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月痕 第二十一回 宴仲秋觞開彤雲閣 銷良夜笛弄芙蓉洲
關燈
小
中
大
”紫滄道:“我是向汾神廟神将借來。
”說得大家又笑。
瑤華便叫人回去取劍。
荷生也逼着采秋叫人取弓箭,就向瑤華道:“晚上月下舞他一回,才有趣呢。
”采秋道:“這樣,何不就到閣上去坐?”荷生道:“好!”便喚跟人問道:“閣上都停妥沒有?”跟人回說:“早已停妥。
” 荷生當下便領大家由東廊走入小門,門内虬松修竹繞座假山,黃石疊成,高有丈餘,蒼藤碧蘿、斑駁網胃,石樓數十級,曲曲折折到個平台。
由平台西轉,一個朝南座落,便是彤雲閣上層。
四圍,繞以石欄。
閣系五間,通作一間,落地花門,南北各二十四扇,東西各十二扇。
正面上首擺一大炕,炕下放一圓桌,焚一爐百和香,蘭麝氤氲,香雲缭繞。
頂隔中間,懸個五色彩細百褶香雲蓋,挂一盞頂大光素玻璃燈。
東西挂八盞瓜瓣式桔紅玻璃燈,也是頂大的。
兩邊一邊四個座,俱是海棠式的坐墩,兩個坐墩夾個圓茶幾。
下首中間擺兩個坐,卻是梅花式的坐墩,也夾個圓茶幾。
茶幾上各安個圓合,大小同茶幾一般。
癡珠大家見這般陳設,着實喜歡。
荷生道:“我今日是個團(外囗内栾)大會,每位茶幾上俱派定坐次。
”大家瞧那個茶幾上放一紅箋,是荷生、采秋四個字;接着瞧去,東上首癡珠、秋痕,次是小岑、麼風;西上首是紫滄、琴仙,次是劍秋、彩波。
癡珠笑道:“荷生竟鬧出叫相公坐位來,我們就人坐吧。
”大家也隻得照箋上寫的坐定。
采秋吩咐跟人:“取酒來。
”家人答應,走到各人跟前把盒蓋揭起,便是一個鑲成攢盒,共有十二碟果菜,兩付銀杯象著,都鑲在裡面,十分精巧。
每幾下層,各送一個鴛鴦壺,遂淺斟低酌起來。
癡珠道:“天色這般早,我們還行個令想想。
”荷生道:“回回行令,也覺沒趣,今日還是清談吧。
” 采秋因向癡珠說道:“你和荷生通是薦過鴻博,我且問你,酒令是何人創的?”癡珠笑道:“這一問倒有趣,我記得是漢賈逵。
”荷生道:“我記得他本傳就有這一條。
”癡珠道:“不錯。
我卻要請教你們,為何喚做酒糾?”采秋道:“唐時進士曲江初宴,召妓女錄觥罰的事,因此喚做酒糾,是不是呢?”劍秋笑道:“怪道采秋慣行酒令。
”荷生道:“唐尚書郎人直,侍史一人,女史二人,皆選端正妖麗,執香爐香囊,護侍衣服。
唐詩‘春風侍女護朝衣’,又‘侍女新添五夜香’,就是這侍史,如今所以喚他們作女史。
”秋痕道:“杜詩‘畫省香爐圍伏枕’的注,不就引這一條麼?”小岑喝了一鐘酒,笑道:“都有這般快活,我隻願做個省郎,也不願學劍秋升侍講了。
” 曼雲道:“你們怎麼喚做老爺呢?”癡珠道:“元朝起的,唐宋以前沒有此稱呼。
”荷生道:“《元史-董抟霄傳》:‘毛貴問抟霄曰:你為誰?曰:我董老爺也。
’你指此條麼?”癡珠點頭。
紫滄道:“金人稱嶽武穆為‘嶽爺爺’,‘老爺’二字大約是金元人尊稱之詞,如今卻不值錢了。
