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同時代弟子的狀況
關燈
小
中
大
于是神以教師的身份出場了(我們将在此繼續我們的創作);他假扮為仆人。
把一個他者、一個受到高度信任的人置于他的位置之上不能使他滿意,就像一位高貴的國王不會滿意于把一個最受信任的人置于其王國之中一樣。
不過神還有另外一個根據,在人與人之間蘇格拉底式的關系是最高的、最真實的關系。
假如神本人并未到場,那麼一切都将成為蘇格拉底式的,我們就不會遇到瞬間,而且還會錯失悖謬。
不過,神的仆人形象絕非僞裝,而是一個真實的形象;它絕非&ldquo表象軀體&rdquo[1],而是一個實在的軀體。
從神以全能的愛做出全能的決斷成為仆人的那一刻起,可以說他在他自己的決斷之中被俘獲了,現在他非得堅持下去(我們在此将采用不十分嚴格的語辭),不管他願意與否。
他不能背叛自己,他并無此種可能性,就像那高貴的國王突然顯現出自己畢竟還是國王一樣。
對國王來說,這一點(擁有這種可能)并非完美,它隻顯示出了他的無能為力和他的決斷的無力:他沒有能力真正成為他想成為的樣子。
盡管神不可能将任何他者置于自己的位置之上,但他卻可以提前派出一個能夠讓學生警覺的人[2]。
這位先行者對于神所要傳授的東西自然一無所知;相對于神的教導而言,神的出場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本質事件。
神以人的形象、也就是說以低下的仆人形象出場本身就是一種教導,并且神還必須親自給予條件(參第一章),否則學生不可能理解任何東西。
隻有通過這樣的一位先行者,學生才會有所警覺,不過僅此而已。
不過,神扮作仆人的形象不是為了和人們開玩笑,他的意圖也不是說他到人世間走一趟而不讓任何人知道。
想來他會讓關于自身的某些東西得到理解,盡管為了順應這種理解而做出的所有努力都無法從本質上幫助那個未曾接受條件的人,因此這樣的努力隻是違背其意願地在強迫他,它像把學生拉近那樣地與之疏遠了。
他降格扮為仆人,可是他的出場并不是為了服務于某個特定的人,做着自己的&ldquo事&rdquo但卻既不讓他的主人、也不讓同伴們知道他究竟是何許人;我們不敢把這樣的憤怒加諸于神。
他的仆人形象隻意味着他是一個低下的人,一個既沒有上好的衣服[3]、又沒有其他世俗的優勢使其從衆人之中突顯出來的低下的人。
他沒有與其他人區分開來,甚至當他降格為仆人的時候,他身後不計其數的天使們也沒有看出他與其他人的區别[4]。
盡管他是個低下之人,他的憂慮卻與人們通常所有的不同。
他将走自己的路,不為世俗财産的分割而操心[5],就像一個一無所有且不想擁有任何東西的人一樣;他不為自己的食物發愁,第四章同時代弟子的狀況哲學片斷就像天空的飛鳥[6];不為房子和家發愁,就像那些居無定所但卻并不尋求它的人一樣。
他不關心陪伴死者到墳墓[7];不回頭追求那些吸引了常人的注意力的東西[8];不與女人有染,為她所俘獲而想取悅于她[9];他關切的隻是弟子的愛[10]。
所有這一切看起來十分美好,不過它們是否恰當呢?他是否超越了常人的生存狀況呢?一個人像飛鳥一樣無憂無慮,甚至不用像鳥兒那樣四處覓食,因為他根本就不用為明天發愁[11],這是正确的嗎?我們不可能以其他的方式來塑造神,可是我們的創作能證明什麼呢?這種四處飄蕩、每晚停留在所到之處的方式是否被允許?問題是,一個人真敢這樣表現自己嗎?不然的話,神就沒有實現人性。
如果他真能做到,他是敢于這麼做的。
如果他在服務于精神的時候迷失了自己,以至于他從來都沒有過問吃喝問題,而且他可以肯定,這種匮乏不會使他分心,苦難也不會困擾他的身體并且使他後悔,也就是說,直到他想去理解更多的東西的時候,他才理解了孩提時代所學到的東西。
如果他真敢這樣做的話,他的建樹就比百合花的安詳自若[12]更為壯麗。
于是,憑借升華了的對所行之事的專注,教師吸引了衆人的注意,其中學生可能會被發現,而這樣的人最可能來自地位較為低下的人群。
