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關燈
1 這天,悅子在阪急百貨公司買了兩雙半毛襪子。

    一雙深藍色,一雙茶色,都是質素的純一色襪子。

     即使來到大阪,她也是在阪急電車終點站的百貨公司采購完就立即乘電車往回走。

    沒有看電影,沒有進餐自不消說,連茶也沒有喝。

    沒有什麼比市街的雜沓令悅子更厭煩了。

     要是想去,可以從梅田站的台階下到地下,乘地鐵出心齋橋或道頓堀,這也并不費事。

    或者一步出百貨公司,穿過十字路口,就已接近大都會的鬧市區,繁華的浪潮迫近過來。

    路旁擦皮鞋的少年們連聲吆喝:“擦皮鞋!擦皮鞋!” 生長在東京的悅子,不知道大阪城市的模樣,她對這城市——紳商、流浪者、廠長、股票掮客、街娼、鴉片走私販、職員、地痞、銀行家、地方官、市議會議員、唱淨琉璃的、做妾的、吝啬的老婆、新聞記者、曲藝藝人、女招待、擦皮鞋的——抱有一種無以名狀的恐懼心理。

    其實,悅子害怕的。

    也許不是城市,而僅僅是生活本身?生活——是無邊無際的、浮滿各種漂流物的、變化無常的、暴力的、但總是一片澄明而湛藍的海。

     悅了把印花布購物袋盡量寬地打開了。

    她将買來的襪子放在袋子最底裡。

    這時。

    閃電在敞開的窗門擊打而過。

    接着,響起了威嚴的雷鳴,把櫃台的玻璃擱闆震得微微顫動。

     風呼嘯地卷襲進來,把立着的小告示牌刮倒了,上面貼着寫有“特價商品”兒個字的字條。

    店員們跑去把窗戶關上。

    室内黑魃毽。

     這才發現櫃台的白晝也一直燃着的電燈忽然增加了亮度似的。

    不過,看樣子雨還不會下起來。

     悅子把購物袋挎在胳膊L.她不顧購物袋窩彎的竹圈從手腕蹭着胳膊滑落下去,依然用雙掌捂住臉頰。

    臉頰顯然發燒。

    這種情況是常見的。

    沒有任何理由,當然也沒有任阿的病因,雙頰就突然問像着了火似的發燒了。

    本來她的手掌就纖弱,現在打了水泡,曬黑了、身體底了留下的纖弱,反而使手掌顯得更加粗糙了。

    她觸摸及熱烘烘的臉頰時,更覺自己的雙頰發燒了。

     此到,她感到似乎什麼事都可以做。

    她一直穿行在十字路口的旱橋上,猶如走在遊泳池的跳台上樣,覺得仿佛可以跳進市街的中心。

    這麼一想,悅子的視線便投在櫃台前穿梭而過的、雜亂而叉不動聲色的人流上,倏然地沉湎在高速的幻想中。

    這個樂天的女子,缺乏幻想不幸的天分。

    她的怯懦,都是由此而産生的。

     ……是什麼東西給予的勇氣呢?是雷鳴?是剛買來的兩雙襪子,悅子急匆匆地穿過人群,向台階走去。

    台階上人聲雜沓。

    她下到了二層。

    爾後,又下到了靠近阪急電車售票處的一層大廳。

     她望了望戶外。

    在這一二分鐘内。

    驟雨沛然降下。

    仿佛早就在下了,人行道已經變得濕漉漉的,猛烈的雨點四處飛濺。

     悅了走近出口。

    她恢複了平靜,安下心來,有點勞頓,感到像輕度的眩暈。

    她沒有帶雨傘。

    不能走到外面…不是不能走,而是沒有這個必要。

     她立在出口的一側,想要看看雨戛然而止時的市内電車、路标和馬路對面的成排商店的情景。

    但是,雨水飛濺到她所在的地方,濡濕了她的衣服下擺。

