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讀《論語》
關燈
小
中
大
小時讀熟的書,長大類能記得,《論語》讀得最早,也最後不忘,懂得它一點卻也是最後的事。這大約是生活上經驗的響應,未必有心要了解聖人。日常之間,在我有所覺察,因而憶起《論語》的一章一句,再來翻開小時所讀的書一看,儒者之徒講的《論語》,每每不能同我一緻,未免有點懊喪。我之讀《論語》殆真是張宗子之所謂“遇”欤。閑時同平伯閑談,我的意見同他又時常相合,斯則可喜。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一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愚按思無邪一言,對于了解文藝是一個很透徹的意見,其意若曰,做成詩歌的材料沒有什麼要不得的,隻看作意如何。聖保羅的話,“凡物本來沒有不潔淨的,惟獨人以為不潔淨,在他就不潔淨了”,是一個意思兩樣的說法,不過孔丘先生似乎更說得平淡耳。宋儒不能懂得這一點,對于一首戀歌鑽到牛角灣裡亂講一陣,豈知這正是未能“思無邪”欤,甯不令人歎息。中國人的生活少情趣,也正是所謂“正牆面而立”,在《中庸》則謂“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愚前見吾鄉熊十力先生在一篇文章裡對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很發感慨,說他小時不懂,現在懂得,這個感慨我覺得很有意義。後來我同熊先生見面時也談到這一點,我戲言,孔夫子這句話是向他兒子講的,這不能不說是一位賢明的父親。
二
《中庸》言“誠”,孟子亦曰“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論語》則曰“直”。我覺得這裡很有意義。“直”較于“誠”然自平凡得多,卻是氣象寬大令人親近,而“誠”之義固亦“直”之所可有也。大概學問之道最古為淳樸,到後來漸漸細密,升堂與入室在此正未易言其價值。子曰,“人之生也直”,又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又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從以直報怨句看,直大約有自然之義,便是率性而行,而直報與德報對言,直又不無正直之義。吾人日常行事,以直道而行,未必一定要同人下不去,但對于同我有嫌怨的人,亦不必矯揉造作,心裡不能釋然,亦人之情也。孔子比後來儒者高明,常在他承認過失,他說“直”,而後來标“誠”,其中消息便可尋思。曰“克己複禮為仁”,曰“觀過斯知仁”,此一個“禮”與“過”認識不清,“克己”與“仁”俱講不好,禮中應有生趣,過可以窺人之性情。愚欲引申“直”之義,推而及此,覺得其中有一貫之處。
三
陶淵明詩曰,“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愚昔閑居山野,又有慨于孔丘之言,“鳥獸不可與同群也,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此言真是說得大雅。夫逃虛空者,聞人足音,跫然而喜,人之情總在人間。無論藝術與宗教,其範圍可以超人,其命脈正是人之所以為人也。否則宇宙一冥頑耳。孔子栖栖皇皇,欲天下平治,因隐居志士而發感慨,對彼輩正懷無限之了解與同情,故其言親切若此,豈責人之言哉。愚嘗反複斯言,謂古來可以語此者未見其人。若政治家而具此藝術心境,更有意義。因此我又憶起“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之句,這句話到底怎麼講,我也不敢說,但我很有一個神秘的了悟,憧憬于這句話的意境。大約匏瓜之為物,系而不給人吃的,拿來做“壺盧”,孔子是熱心世事的人,故以此為興耳。朱注,“匏瓜系于一處,而不能飲食,人則不如是也”,未免索然。
(一九三四年)
一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愚按思無邪一言,對于了解文藝是一個很透徹的意見,其意若曰,做成詩歌的材料沒有什麼要不得的,隻看作意如何。聖保羅的話,“凡物本來沒有不潔淨的,惟獨人以為不潔淨,在他就不潔淨了”,是一個意思兩樣的說法,不過孔丘先生似乎更說得平淡耳。宋儒不能懂得這一點,對于一首戀歌鑽到牛角灣裡亂講一陣,豈知這正是未能“思無邪”欤,甯不令人歎息。中國人的生活少情趣,也正是所謂“正牆面而立”,在《中庸》則謂“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愚前見吾鄉熊十力先生在一篇文章裡對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很發感慨,說他小時不懂,現在懂得,這個感慨我覺得很有意義。後來我同熊先生見面時也談到這一點,我戲言,孔夫子這句話是向他兒子講的,這不能不說是一位賢明的父親。
二
《中庸》言“誠”,孟子亦曰“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論語》則曰“直”。我覺得這裡很有意義。“直”較于“誠”然自平凡得多,卻是氣象寬大令人親近,而“誠”之義固亦“直”之所可有也。大概學問之道最古為淳樸,到後來漸漸細密,升堂與入室在此正未易言其價值。子曰,“人之生也直”,又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又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從以直報怨句看,直大約有自然之義,便是率性而行,而直報與德報對言,直又不無正直之義。吾人日常行事,以直道而行,未必一定要同人下不去,但對于同我有嫌怨的人,亦不必矯揉造作,心裡不能釋然,亦人之情也。孔子比後來儒者高明,常在他承認過失,他說“直”,而後來标“誠”,其中消息便可尋思。曰“克己複禮為仁”,曰“觀過斯知仁”,此一個“禮”與“過”認識不清,“克己”與“仁”俱講不好,禮中應有生趣,過可以窺人之性情。愚欲引申“直”之義,推而及此,覺得其中有一貫之處。
三
陶淵明詩曰,“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愚昔閑居山野,又有慨于孔丘之言,“鳥獸不可與同群也,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此言真是說得大雅。夫逃虛空者,聞人足音,跫然而喜,人之情總在人間。無論藝術與宗教,其範圍可以超人,其命脈正是人之所以為人也。否則宇宙一冥頑耳。孔子栖栖皇皇,欲天下平治,因隐居志士而發感慨,對彼輩正懷無限之了解與同情,故其言親切若此,豈責人之言哉。愚嘗反複斯言,謂古來可以語此者未見其人。若政治家而具此藝術心境,更有意義。因此我又憶起“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之句,這句話到底怎麼講,我也不敢說,但我很有一個神秘的了悟,憧憬于這句話的意境。大約匏瓜之為物,系而不給人吃的,拿來做“壺盧”,孔子是熱心世事的人,故以此為興耳。朱注,“匏瓜系于一處,而不能飲食,人則不如是也”,未免索然。
(一九三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