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前言
關燈
小
中
大
島上的水手也讀了這部小說,他們向作者寫信表達他們的敬意。
雨果回信表示感謝,說:&ldquo我和暴君鬥争,正如你們同飓風搏鬥一樣。
&rdquo 《海上勞工》的故事情節并不曲折,出場的主要人物很少,正面和反面的加在一起隻有那麼幾個,但是雨果塑造了一個敢于和大自然鬥争的勇士吉裡雅特,生動地叙述了他孤身一人救出&ldquo杜蘭德号&rdquo的機器的驚心動魄的過程。
這可是一個新穎的題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因此深深吸引了廣大的讀者。
吉裡雅特為了赢得黛呂舍特的愛情,來到茫茫大海中的礁石上,遇到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狂風暴雨,驚濤駭浪,缺少食物,缺少淡水,缺少工具,最後又遇到章魚。
這部小說的第二部詳盡地描繪了吉裡雅特跟大自然搏鬥的經過。
吉裡雅特,一個普通的年輕漁人,卻表現出驚人的勇氣和毅力,非凡的聰明和才智,終于創造出了奇迹,救出了&ldquo杜蘭德号&rdquo的機器,帶回聖桑普森。
他的成功轟動了島上的居民。
他滿懷希望地期待黛呂舍特實現她的諾言。
他突然發現黛呂舍特根本不愛他,而是愛着埃比尼澤牧師,他絕望了。
但是雨果沒有把吉裡雅特寫成為一個一般的失戀者。
吉裡雅特幫助黛呂舍特和埃比尼澤結成夫婦,自己讓海水淹沒了。
這樣,這個漁民的形象就愈發顯得高大。
吉裡雅特成了作者筆下的一位理想化的人物。
對于吉裡雅特的悲劇性的結局是如何産生的,雨果這樣說過:&ldquo我旨在歌頌勞動、意志、忠誠以及一切使人變得偉大的東西;我想表明,最無情的深淵是愛情,即使能在海難中幸免的人也逃不過女人的引誘&hellip&hellip&rdquo①這段話也恰恰具體地解釋了這部作品的序裡所說的那番道理:《海上勞工》表明的是事物的宿命,而内在的、至高無上的宿命,是人的心。
-------- ①譯文轉引自莫洛阿的《雨果傳》譯本(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吉裡雅特因為深摯地愛着黛呂舍特,所以做出了最大的犧牲,自願離開人世,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殉情,确實是崇高的行為。
不過,我們在贊頌他的同時,自然會為他惋惜,為他憤憤不平。
讀者中會不會有人認為吉裡雅特雖然在大海上是無所不能的好漢,而在感情的壓力和世俗的偏見前面,卻是一名懦夫?我想可能會有這樣的看法。
當然,或許也有人會将吉裡雅特的自盡看成是他對那個冷酷無情的社會的控訴,正表現了一個男子漢的氣概。
寫到這裡,不可避免地要提一下黛呂舍特,這個美麗純潔的少女,為了她的叔叔,答應嫁給救出&ldquo杜蘭德号&rdquo的機器的人,當時可能是一時沖動,也可能出自&ldquo舍身&rdquo的心理。
以後她愛上年輕英俊的埃比尼澤,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也許她已經忘記了自己的諾言,也許她根本不相信吉裡雅特有這個本領能帶回機器。
總之,她最後的态度是甯願死去,也不做她稱做&ldquo可怕的人&rdquo的妻子。
讀者想必會同情這個女主人公的遭遇,因為誰也不能強迫她接受沒有愛情的婚姻。
但是,大概也會有人不喜歡她,這倒不是由于她背信棄義,而是在她的身上看到了整個社會對吉裡雅特的冷漠和輕視。
我們不勉強她愛吉裡雅特,可是她至少應該理解和尊重吉裡雅特的感情。
她随埃比尼澤走了,以後真的會幸福美滿嗎?但願她能夠。
雨果學識豐富,博大精深,天文地理,曆史掌故,風土人情,加上他在澤西島和格恩西島上學到的海上知識,很多他都為其所用地寫進了這本小說裡,這樣就勢必使得書中有些章節顯得比較枯燥難讀。
然而雨果又不愧為浪漫派文學的巨匠,小說中寫大海,荒島,險礁,人與大自然的鬥争,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等等,都充滿了詩意。
最後一節寫吉裡雅特坐在基德&mdash霍姆&mdash米爾石椅上,任憑海水上漲,望着載着他心愛的人的&ldquo克什米爾号&rdquo航近又駛過。
他看到了黛呂舍特腦袋靠在埃尼比澤的肩膀上。
船逐漸遠去,海水逐漸上漲。
船不見了,吉裡雅特的頭也消失在海水裡。
這段描寫實在十分感人,讀者掩卷以後肯定會久久難以忘懷。
本書的名字如果譯為《海上勞動者》也許會比較妥切些。
隻是在國内長期以來一般都譯成《海上勞工》,所以就不再改動了。
