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初訪
關燈
小
中
大
一
“咋個搞的喲,他們把你安排在那家人屋頭?”公社炊事員老文,聽說剛到三天的工作組長顔少春立刻要下鄉了,便跑來看她,倚在門口,用一種不以為然的口氣說。
顔少春把幾本書放進挎包裡,擡頭問:“怎麼,不好嗎?”她原是縣委宣傳部長,已經靠邊站了好幾年,這次她主動要求參加工作組,心情一直是很激動的。
“許琴那姑娘不錯。
可是——”老文皺起眉毛,露出一種很不放心的神情,“她家那個老爹摳得要命哩!一年四季炒泡菜連油星星都舍不得多放一點點!……” “哈哈……”顔少春被老炊事員那認認真真的樣子惹笑了,“好呀!是個儉省人呢!……你認得那位老人麼?” “認不得?——除非他化成灰!你顔組長要是在我們這街上住十天,保險你碰到他五回!他如今當‘老太爺’啰,不趕場做啥子?嘿嘿,穿個長衫子,捏他媽個長煙杆,‘老太爺’的架子繃得蠻像……可是,他要是挑了菜來,你千萬莫去買。
——為啥喃?水氣又重,秤還卡得狠!” “哈哈哈……” 公社炊事員見工作組長把身子靠在被蓋卷兒上笑,顯出想要聽下去的樣子,又接着說: “他呀,就因私心太重了點,這輩子一個娃都沒有揀着,淨生些女娃子!” “哦?——” “當然,我這話有點封建。
”老炊事員抱歉地承認,“說句公道話,他許茂這輩子也過得不輕松呢!前半世為女兒多了發愁,很受了些窮,後半世可就靠着女兒發财啰!……你不明白?很簡單——他那些女子,一個個又聰明又能幹,哪一個不是給他掙工分到二十幾歲才打發出去的?……這老家夥,就是心太重了!單給你說一點點兒吧:他有個規矩是姑娘出了嫁不退自留地。
按政策,在娘家有一份自留地沒有退,到婆家去就劃不到,哎,人家男方也好說話,皆因老丈人沒有兒子……這筆賬可不得了呀!你算,一年到頭淨種小菜賣,這老頭兒發财不發财?” “這種‘規矩’倒還沒有聽說過呢。
他有幾個女兒呀?” “幾個?——九打九個!” “真不少哩,出嫁了幾個” 老炊事員便一五一十地給顔少春介紹了:九妹子許琴還沒放人戶;老八去年參了軍;老七許貞在上場口的供銷社工作,愛收拾打扮,聽說快要結婚了;老二、老五、老六嫁到川西壩子,那是好地方;三辣子嫁了個老好人,就在葫蘆壩上;大姑娘命苦,解放前許茂窮得養不起女兒們,大姑娘剛滿十歲,三鬥小麥賣給金家做童養媳,金家也窮,好在不久就解放了,直到一九六三年大姑娘滿二十五歲,金東水參軍複員回來才圓房。
兩口子正過得和和睦睦,“文化大革命”來了,當了幾年支部書記的金東水犯了錯誤,下了台,接着又是一場火災,可憐的大姑娘又氣又急,一病不起,給金東水丢下了兩個娃。
……老炊事員介紹到這裡,歎了口氣,不做聲了。
“還有老四呢,嫁給了誰呀?” “鄭百如。
”炊事員吐出了三個字。
“是葫蘆壩大隊那個副支書麼?” “對。
”炊事員鼻孔裡又哼了一聲,“他可是如今葫蘆壩上的紅人:說能力有能力,講氣力有氣力,聰明、伶俐、手巧,全占齊了!隻是——” 說到這裡,工作組組員齊明江提着行李卷,從另一道門裡鑽了出來,走到顔組長門口,打斷了老炊事員的噜蘇: “顔部長,走吧。