因為那些聰明的和有學問的人會首先向他提出刁鑽古怪的問題,邀請他參加學術研讨會,或者扔給他一個測試,然後才确保他有一個固定的職位和一個謀生之道。
我們就讓神在他出場的那座城市中(究竟是哪一座城市則無關緊要)四處活動[13]。
隻有他傳授的道才是他唯一的生活必需品,是他的日常飲食[14];教導人們是他的工作,關心學生是工作後的休息[15]。
他沒有朋友,沒有親人,可是學生就是他的兄弟姊妹[16]。
很快地,這一點很容易理解,關于他的名聲四處傳開了[17],它将把好奇的衆人引入陷阱。
無論這教師在何處現身,都會被衆人包圍着[18],他們好奇地看、好奇地聽,想急切地告訴别人他們的所見所聞。
這些好奇的民衆算得上學生嗎?絕對不是。
或者假如說某座城市中的一位欽定教師秘密地到神那裡,用辯論的方式來測試他的力量[19],那人算是學生嗎?絕對不是。
如果這幫烏合之衆或那個欽定将教師會學到點什麼的話,神在純粹的蘇格拉底的意義上來說就隻不過是個偶因。
現在,神的出場成了當天在市場上和每家每戶、會堂和統治者的宮殿裡的一則新聞[20],它成了許許多多無聊閑談的由頭,也許還是那些嚴肅反思的由頭。
可是對于學生來說,這則新聞并不是某種東西的由頭,甚至都不是他懷着蘇格拉底式的誠實而沉潛于自身之中的偶因。
相反,這就是永恒,是永恒的開端。
這則當天的新聞就是永恒的開端!如果神讓自己出生在一家小客棧,用破布包裹起來,放到馬槽裡[21],這是一個比&ldquo當天的新聞是永恒的襁褓&rdquo更大的矛盾,但這就是他的真實形象,就像在假設的情況下一樣,因此,瞬間實際上就是永恒的決斷!假如神不給出理解這一切的條件,弟子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一點。
而&ldquo神親自給出條件&rdquo這一點我們此前是作為瞬間的後果而展開的,我們揭示出,瞬間就是悖謬,沒有這一點我們無法向前,而隻能返回到蘇格拉底的立場。
在此我們一定要留心,一切都變得清楚起來,對于同時代弟子來說還存在着一個曆史的出發點的問題。
假如我們在此不注意的話,後面的(第五章)困難将會變得無法解決,在那裡我們将論及我們所稱之為的&ldquo再傳弟子&rdquo的情況。
同時代弟子同樣有一個關于永恒意識的曆史出發點的問題;因為他與那個曆史事件同時共在,這曆史事件不會成為偶因的瞬間,而且它之于同時代人的興趣不僅僅是曆史性的,它将決定他的永恒福祉。
這一點千真萬确(讓我們把結果颠倒過來),假如情況并非如此的話,那教師就不是神,而隻是一個蘇格拉底;而假如他并未像蘇格拉底那樣行事,他甚至連蘇格拉底也算不上。
那麼,學生怎樣才能與悖謬和諧相處呢?我們并沒有說他将會理解悖謬,而隻是說他明白這一切就是悖謬。
這一切将如何發生呢?我們已經指出,它發生于理智與悖謬幸運地在瞬間之中相遇的時候;發生在理智讓路、悖謬自由釋放自己的時候;當其發生之時的第三方(因為這一切既不因理智而發生&mdash&mdash理智被遣散了;也不因悖謬而發生&mdash&mdash悖謬放棄了自己;因此它就是因别的東西而發生)就是幸福的激情,對此我們尚未命名,盡管對我們來說問題并不在于一個名字。
這激情我們要稱之為信仰。
這激情很可能就是我們所談到的由悖謬給出的那個條件。
讓我們不要忘記,假如悖謬不用給出條件,則學生原本就擁有之;可假如他原本擁有該條件,那他自己因此就是真理,而瞬間隻不過是偶因的瞬間(參第一章)。
同時代的學生很容易獲得所有的曆史信息。
不過我們不要忘了,在事關神的出生的問題上,他與再傳弟子的情況是一樣的。
因此,如果我們要強調這一曆史知識的絕對準确性的話,我們隻能得到一個人的準确情況,也就是那個生育了他的婦人。
同時代學生很容易成為曆史的見證人,可是不幸也正在于此&mdash&mdash了解曆史的細節、以見證人的可靠了解所有這一切并不能使見證人成為弟子。
由此觀之,這樣的知識對他來說隻是曆史事件。
這一點直接表明,在更具體的意義上說,曆史事件是無關緊要的。
