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曆史方法
關燈
小
中
大
如果能夠擺脫哲學思辨及其統全意義的斯庫拉(Scylla)妖術,【45】同時避開科學及其自然法則與規律的卡律布狄斯(Charybdis)旋渦,現代曆史編纂學似乎才能得到應有的承認與尊重。
那麼,進入曆史學家視域的是&ldquo人類過去發生的特定事件、進展和情境&rdquo(1)之混合&mdash&mdash構成曆史現實的一系列前後相繼及(或)同時共存的現象。
從世俗理性角度看,這一領域(至少)具有如下特征:它充滿了内在偶然性,使得該領域難以估計,也難以歸入決定論。
(确實,如果對人類事務進行統一全面管理,事情可能會發生變化,然而随之而來的問題是:産生偶然性的鮮活之力在多大程度上會屈從于全面控制而不會反抗或消退呢?如果無政府狀态呼喚秩序,那秩序往往也會産生無政府狀态。
)另外,曆史現實實際上是無止境的,産生自一昏暗地帶,不斷地向後退縮和向前擴展至開放的未來。
最後,其意義也是不确定的。
這些特征與形成這一領域的材料相符合。
【46】曆史學家的世界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世界類似,處理的都是相似的材料&mdash&mdash胡塞爾是第一個賦予這一世界以哲學尊嚴的人。
無論如何,這一領域與胡塞爾所稱的&ldquo生活世界&rdquo(Lebenswelt)最為接近,他将&ldquo生活世界&rdquo看作所有人類科學的源泉和終極理由。
他說道,科學将我們在日常主體間世界的經曆理想化了;它們&ldquo好像處于真空中,懸浮在生活世界之上&rdquo。
(2)但實際上,曆史不同于自然科學,因為它&ldquo懸浮&rdquo的高度比自然科學低得多,它要處理的是那種沉入日常經驗的生活。
将這種生活設想為一個持續不斷的進程實在是冒險之舉。
布克哈特不僅突出發生危機和極端變化的曆史時期的意義,還相信&ldquo隐匿的(曆史)深淵處&rdquo(3)會産生某些特定觀念和運動(盡管這并沒有阻礙他觊觎曆史連續性);(4)馬克思與其說将目光轉向總體曆史意義,不如說轉向曆史的徹底斷裂(5)(可是他并沒有放棄辯證曆史進程這一概念)。
這并非暗示曆史世界應該被想象為無章可循。
至少在現代,很多發展可追溯至社會經濟的影響。
藝術形式的演變和沉澱也遵循某種内在邏輯。
對廣大民衆施展魔力的争議性問題&mdash&mdash譬如,文藝複興時期的教會改革&mdash&mdash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相互關聯的事件。
并且,有些時期以其直截了當的面貌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
(6)可是,這些既定的模式、線索和順序所串聯在一起的材料長久以來沿着未成形、多樣化和模糊難辨的方式蔓延。
其中大多數都是糾結成一團的晦澀難懂的客觀事實。
曆史學家的任務就是描繪穿越這些廣袤區域的一條進路。
【47】關于曆史現實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曆史學家不管提出什麼樣的問題,總要面臨如下兩個任務:(1)必須盡可能公正地整理相關證據;(2)必須盡量确保材料的可理解性。
當然,我知道查找事實與诠釋評注是同一不可分割過程的一體兩面。
曆史學家收集所需的證據,要以如下想法為指導,不管這一想法有多隐晦,即想要從過去恢複什麼以及為何要恢複它;相應的,其所收集的證據反過來可能會促使他修改原先的想法。
就這樣,自發性/自覺性與可接受性/感受性不斷相互交替。
但是,為了便于分析,最好将曆史探究中這兩個相互交織的部分分離開來。
