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再談用典故
關燈
小
中
大
着新衣服花花綠綠的,我們與之共天上的雲眼前的山光水色了,熱鬧的很,故杜甫曰,“五溪衣服共雲山”。
有這一句則“三峽樓台淹日月”一點也不空,都是詩人的實景了。
“雲雨荒台豈夢思”這一句我最佩服,把朝雲暮雨的夢真拿來寫景,不愧是大詩人了。
然而無論怎麼說杜甫的典故是來得非常之慢的,較之庾信是小巫見大巫。
作文叙事抒情有時有很難寫的地方,每每借助于典故。
這樣的用典故最見作者思想的高下,高就高,低就低,一點也不能撒謊的。
陶淵明《命子詩》有雲:“厲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見其生,實欲其可。
……”我很喜歡這個厲生子的典故。
《莊子》,“厲之人,半夜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惟恐其似己也。
”厲之人大概生得很寒伧,莊子的文章是幽默,陶公用來則真顯出陶公的大雅與真情了。
人誰不愛其子,誰不望自己的兒子好,但不能像陶公會說話了,因為陶公人品高。
陶公在說他窮的時候也用了一個很好的典故。
因為家貧沒有酒喝他這樣寫:“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
”這個詩題是“九日閑居”,寒華句是說菊花,當然寫的好,塵爵句更佳。
典故出自《詩經》“瓶之罄矣惟罍之恥”。
《詩經》這兩句文章也真是有趣,然而不是陶淵明告訴我,我未曾注意了。
總而言之家裡沒有酒罷了,瓶子裡是空的。
瓶子說:“這不能怪我,是他可恥,是他裡頭沒有酒。
”瓶子指着一個更大的盛酒的家夥說。
所以酒真是沒有了,這裡也是空的,那裡也是空的。
陶公連米也沒有大的東西盛,故曰:“瓶無儲粟”,何況酒。
他大約是望着空杯子,杯子說,“不怪我是酒瓶子裡沒有。
”故詩曰“塵爵恥虛罍”。
不懂得《詩經》,便不知陶詩之佳了。
陶淵明真會讀書。
他說他好讀書不求甚解,孰知他是神解。
有時有一種偉大的意思而很難表現。
用典故有時又很容易表現。
這種例子是偶爾有之,有之于李商隐的詩裡頭,便是我常稱贊的這兩句:“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這是寫牡丹的詩,意思是說在黑夜裡這些鮮花綠葉俱在,仿佛是詩人畫的,寄給朝雲,因為明天早晨太陽一出來便看見了。
沒有夢中五色筆的典故,這種意境實在無從下筆。
朝雲二字也來得非常之自然,而且具體。
有時用典故簡直不是取典故裡的意義,隻是取字面。
如李商隐《華山題王母祠絕句》雲:“蓮花峰下鎖雕梁,此去瑤池地共長。
好為麻姑到東海,勸栽黃竹莫栽桑。
”詩寫得很快,很美麗,很有悲情,他不喜歡滄海變桑田這一件事于是叫人家不要栽桑樹好了。
不栽桑栽什麼呢?随便栽什麼都可以,隻要天地長不沒!恰好穆天子有“黃竹”之詩,那麼就栽你們的黃竹好了。
是叫這個老太太。
(我假設是老太太,其實照陶淵明“王母怡妙顔”的話未必是老太太)對那個老太太說的話。
其實黃竹是個地名,作者亂借字面而已。
庾信也常借字面,但感情沒有李詩的重。
李的感情重而詩美,庾信生平最蕭瑟。
用典故卻不宜感情重,感情重愈生動愈晦澀。
我在上回的文章裡說過,外國文學重故事,中國文學沒有故事隻有典故,一個表現方法是戲劇的,一個隻是聯想隻是點綴。
這是根本的區别,簡直是東西文化的區别。
中國文學裡如有故事,則其故事性必不能表現得出,反不如其典故之生動了。
因為有故事必有理想,有理想必要表演出來的,非用典故暗示所能行的。
李商隐詠常娥有雲:“常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 這是作者的理想,跑到天上去是非常之寂寞的,而人間又不可以長生不老,而詩人天上的布景仍是海闊與天空,即咱們的地球,頭上有青天,眼下有碧海,正同美人的鏡子一樣,當中有一個人兒了。
中國沒有戲劇,這個故事如編劇,一定很成功,當典故真可惜了。
李詩另有詠月絕句雲,“過水穿樓觸處明,藏人帶樹遠含清……”這是說月亮裡頭有一女子而且有樹,都藏在裡頭看不見了,而且光照一處明一處,隻是藏了自己。
這都是适宜于寫故事,而作者是用典故,故晦澀了。