在此我們可以讓無知介入,讓無知在某種程度上曆史性地毀掉那個曆史事件,将其一條條地毀掉;而隻要瞬
把一個他者、一個受到高度信任的人置于他的位置之上不能使他滿意,就像一位高貴的國王不會滿意于把一個最受信任的人置于其王國之中一樣。
不過神還有另外一個根據,在人與人之間蘇格拉底式的關系是最高的、最真實的關系。
假如神本人并未到場,那麼一切都将成為蘇格拉底式的,我們就不會遇到瞬間,而且還會錯失悖謬。
不過,神的仆人形象絕非僞裝,而是一個真實的形象;它絕非&ldquo表象軀體&rdquo[1],而是一個實在的軀體。
從神以全能的愛做出全能的決斷成為仆人的那一刻起,可以說他在他自己的決斷之中被俘獲了,現在他非得堅持下去(我們在此将采用不十分嚴格的語辭),不管他願意與否。
他不能背叛自己,他并無此種可能性,就像那高貴的國王突然顯現出自己畢竟還是國王一樣。
對國王來說,這一點(擁有這種可能)并非完美,它隻顯示出了他的無能為力和他的決斷的無力:他沒有能力真正成為他想成為的樣子。
盡管神不可能将任何他者置于自己的位置之上,但他卻可以提前派出一個能夠讓學生警覺的人[2]。
這位先行者對于神所要傳授的東西自然一無所知;相對于神的教導而言,神的出場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本質事件。
神以人的形象、也就是說以低下的仆人形象出場本身就是一種教導,并且神還必須親自給予條件(參第一章),否則學生不可能理解任何東西。
隻有通過這樣的一位先行者,學生才會有所警覺,不過僅此而已。
不過,神扮作仆人的形象不是為了和人們開玩笑,他的意圖也不是說他到人世間走一趟而不讓任何人知道。
想來他會讓關于自身的某些東西得到理解,盡管為了順應這種理解而做出的所有努力都無法從本質上幫助那個未曾接受條件的人,因此這樣的努力隻是違背其意願地在強迫他,它像把學生拉近那樣地與之疏遠了。
他降格扮為仆人,可是他的出場并不是為了服務于某個特定的人,做着自己的&ldquo事&rdquo但卻既不讓他的主人、也不讓同伴們知道他究竟是何許人;我們不敢把這樣的憤怒加諸于神。
他的仆人形象隻意味着他是一個低下的人,一個既沒有上好的衣服[3]、又沒有其他世俗的優勢使其從衆人之中突顯出來的低下的人。
他沒有與其他人區分開來,甚至當他降格為仆人的時候,他身後不計其數的天使們也沒有看出他與其他人的區别[4]。
盡管他是個低下之人,他的憂慮卻與人們通常所有的不同。
他将走自己的路,不為世俗财産的分割而操心[5],就像一個一無所有且不想擁有任何東西的人一樣;他不為自己的食物發愁,第四章同時代弟子的狀況哲學片斷就像天空的飛鳥[6];不為房子和家發愁,就像那些居無定所但卻并不尋求它的人一樣。
他不關心陪伴死者到墳墓[7];不回頭追求那些吸引了常人的注意力的東西[8];不與女人有染,為她所俘獲而想取悅于她[9];他關切的隻是弟子的愛[10]。
所有這一切看起來十分美好,不過它們是否恰當呢?他是否超越了常人的生存狀況呢?一個人像飛鳥一樣無憂無慮,甚至不用像鳥兒那樣四處覓食,因為他根本就不用為明天發愁[11],這是正确的嗎?我們不可能以其他的方式來塑造神,可是我們的創作能證明什麼呢?這種四處飄蕩、每晚停留在所到之處的方式是否被允許?問題是,一個人真敢這樣表現自己嗎?不然的話,神就沒有實現人性。
如果他真能做到,他是敢于這麼做的。
如果他在服務于精神的時候迷失了自己,以至于他從來都沒有過問吃喝問題,而且他可以肯定,這種匮乏不會使他分心,苦難也不會困擾他的身體并且使他後悔,也就是說,直到他想去理解更多的東西的時候,他才理解了孩提時代所學到的東西。
如果他真敢這樣做的話,他的建樹就比百合花的安詳自若[12]更為壯麗。
于是,憑借升華了的對所行之事的專注,教師吸引了衆人的注意,其中學生可能會被發現,而這樣的人最可能來自地位較為低下的人群。
因為那些聰明的和有學問的人會首先向他提出刁鑽古怪的問題,邀請他參加學術研讨會,或者扔給他一個測試,然後才确保他有一個固定的職位和一個謀生之道。
