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貞慧
關燈
小
中
大
古今四公子,除戰國四君以外,多彩多姿,莫如明末四公子。
四公子皆複社中人,出則忠義,入則孝悌,人品高潔;又皆愛賓客,廣交遊,文采風流,冠絕一時。
但各人際遇有别,收緣結果,雖皆歸于一&ldquo隐&rdquo字,而哀樂不同。
且從年齡最長的陳貞慧談起。
陳貞慧字定生,江蘇宜興人。
四公子中,他的家世最貴,是左都禦史陳于庭的兒子。
陳于庭字孟谔,萬曆二十三年進士,由知縣擢取為禦史,先後出巡山西、江西、山東。
明朝的巡按禦史,秩不過七品,而&ldquo代天巡方&rdquo,極具權威。
看平劇《三堂會審》的王金龍,約略可以想見。
陳于庭巡按各地,裁抑豪強,所至有聲。
立朝則天啟不附魏忠賢,崇祯不附周延儒&mdash&mdash周延儒,宜興的狀元,為陳于庭的同鄉前輩,崇祯年間兩度拜相,入明史《奸臣傳》。
陳貞慧早年即入複社。
複社是中國曆史上空前絕後的一個畸形組織,由以文會友開始,一變而為把持選政,再變而為操縱朝局。
不過這是畸形時代的畸形産物。
大緻而言,複社的組成分子,君子遠多于小人,扶正氣,辨是非,擇善固執的精神足以繼承東林。
東林者無近代政黨之名,而有其實,與閹黨對立。
而在天啟年間,形成君子與小人的尖銳鬥争,結果東林慘遭荼毒,元氣大傷。
祟祯即位,雖能翻案,而去惡未淨。
閹黨餘孽,以各種方式遮掩躲藏,俟機反撲。
當北方流寇猖狂,外患日迫,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之時,懷甯阮大铖手編傳奇《燕子箋》,付家養的戲班,排演純熟,在&ldquo南都&rdquo&mdash&mdash金陵大肆活動,多方結納,希冀以進才起用。
據說阮大铖是魏忠賢與&ldquo奉聖夫人&rdquo客氏的幹兒子,所以複社中人醜诋之為&ldquo當兒媪子&rdquo。
桐坡錢秉镫有一篇專記阮大铖的文章,名為《皖髯事實》,開頭有一段: 會流寇逼皖,大铖避居白門,既素好延攬,見四方多事,益談兵,招納遊俠,希以進才起用;惟白門流寓諸生,多複社名士,聞而惡之。
其中最惡阮胡子的,就是陳貞慧、冒辟疆(襄)。
吳梅村文集《冒辟疆壽序》雲: 往者天下多故,江左尚晏然,一時高門子弟,才地自靜者,相遇于南中,列壇玷、立名氏,陽羨陳定生,歸德侯朝宗,與辟疆為三人,皆貴公子&hellip&hellip有皖人,故閹黨也,流寓南中,通賓客、畜聲伎,欲以氣力傾東南,知諸君子唾棄之也;乞好谒以輸平生,未有間。
會三人者,置酒雞鳴棣,欲召其家善讴歌者,歌主所制新詞,則大喜曰:&ldquo此諸君子欲善我也。
&rdquo既而偵客雲何?見諸君箕踞而嬉,聽其曲,時亦稱善;夜将半,酒酣,辄衆中大罵曰: &ldquo若當兒媪子,乃欲以詞家自贖乎?&rdquo引滿浮白,拊掌狂笑,達旦不休。
此段記載,十分生動,公子狂态,刻畫入神。
其事亦見于陳貞慧之子陳維崧所撰《冒辟疆壽序》。
又侯方域《壯悔堂集》卷五,為李香君所作的《李姬傳》,亦曾提到這重公案: 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魏忠賢論城旦,寓居金陵,為清議所斥。
陽羨陳貞慧,貴池吳應箕,實其事,持之力。
大铖不得已,欲侯生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軍,日載酒食與侯生遊。