” 在家的公社幾個幹部把兩位縣上來的同志送出大門,老炊事員跟在後面,悄悄拉着小齊的袖子,叮囑道:“這年頭,莊稼人的口糧緊,飯食馬虎得很,你們要是吃不慣,隻管回公社來打個牙祭。
” 小齊嚴肅的臉上露出一絲微笑。
他緊走幾步趕上顔少春。
一條短短的吹火筒街上,衛生所、理發店,以及飯館子裡的人,都用好奇而興奮的眼光盯着這兩位工作同志背上的被蓋卷兒。
因為這幾年從上邊來的幹部全都住旅館,雖然連雲場的小旅館并不怎麼清潔。
從供銷社門口經過,顔少春看見門邊站着一個穿花昵短外套,高聳的胸前露出桃紅色毛衣,下着藍色滌卡小管管褲子的姑娘,不由得略為驚奇地稍停了腳步,她想:“這是許琴的那個七姐吧?”她記起了老炊事員的叙述,便仔細地對那姑娘望了望,淡淡地露出微笑來,問道: “你叫許貞,是吧?” 那姑娘正是許茂的七姑娘。
她嫣然一笑,點了點頭,熱情地招呼道:“顔組長,你下鄉麼?”兩隻烏黑的大眼不停地在顔少春身邊的齊明江身上掃來掃去,并大大方方地接着招呼:“齊同志也下鄉麼?” 齊明江不由一怔。
他不認識這個女青年,她那身打扮和風韻,與連雲場這個小鄉鎮的風俗很不協調。
當他望見她那圓潤的下巴底下昂然挺起的胸部時,竟莫名其妙地紅了臉。
“你怎麼就知道我姓顔、這位同志姓齊呀?”顔組長問。
許貞拍着手大大方方地笑道:“這連雲場隻有巴掌大點兒,你們來了兩三天,街上哪個還不認得你們呀!哈哈哈……”這笑聲像銀鈴似的。
這年頭,隻有那種無牽無挂,成天盡想着開心事兒的人,才會這樣的笑。
顔少春望着許貞,不由得微微蹙起眉毛,她想起了許琴的質樸,就覺得這位七姑烺的鮮麗的外表未免過分。
不過她隻這麼想想,并不表示出來。
“你們住到鄉下去,不太方便吧!”許貞一見如故地說,語氣裡含着讨好的意思。
顔少春微笑着,故意問道:“是麼?” “當然嘛。
整整一冬,鄉壩頭的人盡吃紅苕。
你們吃得慣麼?”許貞直爽地回答,順便向齊明江瞟了一眼。
顔少春說:“你不是也在鄉壩頭長大的麼?參加工作還不久呢,就……” 小齊催促顔組長:“走吧,時候不早啦!”說着自己舉步先走了。
顔少春還對許家七姑娘說:“我這就要住到葫蘆壩你們家裡,有空你回來耍吧。
” “住我們家裡?……好!我一定回去看望你們。
”顔少春和齊明江二人出了連雲場,走上那條新鋪不久的拖拉機路以後,眼前的世界就大大的開闊起來了——原來這連雲場的位置高,是坐落在山頂上的。
出了場口以後的道路,順着山脊梁蜿蜒南去,一直綿延到天邊。
如今,在這冬日午後的陽光照耀下,遠處青黃相間的山巒層層疊疊,無邊無際。
四野裡靜得出奇。
近處的紅色頁岩因為沒有綠色樹林的覆蓋,正在迅速地風化,夏季的滂沱大雨,給這裸露的山包留下了一道道難看的龍爪溝。
沒有蓄水的埝塘,沒有流水的渠道,光山秃嶺,懸崖峭壁,給人一種險惡和荒疏的感覺。
路上偶爾有幾個背筐挑擔的社員走過,臉上挂着淡漠的神色,并不怎樣注意這兩位背着被蓋卷的工作人員。
顔少春的心漸漸惆怅起來了。
這位從前是縣委宣傳部長的女同志,夏天裡才從幹校調回縣裡,還沒怎麼料理一下自己的家務,就懷着那種許多幹部曾有過的“重返前線”的喜悅心情,下鄉工作了。
而她丈夫卻還依然在遠方的一座礦山裡進行着遙遙無期的“下放鍛煉”,已經有好幾年不曾見過面了。
好在他們隻有一個孩子,如今已經長大成人,在一個偏僻的鄉村小學校做教員。
