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關燈
小
中
大
1
李家莊有座龍王廟,看廟的叫"老宋"。
老宋原來也有名字,可是因為他的年紀老,誰也不提他的名字;又因為他的地位低,誰也不加什麼稱呼,不論白胡老漢,不論才會說話的小孩,大家一緻都叫他"老宋"。
抗戰以前的八九年,這龍王廟也辦祭祀,也算村公所;修德堂東家李如珍也是村長也是社首,因此老宋也有兩份差--是村警也是廟管。
廟裡挂着一口鐘,老宋最喜歡聽見鐘響。
打這鐘也有兩種意思:若是隻打三聲--往往是老宋親自打,就是有人敬神;若是不住亂打,就是有人說理。
有人敬神,老宋可以吃上一份獻供;有人說理,老宋可以吃一份烙餅。
一天,老宋正做早飯,聽見廟門響了一聲,接着就聽見那口鐘當當當地響起來。
隔着竹簾子看,打鐘的是本村的教書先生春喜。
春喜,就是本村人,官名李耀唐,是修德堂東家的本家侄兒。
前幾年老宋叫春喜就是"春喜",這會春喜已經二十好幾歲了,又在中學畢過業,又在本村教小學,因此也叫不得"春喜"了。
可是一個将近六十歲的老漢,把他親眼看着長大了的年輕後生硬叫成"先生",也有點不好意思。
老宋看見打鐘的是他,一時雖想不起該叫他什麼,可是也急忙迎出來,等他打罷了鐘,向他招呼道:"屋裡坐吧!你跟誰有什麼事了?" 春喜對他這招待好像沒有看見,一聲不哼走進屋裡向他下命令道:"你去報告村長,就說鐵鎖把我的桑樹砍了,看幾時給我說!"老宋去了。
等了一會,老宋回來說:"村長還沒有起來。
村長說今天晌午開會。
"春喜說:"好!"說了站起來,頭也不回就走了。
老宋把飯做成,盛在一個串門大碗①裡,端在手裡,走出廟來,回手鎖住廟門,去通知各項辦公人員和事主。
他一邊吃飯一邊找人,飯吃完了人也找遍了,最後走到福順昌雜貨鋪,通知了掌櫃王安福,又取了二十斤白面回廟裡去。
這二十斤面,是準備開會時候做烙餅用的。
從前沒有村公所的時候,村裡人有了事是請社首說理。
說的時候不論是社首、原被事主、證人、廟管、幫忙,每人吃一斤面烙餅,趕到說完了,原被事主,有理的攤四成,沒理的攤六成。
民國以來,又成立了村公所;後來閻錫山巧立名目,又成立了息訟會,不論怎樣改,在李家莊隻是舊規添上新規,在說理方面,隻是烙餅增加了幾份--除社員、事主、證人、幫忙以外,再加上村長副、闾鄰長、調解員等每人一份。
①串門大碗,即一碗可以吃飽的大碗。
到了晌午,餅也烙成了,人也都來了,有個社首叫小毛的,先給大家派烙餅--修德堂東家李如珍是村長又是社首,李春喜是教員又是事主,照例是兩份,其餘凡是頂兩個名目的也都照例是兩份,隻有一個名目的照例是一份。
不過也有不同,像老宋,他雖然也是村警兼廟管,卻照例又隻能得一份。
小毛自己雖是一份,可是村長照例隻吃一碗雞蛋炒過的,其餘照例是小毛拿回去了。
照例還得餘三兩份,因為怕半路來了什麼照例該吃空份子的人。
吃過了餅,桌子并起來了,村長坐在正位上,調解員是福順昌掌櫃王安福,靠着村長坐下,其餘的人也都依次坐下。
小毛說:"開腔吧,先生!你的原告,你先說!" 春喜說:"好,我就先說!"說着把椅子往前一挪,兩隻手互相把袖口往上一捋,把脊梁骨挺得直蹶蹶地說道:"張鐵鎖的南牆外有我一個破茅廁&hellip&hellip" 鐵鎖插嘴道:"你的?" 李如珍喝道:"幹什麼?一點規矩也不懂!問你時候你再說!"回頭又用嘴指了指春喜,"說吧!" 春喜接着道:"茅廁旁邊有棵小桑樹,每年的桑葉簡直輪不着我自己摘,一出來芽就有人摘了。
昨天太快落的時候,我家裡去這桑樹下摘葉,張鐵鎖女人說是偷他們的桑葉,硬攔住不叫走,恰好我放學回去碰上,說了她幾句,她才算丢開手,本來我想去找張鐵鎖,叫他管教他女人,後來一想,些小事走開算了,何必跟她一般計較,因此也沒有去找他。
今天早上我一出門,看見桑樹不在了,我就先去找鐵鎖。
一進門我說:'鐵鎖!誰把茅廁邊那小桑樹砍了?'他老婆說:'我!'我說:'你為什麼砍我的桑樹?'她說:'你的?你去打聽打聽是誰的!'我想我的東西還要去打聽别人?因此我就打了鐘,來請大家給我問問他。
我說完了,叫他說吧!看他指什麼砍樹。
" 李如珍用嘴指了一下鐵鎖:"張鐵鎖!你說吧!你為什麼砍人家的樹?" 鐵鎖道:"怎麼你也說是他的樹?" 李如珍道:"我還沒有問你你就