    出口處一陣喧嚣聲。

    有的男人把皮包頂在頭上跑了過來。

    洋裝打扮的女人用頭巾遮住秀發跑了過來。

    他們簡直是像沖着悅子,為着悅子集合而來的。

    惟有她一人沒有淋濕。

    她的四周站滿了職員模樣的男男女女,都像是落水的耗子。

    有的在抱怨,有的在說笑,他們都帶着幾分優越感,轉過身來沖着剛才自己跑過米的雨場,久久無言無語。

    一齊将臉朝向紛紛揚揚下着大雨的天空。

    悅子的臉,也夾雜在這些濡濕了的臉中,仰望着雨空,雨仿佛從奇高的天窖直線地瞄準這些臉,秩序井然地灑落下來。

    雷鳴漸漸遠去。

    惟有暴雨的聲響使人耳朵發木,心靈顫抖;偶爾劃破雨聲疾馳而過的汽車喇叭聲、車站上的高音喇叭聲、像撕裂般地呼叫。

     也遮蓋不過雨聲。

     悅子離開避雨的人群,排在售票口前的長長的彎彎曲曲的無言的行列後面。

     阪急寶冢線上的岡町站。

    距梅田約三四十分鐘的路程。

    快車不停這個站。

    豐中市迎來了困蒙受戰争災難而從大阪遷來的無計其數的人,并在市郊興建了許多府營住宅。

    入口比戰前增加了一倍。

    悅子所在的米殿村也位于豐中市内,隸屬大阪府。

    嚴格地說,它不是農村。

     盡管如此,如果要買點物美價廉的東西,必須花上一個多小時前往大阪購買。

    今天是秋分的前一天,悅子打算買些柚子供奉在丈夫良輔的靈前,這是他生前所愛吃的果品。

    不巧,百貨公司水果櫃台的柚子已經售完。

    她本無意到百貨公司外面購物,不知是受到良心上的責備。

    還是什麼奠名的沖動,她下決心到市區繁華街去,正當其時,她被雨阻攔了。

    僅此而已。

    除此以外,理應不會有别的什麼事。

     悅子上了開往寶冢的慢車,坐在席位上。

    車窗外,雨下個不停。

     站在她面前的乘客攤開了一份晚報,上面的油墨香味把她從思慮中喚醒。

    她掃視了自己周圍一圈,仿佛自己幹了什麼虧心事似的。

    其實什麼事也沒有。

     列車員吹響的哨音在戰栗,漆黑而沉重的鎖鍊互相碾軋,電車不斷地重複着這些單調的舉動,一站又一站頗費力氣地行進着。

     雨過天睛。

    悅子把臉轉過去,定睛凝視着從雲隙問射出來的幾道光束。

    那亮光恍如伸出來的潔白而無力的手,落在大阪郊外住宅街的村落上。

     悅子邁着孕婦般的倦怠步子,好像有點誇張。

    她自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沒有人提醒她注意改正。

    這種步法,像淘氣的孩子在朋友的後脖梗上悄悄地挂上一張紙條,成了,她被迫接受的一種标記。

     mpanel(1); 從岡町站前經過八幡宮的牌坊,再穿過小都市零售雜貨的繁華街。

    好不容易才來到屋宇稀疏的地段。

    由于步履緩慢,暮色已經籠罩着悅子,府營住宅的家家戶戶都點燃了燈火。

    這是屋宇無計其數的、同樣形式的、同樣窄小的、過着同樣生活的、同樣貧困的、煞風景的村落。

    通過這兒的路,是一條捷徑,悅子卻總是回避走這條路。

    因為這樣難免會清楚地窺見諸如這些屋宇的室内、便宜貨的食櫥、矮腳飯桌、收音機、薄毛織套坐墊,有時甚至窺見每個角落映入眼簾的貧窮的夥食、濃重的水蒸氣,樣樣都使她十分惱火。

