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與鐘繇書
袁、王國士,更為唇齒,荀闳勁悍,往來銳師,真君侯之敵,左右之深憂也。
(《魏志·荀彧傳》注引《荀氏家傳》) ○九日與鐘繇書 歲往月來,忽複九月九日。
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是月律中無射,言群木庶草,無有射地而生。
至于芳菊,紛然獨榮,非夫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
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
(《藝文類聚》四,《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五,《初學記》四,《禦覽》三十二) ○鑄五熟釜成與鐘繇書 昔者黃帝三鼎,周之九寶,鹹以一體,使調一味。
豈若斯釜,五味時芳?蓋鼎之烹饪,以飨上帝,以養聖賢,昭德祈福,莫斯之美。
故非大人,莫之能造,故非斯器,莫宜盛德。
今之嘉釜,有逾茲美。
夫周之屍臣、宋之考父、衛之孔悝、晉之魏顆,彼四臣者,并以功德勒名鐘鼎。
今執事寅亮大魏,以隆聖化,堂堂之德,于斯為盛,誠太常之所宜銘,彜器之所宜勒。
故作斯銘,勒之釜口,庶可贊揚洪美,垂之不朽。
(《魏志·鐘繇傳》注引《魏略》,又見《禦覽》七百五十七) ○又與鐘繇書 丕白:良玉比德君子,圭璋見美詩人。
晉之垂棘、魯之玙璠、宋之結綠、楚之和璞,價越萬金,貴重都城,有稱疇昔,流聲将來。
是以垂棘出晉,虞、虢雙禽;和璧入秦,相如抗節。
竊見玉書,稱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純漆,赤拟雞冠,黃侔蒸栗,側聞斯語,未睹厥狀。
雖德非君子,義無詩人,高山景行,私所仰慕。
然四寶邈焉已遠,秦漢未聞有良比也。
求之曠年,不遇厥真,私願不果,饑渴未副。
近日南陽宗惠叔稱君侯昔有美玦,聞之驚喜,笑與抃會。
當自白書,恐傳言未審,是以令舍弟子建因荀仲茂時從容喻鄙旨。
乃不忽遺,厚見周稱。
邺騎既到,寶玦初至,捧匣跪發,五内震駭,繩窮匣開,爛然滿目。
猥以蒙鄙之姿,得睹希世之寶,不煩一介之使,不損連城之價,既有秦昭章台之觀,而無蔺生詭奪之诳。
嘉贶益腆,敢不欽承。
謹奉賦一篇,以贊揚麗質。
丕白。
(《魏志·鐘繇傳》注引《魏略》,《文選》,《禦覽》九百六十四) ○又報鐘繇書 得報,知喜南方。
至于荀公之清談,孫權之妩媚,執書嗢噱,不能離手。
若權複黠,當折以汝南許邵月旦之評。
權優遊二國,俯仰荀許,亦已足矣。
(《魏志·鐘繇傳》注引《魏略》) ○借取廓落帶嘲劉桢書 夫物因人為貴。
故在賤者之手,不禦至尊之側,今雖取之,勿嫌其不反也。
(《魏志·王粲傳》注引《典略》) ○與吳質書 五月十八日丕白:季重無恙。
途路雖局,官守有限,願言之懷,良不可任。
足下所治僻左,書問緻簡,益用增勞。
每念昔日南皮之遊,誠不可忘。
既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閑設,終以六博,高談娛心,哀筝順耳,馳骛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
白日既匿,繼以朗月,同乘并載,以遊後園。
輿輪徐動,參從無聲,清風夜起,悲笳微吟。
樂往哀來,怆然傷懷。
餘顧而言,斯樂難常,足下之徒,鹹以為然。
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元瑜長逝,化為異物,每一念至,何時可言。
方今蕤賓紀時,景風扇物,天氣和暖,衆果具繁。
時駕而遊,北遵河曲,從者鳴笳以啟路,文學托乘于後車。
節同時異,物是人非。
我勞如何! 今遣騎到邺,故使枉道相過,行矣自愛。
丕白。
(《文選》,又見《魏志·王粲傳》注引《魏略》,又《藝文類聚》二十六) ○又與吳質書 二月三日丕白:歲月易得,别來行複四年。
三年不見,《東山》猶歎其遠,況乃過之,思何可支?雖書疏往返,未足解其勞結。
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昔日遊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
每至觞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
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
謂百年已分,可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
頃撰其遺文,都為一集,觀其姓名,已為鬼錄。
追思昔遊,猶在心目,而此諸子,化為糞壤,可複道哉! 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
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者矣。
著《中論》二十餘篇,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于後,此子為不朽矣。
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學足以著書,美志不遂,良可痛惜。
間者曆覽諸子之文,對之抆淚,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孔璋章表殊健,微為繁富。
公幹有逸氣,但未遒耳,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
元瑜書記翩翩,緻足樂也。
