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月痕 第三十七回 廷推嶽薦诏予清銜 風暖草熏春來行館

關燈
喜,如陡見家裡的人一般,說不出話,連紫滄怎樣說也不聽見,隻拉紫滄向月台上走來。

    才上月台,又聽得簾内環佩之聲,珊珊已到門側,更是心花怒開,向紅豆道:“你來接我麼?”紅豆打開簾子,笑道:“娘也來了。

    ”荷生早見采秋倩影亭亭,臨風含笑。

    兩人執手,喜極而悲,各自盈盈淚下。

    半晌,荷生向紫滄道:“我不是做夢麼?”紫滄道:“坐下再說吧。

    ”方才坐下,青萍回道:“代州官員禀見。

    ”采秋、紅豆退人裡間,紫滄也退出東廂。

    荷生一起一起的接見。

    直至上燈,才有空和采秋暢談。

     看官聽着:人生富、貴二功、名,一字是少不得的。

    正月時,賈氏何等刁難!這回紫滄自省趕來,進城已是初三黃昏時候,竟不到家,先來見過采秋,将荷生的信遞給他瞧。

    先是雁門郡人心惶惶,訛言四起,鬧到初三下午,得着韓荷生帶兵出來信息,才稍安靖。

    這賈氏見時事如此,深悔前非。

    後聞荷生帶兵來了,又怕惹下禍事,早啞口無言,受藕齋抱怨。

    如今聽得荷生做了官,是個欽差,喜到十分,就也怕到十分,那追悔更不用說了。

    轉自己出來招認不是,隻求紫滄領采秋迎上一站來。

     采秋道:“這卻不必。

    ”紫滄道:“也好。

    此去崞縣,隻四十裡地,知縣又是我舊東家,可以據實說給他預備,也免得荷生進城一遭,招搖耳目。

    且此事是經略知道的。

    ”原來到雁門關,是由代州陽明堡西行,不走郡治。

    打郡治北門二十裡至雁門關,是個小路。

    荷生與紫滄打算,是到了崞縣,教顔、林二将帶兵先行,自己換車私往采秋家一探,即連夜出北門,趕到關上。

    不想賈氏轉叫采秋接出來。

     當下說明,賈氏、藕齋都在廂房伺候。

    紫滄領他夫婦出來叩見。

    荷生也還了一揖,前事不提,隻面谕兩人:将采秋行裝收拾妥貼,等候班師。

    兩人答應退下。

    恰好上屋的席,是兩席滿漢,荷生便撤一席,賞給兩人去吃,自與采秋同坐一席。

    采秋團問起癡珠、秋痕景況,荷生略說一遍,因歎道:“你吃長齋,他也吃長齋;你如今開了葷,不知他何時才開哩!”采秋也為怅然。

    這一夕,崞縣十分讨好,行館中徹夜燈燭輝煌。

    二更後,紫滄自在東廂安歇。

    兩人并枕,談着三十來天别緒。

     轉瞬天明,營門外角聲嗚嗚的吹個不止。

    荷生隻得起來,傳令顔、林二将先走,又見了幾起的客。

    因行館後進有座望樓,便與采秋領着紅豆,登樓憑眺。

    遙見空際有白雲數片,谛視之,不動亦不滅,采秋指着道:“這就是雁門關山頭積雪。

    ”荷生道:“我少刻便在這山外了!”說着。

    兩人淚眼相看一會,不語,忽曉風吹來,涼如冰雪。

    采秋道:“口北地方冷,不比内地,你帶着大毛衣服沒有‘!”荷生道:“都有。

    ”采秋又囑咐:“諸事留心保養。

    倘若要打仗,千萬不可輕敵;口外回部是不怕死的。

    ”荷生道:“我知道。

    這回不用打仗,你放心。

    ”瞥見塵沙起處,一簇軍馬如蟻行蜂擁,紅豆指着道:“兵出城了。

    ”忽見青萍上來,口說:“轎馬伺候已齊。

    ”荷生遂與采秋訂着班師之期。

     兩人執手含淚,采秋嗚咽道:“我不便下去送你,就在這樓上望望吧。

    ”又囑咐了青萍,路上好生伺候。

    又親自與荷生穿上大紅披風、廂金風帽。

    荷生隻得硬着心腸下樓。

    到了院子,回頭一望,見采秋淚眼凝睇,荷生也含着淚眼道:“你也回去吧!”采秋點頭。

    荷生出來前屋,囑紫滄三日後到關上來,就上轎走了。

     采秋和紅豆在樓上,聽得城邊炮響,知荷生出城,便眼撐撐的,向着先前瞧見軍馬的地方望去。

    等了好一會,才見帥旗過去,一頂四人擡的藍呢轎,前呼後擁,迢迢前去。

    到得轉過樹林,望不見了,歎一口氣,方扶着紅豆下樓,與他爹媽回家。

    正是: 楊柳依依,長亭話别—— 征夫,邦家之傑。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