我們就讓神在他出場的那座城市中(究竟是哪一座城市則無關緊要)四處活動[13]。
隻有他傳授的道才是他唯一的生活必需品,是他的日常飲食[14];教導人們是他的工作,關心學生是工作後的休息[15]。
他沒有朋友,沒有親人,可是學生就是他的兄弟姊妹[16]。
很快地,這一點很容易理解,關于他的名聲四處傳開了[17],它将把好奇的衆人引入陷阱。
無論這教師在何處現身,都會被衆人包圍着[18],他們好奇地看、好奇地聽,想急切地告訴别人他們的所見所聞。
這些好奇的民衆算得上學生嗎?絕對不是。
或者假如說某座城市中的一位欽定教師秘密地到神那裡,用辯論的方式來測試他的力量[19],那人算是學生嗎?絕對不是。
如果這幫烏合之衆或那個欽定将教師會學到點什麼的話,神在純粹的蘇格拉底的意義上來說就隻不過是個偶因。
現在,神的出場成了當天在市場上和每家每戶、會堂和統治者的宮殿裡的一則新聞[20],它成了許許多多無聊閑談的由頭,也許還是那些嚴肅反思的由頭。
可是對于學生來說,這則新聞并不是某種東西的由頭,甚至都不是他懷着蘇格拉底式的誠實而沉潛于自身之中的偶因。
相反,這就是永恒,是永恒的開端。
這則當天的新聞就是永恒的開端!如果神讓自己出生在一家小客棧,用破布包裹起來,放到馬槽裡[21],這是一個比&ldquo當天的新聞是永恒的襁褓&rdquo更大的矛盾,但這就是他的真實形象,就像在假設的情況下一樣,因此,瞬間實際上就是永恒的決斷!假如神不給出理解這一切的條件,弟子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一點。
而&ldquo神親自給出條件&rdquo這一點我們此前是作為瞬間的後果而展開的,我們揭示出,瞬間就是悖謬,沒有這一點我們無法向前,而隻能返回到蘇格拉底的立場。
在此我們一定要留心,一切都變得清楚起來,對于同時代弟子來說還存在着一個曆史的出發點的問題。
假如我們在此不注意的話,後面的(第五章)困難将會變得無法解決,在那裡我們将論及我們所稱之為的&ldquo再傳弟子&rdquo的情況。
同時代弟子同樣有一個關于永恒意識的曆史出發點的問題;因為他與那個曆史事件同時共在,這曆史事件不會成為偶因的瞬間,而且它之于同時代人的興趣不僅僅是曆史性的,它将決定他的永恒福祉。
這一點千真萬确(讓我們把結果颠倒過來),假如情況并非如此的話,那教師就不是神,而隻是一個蘇格拉底;而假如他并未像蘇格拉底那樣行事,他甚至連蘇格拉底也算不上。
那麼,學生怎樣才能與悖謬和諧相處呢?我們并沒有說他将會理解悖謬,而隻是說他明白這一切就是悖謬。
這一切将如何發生呢?我們已經指出,它發生于理智與悖謬幸運地在瞬間之中相遇的時候;發生在理智讓路、悖謬自由釋放自己的時候;當其發生之時的第三方(因為這一切既不因理智而發生&mdash&mdash理智被遣散了;也不因悖謬而發生&mdash&mdash悖謬放棄了自己;因此它就是因别的東西而發生)就是幸福的激情,對此我們尚未命名,盡管對我們來說問題并不在于一個名字。
這激情我們要稱之為信仰。
這激情很可能就是我們所談到的由悖謬給出的那個條件。
讓我們不要忘記,假如悖謬不用給出條件,則學生原本就擁有之;可假如他原本擁有該條件,那他自己因此就是真理,而瞬間隻不過是偶因的瞬間(參第一章)。
同時代的學生很容易獲得所有的曆史信息。
不過我們不要忘了,在事關神的出生的問題上,他與再傳弟子的情況是一樣的。
因此,如果我們要強調這一曆史知識的絕對準确性的話,我們隻能得到一個人的準确情況,也就是那個生育了他的婦人。
同時代學生很容易成為曆史的見證人,可是不幸也正在于此&mdash&mdash了解曆史的細節、以見證人的可靠了解所有這一切并不能使見證人成為弟子。
由此觀之,這樣的知識對他來說隻是曆史事件。
這一點直接表明,在更具體的意義上說,曆史事件是無關緊要的。
在此我們可以讓無知介入,讓無知在某種程度上曆史性地毀掉那個曆史事件,将其一條條地毀掉;而隻要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