在這次作為工作組長來到太平區連雲公社之前,大約半年的光陰,她曾走遍本縣一些過去落過腳的生産隊,訪問過那些合作化、公社化年代的熟人,得到的印象是難言的,她常常和過去的房東大娘睡在被窩裡哭。
真是滿目瘡痍!……但,她也得到機會走出縣境去參觀取經,看到過一些糧棉豐産、五業興旺的“典型”,她看見那裡農民吃得飽飽的,紅光滿面。
而她是深知肚子餓着是什麼樣滋味的,解放前,她做童養媳的時候,成天伴随着她的一個感覺就是饑餓。
“現在頭一步是要設法使農民吃飽肚子!”在一次縣委幹部會上讨論貫徹中央關于農業整頓問題指示時,她曾冒着被指責為“誣蔑大好形勢”的風險,這樣提出過建議。
然而,她知道自己并沒有什麼靈丹妙藥可以解救人民于水火。
有一點點,也隻是過去工作中,黨教給她的一些方法。
因此,她并不怎麼膽怯。
“顔部長,該倒拐了。
”小齊在後面提醒她。
她停住腳步,向左手的方向看去,有一條盤旋而下的路通向一座小橋。
“那兒就是葫蘆壩麼?”顔少春細眯着眼望着下面一塊不大的地面,“小齊,你為什麼老是沒記性?叫你們不要喊我顔部長嘛。
……那條河叫什麼名字啊?” “說是叫柳溪河。
不過,我們這個工作組多半是些年輕人,叫你的名宇,合适麼?” “怎麼不合适?要不然就叫一聲顔大姐好了。
不過,最好還是叫名字。
……這柳溪河彎得真是好看,水還不少嘛。
你看,墨綠墨綠的,好像很深呢!” “是的。
這兒應該是下遊,因為那邊不遠就是沱江了。
柳溪河屬于沱江的支流。
……對面那個山叫耳豉山,是龍泉山的餘脈。
……顔大姐,你看,這葫蘆壩不就像系在耳鼓山邊上的一個葫蘆瓜麼!……” 他們往山下走,一邊談着。
的确,這塊方圓約莫十裡的壩子,看着活像一個葫蘆瓜,瓜柄很細,系在那高高的耳鼓山前。
柳溪河由北向南,繞了一個大彎子,環繞着葫蘆壩。
遠遠望去,假如不是那個“瓜柄”系着,這塊壩子就真像是飄浮在綠色湖面上的一個孤島了。
小橋是葫蘆壩通連雲場的要道。
橋面上光溜溜的石闆記載着它古老的年歲,已不知是哪一代祖先造就的了。
和許多這樣的小橋一樣,橋頭兩端各植着一棵黃桷樹,隔河遙對。
夏季裡,過往的行人來到這裡,喜歡在這濃蔭覆蓋的橋頭坐一坐;然而冬天,這裡卻留不住人:天冷,風又特别的大,樹上的葉子早就落光了,荒涼得很。
顔少春和小齊下了坡,走過一段沙灘來到橋頭的時候,隻見空寂無人,小齊便埋怨道: “這個龍慶怎麼搞起的嘛!還說是在這橋上等我們,現在鬼都不見一個。
”接着又問顔少春,“顔大姐,你累不累?我們歇一下吧。
” 顔少春穿得很厚實,加上背着行李,早就走得發熱了,額頭上都滲出了汗水,便說:“好嘛,坐幾分鐘。
不過,何必要人家來接呢,我們自己去不是一樣。
” 把被蓋卷兒放在一塊光生生的石頭墩上,他們就在裸露的樹根上坐下來。
這樣的樹根很多,也是被人們早就坐光滑了的,簡直就是天然的闆凳呢。
坐下以後,顔少春揩着汗說道:“聽龍慶介紹,你住的那家人隻有母子兩個,母親叫什麼玉……是個黨員。
” 小齊說:“叫金順玉——很像一個朝鮮人的名字。
她有個兒子叫吳昌全,大概跟我的年歲差不多。
這樣的人家,住着比較合适。
可是聽說你住的那家人——那個許茂老頭兒不怎麼樣,自私、熱衷自留地。
住在那種落後社員家裡,工作不大好搞吧?資本主義,小生産勢力……” 顔少春笑道:“還是不要先劃框框的好,住下去以後再說。
