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回 花雲妾義保兒郎

關燈
卻說老者将孫氏送到金陵,說道:“天色方明,金陵已到,我當送你進城。

    ”進得城來,正遇李善長路間判斷公事。

    吏人将此事報知,說:“有太平府花雲侍女,抱小兒來見。

    ”善長即便喚到面前,那老者具說了一遍。

    善長歎說奇異,就引孫氏等來見太祖;太祖把花偉坐在膝間,謂衆官說:“我不意花将軍尚有此兒,真是将種。

    ”因喚老者人問名姓,并賜以金帛。

    太祖說:“花将軍殉身報國;孫氏艱苦救兒,忠義一門,真正難得。

    ”诏封孫氏為賢德夫人,花炜襲父都指揮之職。

    待年至十六歲,相村任用。

    選給官房一所與住,月支米祿優養。

     光陰無幾,又是元至正二十三年,歲次癸卯,三月天氣。

    那陳友諒逃至武昌。

    建築宮阙、都城、朝市、宗廟。

    時當初夏,友諒視朝,諸文武百官,三呼拜舞禮畢。

    乃宣江國公張定邊向前問道:“金陵恃強侵我江西,此仇不可不複,寡人也日夜在心。

    前者下诏命卿等招兵買馬,不知到今,共得幾何?”定邊對說:“主公雖失江西,而江北兩淮、蕲、黃等處地方,糧儲不少。

    即今諸路年谷不登,人民饑馑。

    聞殿下招兵,俱來就食。

    群雄、草寇來投伏者,計有六十餘萬人。

    ”友諒又說:“軍兵雖足,這些盔甲、器械、舟船、髅橹,恐未能悉備停當。

    ”定邊說:“臣同陳英傑百計經營,幸已周備了。

    ”友諒又問:一糧草濟得事麼?”定邊把手指計算了一番,說:“以臣計料,也有一百三十餘萬,盡可支持。

    ”友諒大喜,說:“既如此,便可發兵收複江西,并下金陵,以報前仇。

    ……”言未畢,隻見丞相楊從政,出班啟奏:“若論此仇,不可不複,奈金陵君臣,智勇足備,不可輕敵。

    以臣愚昧,細思吳王張士誠,他與朱家久是不共之仇,且兼三吳糧多将衆。

    今主公既欲收複失地,并取金陵,莫若修一封書,遣一個能言之士,往吳國連和,說以利害,使彼憤怒發兵,與朱家作對。

    主公再令二人,一往浙東說方國珍;一往閩、廣說陳友定,一同發兵攻打金陵,則朱兵必當東南之敵。

    主公然後統了大軍,前驅而進,那時取金陵,在反掌之間矣。

    ”友諒聽了大喜,說道:“此計最妙。

    ”遂遣邱士亨往蘇州,孫景莊往溫州,劉汝往福建,刻日起程。

     且說邱士亨不日間已至姑蘇,竟到朝門外伺候。

    卻有近臣奏知,因引他入見。

    士誠問了些閑話,便拆書觀看,念道: 寓武昌漢王陳友諒,書奉大吳王殿下:伏為元綱解紐,天下紛纭,必有英才,後成功業。

    茲有金陵朱某,竊形勝之區,聚無籍之徒,侵吳四郡,奪我江西,心誠恨之,時圖恢複。

    乞念舊好,共成其勢,兩力夾攻,必可瓦解。

    兩分其他,各複基仇,利莫大焉。

    特命小使會約,乞賜明旨。

    依期進兵,萬勿渝信。

    友諒頓首再拜。

     士誠得書大喜,因對士亨說:“孤受朱家之恥,日夜飲恨,力不能前。

    若得爾主同力來攻,孤之願也。

    ”因重賞士亨,約期起兵,令他回國,不題。

     次日,士誠便同元帥李伯升、禦弟張士信、副帥呂珍,商議乘漢兵夾攻,即當親征,以複故土。

    隻見丞相李伯清進奏道:“漢王從江下攻金陵,舟師甚便。

    我若先投其鋒,彼必與我相迎。

    那時漢兵乘虛而入,是于漢有益,于吳有損。

    以臣愚見,可先領兵從牛渚渡江,攻采石、太平、龍江等處,隻約漢兵攻池州西路,則金陵之師,必悉力以拒二敵,此時殿下統大兵,乘虛直搗金陵,勢必攻破矣。

    ”又說:“宋主韓林,近處安豐,亦我之肘腋。

    以兵攻之,彼必不勝,決請救于金陵,是我得安豐,且分金陵勢也。

    ”士誠聽計,說:“極妙!極妙!”遂宣呂珍、張虬、李定、李甯四将,領兵十萬,攻取安豐。

    自領大部人馬,竟向金陵進發。

    又說:“卿等宜戮力同心,攻複舊壤,平定來地,并取金陵。

    遂有準東,俱當割地封王,以酬功賞。

    ”四人領命,竟取路望安豐而來。

     宋主韓林,聞說吳兵驟至,大驚,急請劉福通計議。

    福通說:“主上勿憂。

    ”便引羅文素、郁文盛、王顯忠、韓咬兒,率兵二萬迎敵。

    吳兵陣上,早有張虬領兵一萬,到城下溺戰。

    這邊羅文素等四将,力戰張虬,張虬力不少怯,鬥上四十餘合。

    卻笑羅文素、郁文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