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釋亮祖望風歸降
關燈
小
中
大
那常遇春看了朱亮祖慷慨就死,便轉念道:“有如此好漢!”因對衆将說:“昔日張翼德釋嚴顔,後來有收蜀之功;今我欲釋彼,以取江西如何?”衆将說:“常元帥既然惜才,有何不可!”遇春急命且寬亮祖轉來,就下帳解了縛索,問說:“朱公肯為我用否?”亮祖國說:“生則盡力,死則死耳。
”遇春急喚取上等衣冠來,與亮祖穿戴了,就說:“将軍智勇無雙,英雄蓋世,請上坐指教,以開茅塞。
”飲酒間,卻把江南、江北攻取州郡的事情訪問。
亮祖初次也謙讓了一會,後見遇春虛心,便說道:“江南、江北十分地面,群雄已分據八九,若欲攻打,必由馬馱沙清山縣而入。
今馬馱沙一帶,俱屬某管轄,料用一紙文書,可定之。
”本日極歡而罷。
次早,亮祖打發各處文書寫出,上公、德公一一招降去訖。
卻有徐達領兵與遇春相會,遇春便領亮祖相見,商議攻取各處城池。
就把取甯國收亮祖事情,申報金陵,不題。
且說張士誠見朱兵克取鎮江、常州、廣德、江陰、宜興、長興等處,心中甚是驚恐;欲與親戰,又恐不利,統集多官計較。
恰有丞相李伯升奏說:“自古倡伯業者,國先滅亡。
今朱某占據金陵,天下群雄皆懷不平,殿下可以書交結田豐、方國珍、陳友諒、徐壽輝、劉福通,約同起兵讨伐,成功之日,分土為王,雄群必來合應;再一面修表到元朝納款,許以歲納金币若幹,元必納受,那時即顯暴金陵僭竊之罪,要他興兵來攻,然後我國乘他虛疲,一鼓而取之,失去州郡,可複得矣。
”士誠大喜。
因修書遣使,各處借兵去訖。
且說順帝一日坐朝,恰有飛報,說:“朱亮祖失了甯國,亦投降了金陵;且勾引馬馱沙、池州、潛山等處一帶,亦皆投順。
”正在煩惱,忽聞張士誠遣使奉表到來,即命宣人,拆開看道: 浙西張士誠死罪上言:臣竄伏東南,豈敢狂圖,實謀全命。
恒思前事,疾首痛心。
臣今一洗前愆,願承新命。
敬具明珠一斛,象牙二雙,敬獻。
再啟:東南盜賊峰屯,若金陵朱某,尤為罪魁;據名都,奪上郡,誘納逃亡,事難縷悉。
伏乞大張神武,命将征兇,臣願先驅以清肘腋,不勝引領待命之至。
順帝看罷,與衆官參議,隻見淮王帖木兒奏說:“此乃士誠挾詐之計。
臣聞立誠為金陵所困,不過欲陛下代彼報仇耳。
我兵一動,彼必乘勢去取金陵,不如将計就計,許以發兵,便征他軍糧一百萬石;一來不費軍資,二來亦示朝廷不被其詐,方一舉兩得。
”順帝又說:“不起士誠疑心麼?”帖木兒再奏:“今士誠已僭稱吳王,陛下可賜以龍袍、玉帶、玉印、敕為吳王,使他威鎮群雄,他必傾心不疑,樂輸糧米矣。
”帝允奏,即令指揮毛守郎赍诏及什物,同吳使到蘇州冊立士誠為吳王。
毛守郎銜命出京,不一日來到武昌郡,即三江夏口。
當先一彪人馬,十分雄猛,為首的高叫說:“來者何人?”毛守郎即說了前情。
那人說:“我是江州薪王徐壽輝大元帥陳友諒。
吾王正欲即皇帝位,龍袍等物,可将與我。
”毛守郎不應。
友諒縱馬向前,把守郎一刀斬訖。
正是:“奸臣用計才舒手,天使無心卻沒頭。