有人或許會說,曆史學家遵循兩種傾向&mdash&mdash寫實傾向(realistictendency)和造型傾向(formativetendency),前者促使他抓住所有感興趣的數據,後者要求他對掌握的材料加以解釋。
他既是被動者又是主動者,既是記錄者又是創造者。
無疑,曆史學家采用的程序與科學家類似。
科學家不也要從某一假設出發進行實驗和觀察,然後返回來驗證這一假設,如此反複嗎?但是,這些行為過程的相似性不應該讓人将曆史與純粹的科學相混淆。
事實上,人類事務與自然事件的不同導緻的方法論差異,遠勝過曆史和科學兩個學科的一緻性效果。
(邏輯實證主義者急于強調曆史編纂學的科學品性,傾向于将兩者之間物質差異的影響降至最低,反複重申科學方法與曆史學方法的相似性。
他們的論證基于這一假設,即普遍性可充分覆蓋它所限定的範圍,某類現象的一般特征&mdash&mdash在此就是我們所讨論的那些相似性&mdash&mdash要優先于歸屬此類的那些特殊現象的非一般特性。
【48】充滿了對高度抽象的敬畏感,這一假設與根深蒂固的思維習慣相匹配;然而,我懷疑,它是否無懈可擊。
沿實質邏輯[materiallogic]路線而來的考量會強化對形式邏輯[formallogic]無條件優先性的訴求。
)(7),(8)切記,與科學家的自然世界不同,曆史現實混合了自然事件和相對的自由裁量,它反對将自身分解為以絕對固定的方式相互關聯的可重複性元素。
曆史現實的整體也不會遵循某一(縱向)規律。
曆史領域這一構性&mdash&mdash與科學家所構築的簡化自然相比,它與&ldquo生活世界&rdquo有更多共通之處&mdash&mdash提出了曆史以外不存在的問題。
例如,這些問題有關于怎樣确立證據,曆史學家所達至的客觀性程度等;這些問題明顯要比曆史研究與科學探索之間的相似性更為重要。
現代史學一開始就帶有強烈關注現實主義傾向的印記,這一點很少能夠在當時盛行的道德和哲學史中争得一席之地。
揭示過去曆史純事實性的努力與攻擊籠罩其上的思辨綜合,兩者攜手并進。
18世紀哥廷根派曆史學家,譬如加特雷爾(Gatterer)和施洛特(Schloezer),譴責&ldquo啟蒙哲學家的膚淺&rdquo。
(9)蘭克同樣意在保護曆史現實免遭&ldquo關于曆史的抽象體系、結構和哲學&rdquo之侵害;(10)借用巴特菲爾德的話說,他反對那種&ldquo非來源于有記錄事實的圖示化&rdquo。
(11)在《1494&mdash1514年羅曼與日耳曼各族史》(GeschichtederromanischenundgermanischenVoelkervon1494bis1514)一書序言中,蘭克嘲笑同時期那些具有道德化趨向的曆史學家,他們賦予曆史&ldquo斷定過去,引導現在以利于未來之職權&rdquo。
(12)【49】接着,他提出了自己的名言:他隻想&ldquowieeseigentlichgewesen&rdquo(如實直書)&mdash&mdash展示&ldquo事情是何以如其所是的&rdquo。
(13) 這是他的第一本著作,出版于1824年。
僅僅15年後,攝影術開始出現。
我極為感興趣的是,在表征藝術的層面上,達蓋爾(Daguerre)的這一發明所提出的問題和要求與當代曆史編纂中起重大作用的那些問題與要求存在相似之處。
海涅(Heine)的《盧苔齊亞》(Lutezia)一書中有一篇1854年8月寫于巴黎獻給帕克勒·穆斯考王子(Pückler-Muskau)的緻辭。
其中,他陳述了寫作這本改編自新聞作品、有關&ldquo政治、藝術與大衆生活&rdquo的書的目的。
海涅有意識地将曆史與攝影藝術結合在一起。
他寫道,&ldquo為了調節一下報道的沉重氣氛,我在其中穿插加上了來自藝術和科學領域的各種情況&hellip&hellip這樣做&hellip&hellip是為了在最細微的色彩上表現時代畫卷本身。
一架忠于職守的達蓋爾銀版照相機一定既能照原樣再現一隻蒼蠅,又能同樣出色地再現一匹驕傲的駿馬。