總之典故好比是一面鏡子,他隻宜照出你來,你不宜去照他。
(一九四八年)
有這一句則“三峽樓台淹日月”一點也不空,都是詩人的實景了。
“雲雨荒台豈夢思”這一句我最佩服,把朝雲暮雨的夢真拿來寫景,不愧是大詩人了。
然而無論怎麼說杜甫的典故是來得非常之慢的,較之庾信是小巫見大巫。
作文叙事抒情有時有很難寫的地方,每每借助于典故。
這樣的用典故最見作者思想的高下,高就高,低就低,一點也不能撒謊的。
陶淵明《命子詩》有雲:“厲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見其生,實欲其可。
……”我很喜歡這個厲生子的典故。
《莊子》,“厲之人,半夜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惟恐其似己也。
”厲之人大概生得很寒伧,莊子的文章是幽默,陶公用來則真顯出陶公的大雅與真情了。
人誰不愛其子,誰不望自己的兒子好,但不能像陶公會說話了,因為陶公人品高。
陶公在說他窮的時候也用了一個很好的典故。
因為家貧沒有酒喝他這樣寫:“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
”這個詩題是“九日閑居”,寒華句是說菊花,當然寫的好,塵爵句更佳。
典故出自《詩經》“瓶之罄矣惟罍之恥”。
《詩經》這兩句文章也真是有趣,然而不是陶淵明告訴我,我未曾注意了。
總而言之家裡沒有酒罷了,瓶子裡是空的。
瓶子說:“這不能怪我,是他可恥,是他裡頭沒有酒。
”瓶子指着一個更大的盛酒的家夥說。
所以酒真是沒有了,這裡也是空的,那裡也是空的。
陶公連米也沒有大的東西盛,故曰:“瓶無儲粟”,何況酒。
他大約是望着空杯子,杯子說,“不怪我是酒瓶子裡沒有。
”故詩曰“塵爵恥虛罍”。
不懂得《詩經》,便不知陶詩之佳了。
陶淵明真會讀書。
他說他好讀書不求甚解,孰知他是神解。
有時有一種偉大的意思而很難表現。
用典故有時又很容易表現。
這種例子是偶爾有之,有之于李商隐的詩裡頭,便是我常稱贊的這兩句:“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這是寫牡丹的詩,意思是說在黑夜裡這些鮮花綠葉俱在,仿佛是詩人畫的,寄給朝雲,因為明天早晨太陽一出來便看見了。
沒有夢中五色筆的典故,這種意境實在無從下筆。
朝雲二字也來得非常之自然,而且具體。
有時用典故簡直不是取典故裡的意義,隻是取字面。
如李商隐《華山題王母祠絕句》雲:“蓮花峰下鎖雕梁,此去瑤池地共長。
好為麻姑到東海,勸栽黃竹莫栽桑。
”詩寫得很快,很美麗,很有悲情,他不喜歡滄海變桑田這一件事于是叫人家不要栽桑樹好了。
不栽桑栽什麼呢?随便栽什麼都可以,隻要天地長不沒!恰好穆天子有“黃竹”之詩,那麼就栽你們的黃竹好了。
是叫這個老太太。
(我假設是老太太,其實照陶淵明“王母怡妙顔”的話未必是老太太)對那個老太太說的話。
其實黃竹是個地名,作者亂借字面而已。
庾信也常借字面,但感情沒有李詩的重。
李的感情重而詩美,庾信生平最蕭瑟。
用典故卻不宜感情重,感情重愈生動愈晦澀。
我在上回的文章裡說過,外國文學重故事,中國文學沒有故事隻有典故,一個表現方法是戲劇的,一個隻是聯想隻是點綴。
這是根本的區别,簡直是東西文化的區别。
中國文學裡如有故事,則其故事性必不能表現得出,反不如其典故之生動了。
因為有故事必有理想,有理想必要表演出來的,非用典故暗示所能行的。
李商隐詠常娥有雲:“常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 這是作者的理想,跑到天上去是非常之寂寞的,而人間又不可以長生不老,而詩人天上的布景仍是海闊與天空,即咱們的地球,頭上有青天,眼下有碧海,正同美人的鏡子一樣,當中有一個人兒了。
中國沒有戲劇,這個故事如編劇,一定很成功,當典故真可惜了。
李詩另有詠月絕句雲,“過水穿樓觸處明,藏人帶樹遠含清……”這是說月亮裡頭有一女子而且有樹,都藏在裡頭看不見了,而且光照一處明一處,隻是藏了自己。
這都是适宜于寫故事,而作者是用典故,故晦澀了。
總之典故好比是一面鏡子,他隻宜照出你來,你不宜去照他。
(一九四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