

    他在改了名字以後,便和同學鄭貫一、馮斯栾創辦《開智錄》,專講自由平等,與變質了的《清議報》對壘。次年,他進入早稻田大學讀書,和馮斯栾、李自重及王寵惠等人組織“廣東獨立協會”;又和王寵惠、戢翼翚、秦力山等人發刊《國民日日報》。壬寅年(1902年),他和秦力山與章炳麟發起“支那亡國紀念會”;又和葉瀾、秦毓鎏、周宏業、張繼、程家柽等人組織“青年會”。參加的有汪榮寶、蔣方震(百裡)、金邦平、蘇子穀(曼殊)等數十人。這個青年會并不是基督教的青年會,而是“以民族主義為宗旨,以破壞主義為目的”的一種半秘密的革命組織。這時候,孫中山住在東京,馮自由經常到孫中山寓所請示一切。

    在“青年會”的策動之下,留日學生在癸卯年(1903年)春天有了“拒俄義勇隊”的組織,以抗議俄國之一再不肯從東北撤兵。這個“拒俄義勇隊”産生于神田錦輝館的一次留日學生大會,到會的在五百人以上,簽名為隊員的人也不少,公舉藍天蔚為隊長,鈕永建與湯槱(爾和)為回國請願代表,向袁世凱請求編入他的部隊,出關抗俄。結果,這兩人見不到袁世凱而幾乎被捕,而且義勇隊本身也被日本政府解散。

    隊員之中的激烈分子,以葉瀾、秦毓鎏、董鴻祎、程家柽等為首,不甘心他們的義勇隊被解散,另行組織了軍國民教育會,決定了三種方法,分頭進行:一、鼓吹;二、起義;三、暗殺。軍國民教育會對于吸收會員,絕對嚴格,行動也完全秘密:“開會無定期,會場無定所”。會員的人數不多,而組織始終存在,活動從未中斷,一直維持到乙巳年(1905年)六月底,同盟會成立之時,全體同志參加了同盟會。

    被“軍國民教育會”推派回國,到各省去從事“運動”的,叫做“運動員”(亦稱“實行員”)。黃興與陳天華便是被派往湖南的兩位“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