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回 唐之淳便殿見駕
關燈
小
中
大
且說傅友德領了大兵,一路由江而上,來至湖廣地方。
友德對衆将軍商議,道:“皇上英明天縱,睿審性成。
前日臨行所谕旨極稱神算,我等亦須依旨行師。
我同郭元帥、王先鋒率費聚、顧時、黃彬、梅思祖統兵十五萬入四川、永甯路去攻烏撤;沐元帥可統大隊人馬,出辰沉路,人貴州、普定、普安、曲靖,共約在白石江會齊。
”各将分兵前進。
且說沐英望辰沅前至貴州,那土酋安贊領着士兵出城迎敵。
沐英當先出陣,那蠻兵未經汗馬,一鼓成擒,士兵都四散逃竄。
安贊上前叩頭說:“元帥若饒了蝼蟻的命,願将貴州一路盡行投降。
”沐英看他出于真情,因饒他性命,便人貴州城,撫慰了百姓,仍留安贊守城。
次日起兵南行,三日内早至普安南五裡安營。
次早,沐英親至城下溺戰,守城的是梁王手下平章段世雄,甚是厲害。
聽了哨馬的報,便着了虎皮袍,挂上犷猊铠,跨上一匹黃骠馬,輪一把合扇刀,領着鐵騎五萬,橫刀直取沐英。
沐英大怒,手提鋼錘,飛一般打去,戰有二十餘合,把世雄一錘打死于馬下,蠻兵大敗。
沐英随殺進普安城。
這些人民俱各燒香燃燭,家家歸順。
沐英留部将張铨鎮守,即刻起兵南至普定城池。
羅鬼苗蠻子仡佬聞知天兵來到,率衆投順。
明早正欲南行,恰見兩角上一路兵馬沖來,沐英疑是蠻兵來敵,令衆急急迎敵,誰知傅元帥同郭副元帥領兵攻破了永甯,将欲進取烏撤,因此統兵前到白石江相會。
沐英大喜。
兩下合兵,共取雲南,不題。
且說梁王把匝刺瓦爾密聞大明兵分兩路而來,心甚驚恐。
遂遣大司徒達裡麻為元帥,率兵十萬,把住着曲靖、白石江的南岸,以拒朱軍。
大明軍馬離着白石江約有五十裡地面,忽然一日大霧,從天而下,蔽寨四野,對面不辨形影。
傅友德要待霧消進兵,沐英沉思了一會,說:“彼方謂我師疲于深入,未必十分憂慮,趁其無備,必可敗之。
況如此大霧,恰是皇天助我機會,正當乘霧進兵,蠻人一鼓可破矣。
”傅友德道:“極是極是!”便直抵江岸駐紮,與查兵對面安營。
依山附水,十分停當。
恰好霧氣開豁,蠻兵望見,報與達裡麻知道,驚得舌吐頭搖,腳忙手亂,說:“大明兵分明從天而降,奈何,奈何!然事勢既已如此,也須迎敵厮殺。
”便分兵列陣在南岸。
友德傳令,兵卒登舟過江攻取,沐英說:“我看蠻兵俱用長槍、勁弩,排列江邊,若我師渡水,未必得利。
元帥不如先令郭英元帥、王弼先鋒各領精兵五千,從下流分岸潛渡,繞出蠻兵之後比及彼處,各把銅角吹動于山谷林木之間,高立旗幟,以為疑兵,再分兵呐喊搖旗,從後殺來,岸邊蠻兵,決然亂奔。
我們舟中更把鐵铳之土,并善于泅沒者,長矛相向,中間再以防牌竹撂遮護前邊,我師方可安然渡江。
若得上岸,就把矢石,铳炮一齊發作,複用鐵騎搗彼中堅,不愁蠻兵不破。
”友德大笑道:“足下神算,真出萬全!”因令郭、王二将,依計領兵先行,陳桓、顧時領兵三千接應,約定次日午時,彼此前進;再令沐英統率張龍、吳複、仇成、金朝興四将,各乘大船,領兵先渡。
傅友德自領大隊随後,相繼而行。
吩咐已畢,各将整備前往。
翌日辰刻,達裡麻在岸邊,望見明兵大部,要從舟而渡,将殺過江,因令沿岸一帶精勇,俱備長槍、勁弩,與那火铳、火炮間花兒列着,拒着吾舟。