姬曰:&ldquo王将軍貧,非結客者;公子盍叩之。
&rdquo侯生之問,将軍乃屏人述大铖意。
&ldquo王将軍&rdquo乃是假托,就當時史實考查,其人應為楊文馳,也就是為李香君畫&ldquo桃花扇&rdquo的楊龍友。
就常情而論,阮大铖刻意交歡,欲求和解,則本乎與人為善之旨,陳貞慧等正不妨予以自贖的機會,觀其後效。
使&ldquo當兒媪子&rdquo亦知忠義,豈非快事?乃不僅拒人于千裡之外,而務為折辱,口舌徒逞,局量似乎過狹? 此則不然!因為阮髯無悔禍之心,已有确證。
冒辟疆同人集《往昔行跋》: 乙亥冬,嘉善魏忠節公次子子一;餘姚黃忠端公太沖,以拔貢入南雍,同上下江諸孤,以蔭送監者,俱應南京鄉試。
當日忤當諸公,雖死于逆閹,同朝各有陰仇嫁禍者。
魏忠節死忠,長子子敬死孝;崇祯改元,子一弱冠,刺血上書者再,痛述公先死于懷甯。
懷甯始以城旦,入欽定逆案。
時流氛逼上江,安、池諸紳皆流寓南京;懷甯在南京,氣焰反熾,子一茕茕就試,傳懷甯欲甘心焉。
魏忠節即魏大中,黃忠端即黃尊素,太沖者鼎鼎大名的黃宗羲也。
魏、黃皆死于天啟四年汪文言之獄。
阮大铖與魏大中之結怨,起于吏科部給事中出缺。
以年資推論,遞補名次,阮在第二,魏在第三。
阮大铖得魏忠賢之助,排去第一候補者,坐待升官時,吏部尚書趙南星惡其為人,插手幹預,援用例行調任的規定,将阮逐出吏科,于是魏大中意外地得以坐升吏科長官。
阮大铖既恨趙,更恨魏。
魏大中雖為東林健者,但氣度稍狹,以地域為門戶,山東、江西兩省的京官中,頗多怨家。
因而阮大铖得以唆使同惡,指參左光鬥、魏大中與汪文言朋比為奸&mdash&mdash左為魏忠賢所切齒;汪的官職是&ldquo内閣中書&rdquo,為東林的智囊,自亦為魏忠賢所欲去而甘心者。
阮大铖所以将左、汪拖在裡面,目地就是投魏忠賢之所好,隻要左、汪成獄,不怕魏大中不&ldquo陪斬&rdquo。
汪文言之獄,由于鎮撫司劉僑接受了黃尊素的勸告,大事化小,除汪文言廷杖褫職以外,其他一無株連。
不久,楊漣擊魏忠賢,彈劾大罪二十四,但以首輔葉向高遲疑瞻顧,不敢放手支持,以緻魏忠賢的處境得以&ldquo轉危為安&rdquo,而葉向高反不安于位,辭官回閩。
葉向高為東林所倚,為人持正,且多智術,可以籠絡融合,借為約束。
向高既去,韓代之為首輔,手段遠不如葉。
于是閹黨大為得勢,東林前輩趙庵星、高攀龍先後被逐。
接着又逐楊漣、左光鬥及陳貞慧的父親陳于庭。
又不久,汪文言之獄複起。
閹黨中有名的劊子手、鎮撫司許顯純,交下一紙名單,要汪文言誣供。
汪不肯,許顯純便親自捉筆,寫了一份汪文言的&ldquo供詞&rdquo,将東林中人,都牽引在内。
而以楊漣、左光鬥、魏大中、太仆少卿周朝瑞、禦史袁化中、陝西副使顧大章六人,為受遼東經略熊廷弼的賄,被逮下獄,諸毒備嘗,慘死獄中。
其時為天啟五年七月廿六日深夜,獄卒遲數日報&ldquo病斃&rdquo,以緻魏大中的遺骸腐爛不可辨識。
六人中惟一未死于鎮撫司者,為顧大章,移刑部獄。
楊漣等人在獄中如何遭受荼毒,即由顧大章所傳述而成信史。
當魏大中由浙江嘉善原籍被逮時,長子字子敬,名學伊,&ldquo号恸欲随行&rdquo,大中不許,于是學伊: 微服間行,刺探行居。
即抵都,邏卒四布,變姓名匿旅舍,晝伏夜出,稱貸以完父贓,贓未竟而大中斃,學伊恸幾絕。