” 從近來的接觸中,顔少春已經了解到小齊是個比
顔少春把幾本書放進挎包裡,擡頭問:“怎麼,不好嗎?”她原是縣委宣傳部長,已經靠邊站了好幾年,這次她主動要求參加工作組,心情一直是很激動的。
“許琴那姑娘不錯。
可是——”老文皺起眉毛,露出一種很不放心的神情,“她家那個老爹摳得要命哩!一年四季炒泡菜連油星星都舍不得多放一點點!……” “哈哈……”顔少春被老炊事員那認認真真的樣子惹笑了,“好呀!是個儉省人呢!……你認得那位老人麼?” “認不得?——除非他化成灰!你顔組長要是在我們這街上住十天,保險你碰到他五回!他如今當‘老太爺’啰,不趕場做啥子?嘿嘿,穿個長衫子,捏他媽個長煙杆,‘老太爺’的架子繃得蠻像……可是,他要是挑了菜來,你千萬莫去買。
——為啥喃?水氣又重,秤還卡得狠!” “哈哈哈……” 公社炊事員見工作組長把身子靠在被蓋卷兒上笑,顯出想要聽下去的樣子,又接着說: “他呀,就因私心太重了點,這輩子一個娃都沒有揀着,淨生些女娃子!” “哦?——” “當然,我這話有點封建。
”老炊事員抱歉地承認,“說句公道話,他許茂這輩子也過得不輕松呢!前半世為女兒多了發愁,很受了些窮,後半世可就靠着女兒發财啰!……你不明白?很簡單——他那些女子,一個個又聰明又能幹,哪一個不是給他掙工分到二十幾歲才打發出去的?……這老家夥,就是心太重了!單給你說一點點兒吧:他有個規矩是姑娘出了嫁不退自留地。
按政策,在娘家有一份自留地沒有退,到婆家去就劃不到,哎,人家男方也好說話,皆因老丈人沒有兒子……這筆賬可不得了呀!你算,一年到頭淨種小菜賣,這老頭兒發财不發财?” “這種‘規矩’倒還沒有聽說過呢。
他有幾個女兒呀?” “幾個?——九打九個!” “真不少哩,出嫁了幾個” 老炊事員便一五一十地給顔少春介紹了:九妹子許琴還沒放人戶;老八去年參了軍;老七許貞在上場口的供銷社工作,愛收拾打扮,聽說快要結婚了;老二、老五、老六嫁到川西壩子,那是好地方;三辣子嫁了個老好人,就在葫蘆壩上;大姑娘命苦,解放前許茂窮得養不起女兒們,大姑娘剛滿十歲,三鬥小麥賣給金家做童養媳,金家也窮,好在不久就解放了,直到一九六三年大姑娘滿二十五歲,金東水參軍複員回來才圓房。
兩口子正過得和和睦睦,“文化大革命”來了,當了幾年支部書記的金東水犯了錯誤,下了台,接着又是一場火災,可憐的大姑娘又氣又急,一病不起,給金東水丢下了兩個娃。
……老炊事員介紹到這裡,歎了口氣,不做聲了。
“還有老四呢,嫁給了誰呀?” “鄭百如。
”炊事員吐出了三個字。
“是葫蘆壩大隊那個副支書麼?” “對。
”炊事員鼻孔裡又哼了一聲,“他可是如今葫蘆壩上的紅人:說能力有能力,講氣力有氣力,聰明、伶俐、手巧,全占齊了!隻是——” 說到這裡,工作組組員齊明江提着行李卷,從另一道門裡鑽了出來,走到顔組長門口,打斷了老炊事員的噜蘇: “顔部長,走吧。
” 在家的公社幾個幹部把兩位縣上來的同志送出大門,老炊事員跟在後面,悄悄拉着小齊的袖子,叮囑道:“這年頭,莊稼人的口糧緊,飯食馬虎得很,你們要是吃不慣,隻管回公社來打個牙祭。
” 小齊嚴肅的臉上露出一絲微笑。
他緊走幾步趕上顔少春。
