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關燈
小
中
大
英倫玫瑰
作者:郭敬明
FOR:恒殊
在談這部《天鵝》三部曲之前,先說一點題外話。
一直以來,中國大衆所接觸到的歐美文化,仔細說來,應該是“美歐”文化——大部分都來自于“美”,而“歐”的部分少之又少。
美國文化以其大衆、主流、航母級商業體量等特性,借助好萊塢這把利劍,無限複制繁衍,橫掃全球。
而歐洲文化卻日漸勢微,越來越小衆、孤僻,歐洲大量著作和電影在國内甚至難以尋覓。
然而,2011年,英國電影《國王的演講》成為奧斯卡之夜的最大赢家。
一時之間,英倫文化被冠以“學院派”的皇家勳章,推到了正統文藝的巅峰,成為最受追捧、炙手可熱的文藝潮流。
2011年,娜塔麗&#8226波曼憑借《黑天鵝》斬獲奧斯卡和金球獎雙料影後。
一夜之間,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舞蹈代表作《天鵝湖》重新聚焦了全球古典藝術愛好者的目光。
而《天鵝》三部曲正是這樣一部以《天鵝湖》原作為藍本、以原著人物為引線,帶領讀者重溫正統原味的經典傳世之作——當然,恒殊的野心可不僅僅隻是在于重述這個美麗的故事,在《天鵝》系列裡,恒殊筆下的人物掙脫了原有的矛盾枷鎖,作者重新賦予了他們新的年代、新的城市背景、新的故事與命運,用颠覆傳統的突破和反轉戲劇的解讀,讓小說呈現出意外驚豔的美感。
這種美感是大膽而叛逆的,同時又是保守而古典的。
作為這部小說的出品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是失敗的。
為什麼會這樣講? 因為,最初王浣介紹恒殊給我的時候,我并未對她的小說産生多大的興趣。
我草草地閱讀了一兩個章節,被滿眼的翻譯腔搞得頭昏腦漲(一直以來,我都是偏愛中文閱讀的,翻譯作品的語感隔閡問題和辭不達意,總是讓我非常惱火),我随手就放下了,未過多理睬。
後來恒殊又陸續發了很多部作品給我們,我也沒有繼續閱讀的欲望。
因為我潛意識裡,是很抵觸這種文風的,一個好端端的中國人,作品裡這種濃郁的翻譯腔是怎麼回事?就不能好好地寫中文麼?而且我心裡其實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那就是:我不認為一個中國人能夠寫好屬于歐洲文化精髓的吸血鬼文化。
就像沒有人相信一個外國人能夠寫出好的聊齋故事或者武俠小說一樣。
然而事實證明,我大錯特錯。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開始認真閱讀《天鵝》系列的。
那是在一次飛往北京的航班上,我手邊無書無報,又不想睡覺,百無聊賴下,翻出筆記本裡編輯發來的《天鵝》系列的第一部《光源》,抱着“看看打發時間”的心态開始了閱讀。
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
下了飛機坐到車裡,我依然沒有放下手裡的筆記本電腦,到了酒店之後立刻插上電源,把文檔放進我的kindle(電子閱讀器)裡,一個通宵手不釋卷地看完了。
這時,我才發現自己作為一個出品人的失敗,我竟然差點錯過了如此精彩的一部小說。
(……仔細想來,之前笛安的《西決》,也是痕痕催促了我無數次,我才在收到稿子幾個月後開始閱讀的。
看來我和所有普通的讀者一樣,都有先入為主的毛病。
) 《天鵝》的精彩不單單在于吸血鬼的獨特文化,也不單單在于情節的詭谲蹊跷,或者文筆的流暢優美、華麗古典,抑或是穿插其間的靈光妙想、黑色幽默。
《天鵝》的精彩,是立體的,是完整的,是不可分割的。
從文字質感上來說,恒殊的文字
一直以來,中國大衆所接觸到的歐美文化,仔細說來,應該是“美歐”文化——大部分都來自于“美”,而“歐”的部分少之又少。
美國文化以其大衆、主流、航母級商業體量等特性,借助好萊塢這把利劍,無限複制繁衍,橫掃全球。
而歐洲文化卻日漸勢微,越來越小衆、孤僻,歐洲大量著作和電影在國内甚至難以尋覓。
然而,2011年,英國電影《國王的演講》成為奧斯卡之夜的最大赢家。
一時之間,英倫文化被冠以“學院派”的皇家勳章,推到了正統文藝的巅峰,成為最受追捧、炙手可熱的文藝潮流。
2011年,娜塔麗&#8226波曼憑借《黑天鵝》斬獲奧斯卡和金球獎雙料影後。
一夜之間,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舞蹈代表作《天鵝湖》重新聚焦了全球古典藝術愛好者的目光。
而《天鵝》三部曲正是這樣一部以《天鵝湖》原作為藍本、以原著人物為引線,帶領讀者重溫正統原味的經典傳世之作——當然,恒殊的野心可不僅僅隻是在于重述這個美麗的故事,在《天鵝》系列裡,恒殊筆下的人物掙脫了原有的矛盾枷鎖,作者重新賦予了他們新的年代、新的城市背景、新的故事與命運,用颠覆傳統的突破和反轉戲劇的解讀,讓小說呈現出意外驚豔的美感。
這種美感是大膽而叛逆的,同時又是保守而古典的。
作為這部小說的出品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是失敗的。
為什麼會這樣講? 因為,最初王浣介紹恒殊給我的時候,我并未對她的小說産生多大的興趣。
我草草地閱讀了一兩個章節,被滿眼的翻譯腔搞得頭昏腦漲(一直以來,我都是偏愛中文閱讀的,翻譯作品的語感隔閡問題和辭不達意,總是讓我非常惱火),我随手就放下了,未過多理睬。
後來恒殊又陸續發了很多部作品給我們,我也沒有繼續閱讀的欲望。
因為我潛意識裡,是很抵觸這種文風的,一個好端端的中國人,作品裡這種濃郁的翻譯腔是怎麼回事?就不能好好地寫中文麼?而且我心裡其實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那就是:我不認為一個中國人能夠寫好屬于歐洲文化精髓的吸血鬼文化。
就像沒有人相信一個外國人能夠寫出好的聊齋故事或者武俠小說一樣。
然而事實證明,我大錯特錯。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開始認真閱讀《天鵝》系列的。
那是在一次飛往北京的航班上,我手邊無書無報,又不想睡覺,百無聊賴下,翻出筆記本裡編輯發來的《天鵝》系列的第一部《光源》,抱着“看看打發時間”的心态開始了閱讀。
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
下了飛機坐到車裡,我依然沒有放下手裡的筆記本電腦,到了酒店之後立刻插上電源,把文檔放進我的kindle(電子閱讀器)裡,一個通宵手不釋卷地看完了。
這時,我才發現自己作為一個出品人的失敗,我竟然差點錯過了如此精彩的一部小說。
(……仔細想來,之前笛安的《西決》,也是痕痕催促了我無數次,我才在收到稿子幾個月後開始閱讀的。
看來我和所有普通的讀者一樣,都有先入為主的毛病。
) 《天鵝》的精彩不單單在于吸血鬼的獨特文化,也不單單在于情節的詭谲蹊跷,或者文筆的流暢優美、華麗古典,抑或是穿插其間的靈光妙想、黑色幽默。
《天鵝》的精彩,是立體的,是完整的,是不可分割的。
從文字質感上來說,恒殊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