” 采秋笑道:“癡珠,我們自頭至腳,你能原原本本說個清楚不能?”癡珠道:“我講一件,你們通喝一杯酒,我說錯了,我喝五杯。
”瑤華道:“使得,我就喝。
”于是采秋、秋痕五人通喝了。
癡珠道:“我如今從你們的石講起。
髻始于燧人氏,彼時無物系縛,至女娲氏以羊毛為繩子,向後系之,以荊枝及竹為笄,貫其髻發。
《古今注》:‘周文王制平頭髻,昭王制雙裙髻。
’又《妝台記》:‘文王于髻上加翠翹,傅之鉛粉,其合高,名曰風髻。
’” 采秋接着說道:“這樣看來,文王自是千古第一風流的人,所以《關睢》為全詩之始。
”癡珠道:“你不要橫加議論,等我講清這個髻給你聽吧。
高髻始于文王,後來孫壽的堕馬會,趙飛燕的新髻,甄後的靈蛇髻,魏宮人的警鶴髻,愈出愈奇,講不盡了。
這是真髻;還有假髻。
《周禮-追師》副編注:‘列發為之。
其遺像若今假纟介。
’《三輔》謂之‘假髻’。
《東觀漢記》:‘章帝诏東平王蒼,以光烈皇後假髻、帛巾各一箧遺之。
’後來便有‘飛西譬’、‘抛家髻’種種名号,也講不盡。
采秋,我講這個髻,清楚不清楚?至如梳,始自赫胥氏;蓖,始自神農;刷,始自殷,我也不細講了。
” 荷生道:“癡珠今日開了書廚。
”劍秋道:“這不是八月十五,直是三月三鬥寶了。
”采秋道:“你們不要阻他高興,聽他講下去,替我們編個《妝台志》不好麼?”癡珠道:“你們每人喝兩杯酒,我再講吧。
”采秋道:“那要講兩件。
”癡珠道:“自然。
”采秋諸人便各喝兩杯。
癡珠道:“一件畫眉
”說得大家又笑。
瑤華便叫人回去取劍。
荷生也逼着采秋叫人取弓箭,就向瑤華道:“晚上月下舞他一回,才有趣呢。
”采秋道:“這樣,何不就到閣上去坐?”荷生道:“好!”便喚跟人問道:“閣上都停妥沒有?”跟人回說:“早已停妥。
” 荷生當下便領大家由東廊走入小門,門内虬松修竹繞座假山,黃石疊成,高有丈餘,蒼藤碧蘿、斑駁網胃,石樓數十級,曲曲折折到個平台。
由平台西轉,一個朝南座落,便是彤雲閣上層。
四圍,繞以石欄。
閣系五間,通作一間,落地花門,南北各二十四扇,東西各十二扇。
正面上首擺一大炕,炕下放一圓桌,焚一爐百和香,蘭麝氤氲,香雲缭繞。
頂隔中間,懸個五色彩細百褶香雲蓋,挂一盞頂大光素玻璃燈。
東西挂八盞瓜瓣式桔紅玻璃燈,也是頂大的。
兩邊一邊四個座,俱是海棠式的坐墩,兩個坐墩夾個圓茶幾。
下首中間擺兩個坐,卻是梅花式的坐墩,也夾個圓茶幾。
茶幾上各安個圓合,大小同茶幾一般。
癡珠大家見這般陳設,着實喜歡。
荷生道:“我今日是個團(外囗内栾)大會,每位茶幾上俱派定坐次。
”大家瞧那個茶幾上放一紅箋,是荷生、采秋四個字;接着瞧去,東上首癡珠、秋痕,次是小岑、麼風;西上首是紫滄、琴仙,次是劍秋、彩波。
癡珠笑道:“荷生竟鬧出叫相公坐位來,我們就人坐吧。
”大家也隻得照箋上寫的坐定。
采秋吩咐跟人:“取酒來。