真個是密密攢攢,明兵插翅也飛不上岸。
蠻兵恰要施放火器,忽聽背後山林之中,一聲炮響,銅角齊鳴,不知多多少少人馬,都排列在山上。
正是寒心,又見兩彪精勇,俱各搖旗呐喊,往後面殺将過來。
達裡麻欲待率兵轉身迎敵,又見江舟奮迅而前。
頃刻之間,舟師俱上彼岸,便把火炮、火鏡一齊施放。
那蠻兵背後受敵,前後相攻。
明師聲震林谷,水陸之師互為接應。
蠻兵自相殘殺,屍堆似嶺,血濺成河。
達裡麻即欲逃脫,被郭英一槍刺死。
曲靖一帶地方,盡行降服。
友德下令,凡在投降者,各歸本業安生,前罪并不究治。
夷人老老幼幼,個個頂禮拜謝,猶如時雨之至,喜其來悲其晚。
友德因對沐英說:“我當率師三萬,去擊烏撤,足下當領前兵竟走雲南。
”沐英得令,即領神槍、火炮、精銳一萬兼程而往,不題。
且說先年翰林院有個應奉官,喚做唐肅,太祖每喜他的才華。
一日侍膳,自己食罷,把兩手拿着筋兒甚是恭敬。
太祖問:“此是何禮?”答說:“臣幼習的俗禮。
”上怒,說:“俗禮可施之天子乎?”坐不敬,滴戍桂林。
生子名叫之淳,文名亦重。
今大兵征取貴州,傅友德聞之淳文學,因延至軍中,草為露布上奏。
太祖看露布做得好,随着使臣訪于友德。
友德把轉延之淳的草筆事情,一一實報。
太祖便令飛騎召之淳到京師。
使者不将旨意明谕,之淳恐以文得罪,不能自保,驚懼特甚。
到得京師,囑托姑娘,說:“聖威不測,姑娘可為我斂屍首。
”使者急催進朝,行至東華門,門已關閉,守門的傳旨說:“可将之淳把布包裹,從屋上遞入。
”守門官依旨奉行,把之淳如法從空累累遞進,直至便殿,奏說:“之淳到了。
”太祖命将布解開,之淳俯伏階下,望見殿上燈燭輝煌,龍睛閱書者久之,忽間說:“爾草露
友德對衆将軍商議,道:“皇上英明天縱,睿審性成。
前日臨行所谕旨極稱神算,我等亦須依旨行師。
我同郭元帥、王先鋒率費聚、顧時、黃彬、梅思祖統兵十五萬入四川、永甯路去攻烏撤;沐元帥可統大隊人馬,出辰沉路,人貴州、普定、普安、曲靖,共約在白石江會齊。
”各将分兵前進。
且說沐英望辰沅前至貴州,那土酋安贊領着士兵出城迎敵。
沐英當先出陣,那蠻兵未經汗馬,一鼓成擒,士兵都四散逃竄。
安贊上前叩頭說:“元帥若饒了蝼蟻的命,願将貴州一路盡行投降。
”沐英看他出于真情,因饒他性命,便人貴州城,撫慰了百姓,仍留安贊守城。
次日起兵南行,三日内早至普安南五裡安營。
次早,沐英親至城下溺戰,守城的是梁王手下平章段世雄,甚是厲害。
聽了哨馬的報,便着了虎皮袍,挂上犷猊铠,跨上一匹黃骠馬,輪一把合扇刀,領着鐵騎五萬,橫刀直取沐英。
沐英大怒,手提鋼錘,飛一般打去,戰有二十餘合,把世雄一錘打死于馬下,蠻兵大敗。
沐英随殺進普安城。
這些人民俱各燒香燃燭,家家歸順。
沐英留部将張铨鎮守,即刻起兵南至普定城池。
羅鬼苗蠻子仡佬聞知天兵來到,率衆投順。
明早正欲南行,恰見兩角上一路兵馬沖來,沐英疑是蠻兵來敵,令衆急急迎敵,誰知傅元帥同郭副元帥領兵攻破了永甯,将欲進取烏撤,因此統兵前到白石江相會。
沐英大喜。
兩下合兵,共取雲南,不題。
且說梁王把匝刺瓦爾密聞大明兵分兩路而來,心甚驚恐。
遂遣大司徒達裡麻為元帥,率兵十萬,把住着曲靖、白石江的南岸,以拒朱軍。
大明軍馬離着白石江約有五十裡地面,忽然一日大霧,從天而下,蔽寨四野,對面不辨形影。
