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月痕 第二十三回 簾卷西風一詩夜課 雲橫秦嶺千裡書來

關燈
一束帖,将谡如緻荷生的一份信件,叫穆升送去大營。

     一會,穆升回來,呈上荷生回束并西安的信一大封。

    癡珠将荷生回柬拆開後,就将漱玉總封拆開,内是泰中諸友覆書,随将漱玉的緘十餘頁先行展閱,道: 癡珠征君執事:夏初行篩歸自成都,适弟有城南之役。

    讀留示手劄 并詩,知望雲在念,垂翼于飛,良用怃然!中秋既望,從留世兄處得七月 初二來書,甫悉玉體違和,留滞途次。

    南邊兵燹,誰實為之?而令吾兄 故裡為墟,侍姬抗節!所幸陔蘭池草以及珍(上髟下也)掌珠,均獲完善,則遠 當亦強自慰藉。

    人生非金石,愁城豈長生之國哉!總要吃力保此身在, 其餘則有天焉。

     萬庶常賜書,深怪吾兄龍性難馴,鋒芒太露;又以人才難得,囑弟為 作曹邱。

    嗟夫!庶常失辭矣。

    昔宋歐陽水叔有言:醫者之于人,必推其 病之所自來,而治其受病之處。

    病之中人,乘乎氣虛而人焉。

    則善醫者 不攻其疾,而務養其氣。

    氣實則病去,此自然之效也。

    今天下囗然無複 人氣,然則治其受患之處而與之更始奈何?曰:培元氣而已。

     自勢利中于人心,士大夫不知廉恥為何事,以迎合為才能,以恬焰 為安靜,以貪暴濟其傾邪之欲,以賄賂固其攘奪之謀。

    坐此官橫而民無 所訴,民怨而上不獲聞,俾陰鸷險狠之徒,得以煽惑愚氓,揭竿而起。

    嗚 呼!四郊多壘,此士之後也。

    宜何如各出心肝,以湔國恥?而人心叵測, 其鈍者驚疑狂顧,望風如鳥獸散;其黠者方且借兵饷開銷,飽充囊橐, 假軍功虛報,冒濫梯榮,而天下之氣靡然澌滅。

    嗚呼!亦知天下之氣則 何以靡然澌滅哉? 古之君子,學足于己,足不出戶,中外重之。

    是故道重勢輕,嚣嚣然 以匹夫之卑與君相抗。

    降及後世,士各以所長取合當世,所求不過衣食 而已。

    為之上者,習知士之可以類緻也,知名之可以牢籠天下,利之可 以奔走天下也,于是徐示以抑揚,陰用其予奪,要使天下知吾意之所向 而止。

    不取其定命之宏猷,而徒取其浮華之文藻;不勖以立身之大節, 而但勖以僥幸之浮名。

    其幸而得者,率皆奔竟之徒,迎合意旨,無有龃 龉,恬嬉遷就,無事激昂,是妾婦之道也,是臧獲之才也。

     嗟夫!士君子服習孔孟,出處進退,其關系世道輕重何如也?而乃 以議妾婦者議之,馭臧獲者馭之,則宣其所得者,多寡廉鮮恥、阿谀順 意,大半皆妾婦臧獲之流;而魁梧磊落之士,倔強不少挫者,送困于橫 郁,而苦于奮厲之無門。

    風氣安得不日靡,人心安得不思亂,而其禍甯 有疹與? 夫天下如此其滔滔也,有人焉,蹇蹇谔谔,不随俗相俯仰,欲為國家 延此垂盡之氣,此何等胸次,何等魄力!國手者出,就此一線,厚以養 之,血脈流通,膚革充盈,蹶然興矣。

    庶常翔步雲行,習見人集于菀,而 吾兄獨集于枯,遂竊非之,此自笃念故人之意。

    第億先太傅嘗以吾見及 庶常為吾家旗鼓,豈料其出見紛華而悅,以四十餘歲老庶常,有何勘不 破,而亦人雲亦雲如此,天下事尚可問乎? 尤可笑者,囑弟為作曹邱,弟苦守這園,足迹不出戶外,與當世赫赫 奕奕躁魁柄者不通音問,何從說項?以從者學貫古今,庶常從朝官後, 不修孔融之表,而緻曹躁之書,豈将以弟為黃祖耶!軍興以來,白面書 生心不辨寂麥,目不識之無,依草附木,雲蒸龍變,弟雖不肖,猶羞稱 之。

    癡人說夢,迷離倘恍,其有劉道民之際遇乎?究竟所處,不過記室 參軍。

    天下之亂亟矣,與其依人作計,成不歸功。

    敗且至于歸咎,何如攜 妓東山,素為名士,實亦不愧名臣也。

     西北苦寒,太行尤甚。

    山中人有立志者,則肌膚實而心地堅樸,視 輕挑便利者,不啻霄壤。

    他日出而醫國,此皆籠中物也,願君留意焉。

     若航海南歸,此大失策。

    東越僻在海隅,與中原消息隔不相聞,縱有三 顧之玄德公,其如草廬-遠何也!若為定省計,則棣鄂衆多;若為旨甘 計,則田園已蕪。

    丈夫子盯衡當世事,努力道義,以報君親,窮達命也。

     娟娘大有仙意,聞諸道路,鴻飛冥冥,南朝普陀,西禮峨眉,或者五 台亦将有東來紫氣乎?是未可知。

    弟頑鈍如恒,内人于舊臘得一男,近 已牙牙學語,晚景隻此差堪告慰。

     時事方艱,身家多故。

    保此身在,國家之元氣雖斷未斷,乾坤之正 氣雖亡不亡。

    言不盡意,而詞已蕪,伏維垂鑒! 閱畢,說道:“良友多情,為我負氣,隻是我呢?”就歎口氣,将書放下。

    複将衆人的信一一看過,撂在一邊。

    再将漱玉的書沉吟一會。

     初寒天氣,急景催人,已是晚夕,就不去秋心院了。

    豈料是夜院裡竟鬧起一場大風波來!正是: 賞菊持螯,秋光正好。

     屬國書來,觸起煩惱!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