    她的心,大概隻對幸福的想像力是發達的,她不願意盼顧這些窮困,隻願瞧一眼幸福。

     道路昏暗。

    蟲聲四起,這裡那裡的水坑映現着垂暮的殘照。

    左右兩側是稻田。

    稻穗随着帶幾分濕氣的微風在搖曳。

    包圍着黑暗的稻浪、翻滾起伏的田地及低垂的稻穗,看起來不像白晝成熟稻子的輝煌,倒像無數喪魂落魄的植物的聚會。

     悅子繞着農村特有的、寂寞而無意義的彎曲道路,來到小河畔的小徑上。

    這一帶已屬米殿村的地域。

    小河與小徑之問是一片連綿不斷的竹林。

    從這地方到長岡因盛産孟宗竹而聞名。

    竹林的盡頭,是跨過架在小河上的木橋的小徑所在。

    悅子跨過木橋,從原先是佃戶人家的前面走過,穿越楓樹和果樹叢,再登上被茶樹籬笆圍着的迂回而上的台階,到了盡頭處,便是杉本家的旁門。

    乍一看,杉本的邸宅像幢别墅似的,其實是由于主人周全的節儉精神,在這麼一個不顯眼的地方,使用廉價木材修蓋起來的缺乏雅趣的房子罷了。

     悅子打開旁邊的拉門,裡屋傳來了弟妹淺子的孩子們的笑聲。

     孩子們又笑起來了。

    為什麼笑得那麼開心?不能讓他們旁若無人地笑下去……悅子隻是這麼想,并沒有下決心要阻止他們。

    她把購物袋放在門口的鋪闆上。

     1934年,杉本彌吉在米殿村購置了萬坪的地皮。

    這是五年前他從關西商船公司退職時的事。

     彌吉出身于東京近郊一個佃農的家庭,他發奮攻讀,大學畢業後進入當時坐落在堂島的關西商船大阪總公司,娶了東京的妻子,大半生是在大阪度過的,但是他讓三個兒子都在東京接受教育。

     1934年他任專務董事,1938年任公司經理,翌年主動退職。

     杉本夫婦偶爾前往墓地為故友掃墓,他們被環繞着名叫服部靈同的市營新墓地那土地起伏的優美所吸引,向人打聽,才知道這兒叫米殿村。

    他們便物色了适合于辟為包含覆蓋着竹林和栗林的斜坡果樹園的一片十地。

    在1935年蓋起了簡樸的别墅,同時委托園藝家栽培了果樹。

     然而,這裡并沒有像妻兒所期待的那樣成為名副其實的别墅和過着有閑生活的根據地,而隻是成為他周末度假的落腳點,他每周攜帶家眷乘車從大阪來到這裡,以欣賞日光和擺弄田地為樂,如此而已。

    長子謙輔是個懦弱的文藝愛好者,他對健全的父親這種趣味竭力唱了反調,從内心裡也懷有輕視之意。

    結果總是被父親強行拽來,無奈地同弟弟們一起揮鋤耕作。

     大阪的實業家中,秉性吝啬、具有京阪式的生活力和表裡一緻的、有着快活的厭世哲學根據的人,為數不少是在地皮便宜、應酬花費不大的山間窮鄉僻壤建造屋宇,以擺弄園地為樂,而不在著名的海濱和溫泉勝地修蓋别墅。

     杉本彌吉退職以後,便把生活的據點移到米殿來了。

    米殿究其語源,大概是米田的意思。

    太古時。

    這裡似乎是淹沒在大海中,如今土地相當肥沃,一萬坪土地出産各種水果和蔬菜。

    佃農一家和三個園丁協助這個業餘園藝家耕作,數年後杉本家的桃子甚至成了市場上特别珍貴的品種。

     杉本彌吉是冷眼看待戰争而生活過來的。

    他想:這是獨具一格的冷眼相待法,城裡的那夥人沒有先見之明,隻好度着忍受配給品、不得不買高價黑市米的日子;而我有先見之明,才能這樣悠然自在地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

    就這樣,他把一切都歸功于先見之明,連不得已而辭退的事,也覺得是有先見之明的緣故。

    從他的神情來看,他仿佛把退職的事業家不得不嘗受的那種痛苦和倦怠,幾乎等同于俘虜嘗受的那種苦痛和倦怠,統統抛諸腦後了。

    他好像用半開玩笑的口吻述說别無恩怨者的壞話那樣,講了軍部的壞話。

    由于老伴患急性肺炎,他拜托大阪軍司令部的友人送來了軍醫學發明的新藥,可是這些新藥毫無效力,反而把她害死了。

    所以這種壞話越說越厲害了。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