”家人答應,走到各人跟前把盒蓋揭起,便是一個鑲成攢盒,共有十二碟果菜,兩付銀杯象著,都鑲在裡面,十分精巧。
每幾下層,各送一個鴛鴦壺,遂淺斟低酌起來。
癡珠道:“天色這般早,我們還行個令想想。
”荷生道:“回回行令,也覺沒趣,今日還是清談吧。
” 采秋因向癡珠說道:“你和荷生通是薦過鴻博,我且問你,酒令是何人創的?”癡珠笑道:“這一問倒有趣,我記得是漢賈逵。
”荷生道:“我記得他本傳就有這一條。
”癡珠道:“不錯。
我卻要請教你們,為何喚做酒糾?”采秋道:“唐時進士曲江初宴,召妓女錄觥罰的事,因此喚做酒糾,是不是呢?”劍秋笑道:“怪道采秋慣行酒令。
”荷生道:“唐尚書郎人直,侍史一人,女史二人,皆選端正妖麗,執香爐香囊,護侍衣服。
唐詩‘春風侍女護朝衣’,又‘侍女新添五夜香’,就是這侍史,如今所以喚他們作女史。
”秋痕道:“杜詩‘畫省香爐圍伏枕’的注,不就引這一條麼?”小岑喝了一鐘酒,笑道:“都有這般快活,我隻願做個省郎,也不願學劍秋升侍講了。
” 曼雲道:“你們怎麼喚做老爺呢?”癡珠道:“元朝起的,唐宋以前沒有此稱呼。
”荷生道:“《元史-董抟霄傳》:‘毛貴問抟霄曰:你為誰?曰:我董老爺也。
’你指此條麼?”癡珠點頭。
紫滄道:“金人稱嶽武穆為‘嶽爺爺’,‘老爺’二字大約是金元人尊稱之詞,如今卻不值錢了。
” 采秋笑道:“癡珠,我們自頭至腳,你能原原本本說個清楚不能?”癡珠道:“我講一件,你們通喝一杯酒,我說錯了,我喝五杯。
”瑤華道:“使得,我就喝。
”于是采秋、秋痕五人通喝了。
癡珠道:“我如今從你們的石講起。
髻始于燧人氏,彼時無物系縛,至女娲氏以羊毛為繩子,向後系之,以荊枝及竹為笄,貫其髻發。
《古今注》:‘周文王制平頭髻,昭王制雙裙髻。
’又《妝台記》:‘文王于髻上加翠翹,傅之鉛粉,其合高,名曰風髻。
’” 采秋接着說道:“這樣看來,文王自是千古第一風流的人,所以《關睢》為全詩之始。
”癡珠道:“你不要橫加議論,等我講清這個髻給你聽吧。
高髻始于文王,後來孫壽的堕馬會,趙飛燕的新髻,甄後的靈蛇髻,魏宮人的警鶴髻,愈出愈奇,講不盡了。
這是真髻;還有假髻。
《周禮-追師》副編注:‘列發為之。
其遺像若今假纟介。
’《三輔》謂之‘假髻’。
《東觀漢記》:‘章帝诏東平王蒼,以光烈皇後假髻、帛巾各一箧遺之。
’後來便有‘飛西譬’、‘抛家髻’種種名号,也講不盡。
采秋,我講這個髻,清楚不清楚?至如梳,始自赫胥氏;蓖,始自神農;刷,始自殷,我也不細講了。
” 荷生道:“癡珠今日開了書廚。
”劍秋道:“這不是八月十五,直是三月三鬥寶了。
”采秋道:“你們不要阻他高興,聽他講下去,替我們編個《妝台志》不好麼?”癡珠道:“你們每人喝兩杯酒,我再講吧。
”采秋道:“那要講兩件。
”癡珠道:“自然。
”采秋諸人便各喝兩杯。
癡珠道:“一件畫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