而我的報道集也就是一種達蓋爾照相式的曆史書,在本書中每一天都是自己給自己照相,藝術家整理安排的精神用諸這些歸并在一起的各種畫面,就産生了一部作品。
在這部作品
那麼,進入曆史學家視域的是&ldquo人類過去發生的特定事件、進展和情境&rdquo(1)之混合&mdash&mdash構成曆史現實的一系列前後相繼及(或)同時共存的現象。
從世俗理性角度看,這一領域(至少)具有如下特征:它充滿了内在偶然性,使得該領域難以估計,也難以歸入決定論。
(确實,如果對人類事務進行統一全面管理,事情可能會發生變化,然而随之而來的問題是:産生偶然性的鮮活之力在多大程度上會屈從于全面控制而不會反抗或消退呢?如果無政府狀态呼喚秩序,那秩序往往也會産生無政府狀态。
)另外,曆史現實實際上是無止境的,産生自一昏暗地帶,不斷地向後退縮和向前擴展至開放的未來。
最後,其意義也是不确定的。
這些特征與形成這一領域的材料相符合。
【46】曆史學家的世界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世界類似,處理的都是相似的材料&mdash&mdash胡塞爾是第一個賦予這一世界以哲學尊嚴的人。
無論如何,這一領域與胡塞爾所稱的&ldquo生活世界&rdquo(Lebenswelt)最為接近,他将&ldquo生活世界&rdquo看作所有人類科學的源泉和終極理由。
他說道,科學将我們在日常主體間世界的經曆理想化了;它們&ldquo好像處于真空中,懸浮在生活世界之上&rdquo。
(2)但實際上,曆史不同于自然科學,因為它&ldquo懸浮&rdquo的高度比自然科學低得多,它要處理的是那種沉入日常經驗的生活。
将這種生活設想為一個持續不斷的進程實在是冒險之舉。
布克哈特不僅突出發生危機和極端變化的曆史時期的意義,還相信&ldquo隐匿的(曆史)深淵處&rdquo(3)會産生某些特定觀念和運動(盡管這并沒有阻礙他觊觎曆史連續性);(4)馬克思與其說将目光轉向總體曆史意義,不如說轉向曆史的徹底斷裂(5)(可是他并沒有放棄辯證曆史進程這一概念)。
這并非暗示曆史世界應該被想象為無章可循。
至少在現代,很多發展可追溯至社會經濟的影響。
藝術形式的演變和沉澱也遵循某種内在邏輯。
對廣大民衆施展魔力的争議性問題&mdash&mdash譬如,文藝複興時期的教會改革&mdash&mdash有可能引發一系列相互關聯的事件。
并且,有些時期以其直截了當的面貌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
(6)可是,這些既定的模式、線索和順序所串聯在一起的材料長久以來沿着未成形、多樣化和模糊難辨的方式蔓延。
其中大多數都是糾結成一團的晦澀難懂的客觀事實。
曆史學家的任務就是描繪穿越這些廣袤區域的一條進路。
【47】關于曆史現實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曆史學家不管提出什麼樣的問題,總要面臨如下兩個任務:(1)必須盡可能公正地整理相關證據;(2)必須盡量确保材料的可理解性。
當然,我知道查找事實與诠釋評注是同一不可分割過程的一體兩面。
曆史學家收集所需的證據,要以如下想法為指導,不管這一想法有多隐晦,即想要從過去恢複什麼以及為何要恢複它;相應的,其所收集的證據反過來可能會促使他修改原先的想法。
就這樣,自發性/自覺性與可接受性/感受性不斷相互交替。
但是,為了便于分析,最好将曆史探究中這兩個相互交織的部分分離開來。
有人或許會說,曆史學家遵循兩種傾向&mdash&mdash寫實傾向(realistictendency)和造型傾向(formativetendency),前者促使他抓住所有感興趣的數據,後者要求他對掌握的材料加以解釋。
他既是被動者又是主動者,既是記錄者又是創造者。
無疑,曆史學家采用的程序與科學家類似。