老宋原來也有名字,可是因為他的年紀老,誰也不提他的名字;又因為他的地位低,誰也不加什麼稱呼,不論白胡老漢,不論才會說話的小孩,大家一緻都叫他"老宋"。
抗戰以前的八九年,這龍王廟也辦祭祀,也算村公所;修德堂東家李如珍也是村長也是社首,因此老宋也有兩份差--是村警也是廟管。
廟裡挂着一口鐘,老宋最喜歡聽見鐘響。
打這鐘也有兩種意思:若是隻打三聲--往往是老宋親自打,就是有人敬神;若是不住亂打,就是有人說理。
有人敬神,老宋可以吃上一份獻供;有人說理,老宋可以吃一份烙餅。
一天,老宋正做早飯,聽見廟門響了一聲,接着就聽見那口鐘當當當地響起來。
隔着竹簾子看,打鐘的是本村的教書先生春喜。
春喜,就是本村人,官名李耀唐,是修德堂東家的本家侄兒。
前幾年老宋叫春喜就是"春喜",這會春喜已經二十好幾歲了,又在中學畢過業,又在本村教小學,因此也叫不得"春喜"了。
可是一個将近六十歲的老漢,把他親眼看着長大了的年輕後生硬叫成"先生",也有點不好意思。
老宋看見打鐘的是他,一時雖想不起該叫他什麼,可是也急忙迎出來,等他打罷了鐘,向他招呼道:"屋裡坐吧!你跟誰有什麼事了?" 春喜對他這招待好像沒有看見,一聲不哼走進屋裡向他下命令道:"你去報告村長,就說鐵鎖把我的桑樹砍了,看幾時給我說!"老宋去了。
等了一會,老宋回來說:"村長還沒有起來。
村長說今天晌午開會。
"春喜說:"好!"說了站起來,頭也不回就走了。
老宋把飯做成,盛在一個串門大碗①裡,端在手裡,走出廟來,回手鎖住廟門,去通知各項辦公人員和事主。
他一邊吃飯一邊找人,飯吃完了人也找遍了,最後走到福順昌雜貨鋪,通知了掌櫃王安福,又取了二十斤白面回廟裡去。
這二十斤面,是準備開會時候做烙餅用的。
從前沒有村公所的時候,村裡人有了事是請社首說理。
說的時候不論是社首、原被事主、證人、廟管、幫忙,每人吃一斤面烙餅,趕到說完了,原被事主,有理的攤四成,沒理的攤六成。
民國以來,又成立了村公所;後來閻錫山巧立名目,又成立了息訟會,不論怎樣改,在李家莊隻是舊規添上新規,在說理方面,隻是烙餅增加了幾份--除社員、事主、證人、幫忙以外,再加上村長副、闾鄰長、調解員等每人一份。
①串門大碗,即一碗可以吃飽的大碗。
到了晌午,餅也烙成了,人也都來了,有個社首叫小毛的,先給大家派烙餅--修德堂東家李如珍是村長又是社首,李春喜是教員又是事主,照例是兩份,其餘凡是頂兩個名目的也都照例是兩份,隻有一個名目的照例是一份。
不過也有不同,像老宋,他雖然也是村警兼廟管,卻照例又隻能得一份。
小毛自己雖是一份,可是村長照例隻吃一碗雞蛋炒過的,其餘照例是小毛拿回去了。
照例還得餘三兩份,因為怕半路來了什麼照例該吃空份子的人。
吃過了餅,桌子并起來了,村長坐在正位上,調解員是福順昌掌櫃王安福,靠着村長坐下,其餘的人也都依次坐下。
小毛說:"開腔吧,先生!你的原告,你先說!" 春喜說:"好,我就先說!"說着把椅子往前一挪,兩隻手互相把袖口往上一捋,把脊梁骨挺得直蹶蹶地說道:"張鐵鎖的南牆外有我一個破茅廁&hellip&hellip" 鐵鎖插嘴道:"你的?" 李如珍喝道:"幹什麼?一點規矩也不懂!問你時候你再說!"回頭又用嘴指了指春喜,"說吧!" 春喜接着道:"茅廁旁邊有棵小桑樹,每年的桑葉簡直輪不着我自己摘,一出來芽就有人摘了。
昨天太快落的時候,我家裡去這桑樹下摘葉,張鐵鎖女人說是偷他們的桑葉,硬攔住不叫走,恰好我放學回去碰上,說了她幾句,她才算丢開手,本來我想去找張鐵鎖,叫他管教他女人,後來一想,些小事走開算了,何必跟她一般計較,因此也沒有去找他。
今天早上我一出門,看見桑樹不在了,我就先去找鐵鎖。
一進門我說:'鐵鎖!誰把茅廁邊那小桑樹砍了?'他老婆說:'我!'我說:'你為什麼砍我的桑樹?'她說:'你的?你去打聽打聽是誰的!'我想我的東西還要去打聽别人?因此我就打了鐘,來請大家給我問問他。
我說完了,叫他說吧!看他指什麼砍樹。
" 李如珍用嘴指了一下鐵鎖:"張鐵鎖!你說吧!你為什麼砍人家的樹?" 鐵鎖道:"怎麼你也說是他的樹?" 李如珍道:"我還沒有問你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