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倫敦蒙難

關燈
孫中山在丙申年(1896年)陰曆五月間由檀香山去美國,為的是征求同志,募款再舉。到了美國以後,在舊金山住了一個多月,又在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等地分别住了若幹天,最後在紐約又住了幾個月,卻不曾遇到多少能夠接受他的革命主張的華僑。

    于是,他決定去英國。到了倫敦以後,他常常去拜訪自己的老師、曾經在香港西醫書院擔任過教務長的康德黎博士。康德黎的寓所,在清廷駐英使館附近。有一天,他在路上遇見廣東三水縣人鄧廷铿。其後鄧廷铿在10月11日把他騙進了使館,關在三樓的一個加了鐵窗欄的房間之中。

    鄧廷铿之所以如此,是奉了清廷駐英公使龔照瑗的命令。龔準備包雇一船,把孫中山秘密押解回國行刑;甚至想先把孫中山毒死,裝在箱子裡運回中國戮屍。

    所好,吉人天相,使館的一個英國仆人柯爾漸漸表同情于孫中山的遭遇,送消息給康德黎。康德黎邀同另一位英國醫士孟生把這件事在《地球報》(TheGlobe)發表,引起了英國人士對清廷使館的公憤;又寫信給當時的英國外相薩裡斯伯。薩裡斯伯認為清廷的公使館沒有在英國領土之上逮捕人、扣留人與押解人的權力,于九月十七日派員向龔照瑗交涉,要求将孫中山立即釋放。龔照瑗隻得照辦。

    1897年出版的《倫敦被難記》英文版封面。

    孫中山被釋放以後,作函申謝《地球報》及英國輿論界的支持;用英文寫了一本《倫敦被難記》(KidnappedinLondon),交給漢學家翟理斯(Her-bertGiles)代為發表。從此,英國朝野對于中國革命運動開始有了了解。

    孫中山留在倫敦,住了幾個月,到大英博物院圖書館去了五十七次,研究各國的革命史與各國現狀。他深切地感覺到,西歐各國雖則已經有過相當成功的政治革命,但是社會問題仍有待于解決。中國不該僅僅有一次政治性的革命,應該一勞永逸,除了謀求國家富強與民權發達以外,還要實行民生主義,以與民族、民權問題同時解決,于是創造出三民主義。丁酉年六月初三(1897年7月2日),孫中山離開英國,乘船去加拿大,于九天以後到達蒙特利爾(Montreal)。次月初五,他離開加拿大,在維多利亞城乘船去日本,于三十幾天以後到達橫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