科學家不也要從某一假設出發進行實驗和觀察,然後返回來驗證這一假設,如此反複嗎?但是,這些行為過程的相似性不應該讓人将曆史與純粹的科學相混淆。
事實上,人類事務與自然事件的不同導緻的方法論差異,遠勝過曆史和科學兩個學科的一緻性效果。
(邏輯實證主義者急于強調曆史編纂學的科學品性,傾向于将兩者之間物質差異的影響降至最低,反複重申科學方法與曆史學方法的相似性。
他們的論證基于這一假設,即普遍性可充分覆蓋它所限定的範圍,某類現象的一般特征&mdash&mdash在此就是我們所讨論的那些相似性&mdash&mdash要優先于歸屬此類的那些特殊現象的非一般特性。
【48】充滿了對高度抽象的敬畏感,這一假設與根深蒂固的思維習慣相匹配;然而,我懷疑,它是否無懈可擊。
沿實質邏輯[materiallogic]路線而來的考量會強化對形式邏輯[formallogic]無條件優先性的訴求。
)(7),(8)切記,與科學家的自然世界不同,曆史現實混合了自然事件和相對的自由裁量,它反對将自身分解為以絕對固定的方式相互關聯的可重複性元素。
曆史現實的整體也不會遵循某一(縱向)規律。
曆史領域這一構性&mdash&mdash與科學家所構築的簡化自然相比,它與&ldquo生活世界&rdquo有更多共通之處&mdash&mdash提出了曆史以外不存在的問題。
例如,這些問題有關于怎樣确立證據,曆史學家所達至的客觀性程度等;這些問題明顯要比曆史研究與科學探索之間的相似性更為重要。
現代史學一開始就帶有強烈關注現實主義傾向的印記,這一點很少能夠在當時盛行的道德和哲學史中争得一席之地。
揭示過去曆史純事實性的努力與攻擊籠罩其上的思辨綜合,兩者攜手并進。
18世紀哥廷根派曆史學家,譬如加特雷爾(Gatterer)和施洛特(Schloezer),譴責&ldquo啟蒙哲學家的膚淺&rdquo。
(9)蘭克同樣意在保護曆史現實免遭&ldquo關于曆史的抽象體系、結構和哲學&rdquo之侵害;(10)借用巴特菲爾德的話說,他反對那種&ldquo非來源于有記錄事實的圖示化&rdquo。
(11)在《1494&mdash1514年羅曼與日耳曼各族史》(GeschichtederromanischenundgermanischenVoelkervon1494bis1514)一書序言中,蘭克嘲笑同時期那些具有道德化趨向的曆史學家,他們賦予曆史&ldquo斷定過去,引導現在以利于未來之職權&rdquo。
(12)【49】接着,他提出了自己的名言:他隻想&ldquowieeseigentlichgewesen&rdquo(如實直書)&mdash&mdash展示&ldquo事情是何以如其所是的&rdquo。
(13) 這是他的第一本著作,出版于1824年。
僅僅15年後,攝影術開始出現。
我極為感興趣的是,在表征藝術的層面上,達蓋爾(Daguerre)的這一發明所提出的問題和要求與當代曆史編纂中起重大作用的那些問題與要求存在相似之處。
海涅(Heine)的《盧苔齊亞》(Lutezia)一書中有一篇1854年8月寫于巴黎獻給帕克勒·穆斯考王子(Pückler-Muskau)的緻辭。
其中,他陳述了寫作這本改編自新聞作品、有關&ldquo政治、藝術與大衆生活&rdquo的書的目的。
海涅有意識地将曆史與攝影藝術結合在一起。
他寫道,&ldquo為了調節一下報道的沉重氣氛,我在其中穿插加上了來自藝術和科學領域的各種情況&hellip&hellip這樣做&hellip&hellip是為了在最細微的色彩上表現時代畫卷本身。
一架忠于職守的達蓋爾銀版照相機一定既能照原樣再現一隻蒼蠅,又能同樣出色地再現一匹驕傲的駿馬。
而我的報道集也就是一種達蓋爾照相式的曆史書,在本書中每一天都是自己給自己照相,藝術家整理安排的精神用諸這些歸并在一起的各種畫面,就産生了一部作品。
在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