一條短短的吹火筒街上,衛生所、理發店,以及飯館子裡的人,都用好奇而興奮的眼光盯着這兩位工作同志背上的被蓋卷兒。
因為這幾年從上邊來的幹部全都住旅館,雖然連雲場的小旅館并不怎麼清潔。
從供銷社門口經過,顔少春看見門邊站着一個穿花昵短外套,高聳的胸前露出桃紅色毛衣,下着藍色滌卡小管管褲子的姑娘,不由得略為驚奇地稍停了腳步,她想:“這是許琴的那個七姐吧?”她記起了老炊事員的叙述,便仔細地對那姑娘望了望,淡淡地露出微笑來,問道: “你叫許貞,是吧?” 那姑娘正是許茂的七姑娘。
她嫣然一笑,點了點頭,熱情地招呼道:“顔組長,你下鄉麼?”兩隻烏黑的大眼不停地在顔少春身邊的齊明江身上掃來掃去,并大大方方地接着招呼:“齊同志也下鄉麼?” 齊明江不由一怔。
他不認識這個女青年,她那身打扮和風韻,與連雲場這個小鄉鎮的風俗很不協調。
當他望見她那圓潤的下巴底下昂然挺起的胸部時,竟莫名其妙地紅了臉。
“你怎麼就知道我姓顔、這位同志姓齊呀?”顔組長問。
許貞拍着手大大方方地笑道:“這連雲場隻有巴掌大點兒,你們來了兩三天,街上哪個還不認得你們呀!哈哈哈……”這笑聲像銀鈴似的。
這年頭,隻有那種無牽無挂,成天盡想着開心事兒的人,才會這樣的笑。
顔少春望着許貞,不由得微微蹙起眉毛,她想起了許琴的質樸,就覺得這位七姑烺的鮮麗的外表未免過分。
不過她隻這麼想想,并不表示出來。
“你們住到鄉下去,不太方便吧!”許貞一見如故地說,語氣裡含着讨好的意思。
顔少春微笑着,故意問道:“是麼?” “當然嘛。
整整一冬,鄉壩頭的人盡吃紅苕。
你們吃得慣麼?”許貞直爽地回答,順便向齊明江瞟了一眼。
顔少春說:“你不是也在鄉壩頭長大的麼?參加工作還不久呢,就……” 小齊催促顔組長:“走吧,時候不早啦!”說着自己舉步先走了。
顔少春還對許家七姑娘說:“我這就要住到葫蘆壩你們家裡,有空你回來耍吧。
” “住我們家裡?……好!我一定回去看望你們。
”顔少春和齊明江二人出了連雲場,走上那條新鋪不久的拖拉機路以後,眼前的世界就大大的開闊起來了——原來這連雲場的位置高,是坐落在山頂上的。
出了場口以後的道路,順着山脊梁蜿蜒南去,一直綿延到天邊。
如今,在這冬日午後的陽光照耀下,遠處青黃相間的山巒層層疊疊,無邊無際。
四野裡靜得出奇。
近處的紅色頁岩因為沒有綠色樹林的覆蓋,正在迅速地風化,夏季的滂沱大雨,給這裸露的山包留下了一道道難看的龍爪溝。
沒有蓄水的埝塘,沒有流水的渠道,光山秃嶺,懸崖峭壁,給人一種險惡和荒疏的感覺。
路上偶爾有幾個背筐挑擔的社員走過,臉上挂着淡漠的神色,并不怎樣注意這兩位背着被蓋卷的工作人員。
顔少春的心漸漸惆怅起來了。
這位從前是縣委宣傳部長的女同志,夏天裡才從幹校調回縣裡,還沒怎麼料理一下自己的家務,就懷着那種許多幹部曾有過的“重返前線”的喜悅心情,下鄉工作了。
而她丈夫卻還依然在遠方的一座礦山裡進行着遙遙無期的“下放鍛煉”,已經有好幾年不曾見過面了。
好在他們隻有一個孩子,如今已經長大成人,在一個偏僻的鄉村小學校做教員。
在這次作為工作組長來到太平區連雲公社之前,大約半年的光陰,她曾走遍本縣一些過去落過腳的生産隊,訪問過那些合作化、公社化年代的熟人,得到的印象是難言的,她常常和過去的房東大娘睡在被窩裡哭。