”衆軍士見殺了守郎,就将什物送與友諒。
友諒回到江州,入城見了徐壽輝,俱言得龍袍、帶、印之事,壽輝大喜。
便聚臣共議稱号改元。
明日為始,稱道:天完國治平元年。
以
”遇春急喚取上等衣冠來,與亮祖穿戴了,就說:“将軍智勇無雙,英雄蓋世,請上坐指教,以開茅塞。
”飲酒間,卻把江南、江北攻取州郡的事情訪問。
亮祖初次也謙讓了一會,後見遇春虛心,便說道:“江南、江北十分地面,群雄已分據八九,若欲攻打,必由馬馱沙清山縣而入。
今馬馱沙一帶,俱屬某管轄,料用一紙文書,可定之。
”本日極歡而罷。
次早,亮祖打發各處文書寫出,上公、德公一一招降去訖。
卻有徐達領兵與遇春相會,遇春便領亮祖相見,商議攻取各處城池。
就把取甯國收亮祖事情,申報金陵,不題。
且說張士誠見朱兵克取鎮江、常州、廣德、江陰、宜興、長興等處,心中甚是驚恐;欲與親戰,又恐不利,統集多官計較。
恰有丞相李伯升奏說:“自古倡伯業者,國先滅亡。
今朱某占據金陵,天下群雄皆懷不平,殿下可以書交結田豐、方國珍、陳友諒、徐壽輝、劉福通,約同起兵讨伐,成功之日,分土為王,雄群必來合應;再一面修表到元朝納款,許以歲納金币若幹,元必納受,那時即顯暴金陵僭竊之罪,要他興兵來攻,然後我國乘他虛疲,一鼓而取之,失去州郡,可複得矣。
”士誠大喜。
因修書遣使,各處借兵去訖。
且說順帝一日坐朝,恰有飛報,說:“朱亮祖失了甯國,亦投降了金陵;且勾引馬馱沙、池州、潛山等處一帶,亦皆投順。
”正在煩惱,忽聞張士誠遣使奉表到來,即命宣人,拆開看道: 浙西張士誠死罪上言:臣竄伏東南,豈敢狂圖,實謀全命。
恒思前事,疾首痛心。
臣今一洗前愆,願承新命。
敬具明珠一斛,象牙二雙,敬獻。
再啟:東南盜賊峰屯,若金陵朱某,尤為罪魁;據名都,奪上郡,誘納逃亡,事難縷悉。
伏乞大張神武,命将征兇,臣願先驅以清肘腋,不勝引領待命之至。
順帝看罷,與衆官參議,隻見淮王帖木兒奏說:“此乃士誠挾詐之計。
臣聞立誠為金陵所困,不過欲陛下代彼報仇耳。
我兵一動,彼必乘勢去取金陵,不如将計就計,許以發兵,便征他軍糧一百萬石;一來不費軍資,二來亦示朝廷不被其詐,方一舉兩得。
”順帝又說:“不起士誠疑心麼?”帖木兒再奏:“今士誠已僭稱吳王,陛下可賜以龍袍、玉帶、玉印、敕為吳王,使他威鎮群雄,他必傾心不疑,樂輸糧米矣。
”帝允奏,即令指揮毛守郎赍诏及什物,同吳使到蘇州冊立士誠為吳王。
毛守郎銜命出京,不一日來到武昌郡,即三江夏口。
當先一彪人馬,十分雄猛,為首的高叫說:“來者何人?”毛守郎即說了前情。
那人說:“我是江州薪王徐壽輝大元帥陳友諒。
吾王正欲即皇帝位,龍袍等物,可将與我。
”毛守郎不應。
友諒縱馬向前,把守郎一刀斬訖。
正是:“奸臣用計才舒手,天使無心卻沒頭。
”衆軍士見殺了守郎,就将什物送與友諒。
友諒回到江州,入城見了徐壽輝,俱言得龍袍、帶、印之事,壽輝大喜。
便聚臣共議稱号改元。
明日為始,稱道:天完國治平元年。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