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江的美談

關燈
呢?答案幾乎是肯定,以趙雲這種大局觀極強的人,在真的到了要做出選擇的時候,政治意識絕對會戰勝倫理意識的,阿鬥是劉備的命根子,而自己又是劉備出生入死的死黨,再加上“弟兄如手足,妻子如衣服”這句劉備最經典的格言撐腰,趙雲是極有可能殺盡兵士侍婢,挾持夫人回荊州的!趙雲不笨,他很清楚劉備當年既然肯為他摔孩子,就不會責怪他在需要抉擇時選擇大局。

    當年長坂一役,趙雲沒有把活着的糜夫人帶回尚且未見責難,何況今日劉備好容易以荊州為基業,正欲大展鴻圖之際,任何有損自己稱霸的行為都是不可容忍的。

    所以之于趙雲,一旦真的要下決定,除了夫人和阿鬥,全船的人都要死。

    至于香夫人,不過是探母心切,面對着視如己出的孩子和久随丈夫出征的手足,天真的孫夫人當然不理解趙雲的過分舉動,因為他跟本就不知道這裡面其實蘊藏着這樣的機關。

    所以她不會有任何所謂“動機”的成分。

    也許對于夫人來說,阿鬥你都可以帶走,隻要讓我回家看望母親。

    而這裡最最危險的就是周善,趙雲趙雲他殺不了,夫人夫人也不能跟他同仇敵忾。

    而且船越近對岸,自己的死期就越近,他的處境不由讓人想到了甘露寺中的賈華。

    在這種僵持的局勢中,趙雲占了上風,他雖然局面被動,實際上隻是在等待一個合理的時機去實施行動而已。

    《演義》中有“夫人喝侍婢向前揪捽,被趙雲推倒,就懷中奪了阿鬥,抱出船頭上。

    欲要傍岸,又無幫手;欲要行兇,又恐礙于道理:進退不得。

    ”說明他早就有了這種心思,但僅僅是"礙于道理"而已…… 張飛的到來是事件的轉折,三方的地位又有了微妙的變化。

    張飛是劉備的義弟,和劉備的關系在任何時候都不用論證了。

    以張飛的身份是可以鎮住孫夫人的。

    張飛一來,孫夫人就沒有再提阿鬥的事。

    這是個不容小看的細節,在這種對峙的情況下,任何讓步都意味着氣勢的匮乏。

    而且張飛雖然是粗人,但是幾句話卻說的孫夫人無言以對.由于封建時代女人的規章是相當苛刻的,沒有向丈夫辭行本是大大失禮,再加上孫夫人見了小叔子,自然就不會像對趙雲那樣趾高氣昂了。

    由于孫夫人的妥協使這表面很驚險的節奏變得明朗了許多,而張飛之于趙雲,又是一種很好的解脫,為什麼呢?還是那句“礙于道理”,也許危機時刻趙雲的極端選擇不會受到責備,但合理解決更好啊!以趙雲的角度處理這個問題,是臣屬對于主子的政治問題,而張飛出面,恰恰使這緊張到了國于國之間的矛盾增加了很多家事的味道,而這三方最倒黴的還是周善,被張飛一劍劈死也沒有什麼奇怪的,于家事來說,蒙哄嫂子和侄兒過江于國事來說,未經主人點頭把主母和幼主帶往敵國,你周善不死誰死? 孫夫人走了,再也沒有回來,而孫夫人的回歸使孫劉雙方在局勢上來了個半斤八兩,友好也變得更加政治化,政治的近乎沒有人情味可言。

    兩家除了割地利誘以外幾乎沒有了什麼所謂的聯盟。

    孫權變得更加放松,像鬣狗一樣等待着機會,甚至不惜去聯合曹操;劉備呢?隻有笑眯眯地繼續喊着聯盟給曹操看;而曹操呢?還是笑……面對着孫劉兩家"拆東牆補西牆"一樣的聯盟,他坐得住。

    因為玩慣了政治手段的他不會不知道,三國鼎立,它就是鼎立。

    隻是三個實力水平相差無幾的人在玩一局牌,也許兩個稍遜于自己的人會聯合起來“出千”,但是,當冠軍隻能産生一個的時候,那兩方就會很自然地産生"與其單純依靠對手中的任何一個幫助,不如在冷靜中等待對手失誤"的想法。

    曹操的精明之處在于----當孫劉關系緩和時,他視之為一個對手,當反目時再區别對待。

    而對于孫劉兩家,眼中的對手始終是兩個,而且對待自己的合作者,尺度和難度遠遠勝過那個名正言順的敵人…… 阿鬥回來了,趙雲放心了,劉備塌實了,孫權減負了。

    但這次虎口拔牙的真正勝利者,又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