扶榇歸,晨夕号泣,遂病;家人以漿進,辄麾去曰:&ldquo诏獄中,誰半夜進一漿者?&rdquo竟号泣死。
(《明史卷二二四-魏大中傳》) 此即冒辟疆所謂&ldquo魏忠節死忠,長子子敬死孝&rdquo。
子一為魏大中次子,名學廉,刺血上書,&ldquo痛述公兄死于懷甯(阮大铖)&rdquo,理所當然。
傾人之父,而又不許其子申訴,&ldquo以茕茕就試&rdquo之孤兒,竟欲得而甘,阮大铖實如近時司法文書習見的用語:&ldquo惡性重大!&rdquo其為陳貞慧等所深惡痛絕,固亦理所當然。
按:崇祯二年&ldquo定逆案&rdquo,凡閹黨分為七等,阮大铖工于心計,當奔走魏閹之門時,心知其不足久恃,辄私賂門者,取還名刺;因而交往的證據不着,得列為第五等,&ldquo論徒三年淪贖為民&rdquo。
所謂&ldquo城旦&rdquo,乃&ldquo旦起治城&rdquo,即服勞役,為四歲刑,此則概括指其會受徒刑。
終崇祯之世,阮大铖廢斥不用。
但其居心行事,無疑地為國家的禍根隐患,因而乃有崇祯十一年戊寅,為複社名士群起而攻的一重公案。
于是而有&ldquo留都防亂公揭&rdquo之宣布。
陳貞慧曾為文志其始末、緣起如此: 崇祯戊寅,吳次尾有&ldquo留都防亂&rdquo一揭,公讨阮大铖。
大铖以黨崔、魏案論城旦,罪暴于天下。
其時氣魄尚能奔走四方士,南中當事多與遊,實上下其手,陰持其恫喝焉。
次尾憤其附逆也,而嗚驺坐輿,偃蹇如故;士大夫缒绻,争寄腹心,良心道喪。
一日言于顧子方,子方曰:&ldquo杲也不惜斧鎖,為南都除此大怒。
&rdquo兩人先後過餘,言所以。
餘曰:&ldquo铖罪無籍。
士大夫與交通者,雖未盡不肖,特未有逆案二字提醒之,使一點破,如贅癱糞溷,争思決之為快,未必于人心無補。
&rdquo次尾燈下随削一稿,子方毅然首倡;卧子亟歎此舉為仁者之勇。
于此可知,&ldquo留都防亂公揭&rdquo内容的設計,出于陳貞慧。
吳次尾名應箕,安徽貴池人,雖是一名秀才,而&ldquo羅九經,二十一史于胸中,洞悉古今興亡順逆之路。
名雖不登朝籍,而人材之邪正,國事之得失,了如指掌&rdquo(朱竹《靜志居詩話》)。
南明覆後,吳應箕起義兵抗清,被難。
顧子方名杲,東林創始者顧憲成的孫子。
卧子指陳子龍,青浦人。
前一年方中進士,其時丁憂居鄉,往來南都,見此舉而贊歎為&ldquo仁者之勇&rdquo,可以想見此一公揭的分量。
據全謝山在《梨洲先生(黃宗羲)神道碑》中記述,列名&ldquo留都防亂公揭&rdquo者,&ldquo共議以東林子弟,無錫顧端文公為首;天啟被難諸家推公(按:指黃宗羲)居首;其餘以次列名。
大铖恨之刺骨,戊寅秋七月事也。
薦紳則金壇周儀部镳實主之。
&rdquo所謂&ldquo以次列名&rdquo指複社及陳子龍所創辦的幾社名士,總計一百四十餘人;而必推顧杲為首者,實寓深意。
原來阮大铖最初亦是東林中人,《東林點将錄》拟之為&ldquo沒遮攔&rdquo,其後乃堕落為閹黨。
顧杲有《楊柳枝》一詞:&ldquo滾滾飛花下夕陽,從前春事一時傷。
東堂縱欲重收拾,惱煞沾泥更不香。
&rdquo即為阮而詠,而以東林創始者後人居首,即表示東林門牆中,不容有此敗類,含有&ldquo破門&rdquo之意。
至于周镳支持此舉,尤有可稱。
周镳字仲馭,崇祯六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所以稱之為&ldquo儀部&rdquo。