仲宣續自善于辭賦,惜其體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
(《魏志·荀彧傳》注引《荀氏家傳》) ○九日與鐘繇書 歲往月來,忽複九月九日。
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是月律中無射,言群木庶草,無有射地而生。
至于芳菊,紛然獨榮,非夫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
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
(《藝文類聚》四,《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五,《初學記》四,《禦覽》三十二) ○鑄五熟釜成與鐘繇書 昔者黃帝三鼎,周之九寶,鹹以一體,使調一味。
豈若斯釜,五味時芳?蓋鼎之烹饪,以飨上帝,以養聖賢,昭德祈福,莫斯之美。
故非大人,莫之能造,故非斯器,莫宜盛德。
今之嘉釜,有逾茲美。
夫周之屍臣、宋之考父、衛之孔悝、晉之魏顆,彼四臣者,并以功德勒名鐘鼎。
今執事寅亮大魏,以隆聖化,堂堂之德,于斯為盛,誠太常之所宜銘,彜器之所宜勒。
故作斯銘,勒之釜口,庶可贊揚洪美,垂之不朽。
(《魏志·鐘繇傳》注引《魏略》,又見《禦覽》七百五十七) ○又與鐘繇書 丕白:良玉比德君子,圭璋見美詩人。
晉之垂棘、魯之玙璠、宋之結綠、楚之和璞,價越萬金,貴重都城,有稱疇昔,流聲将來。
是以垂棘出晉,虞、虢雙禽;和璧入秦,相如抗節。
竊見玉書,稱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純漆,赤拟雞冠,黃侔蒸栗,側聞斯語,未睹厥狀。
雖德非君子,義無詩人,高山景行,私所仰慕。
然四寶邈焉已遠,秦漢未聞有良比也。
求之曠年,不遇厥真,私願不果,饑渴未副。
近日南陽宗惠叔稱君侯昔有美玦,聞之驚喜,笑與抃會。
當自白書,恐傳言未審,是以令舍弟子建因荀仲茂時從容喻鄙旨。
乃不忽遺,厚見周稱。
邺騎既到,寶玦初至,捧匣跪發,五内震駭,繩窮匣開,爛然滿目。
猥以蒙鄙之姿,得睹希世之寶,不煩一介之使,不損連城之價,既有秦昭章台之觀,而無蔺生詭奪之诳。
嘉贶益腆,敢不欽承。
謹奉賦一篇,以贊揚麗質。
丕白。
(《魏志·鐘繇傳》注引《魏略》,《文選》,《禦覽》九百六十四) ○又報鐘繇書 得報,知喜南方。
至于荀公之清談,孫權之妩媚,執書嗢噱,不能離手。
若權複黠,當折以汝南許邵月旦之評。
權優遊二國,俯仰荀許,亦已足矣。
(《魏志·鐘繇傳》注引《魏略》) ○借取廓落帶嘲劉桢書 夫物因人為貴。
故在賤者之手,不禦至尊之側,今雖取之,勿嫌其不反也。
(《魏志·王粲傳》注引《典略》) ○與吳質書 五月十八日丕白:季重無恙。
途路雖局,官守有限,願言之懷,良不可任。
足下所治僻左,書問緻簡,益用增勞。
每念昔日南皮之遊,誠不可忘。
既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閑設,終以六博,高談娛心,哀筝順耳,馳骛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
白日既匿,繼以朗月,同乘并載,以遊後園。
輿輪徐動,參從無聲,清風夜起,悲笳微吟。
樂往哀來,怆然傷懷。
餘顧而言,斯樂難常,足下之徒,鹹以為然。
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元瑜長逝,化為異物,每一念至,何時可言。
方今蕤賓紀時,景風扇物,天氣和暖,衆果具繁。
時駕而遊,北遵河曲,從者鳴笳以啟路,文學托乘于後車。
節同時異,物是人非。
我勞如何! 今遣騎到邺,故使枉道相過,行矣自愛。
丕白。
(《文選》,又見《魏志·王粲傳》注引《魏略》,又《藝文類聚》二十六) ○又與吳質書 二月三日丕白:歲月易得,别來行複四年。
三年不見,《東山》猶歎其遠,況乃過之,思何可支?雖書疏往返,未足解其勞結。
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昔日遊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
每至觞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
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
謂百年已分,可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
頃撰其遺文,都為一集,觀其姓名,已為鬼錄。
追思昔遊,猶在心目,而此諸子,化為糞壤,可複道哉! 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
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者矣。
著《中論》二十餘篇,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于後,此子為不朽矣。
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學足以著書,美志不遂,良可痛惜。
間者曆覽諸子之文,對之抆淚,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孔璋章表殊健,微為繁富。
公幹有逸氣,但未遒耳,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
元瑜書記翩翩,緻足樂也。
仲宣續自善于辭賦,惜其體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