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 庭

關燈
東坡家系,肇始唐代蘇味道。

    唐中宗神龍元年(七○五年),味道為眉州刺史,卒于官。

    其後裔即為眉州蘇氏之所自出。

    東坡祖父名序,父親名洵。

    洵有二兄,一名澹,一名渙,都擅長文學,舉進士,蘇渙官至都官郎中。

    蘇序亦以其子曆任顯宦,被任為大理評事,後累贈至尚書職方員外郎。

     蘇洵字明允,号老泉,少不悅學,年二十七,始發憤讀書。

    後應試不第,悉焚其前所為文,益閉戶讀書六年,五經百家之書,無所不通。

    其著作有《權書》《衡論》《機策》等書。

    曾召試于紫薇閣,不就。

    後朝廷中欲修纂建隆(宋太祖年号)以來之禮書,因任命蘇洵為秘書省校書郎,董理其事,成《太常因革禮》百卷,方成而卒,蘇洵儀态謹嚴,其子東坡有雲:“吾先君于物無所好,燕居如齋,言笑有時”,可以想見其為人了。

    東坡母親程氏。

    蘇洵是常常宦遊不歸鄉的,所以東坡年幼時教養之責,全由其母程氏一人擔負,親授以書。

    有時候和東坡講到古今成敗得失,如數家珍,不爽毫發,即此已遠非尋常女子,所能做到。

    一日,程氏讀《後漢書·範滂傳》,不禁慨然歎息,時東坡侍立在旁,因問道:“如兒做了範滂,母親怎樣?”程氏答道:“兒能做範滂,我豈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可知程氏的見識不凡了。

     鑿地得硯 時在慶曆七年,年十二歲。

    先生《天石硯銘叙》:“某年十二時,于所居紗榖行宅隙地中,與群兒鑿地為戲,得異石,如魚膚溫瑩,作淺碧色,表裡皆細銀星,扣之铿然,試以為硯,甚發墨。

    某寶而用之,且為銘。

    ” 東坡兄弟共三人,老兄名景,早死。

    所謂: 弟兄本三人,懷抱喪其一。

    傾然仲與叔,耆老天所骘。

     東坡字子瞻,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時生。

    所以傅藻《紀年錄》上說: “十二月十九日卯時,公生于眉山縣紗縠行私第。

    ” 蘇轍字子由,宋仁宗寶元年二年二月生,少東坡四歲,不及東坡器量豁達。

    态度沉默安祥,酷似乃父。

    所謂: 念子似先君,木讷剛且靜,寡詞真吉人。

     至其文之平暢秀傑,也和他的人品相同。

    後來和他的老兄,同仕官至門下侍郎。

    宋徽宗政和二年卒,其著作有《詩傳》《春秋傳》《古史》《老子解》和《栾城文集》。

     東坡妻王氏,名弗,為眉州青神鄉貢進士王方之女。

    王氏始嫁之年為十六歲;其時東坡十九歲。

    王氏為人淑良,頗能調和東坡豪放之病。

    英宗治平二年五月,東坡從鳳翔到京師時,王氏竟不幸舍其夫而長逝,時年僅二十有七。

    東坡驟遭鼓盆之痛,悲傷莫名,曾為墓表,以志哀悼。

     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我先君夫人,皆以謹肅聞。

    其始未嘗自言其知書也,見轼讀書,則終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

    其後轼有所忘,君辄能記之,問其他書,則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靜也。

    從轼官于鳳翔,轼有所為于外,君未嘗不問知其詳,曰:“子去親遠,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語也。

    ”轼與客言于外,君立屏間聽之,退必反複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兩端,惟子意之所響,子何用與是人言。

    ”有來求與轼親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與人銳,其去人必速。

    ”已而果然。

    将死之歲,其言多可聽,類有識者。

    其死也,蓋年二十有七而已! 又其所填悼亡詞,尤凄惋動人。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發如霜。

     夜來幽夢忽回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東坡繼室,為其前妻之從妹,名閏之。

    東坡祭其嶽父王君錫丈人文中,有“轼始婚媾,公之猶子,允有令德,夭阏莫遂,惟公幼女,嗣執罍篚”之句。

    其繼室王氏,追随東坡,也願能刻苦持家,随遇而安。

    當東坡谪居黃州時,曾與章子厚書雲: 仆居東坡,作陂種稻,有田五十畝,身耕妻蠶,聊以卒歲。

    昨日一牛病幾死,牛醫不識其狀,而老妻識之,曰:“此牛發豆斑瘡也,法當以青蒿粥啖之。

    ”用其言而效。

    勿謂仆谪居之後,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猶能接黑牡丹也。

     又在趙德麟的《侯鲭錄》上,載有東坡繼室王氏的一段轶事雲: 元祐七年正月,東坡先生,在汝陰州,堂前梅花大開,月色鮮霁,先生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