他的伯父周應秋官至吏部尚書,是閹黨有數人物。
魏忠賢門下有&ldquo五虎&r
四公子皆複社中人,出則忠義,入則孝悌,人品高潔;又皆愛賓客,廣交遊,文采風流,冠絕一時。
但各人際遇有别,收緣結果,雖皆歸于一&ldquo隐&rdquo字,而哀樂不同。
且從年齡最長的陳貞慧談起。
陳貞慧字定生,江蘇宜興人。
四公子中,他的家世最貴,是左都禦史陳于庭的兒子。
陳于庭字孟谔,萬曆二十三年進士,由知縣擢取為禦史,先後出巡山西、江西、山東。
明朝的巡按禦史,秩不過七品,而&ldquo代天巡方&rdquo,極具權威。
看平劇《三堂會審》的王金龍,約略可以想見。
陳于庭巡按各地,裁抑豪強,所至有聲。
立朝則天啟不附魏忠賢,崇祯不附周延儒&mdash&mdash周延儒,宜興的狀元,為陳于庭的同鄉前輩,崇祯年間兩度拜相,入明史《奸臣傳》。
陳貞慧早年即入複社。
複社是中國曆史上空前絕後的一個畸形組織,由以文會友開始,一變而為把持選政,再變而為操縱朝局。
不過這是畸形時代的畸形産物。
大緻而言,複社的組成分子,君子遠多于小人,扶正氣,辨是非,擇善固執的精神足以繼承東林。
東林者無近代政黨之名,而有其實,與閹黨對立。
而在天啟年間,形成君子與小人的尖銳鬥争,結果東林慘遭荼毒,元氣大傷。
祟祯即位,雖能翻案,而去惡未淨。
閹黨餘孽,以各種方式遮掩躲藏,俟機反撲。
當北方流寇猖狂,外患日迫,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之時,懷甯阮大铖手編傳奇《燕子箋》,付家養的戲班,排演純熟,在&ldquo南都&rdquo&mdash&mdash金陵大肆活動,多方結納,希冀以進才起用。
據說阮大铖是魏忠賢與&ldquo奉聖夫人&rdquo客氏的幹兒子,所以複社中人醜诋之為&ldquo當兒媪子&rdquo。
桐坡錢秉镫有一篇專記阮大铖的文章,名為《皖髯事實》,開頭有一段: 會流寇逼皖,大铖避居白門,既素好延攬,見四方多事,益談兵,招納遊俠,希以進才起用;惟白門流寓諸生,多複社名士,聞而惡之。
其中最惡阮胡子的,就是陳貞慧、冒辟疆(襄)。
吳梅村文集《冒辟疆壽序》雲: 往者天下多故,江左尚晏然,一時高門子弟,才地自靜者,相遇于南中,列壇玷、立名氏,陽羨陳定生,歸德侯朝宗,與辟疆為三人,皆貴公子&hellip&hellip有皖人,故閹黨也,流寓南中,通賓客、畜聲伎,欲以氣力傾東南,知諸君子唾棄之也;乞好谒以輸平生,未有間。
會三人者,置酒雞鳴棣,欲召其家善讴歌者,歌主所制新詞,則大喜曰:&ldquo此諸君子欲善我也。
&rdquo既而偵客雲何?見諸君箕踞而嬉,聽其曲,時亦稱善;夜将半,酒酣,辄衆中大罵曰: &ldquo若當兒媪子,乃欲以詞家自贖乎?&rdquo引滿浮白,拊掌狂笑,達旦不休。
此段記載,十分生動,公子狂态,刻畫入神。
其事亦見于陳貞慧之子陳維崧所撰《冒辟疆壽序》。
又侯方域《壯悔堂集》卷五,為李香君所作的《李姬傳》,亦曾提到這重公案: 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魏忠賢論城旦,寓居金陵,為清議所斥。
陽羨陳貞慧,貴池吳應箕,實其事,持之力。
大铖不得已,欲侯生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軍,日載酒食與侯生遊。
姬曰:&ldquo王将軍貧,非結客者;公子盍叩之。