傅友德要待霧消進兵,沐英沉思了一會,說:“彼方謂我師疲于深入,未必十分憂慮,趁其無備,必可敗之。
況如此大霧,恰是皇天助我機會,正當乘霧進兵,蠻人一鼓可破矣。
”傅友德道:“極是極是!”便直抵江岸駐紮,與查兵對面安營。
依山附水,十分停當。
恰好霧氣開豁,蠻兵望見,報與達裡麻知道,驚得舌吐頭搖,腳忙手亂,說:“大明兵分明從天而降,奈何,奈何!然事勢既已如此,也須迎敵厮殺。
”便分兵列陣在南岸。
友德傳令,兵卒登舟過江攻取,沐英說:“我看蠻兵俱用長槍、勁弩,排列江邊,若我師渡水,未必得利。
元帥不如先令郭英元帥、王弼先鋒各領精兵五千,從下流分岸潛渡,繞出蠻兵之後比及彼處,各把銅角吹動于山谷林木之間,高立旗幟,以為疑兵,再分兵呐喊搖旗,從後殺來,岸邊蠻兵,決然亂奔。
我們舟中更把鐵铳之土,并善于泅沒者,長矛相向,中間再以防牌竹撂遮護前邊,我師方可安然渡江。
若得上岸,就把矢石,铳炮一齊發作,複用鐵騎搗彼中堅,不愁蠻兵不破。
”友德大笑道:“足下神算,真出萬全!”因令郭、王二将,依計領兵先行,陳桓、顧時領兵三千接應,約定次日午時,彼此前進;再令沐英統率張龍、吳複、仇成、金朝興四将,各乘大船,領兵先渡。
傅友德自領大隊随後,相繼而行。
吩咐已畢,各将整備前往。
翌日辰刻,達裡麻在岸邊,望見明兵大部,要從舟而渡,将殺過江,因令沿岸一帶精勇,俱備長槍、勁弩,與那火铳、火炮間花兒列着,拒着吾舟。
真個是密密攢攢,明兵插翅也飛不上岸。
蠻兵恰要施放火器,忽聽背後山林之中,一聲炮響,銅角齊鳴,不知多多少少人馬,都排列在山上。
正是寒心,又見兩彪精勇,俱各搖旗呐喊,往後面殺将過來。
達裡麻欲待率兵轉身迎敵,又見江舟奮迅而前。
頃刻之間,舟師俱上彼岸,便把火炮、火鏡一齊施放。
那蠻兵背後受敵,前後相攻。
明師聲震林谷,水陸之師互為接應。
蠻兵自相殘殺,屍堆似嶺,血濺成河。
達裡麻即欲逃脫,被郭英一槍刺死。
曲靖一帶地方,盡行降服。
友德下令,凡在投降者,各歸本業安生,前罪并不究治。
夷人老老幼幼,個個頂禮拜謝,猶如時雨之至,喜其來悲其晚。
友德因對沐英說:“我當率師三萬,去擊烏撤,足下當領前兵竟走雲南。
”沐英得令,即領神槍、火炮、精銳一萬兼程而往,不題。
且說先年翰林院有個應奉官,喚做唐肅,太祖每喜他的才華。
一日侍膳,自己食罷,把兩手拿着筋兒甚是恭敬。
太祖問:“此是何禮?”答說:“臣幼習的俗禮。
”上怒,說:“俗禮可施之天子乎?”坐不敬,滴戍桂林。
生子名叫之淳,文名亦重。
今大兵征取貴州,傅友德聞之淳文學,因延至軍中,草為露布上奏。
太祖看露布做得好,随着使臣訪于友德。
友德把轉延之淳的草筆事情,一一實報。
太祖便令飛騎召之淳到京師。
使者不将旨意明谕,之淳恐以文得罪,不能自保,驚懼特甚。
到得京師,囑托姑娘,說:“聖威不測,姑娘可為我斂屍首。
”使者急催進朝,行至東華門,門已關閉,守門的傳旨說:“可将之淳把布包裹,從屋上遞入。
”守門官依旨奉行,把之淳如法從空累累遞進,直至便殿,奏說:“之淳到了。
”太祖命将布解開,之淳俯伏階下,望見殿上燈燭輝煌,龍睛閱書者久之,忽間說:“爾草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