一九九二年八月
雨果回信表示感謝,說:&ldquo我和暴君鬥争,正如你們同飓風搏鬥一樣。
&rdquo 《海上勞工》的故事情節并不曲折,出場的主要人物很少,正面和反面的加在一起隻有那麼幾個,但是雨果塑造了一個敢于和大自然鬥争的勇士吉裡雅特,生動地叙述了他孤身一人救出&ldquo杜蘭德号&rdquo的機器的驚心動魄的過程。
這可是一個新穎的題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因此深深吸引了廣大的讀者。
吉裡雅特為了赢得黛呂舍特的愛情,來到茫茫大海中的礁石上,遇到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狂風暴雨,驚濤駭浪,缺少食物,缺少淡水,缺少工具,最後又遇到章魚。
這部小說的第二部詳盡地描繪了吉裡雅特跟大自然搏鬥的經過。
吉裡雅特,一個普通的年輕漁人,卻表現出驚人的勇氣和毅力,非凡的聰明和才智,終于創造出了奇迹,救出了&ldquo杜蘭德号&rdquo的機器,帶回聖桑普森。
他的成功轟動了島上的居民。
他滿懷希望地期待黛呂舍特實現她的諾言。
他突然發現黛呂舍特根本不愛他,而是愛着埃比尼澤牧師,他絕望了。
但是雨果沒有把吉裡雅特寫成為一個一般的失戀者。
吉裡雅特幫助黛呂舍特和埃比尼澤結成夫婦,自己讓海水淹沒了。
這樣,這個漁民的形象就愈發顯得高大。
吉裡雅特成了作者筆下的一位理想化的人物。
對于吉裡雅特的悲劇性的結局是如何産生的,雨果這樣說過:&ldquo我旨在歌頌勞動、意志、忠誠以及一切使人變得偉大的東西;我想表明,最無情的深淵是愛情,即使能在海難中幸免的人也逃不過女人的引誘&hellip&hellip&rdquo①這段話也恰恰具體地解釋了這部作品的序裡所說的那番道理:《海上勞工》表明的是事物的宿命,而内在的、至高無上的宿命,是人的心。
-------- ①譯文轉引自莫洛阿的《雨果傳》譯本(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吉裡雅特因為深摯地愛着黛呂舍特,所以做出了最大的犧牲,自願離開人世,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殉情,确實是崇高的行為。
不過,我們在贊頌他的同時,自然會為他惋惜,為他憤憤不平。
讀者中會不會有人認為吉裡雅特雖然在大海上是無所不能的好漢,而在感情的壓力和世俗的偏見前面,卻是一名懦夫?我想可能會有這樣的看法。
當然,或許也有人會将吉裡雅特的自盡看成是他對那個冷酷無情的社會的控訴,正表現了一個男子漢的氣概。
寫到這裡,不可避免地要提一下黛呂舍特,這個美麗純潔的少女,為了她的叔叔,答應嫁給救出&ldquo杜蘭德号&rdquo的機器的人,當時可能是一時沖動,也可能出自&ldquo舍身&rdquo的心理。
以後她愛上年輕英俊的埃比尼澤,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也許她已經忘記了自己的諾言,也許她根本不相信吉裡雅特有這個本領能帶回機器。
總之,她最後的态度是甯願死去,也不做她稱做&ldquo可怕的人&rdquo的妻子。
讀者想必會同情這個女主人公的遭遇,因為誰也不能強迫她接受沒有愛情的婚姻。
但是,大概也會有人不喜歡她,這倒不是由于她背信棄義,而是在她的身上看到了整個社會對吉裡雅特的冷漠和輕視。
我們不勉強她愛吉裡雅特,可是她至少應該理解和尊重吉裡雅特的感情。
她随埃比尼澤走了,以後真的會幸福美滿嗎?但願她能夠。
雨果學識豐富,博大精深,天文地理,曆史掌故,風土人情,加上他在澤西島和格恩西島上學到的海上知識,很多他都為其所用地寫進了這本小說裡,這樣就勢必使得書中有些章節顯得比較枯燥難讀。
然而雨果又不愧為浪漫派文學的巨匠,小說中寫大海,荒島,險礁,人與大自然的鬥争,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等等,都充滿了詩意。
最後一節寫吉裡雅特坐在基德&mdash霍姆&mdash米爾石椅上,任憑海水上漲,望着載着他心愛的人的&ldquo克什米爾号&rdquo航近又駛過。
他看到了黛呂舍特腦袋靠在埃尼比澤的肩膀上。
船逐漸遠去,海水逐漸上漲。
船不見了,吉裡雅特的頭也消失在海水裡。
這段描寫實在十分感人,讀者掩卷以後肯定會久久難以忘懷。
本書的名字如果譯為《海上勞動者》也許會比較妥切些。
隻是在國内長期以來一般都譯成《海上勞工》,所以就不再改動了。
一九九二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