&rdquo侯生之問,将軍乃屏人述大铖意。
&ldquo王将軍&rdquo乃是假托,就當時史實考查,其人應為楊文馳,也就是為李香君畫&ldquo桃花扇&rdquo的楊龍友。
就常情而論,阮大铖刻意交歡,欲求和解,則本乎與人為善之旨,陳貞慧等正不妨予以自贖的機會,觀其後效。
使&ldquo當兒媪子&rdquo亦知忠義,豈非快事?乃不僅拒人于千裡之外,而務為折辱,口舌徒逞,局量似乎過狹? 此則不然!因為阮髯無悔禍之心,已有确證。
冒辟疆同人集《往昔行跋》: 乙亥冬,嘉善魏忠節公次子子一;餘姚黃忠端公太沖,以拔貢入南雍,同上下江諸孤,以蔭送監者,俱應南京鄉試。
當日忤當諸公,雖死于逆閹,同朝各有陰仇嫁禍者。
魏忠節死忠,長子子敬死孝;崇祯改元,子一弱冠,刺血上書者再,痛述公先死于懷甯。
懷甯始以城旦,入欽定逆案。
時流氛逼上江,安、池諸紳皆流寓南京;懷甯在南京,氣焰反熾,子一茕茕就試,傳懷甯欲甘心焉。
魏忠節即魏大中,黃忠端即黃尊素,太沖者鼎鼎大名的黃宗羲也。
魏、黃皆死于天啟四年汪文言之獄。
阮大铖與魏大中之結怨,起于吏科部給事中出缺。
以年資推論,遞補名次,阮在第二,魏在第三。
阮大铖得魏忠賢之助,排去第一候補者,坐待升官時,吏部尚書趙南星惡其為人,插手幹預,援用例行調任的規定,将阮逐出吏科,于是魏大中意外地得以坐升吏科長官。
阮大铖既恨趙,更恨魏。
魏大中雖為東林健者,但氣度稍狹,以地域為門戶,山東、江西兩省的京官中,頗多怨家。
因而阮大铖得以唆使同惡,指參左光鬥、魏大中與汪文言朋比為奸&mdash&mdash左為魏忠賢所切齒;汪的官職是&ldquo内閣中書&rdquo,為東林的智囊,自亦為魏忠賢所欲去而甘心者。
阮大铖所以将左、汪拖在裡面,目地就是投魏忠賢之所好,隻要左、汪成獄,不怕魏大中不&ldquo陪斬&rdquo。
汪文言之獄,由于鎮撫司劉僑接受了黃尊素的勸告,大事化小,除汪文言廷杖褫職以外,其他一無株連。
不久,楊漣擊魏忠賢,彈劾大罪二十四,但以首輔葉向高遲疑瞻顧,不敢放手支持,以緻魏忠賢的處境得以&ldquo轉危為安&rdquo,而葉向高反不安于位,辭官回閩。
葉向高為東林所倚,為人持正,且多智術,可以籠絡融合,借為約束。
向高既去,韓代之為首輔,手段遠不如葉。
于是閹黨大為得勢,東林前輩趙庵星、高攀龍先後被逐。
接着又逐楊漣、左光鬥及陳貞慧的父親陳于庭。
又不久,汪文言之獄複起。
閹黨中有名的劊子手、鎮撫司許顯純,交下一紙名單,要汪文言誣供。
汪不肯,許顯純便親自捉筆,寫了一份汪文言的&ldquo供詞&rdquo,将東林中人,都牽引在内。
而以楊漣、左光鬥、魏大中、太仆少卿周朝瑞、禦史袁化中、陝西副使顧大章六人,為受遼東經略熊廷弼的賄,被逮下獄,諸毒備嘗,慘死獄中。
其時為天啟五年七月廿六日深夜,獄卒遲數日報&ldquo病斃&rdquo,以緻魏大中的遺骸腐爛不可辨識。
六人中惟一未死于鎮撫司者,為顧大章,移刑部獄。
楊漣等人在獄中如何遭受荼毒,即由顧大章所傳述而成信史。
當魏大中由浙江嘉善原籍被逮時,長子字子敬,名學伊,&ldquo号恸欲随行&rdquo,大中不許,于是學伊: 微服間行,刺探行居。
即抵都,邏卒四布,變姓名匿旅舍,晝伏夜出,稱貸以完父贓,贓未竟而大中斃,學伊恸幾絕。
扶榇歸,晨夕号泣,遂病;家人以漿進,辄麾去曰:&ldquo诏獄中,誰半夜進一漿者?&rdquo竟号泣死。