真是滿目瘡痍!……但,她也得到機會走出縣境去參觀取經,看到過一些糧棉豐産、五業興旺的“典型”,她看見那裡農民吃得飽飽的,紅光滿面。
而她是深知肚子餓着是什麼樣滋味的,解放前,她做童養媳的時候,成天伴随着她的一個感覺就是饑餓。
“現在頭一步是要設法使農民吃飽肚子!”在一次縣委幹部會上讨論貫徹中央關于農業整頓問題指示時,她曾冒着被指責為“誣蔑大好形勢”的風險,這樣提出過建議。
然而,她知道自己并沒有什麼靈丹妙藥可以解救人民于水火。
有一點點,也隻是過去工作中,黨教給她的一些方法。
因此,她并不怎麼膽怯。
“顔部長,該倒拐了。
”小齊在後面提醒她。
她停住腳步,向左手的方向看去,有一條盤旋而下的路通向一座小橋。
“那兒就是葫蘆壩麼?”顔少春細眯着眼望着下面一塊不大的地面,“小齊,你為什麼老是沒記性?叫你們不要喊我顔部長嘛。
……那條河叫什麼名字啊?” “說是叫柳溪河。
不過,我們這個工作組多半是些年輕人,叫你的名宇,合适麼?” “怎麼不合适?要不然就叫一聲顔大姐好了。
不過,最好還是叫名字。
……這柳溪河彎得真是好看,水還不少嘛。
你看,墨綠墨綠的,好像很深呢!” “是的。
這兒應該是下遊,因為那邊不遠就是沱江了。
柳溪河屬于沱江的支流。
……對面那個山叫耳豉山,是龍泉山的餘脈。
……顔大姐,你看,這葫蘆壩不就像系在耳鼓山邊上的一個葫蘆瓜麼!……” 他們往山下走,一邊談着。
的确,這塊方圓約莫十裡的壩子,看着活像一個葫蘆瓜,瓜柄很細,系在那高高的耳鼓山前。
柳溪河由北向南,繞了一個大彎子,環繞着葫蘆壩。
遠遠望去,假如不是那個“瓜柄”系着,這塊壩子就真像是飄浮在綠色湖面上的一個孤島了。
小橋是葫蘆壩通連雲場的要道。
橋面上光溜溜的石闆記載着它古老的年歲,已不知是哪一代祖先造就的了。
和許多這樣的小橋一樣,橋頭兩端各植着一棵黃桷樹,隔河遙對。
夏季裡,過往的行人來到這裡,喜歡在這濃蔭覆蓋的橋頭坐一坐;然而冬天,這裡卻留不住人:天冷,風又特别的大,樹上的葉子早就落光了,荒涼得很。
顔少春和小齊下了坡,走過一段沙灘來到橋頭的時候,隻見空寂無人,小齊便埋怨道: “這個龍慶怎麼搞起的嘛!還說是在這橋上等我們,現在鬼都不見一個。
”接着又問顔少春,“顔大姐,你累不累?我們歇一下吧。
” 顔少春穿得很厚實,加上背着行李,早就走得發熱了,額頭上都滲出了汗水,便說:“好嘛,坐幾分鐘。
不過,何必要人家來接呢,我們自己去不是一樣。
” 把被蓋卷兒放在一塊光生生的石頭墩上,他們就在裸露的樹根上坐下來。
這樣的樹根很多,也是被人們早就坐光滑了的,簡直就是天然的闆凳呢。
坐下以後,顔少春揩着汗說道:“聽龍慶介紹,你住的那家人隻有母子兩個,母親叫什麼玉……是個黨員。
” 小齊說:“叫金順玉——很像一個朝鮮人的名字。
她有個兒子叫吳昌全,大概跟我的年歲差不多。
這樣的人家,住着比較合适。
可是聽說你住的那家人——那個許茂老頭兒不怎麼樣,自私、熱衷自留地。
住在那種落後社員家裡,工作不大好搞吧?資本主義,小生産勢力……” 顔少春笑道:“還是不要先劃框框的好,住下去以後再說。
” 從近來的接觸中,顔少春已經了解到小齊是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