(《明史卷二二四-魏大中傳》) 此即冒辟疆所謂&ldquo魏忠節死忠,長子子敬死孝&rdquo。
子一為魏大中次子,名學廉,刺血上書,&ldquo痛述公兄死于懷甯(阮大铖)&rdquo,理所當然。
傾人之父,而又不許其子申訴,&ldquo以茕茕就試&rdquo之孤兒,竟欲得而甘,阮大铖實如近時司法文書習見的用語:&ldquo惡性重大!&rdquo其為陳貞慧等所深惡痛絕,固亦理所當然。
按:崇祯二年&ldquo定逆案&rdquo,凡閹黨分為七等,阮大铖工于心計,當奔走魏閹之門時,心知其不足久恃,辄私賂門者,取還名刺;因而交往的證據不着,得列為第五等,&ldquo論徒三年淪贖為民&rdquo。
所謂&ldquo城旦&rdquo,乃&ldquo旦起治城&rdquo,即服勞役,為四歲刑,此則概括指其會受徒刑。
終崇祯之世,阮大铖廢斥不用。
但其居心行事,無疑地為國家的禍根隐患,因而乃有崇祯十一年戊寅,為複社名士群起而攻的一重公案。
于是而有&ldquo留都防亂公揭&rdquo之宣布。
陳貞慧曾為文志其始末、緣起如此: 崇祯戊寅,吳次尾有&ldquo留都防亂&rdquo一揭,公讨阮大铖。
大铖以黨崔、魏案論城旦,罪暴于天下。
其時氣魄尚能奔走四方士,南中當事多與遊,實上下其手,陰持其恫喝焉。
次尾憤其附逆也,而嗚驺坐輿,偃蹇如故;士大夫缒绻,争寄腹心,良心道喪。
一日言于顧子方,子方曰:&ldquo杲也不惜斧鎖,為南都除此大怒。
&rdquo兩人先後過餘,言所以。
餘曰:&ldquo铖罪無籍。
士大夫與交通者,雖未盡不肖,特未有逆案二字提醒之,使一點破,如贅癱糞溷,争思決之為快,未必于人心無補。
&rdquo次尾燈下随削一稿,子方毅然首倡;卧子亟歎此舉為仁者之勇。
于此可知,&ldquo留都防亂公揭&rdquo内容的設計,出于陳貞慧。
吳次尾名應箕,安徽貴池人,雖是一名秀才,而&ldquo羅九經,二十一史于胸中,洞悉古今興亡順逆之路。
名雖不登朝籍,而人材之邪正,國事之得失,了如指掌&rdquo(朱竹《靜志居詩話》)。
南明覆後,吳應箕起義兵抗清,被難。
顧子方名杲,東林創始者顧憲成的孫子。
卧子指陳子龍,青浦人。
前一年方中進士,其時丁憂居鄉,往來南都,見此舉而贊歎為&ldquo仁者之勇&rdquo,可以想見此一公揭的分量。
據全謝山在《梨洲先生(黃宗羲)神道碑》中記述,列名&ldquo留都防亂公揭&rdquo者,&ldquo共議以東林子弟,無錫顧端文公為首;天啟被難諸家推公(按:指黃宗羲)居首;其餘以次列名。
大铖恨之刺骨,戊寅秋七月事也。
薦紳則金壇周儀部镳實主之。
&rdquo所謂&ldquo以次列名&rdquo指複社及陳子龍所創辦的幾社名士,總計一百四十餘人;而必推顧杲為首者,實寓深意。
原來阮大铖最初亦是東林中人,《東林點将錄》拟之為&ldquo沒遮攔&rdquo,其後乃堕落為閹黨。
顧杲有《楊柳枝》一詞:&ldquo滾滾飛花下夕陽,從前春事一時傷。
東堂縱欲重收拾,惱煞沾泥更不香。
&rdquo即為阮而詠,而以東林創始者後人居首,即表示東林門牆中,不容有此敗類,含有&ldquo破門&rdquo之意。
至于周镳支持此舉,尤有可稱。
周镳字仲馭,崇祯六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所以稱之為&ldquo儀部&rdquo。
他的伯父周應秋官至吏部尚書,是閹黨有數人物。
魏忠賢門下有&ldquo五虎&r